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一些國人說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是村與村之間的械鬥?

孔代親王


不多說,我直接把我頭條上的文章放過來了,日本人古代身高如此,說是村裡械鬥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

最近幾年,由於日本製作的三國遊戲很火爆,所以,日本人很喜歡拿他們的武士和咱們三國時期的著名將領比較。

比如某一個著名日本製作的三國遊戲裡,日本武士本多忠勝就把三國戰神呂布打得嗷嗷亂跑(自動腦部郭敬明追打姚明....)

真要打起來,可能是下圖這樣的場景......

,所以 今天小編就把三國時期著名武將和日本著名武士的真實身高列出,進行比對,打破他們的幻想症...讓赤裸裸的現實照進他們的心裡。讓你們看看什麼是真正的“跳起來錘你的蛋蛋“。

三國時期一尺等於現在23釐米。

首先是三國幾大著名武將!劉關張三兄弟和蜀漢名將。

關羽九尺,張飛八尺,趙雲八尺,馬超八尺有餘,魏延八尺有餘 諸葛亮八尺,劉備七尺半 ,下圖換算成現代身高↓

由圖可見,關羽可以說是一個魁梧的壯漢了,其他五虎將,除了劉備身高在現代來說都是非常高了,諸葛丞相竟然都有一米八八......

然後是曹魏政權猛將(曹操絕對是撿的...兒媳婦都差點比過他...)

我很好奇...曹丞相,你的表弟表哥的都這麼老高...你咋還這麼矮呢...差點讓兒媳婦比下去了。...

然後是東吳的夥計們,關羽果然沒說錯啊...

東吳身高...著實不高...超過一米八的都沒幾個。關羽說的東吳鼠輩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人家是兩米高的大高個...不過可能跟生活環境在南方有關吧,吃喝沒有北方這麼豪氣,

最後是三國其他各路猛人(包括蠻族孟獲兀突骨)

呂布竟然也有207cm...兀突骨竟然到了213cm ,怪不得諸葛亮當時七擒七縱呢...蠻族的基因太可怕了.....貂蟬這麼貌美如花的弱女子竟然也有168....(劇透下。。。日本大部分不到這個數。。。)

下面!精彩的地方來了!各位看官擦亮自己的眼睛!

日本方面第一位選手!正宗高富帥,標準五頭身,一代劍聖!羨慕去吧!你等凡人!!!

(笑了的麻溜的去關注去!!!)

第二位選手!還沒有弓箭高的神弓射手!

這只是預熱...下面..日本武士身高大揭秘!!!!

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是豐臣秀賴....據說還是個私生子。.... 其他戰國名將統統還沒有貂蟬高....

而在遊戲裡吊打呂布的日本戰神本多忠勝據資料查證只有140 cm..... 如果不能真正瞭解的話...下圖可以更加直觀的表達出來。。。。

這樣一整是不是就清楚多了...下面是我們天朝人民吐槽時間....

  1. 倭人武將個頭矮小極具優勢,你拿大刀掄,他媽的一縮脖子基本就和地面平齊了,掄不著,你用槍刺,丫跟個跳蚤那麼小,刺不準。另外還有優勢--一頓飯吃一個小包子就撐著了,後勤輜重節省大量人力物力,你算算吧

  2. 豐臣秀吉140 豐臣秀賴185cm (⊙_⊙?)(言下之意是豐臣秀賴不是豐臣秀吉的兒子...而是.....)

3.四娘如果生在日本戰國 那就是戰神一樣的人物啊(郭敬明:我特麼招誰惹誰了)

4.本多忠勝高達據說也是一米四,他們本國人都說他是——“勇猛的矮個子”。

5.大約兩千個矮個子,騎著狗一樣大的馬,在一個山崗下跑來跑去

— —日本戰國某次慘烈大戰的實錄

不過現在的日本人因為牛奶政策已經在平均身高上高於中國了,我們要加油了!!!!!


