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一年換了6份工作,我跳槽錯了嗎?


畢業一年換了6份工作,我跳槽錯了嗎?


對於剛入職場的應屆生來說,跳槽好像是一個與自己風馬牛不相及的詞。

但最近阿熊收到不少畢業沒多久的童鞋來諮詢關於跳槽的問題,阿熊覺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下職場菜鳥跳槽的那些事。

我們先來看看幾位童鞋(名字為化名)的描述,也許你現在也和他們一樣疑惑。


畢業一年換了6份工作,我跳槽錯了嗎?


-茵茵-

剛畢業一年,已經換了六份工作了。從銷售到財務到新媒體,每次都是跨行業跳槽,大費周章地面試換工作,我以為會越跳越好,沒想到是越跳越差。


-凱凱-

畢業兩年跳槽無數次,現在也還沒穩定。家裡也沒給我什麼壓力,所以每次跳槽都沒想太多,只覺得不舒服了不開心了就換,現在換多了,穩定下來反而讓我沒有安全感。


-kiki-

還在讀大學的時候就很害怕畢業,不知道要找什麼工作。畢業第一年,換了好幾份工作都不滿意,工資不滿意,環境也不滿意,反反覆覆地折騰以後,在家人的支持下,還是去考研了。之前折騰的那一年時間都浪費了。


-Victor-

剛離開學校的時候,因為是在陌生的城市落腳,總要解決溫飽問題,就隨便找了份工作,沒一個月就換了,一步步也算是越來越好了,以後有好的機會也會選擇跳槽。


-桐油的同-

研究生畢業後加入了一家國企,是傳統機械行業。因為和自己的專業極其相關,剛開始進去還是信心滿滿,甚至在心裡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要在這裡待十年,沉澱自己,十年之後一定可以成長為這個領域的技術專家。進去之後才發現:公司產能過剩、內部鬥爭暗潮洶湧、組織機構臃腫效率低...所以立馬就選擇了換工作,也算是自己看走眼了。


畢業一年換了6份工作,我跳槽錯了嗎?


從上面這幾位童鞋的描述中,我們不難發現,職場新人跳槽往往出於以下原因:


畢業一年換了6份工作,我跳槽錯了嗎?


大學期間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

在我國,基本每所高校都有一門課叫“職業生涯規劃”。

但只要稍微瞭解一下,你就會發現很多大學生並沒有在這門課上受益多少,學完這門課後仍然不清楚自己該怎麼做職業規劃的同學不在少數。

當然其中原因很多,但最為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許多學校開設的 “職業生涯規劃”教材繁雜,有些案例甚至脫離我國實際,同時教授這門課的教師不是專業人士。

有些甚至直接為輔導員當擔,應付式教學,讓對社會職業的現實狀況缺乏全面瞭解的人教授這門課,是很難提供切合實際的指導的。


畢業一年換了6份工作,我跳槽錯了嗎?

其次,大學生重視意識不夠

2018年,在大河網的一次校園採訪調查中,僅有5.15%受訪大學生表示在大學之初就開始考慮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

而超過70%的學生是臨近畢業才開始考慮未來的職業方向,還有少數學生則想試試不同的工作後再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

第三是大學生對社會職業認識不足

在大學裡,很少有人會告訴我們,這個社會存在多少個行業,存在多少種職業,各種職業需要的技能是什麼,發展前景如何,你的專業知識是否匹配,目前各個行業的平均薪資多少等等。

畢業一年換了6份工作,我跳槽錯了嗎?

沒有人做過這樣的整理工作。因此,大學生就無法認清社會職業,更無從規劃自己的職業了。

在就業形勢嚴峻的客觀條件下,大多數學生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更容易造成初次就業的質量不高,因此出現頻繁跳槽的現象。


畢業一年換了6份工作,我跳槽錯了嗎?


