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九位皇帝——咸豐皇帝

清朝第九位皇帝——咸豐皇帝

愛新覺羅·奕詝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後一位通過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奕詝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嫡子),生於北京圓明園,生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為儲君。

奕詝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大手筆地對朝政改革。為了挽救統治危機,咸豐帝頗思除弊求治。他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其訓練指揮的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同時,罷斥了道光朝軍機大臣穆彰阿、耆英等。但此時的大清帝國內憂外患不斷,最後以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場。咸豐朝以後也因企圖重新扭轉對內交外困的局面而開啟洋務運動。

咸豐帝在位十一年,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崩於承德避暑山莊,享年31歲。廟號文宗,諡號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

顯皇帝,葬於定陵,死後由其子載淳繼位。

  • 本名
  • 愛新覺羅·奕詝
  • 所處時代
  • 清朝
  • 民族族群
  • 滿族
  • 出生地
  • 北京圓明園澄靜齋
  • 出生時間
  • 1831年(道光十一年)7月17日

人物關係

  • 孝德顯皇后
  • 妻子
  • 同治
  • 兒子
  • 愛新覺羅·載淳
  • 兒子
  • 愛新覺羅·旻寧
  • 父親
  • 愛新覺羅·奕緯
  • 哥哥
  • 愛新覺羅·奕訢
  • 弟弟
  • 愛新覺羅·奕譞
  • 弟弟
  • 奕譞
  • 弟弟

人物生平

早年受教

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十七日,奕詝生於京師圓明園澄靜齋,道光帝第四子,生母為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鈕祜祿氏是二等侍衛頤齡之女,家境寒素。她入宮之初,封為嬪。但她聰慧漂亮,嫵媚動人,很討道光帝的喜歡,晉封為貴妃。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她生下皇四子奕詝。鈕祜祿氏生子兩年後,孝慎皇后佟佳氏病死。她時來運轉,晉封為皇貴妃,統攝六宮之事。翌年,被冊為皇后。鈕祜祿氏雖身為皇后,但漸因色衰而愛弛,抑鬱寡歡,得了大病。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病死,年33歲。奕詝當時只有10歲。

奕詝生母過世後,受靜貴妃撫育。靜貴妃是刑部員外郎花郎阿之女。靜貴妃生有三個兒子:皇二子奕綱、皇三子奕繼和皇六子奕訢。奕綱和奕繼已死,靜貴妃膝下只有皇六子奕訢。奕訢比奕詝小一歲。靜貴妃便將失去生母的奕詝收在膝下撫育。奕詝孝敬靜貴妃如同生母,視奕訢如同胞弟。而同奕詝爭奪皇儲最有力者,就是他視作同胞的皇六弟奕訢。

清朝第九位皇帝——咸豐皇帝

清宮廷畫師繪咸豐帝便裝像

奕訢和奕詝,他們倆都受靜貴妃撫養。道光在連喪三位皇后——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的悲傷之餘,沒有再冊立皇后。便冊靜貴妃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奕訢和奕詝,都在上書房讀書,年齡相近,關係密切,並無嫌猜。不過,奕詝讀書比奕訢早一年。奕詝6歲開始讀書,師傅為杜受田。杜受田教導奕詝,盡心盡力,傾注心血。史載:“受田朝夕教誨,必以正道,歷十餘年。”奕詝為皇子時,從獵南苑,馳逐群獸,墜馬傷股。經上駟院正骨醫士治療,留下殘疾,行動不便。他小時候還得過天花,臉上留下麻子。奕訢也在上書房讀書,但較奕詝聰明,師傅是卓秉恬。史書說:“與文宗同在書房,肄武事”,“集花槍法二十八勢,曰‘棣華協力’;刀法十八式,曰‘寶鍔宣威’。”道光以“白虹刀”寶刀賜給奕。奕訢身體很好,頭腦聰明,書文不錯,武功也好,還有所發明和創造。

立儲風波

道光帝晚年在立儲的大事上,猶豫不定。道光帝共有後妃二十多人,先後給他生了十個公主和九個皇子。其中長子奕緯死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終年二十三歲。而兒子奕綱、三子奕繼也過早夭折。四子奕詝生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長子奕緯死後的兩個月。皇五子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過繼給嘉慶帝第三子綿愷為嗣,襲郡王位。皇六子奕訢,是諸皇子中頗受道光帝鍾愛的一個。道光帝晚年,又陸續得了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但都年幼無知。道光帝建儲較晚。道光帝即位後,並沒有按清朝慣例馬上著手秘密立儲。道光帝晚年才想起建儲,從道光帝后來在立儲時極為謹慎的性格來看,可以這樣進行推論,他是希望在決定接班人時有更多的挑選機會。因為奕緯之後,二子、三子幼殤,可以選擇的嗣君只有奕緯一個人,是否建儲並沒有意義可言。道光十一年(1831年)後,隨著奕緯的過世,幾個小皇子的出生,道光才面臨著建儲這個本應早就解決的問題,在奕詝為長的幾個兒子中,道光皇帝最看重的主要是皇四子和皇六子。