伯牙子期


島上地方就這麼大,戰國幾百股勢力同時存在,大部分是村子規模,我們來看看兩個稍大一點的,縣規模的鬥毆。

1986年山口縣提出與福島縣結為友好縣,結果被福島縣一口回絕。關於日本這兩個地方的恩怨可以追溯至兩百年前,甚至直到今天兩個縣的後人依然或多或少地在延續著這種仇恨。

2013年NHK大河劇《八重櫻》的開播又一次讓山口縣人大呼無法接受,同時也讓福島對山口的仇視更增加了一分。那麼《八重櫻》究竟描寫了什麼竟引起這麼大的波瀾?山口與福島兩縣的恩怨又從何而來呢?

王政復古之後,日本開始推行明治維新,而改革的第一項舉措便是廢藩置縣。當時全國共有兩百六十多個地方大名,“版籍奉還”之後被整合成七十三個縣。如今山口縣的前身是“倒幕”的長州藩,而福島縣的前身卻是“挺幕”的會津藩,兩藩因為政治上的站隊不同而最終在戊辰戰爭中兵戎相見。

當時堅定支持“倒幕”的主要是長州、薩摩、土佐和肥前四個強藩,其中尤以長州和薩摩兩藩的實力最為強悍,而它們在後來的明治政府軍中也分別演化成了陸軍和海軍的主力。

本來只是政見的不同,加上又是內戰,自己人之間打仗只要分出勝負就夠了,如果戰爭結束後還對失敗的一方苦苦相逼就實在有些說不過去了。但這次戰爭中,長州藩對會津藩的態度用趕盡殺絕來形容毫不為過,這也是一百年後福島縣仍然對山口縣耿耿於懷的原因。

長州藩位於本州島西南段,歷來以民風彪悍著稱,長州的藩士打起仗來也只能用一句“瘋狂”來形容。作為幕府的堅定支持者,為了不讓德川氏的百年基業毀於一旦,會津藩對政府軍的抵抗尤為強烈。

在歷經無數次瘋狂進擊之後,會津若松鶴城被長州攻破,會津藩首席家老西鄉賴母家的所有女性全部自盡。在戰爭的暴行中尤其令人髮指的是長州人對死者屍體的侮辱,戰死的會津武士被政府軍宣佈為“賊黨”,繼而暴屍荒野,並且不準家鄉父老為其收屍。

在風吹日曬、野狗啃食之後,屍體開始慢慢腐爛,這個時候才允許會津人將死者掩埋,而政策放寬的原因並不是“死者為大”,而是屍體腐爛可能引起瘟疫。

這段歷史被會津的後人牢牢刻在記憶裡並一代代口口相傳下去,直到今天福島人很少與山口縣和鹿兒島縣的人交往,在會津若松市如果被人聽出是西南地區的口音,不僅會半夜被從旅館裡趕出來,更有可能連出租車都打不著。


地圖帝


日本的戰國時間,一般指從1467年應仁之亂到1615年德川幕府擊敗豐臣秀吉統治日本之前的混戰時期。這個時期,日本割據實力非常的多,因此動員兵力往往有限,因此被戲稱為“村長間的戰爭”

圖——日本戰國會戰

一般來說,由於日本的武士制度,通常領主們的軍隊主體是由一群武士和武士們各自招募來的武裝農民組成。

武士進攻,農民們也跟隨進攻,武士撤退,農門們跑的也飛快,武士戰死了,農民們就一鬨而散。而且由於武器裝備的不足,大部分情況下,武裝農民們都是一擊而潰,所以日本戰國時戰爭死亡率非常的低。

圖——武士和他的隨從部隊

不過,拋開小領主之間的“械鬥”,歷史上的幾次大戰,實際上動員兵力並不小。比如德川家和豐臣家對決的關原之戰,對戰雙方總兵力達到了二十萬,死亡人數在兩萬至三萬之間;小田園之戰中,豐臣秀吉更是帶領22萬大軍。織田信長髮動的桶狹間之戰,雙方兵力十萬左右,今川義元慘敗,但其三萬兵馬也只有3000人陣亡。