認為跳槽成本不高

跳槽是需要付出一定成本的,包括經濟成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人脈成本、風險成本等等。

過去,許多人離職往往考慮到的是經濟成本,但現在卻不同,一言不合就“裸辭”的現象層出不窮。


畢業一年換了6份工作,我跳槽錯了嗎?


豆瓣有一篇文章曾經提到這樣一個群體:90後低慾望群體。

指那些家境算不上多富裕,但是就算在家躺著也餓不死;工作高興就工作,不太高興就辭職在家;不想工作就出去讀書,讀得沒意思就玩;家裡不急著讓成家立業,覺得開心就好的群體。

這些90後多來自獨生子女家庭,作為家裡的寶,父母不願意過多的給孩子壓力,如果孩子面對經濟壓力也會幫助解決。

如此,不需要為“生存”發愁的人自然在頻繁跳槽時沒有經濟上的負擔了。


畢業一年換了6份工作,我跳槽錯了嗎?


另外,很多大學生認為年輕跳槽不存在太多的成本問題,本質是職業觀的改變

以前人們認為職業發展是細水流長的事情,更多需要時間的積澱。

畢業一年換了6份工作,我跳槽錯了嗎?

現在年輕人則認為機會機遇和個人能力在職場上更重要,只要有實力,抓住機會,能夠在職場站穩腳跟根本不受時間長短的限制。

而職業觀的改變會反映在行動上,所以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遇到新的機會或者認為新工作更能鍛鍊個人能力的時候,就立馬選擇跳槽。


畢業一年換了6份工作,我跳槽錯了嗎?


想多嘗試幾個行業或崗位

這一點和前面提到的“大學期間沒有職業規劃”有一定的聯繫,由於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很多學生會選擇實習期間或者剛畢業沒多久頻繁跳槽,更換工作,甚至跨行業跳槽,來達到了解職業方向的目的。


畢業一年換了6份工作,我跳槽錯了嗎?


同齡人之間的比較、攀比心理

頻繁跳槽可能還是受到身邊人的影響,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焦慮感。

小時候,我們活在對比裡——“別人家的孩子”總是那麼優秀;長大了,我們活在焦慮裡——90後年薪百萬、00後月入十萬。


畢業一年換了6份工作,我跳槽錯了嗎?

焦慮是一個陷阱。

對同齡人的工作狀態感到羨慕,可能會把對方當作自己的目標。

反之,當你根據同學朋友的薪資待遇去與自己的作比較,根據同學朋友的工作狀態去判斷自己的工作是否有價值的時候,你就更容易產生對現工作不滿的情緒。

如果不能很理智地對待這樣的情緒,那麼就容易造成焦慮和產生跳槽的衝動。

經常跳槽的人,辭職過程中的無奈,重新選擇時的無助,以及應聘新企業時的奔波,都會影響生活節奏和個人情緒,使內心產生焦慮和不安。

跳槽本身就是從一個熟悉的環境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過於頻繁還會產生對職場的恐懼,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也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畢業一年換了6份工作,我跳槽錯了嗎?

跳槽不易,那麼作為職場菜鳥的我們,什麼時候下才適合跳槽呢?


01

看時間:對職業的選擇和規劃儘量在實習期完成


大學過渡到職場生活這段時間,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畢業前的實習,二是畢業後的正職。

畢業前的實習是避免迷惘的良藥。

畢業前的實習跳槽影響其實不大,我們實習目的更多的也是出於瞭解職場、積累經驗。

畢業前我們對自己的專業認同、自我定位甚至未來發展目標都很模糊。

在畢業前多實習,多瞭解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崗位,對未來就業是很有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的。

當然會有同學認為實習都是做一些瑣碎的事情,並不能真的瞭解到什麼。

阿熊認為這取決於你的主動性和做事態度,如果你願意主動去了解和承擔更多工作,相信你能在不同的實習崗位中收穫良多。

畢業一年換了6份工作,我跳槽錯了嗎?


