青春校園劇走向垂直細分,“青春+”成趨勢

青春校园剧走向垂直细分,“青春+”成趋势

暑期將至,可以料想到的是,又一波新的青春劇即將襲來。

青春劇作為一個經典題材,始終能保持較高的熱度,與其自身求新求變的特質不無關係。

青春校园剧走向垂直细分,“青春+”成趋势

從《那些年》大熱後,青春校園電影井噴發展,但也走入了“重口味”的死衚衕。2014年《匆匆那年》的橫空出世,標誌著青春校園網劇的時代正式到來。(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大屏幕吃癟,小屏幕討巧的規律也導致,青春校園電影數量減少,而進一步推動了電視劇細分化的發展。從2018年至今已上線播出的青春劇,到《暗戀·橘生淮南》等待播劇,我們看到,垂直細分已經成為青春劇愈發明顯的一個方向。

當95後、00後逐漸成長為社會的主力消費群體,他們對影視作品的需求也有著其獨特的時代特徵,製作符合他們口味的作品,便是細分策略的展現。

“青春+”混搭成趨勢

骨朵數據將青春劇的發展階段分為,量少而質佳的1.0時代、量多而粗放的2.0時代,以及頻出精品的3.0時代。實際上,據輿情官觀察和梳理後發現,青春劇在進入垂直細分階段以後,市場上出現的青春劇也逐漸呈現為“青春+”形式。

青春校园剧走向垂直细分,“青春+”成趋势

從“優愛騰”三大平臺的在青春劇方面的佈局不難看到,“青春+科幻”、“青春+運動”“青春+懸疑”等紛紛湧現,有的偏電競,有的偏勵志,更加細化了。

以“青春+運動”為例,2018年恰逢運動大年,大量“運動+”作品應運而生。據悉,除了已經上線的《熱血狂籃》外,《熱血高校》《極速青春》《甜蜜暴擊》等劇都將於2018年上線。可以看到的是,這類作品愈發垂直細分,涵蓋了拳擊、乒乓、籃球、柔道、賽車等多個運動競技領域。

青春校园剧走向垂直细分,“青春+”成趋势

《奪金》:聚焦乒乓球

青春校园剧走向垂直细分,“青春+”成趋势

《熱血狂籃》:聚焦籃球

青春校园剧走向垂直细分,“青春+”成趋势

《甜蜜暴擊》:聚焦搏擊

各類因素混搭而成的“青春+”不僅能突破已有的模式,更能適應年輕觀眾日新月異的審美趨勢。

話說回來,形式上的創新固然重要,但不是一部劇能否成為“爆款”的決定性原因。(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縱觀“小美好”“舊時光”的成功,在“內容為王”的時代,能否打動人心、引起觀眾共鳴仍是重中之重。

寫實、接地氣漸成主流

從今年已完結的《忽而今夏》等片的調性轉變不難看出,青春劇正在從“集體懷舊”過渡至“寫實題材”。“爆款”劇目無一不是展現特定時代,男男女女們的校園生活,而接地氣、寫實也逐漸成為該類型網劇的標籤。

如果說,之前的青春劇還沉溺在對過往的無限追思中。不管是,《匆匆那年》裡飛揚的粉筆灰和粗糙卻用心的黑板報;《你好舊時光》中霸屏的90年代動漫和放在床頭的NBA老隊徽……各種飽含童年記憶的符號上演了一出青春過去時。

青春校园剧走向垂直细分,“青春+”成趋势

截圖來自《你好,舊時光》

那麼如今的青春劇在立意之初就主動選擇貼近生活、貼近現實。題材上,即將上線的《快把我哥帶走》以“二胎”話題為創作靈感,打破青春劇狗血套路;《七月與安生》討論的是女性關係與愛情;《青春拋物線》則切合“中國女排”精神,講述競技的熱血與堅持;

又如《忽而今夏》.則是從“異地戀”這個能引起大家共鳴的角度切入;《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則走《春風十里》路線,以一帶多的群像面貌展現一個時代少男少女的情愛斷代史.....

青春校园剧走向垂直细分,“青春+”成趋势

之前被大家吐槽很懸浮的青春劇,如今在垂直細分的路上走得愈發地接地氣寫實,大大拓寬了國產青春劇講述故事的模式。

比如在《忽而今夏》中,除了青春劇慣有的感情線,對於男女主的夢想與成長也花費了大量筆墨。越來越多的劇將時間跨度放大,從校園走向社會,反映一代年輕群體人生的轉折和成長。

青春校园剧走向垂直细分,“青春+”成趋势

這樣的“寫實題材”下,無疑更符合市場主流價值觀,就目前市場不斷去“懸浮化”的趨勢而言,這樣的操作,在播出上佔有一定的優勢。此外,全景式青春概念貫穿其中,成長與時代更能引起觀眾的集體共鳴。

已經飽和or還有空間?垂直細分仍是關鍵

當然,業內也有聲音認為,青春校園題材上趨於飽和,內容上大同小異,主題沒有發生本質上的變化,觀眾再難找到第一次看《最好的我們》或者《小美好》時的驚豔。此外,題材的垂直細分,甚至有可能降低出現爆款的幾率。

《你好,舊時光》的導演沙漠曾表示:“正常的學生也就那麼多情感和故事了。”但也有人認為:“青春劇永遠有市場。”

青春校园剧走向垂直细分,“青春+”成趋势

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明確的價值導向和愈加激烈的競爭市場中,青春劇在未來將經歷更加嚴峻的考驗。

隨著“00後”成年,受眾群體成分也在發生變化。網絡時代下的新生代觀眾,審美觀、價值觀頗有差異。

滿屏粉紅少女心的青春是單薄的,如果只是複製粘貼的情懷套路,遲早會被觀眾棄之如敝履。這種情況下,很難預測“同出一門”的校園青春究竟能走多遠?

在這方面,“青春+”提供了不錯的突圍思路。加號後的元素所針對的受眾群體和傳達的情感,值得業內花費更多的心思和筆墨。為特定的受眾群體量身定製適合的網絡劇,垂直細分,在激發蘊藏的創作潛力的同時,更能獲得穩定的收視。

下一部“爆款青春劇”將從哪裡產生?它們又會用什麼方式詮釋青春、校園還有成長?觀眾暫時不得而知。

但可知的是,想要在眾多青春網劇中突出重圍,下一部“爆款”勢必要有自己的特色,(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具備引觸動觀眾神經、抵達內心深處的情懷之作,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