圖——豐臣家和德川家最後的決戰地大阪城

中國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300萬人的趙國,一戰就死亡40萬人,所以日本戰國時期的大部分戰爭都不算非常慘烈。極低的死亡率,可能導致很多人認為日本戰國的戰爭有點像“村戰”。

圖——中國戰國時的軍隊

明清時期在中國南方經常發生械鬥,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村戰”。在這個時代,誕生了大量的堡壘型住宅,比如村戰要塞——開平碉樓。

再比如,城牆和村舍結合的圍屋。

這才是村戰發展的正確方向,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無論組織形式還是作戰目標都不適合稱之為“村長間的戰爭”。


國外見聞錄


因為一來一般來說很多人對日本並不瞭解,加上固有的覺得日本很小的觀念,所以想當然的就人云亦云了;二來由於中日間的恩怨,有些人可能通過這樣說來得到一種爽感。當然,我想大部分人還是因為對日本的歷史不瞭解所致。


日本戰國時代大體為1467—1585年或1615年,這期間日本人口逐漸從700萬上升到1000萬左右,據統計而言,1600年的日本總人口在1200萬到2200萬之間,而同時期的明朝人口則在5600萬左右。光人口而論,當時的日本相比於明朝確實少,但在世界上也能排得進前五了。

戰國時期的日本大大小小的戰爭數百起,其中一些極小規模的戰爭確實是數十人,但也不能憑此就忽視那些大的戰役啊。至於說械鬥更是沒法說了,那些規模稍大的戰鬥基本上冷熱兵器都有,而且範圍也是縣區級別的(當時的日本有68國,一國的領土大概較大於我國現代區劃下的縣市,不過搞不懂的是很多人貌似是瞧不起縣?)


日本戰國時期的總兵力約在56萬人左右,就略舉幾個中央政權發動的會戰吧:

  1. 應仁之亂

《應仁記》記載東軍兵力有24國16萬,西軍有20國11萬。這是不算其他各種地方武裝之類的,這些人在人口僅有22萬的京都殺的血火連天,這場戰爭也拉開了日本戰國時代的序幕。

2.桶狹間之戰

今川家:20000到25000 織田家:4000左右

這場戰爭促使了織田信長的崛起和今川一族的沒落,也改變了日本戰國初期的群雄割據格局,開始向少數大名對抗的時代發展。

3.第二次四國征伐

豐臣秀長一方約有十萬兵力,而對面的長宗我部元親集四國之眾約四萬左右進行抵抗。

4.萬曆朝鮮戰爭

總共有兩次,第一次日本兵力大約有16萬,明朝則是李如松將軍統率的四萬人,朝軍不明。第二次日本出動14萬左右兵力,明朝則是4萬(前期)-8萬人(後期)。

日本戰國時代對日本的影響很大,像基督教和鐵炮(火槍)的傳入,改變了戰爭的方式和格局。與西方的貿易交流的展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統一政權的出現,市民意識的萌芽等等。就日本後期的大規模合戰來看怎麼都算不上是“村戰”吧,而且不顧客觀條件主觀的拿雙方兵力作為戰爭勝負的標準真的很有問題,甲午戰爭時候日軍兵力24萬,清軍兵力100萬左右,最後結果是什麼?劉邦起義的時候還不過一個鄉長呢,朱元璋更是乞丐出身,最後不是依然統一天下,沒聽說過現在有誰拿他們的出身來嘲諷貶低他們的。

我認為啊,在這種話題下不管是嘲諷日本還是貶低中國的人都是歷史觀真的需要塑造,平時用來類比調侃一下也就算了,真要拿“村戰”來嘲諷不知道是在辱人還是辱己,不要一邊批著抗日神劇又一邊自己做了抗日神劇的編劇。

