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甲三给袁世凯搭建人脉基础,但成功则靠他的9个选择

袁世凯属于“广义官三代”,按照“五服观念”,他的入仕基础二爷袁甲三尚有官场资源。

(1)袁世凯的政治基础袁甲三与李鸿章、翁同书的关系

袁世凯的太爷袁耀东也算出离“百姓”范畴,但因为仅是庠生且不到40岁就亡故了。所以,袁耀东奠定了“袁家鲤跃龙门”的基础,使其家族从单纯的土豪变成书香之家。袁世凯的爷爷袁树三在县级教育系统当过官,但总体上仍是“士绅”之列。

A.袁甲三与曾国藩、李鸿章

袁甲三作为袁世凯的二爷,1806年出生,1835年考中进士,长期任京官。因为参加镇压太平军、捻军而与曾左李一样崛起。曾经任漕运总督、江南河道总督。做过李鸿章的上司,即安徽团练帮办军务,算是与晚辈李鸿章(1823年生、1847年考中进士任京官)上司。

李鸿章在安徽团练期间经常被太平军打得丢盔弃甲,但袁甲三的命儿比较好一直对阵捻军,所以,战功拙著。李鸿章的科考“恩师”、副主考福济与和春来到安徽后把袁甲三告倒,致使袁甲三在1855年被调回北京罢官。因为,安徽败仗连连,1856年袁甲三再次回到安徽。这时的李鸿章仍然是不断地被打败,最终,1858年跑到了南昌投奔大哥李瀚章。

袁甲三给袁世凯搭建人脉基础,但成功则靠他的9个选择

总体上看,袁甲三仗打得还不错。但后来和胜保关系不睦,军权一直没有控制住,所以,袁甲三难以形成自己的一系。特别是因为和安徽巡抚翁同书一起工作,翁同书被曾国藩参劾倒台被充军,袁甲三也多多少少得了些危害。因翁同书一案被革职回家。最终在1863年病逝。

B.袁世凯与叔叔袁保恒

袁甲三的长子袁保恒(1826—1878年)因有战功,曾被任命为侍读学士、刑部左侍郎等职位,曾经陪同父亲、李鸿章、左宗棠等一直从事军事,1878年在治理河南灾荒时,在4月份感染霍乱病亡。可以说,袁宝恒是袁世凯进入政坛的提携人。正是他在1874年把袁世凯带到了身边,从而逐渐与淮军部下们熟络。

袁甲三的次子袁宝龄生于1841年,因为陪同父亲、兄长赈灾有功被升为道员。其后,被李鸿章看重于1881年调往天津,接替黄瑞兰主管旅顺船坞工程修建。最终,在1889年在旅顺病故。

综上可以看到:袁世凯的政治资源还是不错的,但二爷、叔父相继去世后,已经不行了。特别是袁甲三被曾国藩等人告倒后,其政治势力已经凋谢。只有投奔到某一个政治势力才能保住政治资源。所以我们看到袁保恒在李鸿章、左宗棠之间都有接触,当然,有人认为是李鸿章派袁保恒监视左宗棠。但我认为没这么厚黑!

袁甲三给袁世凯搭建人脉基础,但成功则靠他的9个选择

首先,李鸿章虽然没有代笔参劾翁同书,间接把袁甲三打倒(其内容参见文末链接两文),但双方关系还近不到袁保恒成为李鸿章的细作。可以看出,袁甲三、袁保恒总体上仍然是清廷的人,其政治光谱是靠近清廷的一方。

其次,因为袁甲三、袁保恒在安徽长期与捻军、淮军交战,他们与安徽籍官员的关系就比较复杂。但因为安徽方面出现的淮军、皖军都与他们无关,所以,他们属于安徽军队的从属势力。所以,势必在关系上力图与各方交好。而这又对袁世凯的崛起起了奠基作用。

(2)袁世凯进入淮军序列后,其人生的9个关键时刻

袁甲三自1863年,在此之前跟随袁甲三在安徽从事军事征战的“袁家人”是袁保庆(1825年生)、袁保恒(1826年生)。袁保庆是袁世凯的二叔、过继父。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1823年生),袁家的长门长孙因为身份只好一直在家中,袁保庆就跟着叔叔去“闯天下”。

A.加入淮军系列与在朝鲜半岛

袁保庆跟随叔父也很争气,因为战功比较好,1863年被加封为盐运使,自此,一直主管盐运工作,直到1873年6月病故。因为长期在安徽、江苏一带为官,免不了与淮军上下交往,跟各方关系也算不错。特别是和淮军大将吴长庆关系亲密。

袁世凯生于1859年,因为二叔袁保庆无子,父亲就将其过继给二叔。1865年开始,袁保庆将其带到身边。袁保庆死后,袁保恒将其带到身边。因两次科举名落孙山,吴长青的“结拜兄弟”吴长庆就让他在1881年10月,前往山东登州自己的大营担任幕府。1882年,随吴长庆进入朝鲜半岛。