皇四子奕詝,“長且賢”,年齡最大,又很仁孝;皇六子奕訢,雖為庶出,但家法傳嗣,不分嫡庶,而且“天資穎異”,能文能武。隨著他們年齡漸大,皇儲爭奪,暗藏機關。咸豐帝的老師杜受田深知奕詝的智識才具都“萬不敵”奕訢,不能以條陳時政和騎馬習武取勝,乃對奕詝面授機宜,以仁孝之心取悅於道光帝。一日,道光帝領諸皇子狩獵,奕詝故意一箭不發,“上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道光帝廟號)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

清朝第九位皇帝——咸豐皇帝

咸豐帝御批奏摺 道光末年,道光帝違和,纏綿病榻,自思多年痼疾,將不久於此位。其時,奕詝伏地流涕,痛切異常,“帝大悅,謂皇四子仁孝,儲位遂定。”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用立儲家法,書名緘藏。道光三十(1850年)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硃筆,立其為皇太子。正月十四日,道光帝病危,急召宗人府宗令載銓,御前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衝阿、何如霖、陳孚恩、季芝昌,總管內務府大臣文慶,公啟匣,宣示建儲硃諭:“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贊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特諭。”道光正式宣佈: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 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月二十五日午時,道光帝駕崩於圓明園慎德堂,按照清代制度,新皇帝奕詝當日下午護送大行皇帝的遺體至城內紫禁城乾清宮停放。[9]宣宗逝世後,己未,咸豐帝即位,頒詔覃恩,以第二年(1851年)為咸豐元年。

銳意圖治

主詞條:肅順、湘軍

年輕的咸豐帝即位,頗有振作之心。咸豐帝即位之後的主要措施一是清洗軍機處,任用改革派官員革新弊政;二是大舉提拔漢族士紳官僚,鎮壓太平天國叛亂。從《清文宗實錄》中看,他此時的工作極為勤奮,每天都有許多諭旨下達,其中不少是親筆寫的硃批、硃諭,不勞軍機大臣動手。咸豐帝在上臺後的八個月,就罷免了道光朝的軍機大臣穆彰阿。隨後又罷免了主和派的耆英等。而且咸豐帝初年為了緩和與恭親王奕訢的政治矛盾,任命其為軍機大臣;但是不久罷免了奕訢的職務,鞏固了皇權。

咸豐帝罷免了道光朝的主和派大臣之後,重新安排了軍機大臣的人選。咸豐帝開始任用肅順等改革派官員,對之前的政治局面實行整頓。肅順掌權後,以鐵腕的方式面對自乾隆末期以來的官場腐敗,嚴厲打擊貪汙腐敗,嚴懲瀆職失職,整肅官場政風。其果斷處理“戊午科場案”,將一品大員柏葰處斬,使得清王朝此後幾十年間官場風氣,特別是自乾隆後期越演越烈的貪腐風氣有了很大改觀。咸豐帝即位初年,因太平天國起義,戶部庫房匱乏,於是清廷決定由戶部設立寶鈔處和官錢總局發行大量鈔票。濫發官鈔非但沒有紓解財政,反倒致使通貨膨脹、物價飛騰,而官商乘機勾結,“侵佔挪用”,“拒收買抵”,從中牟取暴利,將幣制改革失敗的惡果轉嫁於百姓頭上,當時“五城內外兵民不下數百萬戶,各糧行抬價居奇,小民每日所得錢文,竟不能供一日之飽”。咸豐八年(1858年)底,肅順改任戶部尚書,決心整頓財政積弊。肅順從調查五宇官號賬目入手,刨根究底,涉案人員幾百人,抄沒戶部司員、商戶及滿洲宗室數十家,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官場貪賄公行的風氣。