戰爭是一件很殘酷的事,也不是說為了表現來打給誰看,我們作為後人在學習歷史尤其是戰爭史的時候,更多的是要從中吸取教訓,而不是說以戰爭規模多大,死的人有多多來嘲諷他人,亦或產生一種優越感,這種歷史觀其實已經是走偏好多了。


種花家的松鼠


為什麼國人會有這樣的說法呢?那答案肯定是顯而易見的。日本本身就是一個島國,雖說人口數量現在有一億多人,但是想一想在日本的戰國時期也就是十五世紀至十六世紀之間,那時候的日本才有多少人呢?相對中國古代戰國的七雄爭霸,那麼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就好似村與村之間的械鬥,這樣說一點都不為過,畢竟日本就這點大的地方,但就我個人來說,雖然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不能與中國戰國時期的戰爭相提並論,我也還是很有興趣通過電影或者書籍去了解日本這段歷史的。

眾所周知,日本戰國時期是一個動盪不安的社會轉型期,但從政治上來說對日本也是一個好處,因為經過戰國時代的各個大名之間的對決,也使得日本從分裂走向了統一。

之所以網上有很多人說日本戰國時代的戰爭像是村與村之間的鬥爭,我個人認為是有以下幾種原因。拿日本戰國時代與中國戰國時代相比,日本國土比中國國土要小的多,中國戰國是七雄爭霸而日本是各個大名之間的拉幫結派混亂之戰,甚至幾個實力強一些的大名軍隊實力加起來還不如中國戰國期間實力最弱的國家,所以這一點在我們國人眼裡來看是根本不能和我國戰國時期七雄爭霸相比的。

日本國土人口雖小,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就說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就全是村長之間的鬥爭,如果是一些小的大名之間的鬥爭,例如人口軍隊就只有一萬人甚至是七八千人,這樣說是村鬥也不為過。但自從豐臣秀吉這位大名病逝之後,全日本頓時都陷入了混亂之中。以石田三成為實質領導的西軍和以德川家康為首領導的東軍開始了日本戰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關原合戰。

就關原合戰來看,東軍西軍雙方各個大名結合起來,參戰總兵力為七萬至十萬多人,雙方損失兵力約為八千至三萬多人。根據史書典籍《關原軍記大成》西軍死亡人數是32500人,《關原合戰記》東軍死亡人數4,000人,按照這個參戰與傷亡人數來看,也不能以偏概全來說日本戰國時期所有的戰爭就是村與村之間的械鬥。


宇澤歷史


日本戰國的來歷:16世紀中期,日本室町幕府時代,日本大名的崛起形成了眾多的地方武裝,這些武士家族相互攻擊,就如同中國的戰國時代那樣。武田信長就借用中國戰國時代,來形容日本當時那個時代的政治格局。

日本戰國時代的社會結構,和東漢末年的情形差不多,日本天皇的權力掌握在幕府的將軍手中。當時的東漢皇帝漢獻帝和日本天皇差不多,權力完全被架空了。日本天皇被幕府中的將軍控制,而漢獻帝被權臣曹操控制,兩個人的地位都是差不多的。日本將軍旗下管理著很多大名,這些大名和地方的軍閥差不多,最開始這些大名都聽命於將軍。就好像三國建立之前的劉備和孫權一樣,剛開始聽命於曹操,都在曹操手底下混飯吃。但是劉備和孫權的實力強大到一定的程度以後,他們就開始反抗建立自己的領地。

日本室町幕府後期,經過“應仁之亂”,日本各地大名集團紛紛崛起。這些大名不受幕府將軍的控制,紛紛獨立各自為戰,建立了很多國家。這些國家和現在日本的縣級城市大差不多,但是那時的人口肯定沒有現在這麼大估計就幾千幾萬人。比如公元1560年,日本大名織田信長,以兩千人馬擊敗了大名今川義元四萬大軍,此後逐步統一尾張國和近畿國,實力最強。所以,日本大名織田信長就好像三國時期的曹丕,不斷的與其它國家發生戰爭。