畢業後的正職跳槽需謹慎。

對你頻繁跳槽產生興趣的不是你的父母,而是你心儀企業的HR,二至三年內跳槽一次的頻率是為大多數HR所接受的,因為一個職位的經驗積累和沉澱平均需要兩年時間。

調查顯示,66.8% 的人表示跳槽至少需要一個月用於面試、瞭解新公司和學習相關知識。

到了一家新企業,一般都有試用期、考察期,少則三個月,多則半年一年,這個時間段都算是剛進入公司,還沒接觸到核心業務的時期。

特別是技術類崗位,需要更長時間的歷煉,在職時間太短,根本不可能全面掌握崗位的具體事務,更不用說是積累和提升了。

如果你一年內跳槽超過兩次, HR們會認為你的這兩段工作實際並沒有接觸到核心業務,個人能力能給企業帶來的獲利還有限,這樣你也失去了更多談待遇的籌碼。

而且頻繁跳槽會讓招聘方質疑你的工作忠誠度。

人員變動會產生成本,幾乎所有的招聘者都希望你能堅持幹上一段時間。

一旦你的忠誠度受到質疑,那麼在以後的面試中你都得費盡心思去解釋。


畢業一年換了6份工作,我跳槽錯了嗎?


02

看條件:比較新老東家的崗位、規模、未來發展等


換了新工作,也就等於放棄了原工作的報酬福利、人際關係、文化氛圍和在原公司升職加薪的機會,判斷一次跳槽是不是正確的選擇,還得看新工作是否能比舊工作帶來的收穫更多。

可以從這幾個具體的角度去判斷,這次跳槽能否讓你收穫更多:

經濟角度——是否薪資待遇持平或者提高:

不得不承認,工作優劣最實際的反映就是薪資待遇的高低。能夠讓自己獲得更高薪酬更好待遇,是大多數的人選擇跳槽的重要原因。

特別對於當下的年輕人,他們熱衷追求高品質的生活,所以財富的收穫越多,對他們的誘惑就越大。

所以新東家的薪酬待遇是否比舊東家的好,也是判斷的標準之一。

個人發展角度——是否能提升個人能力:

職業的選擇決定了我們個人能力的發展道路,如果新東家是一個更能提升個人能力的平臺,那麼就是有價值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認為自己的能力應付目前的工作任務綽綽有餘,並且這些工作的內容已經失去挑戰性,提升不了你的自身能力時,那麼你就可以選擇提升職或者跳槽了。

企業發展角度——是否有發展前景:

在我們職業生涯中,最理想的當然是和一家企業一起成長,企業管理運營、發展模式、企業文化等越完善健全,所處行業的發展形勢越好,給我們的鍛鍊、眼界和回報也越多。

但如果你身處在一個停滯不前、自身問題較多的企業,那你可能很難有足夠的外部環境幫助自己提升,這個時候跳槽是比較理想的解決手段。


03

看天平:決定跳槽的天平必須平衡


這裡可以參考以下的方法,先列出來一個表格:我所在的企業優勢在哪些?缺點在哪些?

再問問自己哪些項目是比較看重的,可以設置一個權重數字,再進行比較。

這裡的優劣勢就是天平的兩端,如果劣勢一端過重,那就可以考慮跳槽了。


畢業一年換了6份工作,我跳槽錯了嗎?


上圖的表格提供了一個例子,根據權重可以看出,這位朋友比較看重的是職業發展、上司和工作生活平衡這三部分。

列出這個表格填寫後,你就會發現其實這裡基本沒有跳槽的必然因素,現有的大部分要求,在原公司都是可以滿足的。

就算薪酬和企業前景有劣勢,但也並沒有佔很大的權重,所以這個天平還是可以保持平衡的,甚至還會往優勢偏一點。此時就不建議選擇跳槽了。

對於職場菜鳥來說,這樣的一個表格相對填寫簡單,可以很快速地在考慮跳槽時幫助自己做出初步的判斷,在天平失衡之前再多考量,也許就能做出一個最佳的選擇了。

-THE END-

畢業一年換了6份工作,我跳槽錯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