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吳三桂降清,換誰都得降!山窮水盡,已經無路可走

最近,網上關於吳三桂降清一事的討論很多,綜合分析,指責謾罵者居多。今天,結合史料,換一個視角來分析吳三桂降清的緣由,與大家共勉!

首先,分析一下,吳三桂降清是對大明的背叛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吳三桂降清的時間,1644年4月22日。我們再看一下明朝滅亡的時間,也就是崇禎自盡的時間,1644年3月19日。這樣一對比,就會很明白的看出,吳三桂是在明朝滅亡一個多月之後,才投降的大清。

也談吳三桂降清,換誰都得降!山窮水盡,已經無路可走

其時,大明已經滅亡,吳三桂也已經成為大明的遺臣,所以,根本不存在對大明是否忠與不忠的問題。就如同丈夫已經死亡,遺孀再嫁也在情理之中。

其實,假若吳三桂真打算要降清的話,也早就降了。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舅,曾經做過大明的錦州總兵,因崇禎冤殺袁崇煥而心灰意冷,後降清。他曾經給吳三桂寫過信,勸其投降,並傳達皇太極的承諾,將封其為平西王。而吳三桂置之不理,不為所動。

要知道,此時的吳三桂在大明並無爵位,直到大明滅亡前的一個月,崇禎急於調吳進京勤王,才加封其為平西伯。另外,論軍職,吳三桂也只是大明的一個總兵。所以說,皇太極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這個價碼還是很有誘惑力的,也反過來說明,吳三桂對大明的還是忠心耿耿的。

也談吳三桂降清,換誰都得降!山窮水盡,已經無路可走

也許,假如吳三桂降的是李自成,而不是大清,人們對他的非議就會少很多。因為,不管怎樣說,吳三桂與李自成畢竟同為漢族,而大清為異族。以如今的眼光來看,滿族也是中華民族的成員之一,不過今天,這個爭論我們放下先不說。

大明滅亡後,吳三桂守衛的山海關僅有三萬兵馬,處於關外的大清和北京的李自成之間,強敵環伺,根本不可能獨立,最終倒向其中一方已成必然。起初,吳三桂選擇的是投降李自成,並且已經把山海關交給了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

交出山海關以後,吳三桂率軍前往北京。在路上,他忐忑不安的心情,大家應該能體會到,到了北京後,李自成會有多大的誠意,來對待自己和自己的將士呢?這應該是吳三桂最急於想知道的。可是,4月5日,在途中的吳三桂聽說了父親吳襄被拷打,以及愛妾陳圓圓被霸佔的消息。

聽到這個消息,假如還是一個正常人的話,都會選擇停止前進的。此時的吳三桂,肯定會考慮李自成的誠意問題,自己還未進京,李自成就這樣羞辱自己,假如自己投降,被完全控制後,後果將不堪設想,這是一個原因。再者,此時的吳三桂剛33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如此奇恥大辱是絕不能接受的。

所以,接到消息後,吳三桂很快就做出了決定,殺回山海關!那麼,他為什麼一定要回山海關呢?前有大順軍,關外有大清軍,窮途末路的吳三桂,其實已經別無選擇,再加上,畢竟他已經經營山海關多年。

也談吳三桂降清,換誰都得降!山窮水盡,已經無路可走

對於吳三桂大軍的殺回,守衛山海關的大順軍毫無準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很快就被全殲。李自成得知這個消息後勃然大怒,放棄計劃進行中的登基大典,率領十萬大軍親征吳三桂。

面對人數三倍於自己的敵人,吳三桂深感情況極端危機。因為在山海關,吳三桂不但有三萬兵士,而且還有眾多的兵士家屬,李自成破城後,這些軍屬的命運可想而知。

為了跟隨自己多年的部下,也為了這些部下的家人,吳三桂決定求救於多爾袞(此時,大清的皇太極已經病逝,順治繼位,由於順治年幼,掌握實際權力的是多爾袞),其實,此時此刻,他也只能選擇求救於多爾袞。請注意,吳三桂只是求救,是借兵,並不是投降。

收到吳三桂的求救信後,毫無思想準備的多爾袞,對此事是半信半疑,因為以前,皇太極和他曾經給吳三桂,寫過多次的勸降信,都如石沉大海。但是,多爾袞隱約覺得這是一個機遇,一個可以入主中原的機遇,於是他決定率大軍向山海關進發。

也談吳三桂降清,換誰都得降!山窮水盡,已經無路可走

多爾袞到達山海關城下的時候,李自成已經攻城一天,並且幾次險些破城。當晚,吳三桂八次派使者進入多爾袞的大營,請求其答應借兵。對形勢已經瞭然如胸的多爾袞,始終不為其所動。

山海關中的吳三桂,已如熱鍋上的螞蟻般團團轉。關內的李自成大軍,明天破城已經或成定局,關外的多爾袞,按兵不動,逼迫自己投降。其實,形勢至此,吳三桂已經別無選擇,因為不投降,明天破城後,全城將士和家屬將會慘遭屠殺。

1644年4月22日,李自成即將攻城的第二天凌晨,吳三桂低下高昂的頭顱,步入了多爾袞的大營,不得不接受了屈辱的投降的事實!

親愛的讀者,看到這裡,對此事,你會有怎樣的看法呢?如果換做你,你會怎樣抉擇呢?歡迎寫下您的留言並參加討論,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