回到標題,為什麼有一些國人說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是村與村之間的械鬥?日本戰國和中國時代的戰國諸侯國比起來,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不值得一提。可以說,他們的人口就和中國的一個小村莊差不多。中國戰國時代,一個城的人口就達幾十萬,一個村說不定有幾萬人。就拿長平之戰來說,白起坑殺了40萬趙國人。而日本的大名,建立起來的國家,估計連長平之戰死亡人數的零頭都不到。上面也說過,日本大名織田信長,以兩千人馬擊敗了大名今川義元四萬大軍,此後還兼併了兩個大國家。兩千人對戰四萬,就是日本戰國初期,最龐大的戰爭。你可以想象,他們之間的戰爭規模是什麼樣子的。兩千人就可以組成一支部隊,說不定中國古代一個村的戰爭,都比他們多。所以,我們說:日本戰國就是村與村之間的械鬥,都高估了他們的戰爭規模。


孟子說史


當年明月無心之語被見不得人好的小將掛在嘴邊,來顯擺自己的無知

實際上深入瞭解一下日本戰國就知道這是有多扯淡了,日本戰國前期和中國戰國前期一樣,分為很多個小國,但到中後期戰役規模就開始變大了,上萬的會戰不少於10次。

除了當年明月的話,還有一個人的話給小將帶來了很深的影響:太史公

白起坑殺40萬趙國士兵,這太史公也是聽別人說的,說不定還會有誇大,實際上有腦子的人都知道春秋戰國那屁點大的地怎麼可能支持得起40萬軍隊?最多是把後勤伙伕也算進去才有可能。

除了太史公,許多文人也有推波助瀾

出征前為了嚇人,常常號稱多少多少萬人,比如後金常常號稱幾十萬人,然後文人就當真了,然後三人成虎。

當然,人多未必有用,比如明末農民軍常常被以少敵多


下面是乾貨:從地理位置的角度來說,長平不可能有40萬人:

然後,就算你有幾十萬會戰又如何?在波斯等面前都是村戰



真的很抱歉,說著說著小將嘴裡的大會戰反而變成了村戰,真的很抱歉呢


意大利劍聖


拿最近的德川幕府時代之前理論上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發動的侵略朝鮮戰爭說吧。

當時日軍入侵朝鮮的軍隊不說個個都是精銳吧(竹千代就包藏禍心),但基本上可以代表當時日本的軍事水準。豐臣秀吉自己的親信部隊以及統帥如小西這類的,指揮水平也是拿的出手的。並且朝鮮戰場也與日本地貌相近,狹小大塊的平原不多、物產也不豐富、四周環海便於水師登陸。從客觀上評價當時日軍的作戰能力,還是有相當水準的,這還是在德川家康故意隱瞞實力出工不出力的情況下一路凱歌。

但是如此“經驗豐富、戰鬥力強悍、將星雲集”的軍隊,對上“皇帝昏庸無道、軍隊腐敗無能、將領不會打戰”的明軍,不還是被打敗了?別說什麼明軍去的都是精銳。那日本鬼子打了這麼多年“惡戰”,不說個個都是蘭博,單就戰場經驗上說也不會差勁的。對比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的抗美援朝,志願軍也是從抗日戰爭與國內戰爭中摸爬滾打過來的,並且去的許多還是軍齡不長的“新兵”。志願軍與十七國聯軍打得怎麼樣?

所以說,調侃日本的“戰國時代”是鄉村械鬥,是一點都沒輕視它們。缺乏大兵團作戰經驗、沒有戰略眼光、士兵將領與各個大名都沒有與數量、等級與自己相仿的軍隊進行大規模陣地戰必須要有的協調能力。