清文宗讀書像 咸豐元年(1851年)元月,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在兩年的時間裡,太平軍先後攻取了漢陽、嶽州、漢口、南京等南方重鎮,威脅清朝中部腹地,於咸豐三年(1853年)定都南京。咸豐帝於三年(1853年)初命令大江南北各省在籍官紳舉辦團練,組織地主武裝。曾國藩所辦湘軍,就是其中之一。他以羅澤南的湘勇為基礎,“別樹一幟,改弦更張”。由於太平軍沒有集中力量全力進行北伐以及咸豐六年(1856年)太平天國內部的“天京事變”使清廷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咸豐帝依靠漢族地主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勾結外國勢力,合力撲滅太平天國運動。 攘外失利 主詞條:第二次鴉片戰爭、庚申之變 正在咸豐帝鎮壓太平天國之時,英、法等國再次染指中國。咸豐四年(1854年)英、美、法三國向清廷提出修約等要求,遭到咸豐帝拒絕。故而導致英、法兩國於咸豐六年(1856年)再次對清廷宣戰,英國藉口“亞羅號事件”,攻佔廣州,但被擊退。咸豐八年(1858年)三月,英法聯軍以及英、法、美、俄四國公使抵達天津大沽口外,要求所謂“修約”。咸豐帝諭令直隸總督譚廷襄“以夷制夷”,對俄示好,對美設法羈縻,對法進行勸誘,對英國則嚴詞質問。譚廷襄奉旨行事,但是沒有成功。英法艦隊攻陷大沽炮臺,進迫天津。咸豐派桂良、花沙納往天津議和,與英、美、法、俄分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條約樣本奏上,咸豐帝十分憤怒,但是不得不由批准。列強不滿足於《天津條約》規定的權利,蓄意重新挑起戰爭。咸豐帝命清軍加強大沽口防務。咸豐九年(1859年),在英國蓄意挑起的大沽口衝突中,英法侵略軍被擊敗。咸豐帝見大沽口獲勝,盡毀《天津條約》。而後,英法調兵遣將,準備新的侵略。 咸豐十年(1860年)春,英法兩國再次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六月,向大沽口進攻,咸豐帝諭旨:“天下根本,不在海口,而在京師。”七月,英法聯軍進攻北塘,咸豐帝和戰不定,痛失殲敵的良機。在清軍與英法聯軍激戰之時,竟令清軍統帥離營撤退,大沽再次淪陷。八月一日,英法兩國艦隊又一次抵達天津外海。法國也派出艦船40餘艘,陸軍6700人,而僧格林沁部署在大沽的守軍總共只有10000人。為了避免糾纏,聯軍乾脆在大沽以北的北塘登岸。僧格林沁為保存實力,下令南岸守軍撤往通州。次日,英國艦隊安然駛入白河。英法聯軍攻佔天津,隨即向北京進犯。咸豐帝派遣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往通州與英、法議和。英法聯軍以和談為掩護,繼續組織對北京的進攻,在通州八里橋之戰擊敗清軍後,進攻北京,史稱“庚申虜變”。

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 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咸豐帝以“木蘭秋獮”為名自圓明園倉皇逃亡熱河(今承德市),命恭親王奕訢留京議和。奕訢代表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並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在《中俄北京條約》中,承認了咸豐八年(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的《璦琿條約》。咸豐十年(1860年)十月六日,英法聯軍攻佔圓明園,總管園務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次日遭到搶劫之後被焚燬殆盡。 崩逝行宮 主詞條:顧命八大臣、辛酉政變 咸豐帝逃往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後,時刻關注京師的消息。在英、法議和退兵之後,咸豐帝一度有迴鑾的打算,但是不久就打消了這一念頭,最主要的是“親遞國書”一事尚未有著落,故而責成恭親王奕訢儘快辦理。此後咸豐帝又幾次改變回鑾的旨意。主要原因除了夷人的因素,還有咸豐帝逐漸喜歡上了熱河行宮的生活。這一時期的咸豐帝尤其醉心於戲劇。北京宮內的昇平署成批地被召到熱河。咸豐十年(1860年)十一月起,“煙波致爽”殿每三天就要演一出。自從咸豐帝到達承德之後,肅順與咸豐帝的關係更為接近,隨侍左右。此時咸豐帝身體逐漸變壞,肅順為了保證咸豐帝去世後政治不會發生大的變動,極力勸說咸豐帝留在熱河。恭親王奕訢與文祥等人見咸豐帝遲遲不回北京,而且熱河還不時傳來皇帝病重的消息,十分緊張。他上奏去熱河請安,企圖直接與咸豐帝見面,以打破肅順的封鎖。奏摺受到肅順的阻擾,由此恭親王與肅順集團的矛盾激化。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咸豐帝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咸豐帝下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以上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等請咸豐帝硃筆親寫,以昭鄭重。而咸豐帝此時已經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寫硃諭。咸豐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豐帝病逝。廟號

文宗,諡號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其後葬於清東陵定陵。

“御賞”和“同道堂”章

咸豐帝病死之後,其生前安排的政治局勢很快發生了變化。其子載淳年幼,載淳的生母那拉氏力圖取得最高統治權力。她與慈安太后和奕訢相勾結,拉攏握有兵權的勝保等人。於咸豐十一年九月三十日(1861年11月2日),將載垣、端華、肅順等革職拿問。十月初一日(11月3日),又接連發出上諭,授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宗人府宗令,大學士桂良、戶部尚書沈兆霖、戶部右侍郎寶鋆、戶部左侍郎文祥在軍機大臣上行走,鴻臚寺少卿曹毓英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隨後,慈禧太后等迅速捕殺了載垣、端華、肅順,其餘五大臣革職治罪,將載垣等人擬定的 皇帝年號“祺祥”改為“同治”。慈禧太后奪取了實際的最高統治權。

清朝第九位皇帝——咸豐皇帝
清朝第九位皇帝——咸豐皇帝
清朝第九位皇帝——咸豐皇帝
清朝第九位皇帝——咸豐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