袁甲三给袁世凯搭建人脉基础,但成功则靠他的9个选择

由此,拉开了袁世凯的政治、军事生涯。在清朝为官为军的30年间,袁世凯经历了人生的9大关键阶段。

这9个阶段就是加入淮军系列、督阵朝鲜半岛、编练新军、背主求荣、东南互保与并未勤王、投靠庆亲王、新政纵横捭阖、慈禧去世后的隐居、复出崛起。可以说,加入淮军是其成功的基础。吴长庆1884年病逝后,袁世凯以自己的才能得到了李鸿章地重视,由此,袁世凯获得了更好地发展空间。

从1882年到1894年,袁世凯在朝鲜半岛期间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名军事将领,与清廷的其他将领相比,其敢打敢杀的性格非常明显,其军事嗅觉也很敏感。像其面对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势力渗入,袁世凯就非常坚决,可以说,如果清廷、李鸿章能够按照袁世凯的意见办的话。朝鲜半岛不会在1894年被日本吞并。

B.编练新军、背主求荣与东南互保

1894年7月19日,在甲午战争爆发前,花钱拖关系坐着英国战舰逃回天津。虽然也参加了甲午战争,但主要是搞后勤工作。自1895年12月8日起,清政府让其以“西法”编练新军,袁世凯便利用这一期间利用“传统忠君(其实是他自己)思想”加西方武器加西方训练方法逐渐锻炼了一只在清军中战斗力较强的新军。

在编练新军过程中,利用“康梁”与光绪皇帝产生关系。然而,他比“康梁”更早地认识到“皇帝无权”的现实。其后,袁世凯的告密也就顺理成章了。袁世凯“背主求荣”这一点就充分说明:

袁甲三给袁世凯搭建人脉基础,但成功则靠他的9个选择

其一,他对慈禧并无好感;

其二,他对清朝并不忠心,他只爱自己;

其三,慈禧年老,他要想保命只有两点:军权在握、再找靠山。

因为是背主求荣才得到慈禧地重视,所以,注定光绪皇帝日后如果复政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为此,袁世凯必须要尽快强大。所以,之后无论编练新军还是任山东巡抚期间,袁世凯那真是使了自己的真正才能。

这时的“八国联军”侵华,袁世凯很快速地加入了“东南互保”事宜,也没有积极地勤王。此时的他,不可能为了慈禧去“殉葬”。正如1894年逃回天津一样,他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去开玩笑、去与必败较真儿。

自“甲午战败”后,清朝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存在的合理性”,民间的思想也不可能不对他们有触动。在这种情况,各地拥有兵权的大员们“拥兵自保”的心理也就不奇怪了。从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出袁世凯、张之洞对清朝其实都不“忠心”。他们同样是编练新军,张之洞的“新军”埋葬了清政府,袁世凯的则带领着他的“新军”推了一把。

袁甲三给袁世凯搭建人脉基础,但成功则靠他的9个选择

C.投靠庆亲王、新政捭阖、隐居与崛起

“八国联军侵华”后,袁世凯的军事实力越来越大,主管练兵。到了1905年,针对袁世凯“篡位”的政治谣言就已出现,1906年袁世凯便辞去各项兼职,1907年离开了北洋任职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然而,北洋五镇的军事力量仍然受其调遣。

1907年,东三省开始建省、设立总督。趁此机会,袁世凯和庆亲王合作,将自己的人调任,具体任命为:徐世昌补授东三省总督,唐绍仪补授奉天巡抚,朱家宝署理吉林巡抚,段芝贵署理黑龙江巡抚。可以看出东三省的军政在当时已经被“北洋”控制。

1907年,更重要的是瞿弘禨、岑春煊这两个最大的政治、军事对头已经被削权。以当时的九大总督为例,袁世凯的实力主要在东三省、河北。袁世凯在政治上的实力不如军事实力,这就是他自1906年以后不断地被打压的重要原因。但有军事在手,保命是没问题的。在政治上,他投靠大贪污犯庆亲王地袒护,也使其保住了政治生命。

袁甲三给袁世凯搭建人脉基础,但成功则靠他的9个选择

摄政王载沣之所以敢于向袁世凯下手,就是因为在慈禧、庆亲王地运筹下,满蒙势力已经有了一定扩充。例如在1907年的九大总督、三大独立巡抚中,满蒙势力控制了山西巡抚和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四大总督。山东巡抚吴廷斌属于老派汉族官员;河南巡抚林绍年更属于与岑春煊政治立场较为接近的人。

因此,在1907年到清廷灭亡期间,在高层政治生态圈,满蒙势力反而有超过1880年代以后“汉官居地方为主”的态势。由此,袁世凯不得不在1909年到1911年10月的一年多里“隐退”江湖等待时机。

最终,“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的“新军”南下,清廷万没想到自己的最后的希望要了自己的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