日本之所以在兩次入侵朝鮮(豐臣秀吉時代)都失敗了,就是因為他們以前打得都是規模不大、戰鬥並不激烈,不需要在軍隊大規模動員、後勤組織(日本鬼子直到二戰都如此)、情報收集判斷、內部協調上太投入的小規模軍事衝突。日本當時主要靠的是“計謀”,比如德川家康(當時還不叫這個)“統一”三河(老本營都還沒有完全控制),靠的是今川義元。誰能相信去當了多年人質,離家時不過是個小屁孩,父親還被部下殺了的“陌生人”一回家就“一呼百應”?日本的戰國時代“培養”出來的武士們,也許單打獨鬥或小群突擊能打敗混亂不堪的明朝地方軍隊,可一旦發生煌煌之陣對決時。鄉村械鬥的出生就暴露無遺。

日本是一個善於總結學習的國家,也是因此能在唐代白江口戰敗後,來到中國學習。也能立碑紀念“黑船事件”(怎麼能叫“事件”呢?日本鬼子一向日常掩蓋歷史),在後來“脫亞入歐”迅速成為亞洲第一強國。但是天生的視野狹小侷促,使得它們擺脫不了“村鬥”的頑疾。陷入中國戰場不能自拔,還貿然兩次挑戰強國,後一次使自己對上美國,直接導致領受兩顆原子彈!

時至今日,日本還是那個“鄉村械鬥”的國家。能在小範圍裡興風作雨,也還是喜歡用陰謀詭計、背後下手。日本當年風頭蓋過美國,也沒見它們在全球佈局。還是志得意滿的用錢“購買”美國!村長之間的戰爭已經是刻入日本人基因裡了。


啥都缺1


國人說日本戰國時期戰爭是村與村之間械鬥,簡單來說就是站在“大國”的驕傲立場上,鄙視日本“小國”的戰爭兒戲。

具體點說,“村與村的械鬥”首先是指規模。畢竟,日本論面積只到中國一個省,論人口只有中國百分之十幾,卻分裂成幾十個諸侯大戰,其規模當然比中國小得多。

其次指軍隊素質。日本戰爭中有大批的農民兵,裝備差,訓練更差。戰爭基本上是在少數精銳武士之間進行,一旦武士們出現大量死傷,農民兵很可能就一鬨而散。

第三則是日本戰爭中的謀略似乎也顯得小兒科。

不過,上述這些觀點,其實有的屬於偏見。因為軍隊素質和戰術謀略這兩點,其實並非日本的專屬。歷史上古代中國軍隊同樣具備類似的情況,如同時期明朝的衛所兵雖然編制數量達百萬以上,其實早已蛻化為武裝農民。歷史上真正所謂戰術謀略其實也並沒有演義小說那麼花團錦簇。

甚至戰爭規模來說,雖然整體上日本肯定比中國要差一些,但也並不是那麼懸殊。日本人口少,但面積也小,所以單次戰爭的動員比率會更高。最終來說,日本在全國最高級會戰的規模上少於中國(比如關原合戰雙方也就二十萬人),但在之下級別的戰爭中投入兵力和中國相比並不太遜色。數萬人規模的戰爭比比皆是。而在中國大多數戰爭也同樣是這個規模。

簡單說,部分國人實際上是用演義評書中的中國戰爭,去類比歷史上的日本戰爭,然後對其進行鄙視。


天外村藥房


16世紀的日本,室町幕府衰微,日本開始進入所謂的戰國亂世,小小的日本分為200餘國互相廝殺,通常擁有幾座村落的勢力就敢號稱一路大名,能拉出幾十個壯丁,就敢自認豪族。從這一點來看,說是村級械鬥也不為過。

然而隨著兼併戰爭的進行,強力大名開始出現,情況變得開始不一樣起來,動則萬人,數萬人的合戰開始頻繁出現,傷亡也開始加劇。

這個時候就不能用歧視的眼光來看待日本的諸侯之戰了,日本武士對戰略戰術的運用開始更加得心應手,火槍的大規模推廣運用更是提升了日本軍隊的戰鬥力。

在援朝之戰中,明軍給出了確切的答案,日本軍隊並不好對付。所以不要瞧不起任何一個對手,尤其是它還是一個惡鄰,要以史為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