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為什麼急於再造京東?

“京東商城是做成功的,別的都沒有很成功。”京東一位中層管理者如是說。

劉強東明尼蘇達一夜過後,京東負面不斷。

鮮有人注意到的是,其實在明尼蘇達事件之前,京東就已經顯露出頹勢了。

和大多數同行相比,京東都是一個看起來“大到不能倒”的巨無霸,但別忘了,諾基亞手機,當年也曾在中國市場如日中天。

何況京東還遠沒達到諾基亞那樣的市場地位。

日前,據京東員工在網上爆料,劉強東發內部信稱,要淘汰掉“不能拼搏的人”、“凡是不能拼或者拼不動的”。

劉強東為什麼急於再造京東?

此前京東還被曝出要淘汰10%高管、要取消快遞員底薪、要下調快遞員五險一金繳存比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京東究竟錯在哪?

披著互聯網外衣的零售公司

在外界看來,京東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主營業務是電子商務,是國內僅次於淘寶、天貓的大電商平臺。

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因為京東的基因裡,就沒有互聯網屬性。

和馬雲篤定要做電商不同,劉強東做電商,完全是因為一場意外:“非典”的爆發,使得他線下的生意難以為繼,誤打誤撞闖進了網絡論壇進行宣傳。

劉強東為什麼急於再造京東?

所以互聯網之於京東,只不過是一種賣貨的渠道,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圍繞商品衍生出來的各項業務,如採購、如物流、如銷售。

本質上來說,京東是一家賺取進貨賣貨差價的零售公司,至於互聯網、技術,都僅僅是為業務服務的。

“京東研發沒有半毛錢話語權,業務讓幹啥幹啥。”一名大學畢業後便進入京東研發部門的程序員抱怨道。

物流戰略更新不及時

如果你把京東當零售公司看待,便能瞬間理解劉強東當年重金自建物流的決策:為了更好地賣貨。

當時快遞業群雄並起,商品的配送效率不高,說是“快遞”,有時候也要花費一週左右的時間。

而京東自建物流完成後,自營商品可以實現當日達、次日達,和京東物流的速度比起來,其他快遞公司就像是“慢遞”。

這曾經是京東極為重要的競爭優勢之一。

京東物流不賺錢,但此前它能吸引來新用戶。

怎奈今日不同往日。

劉強東為什麼急於再造京東?

且不說感受到京東物流的威脅後,馬雲組織構建了菜鳥網絡,單是其他快遞公司的效率提升,也正逐漸抹平京東的物流優勢。

於是,連續12年虧損,2018年全年虧損超過23億元的京東物流,必須在2019年謀求營收和利潤了——曾經只負責送貨的京東快遞員,如今也要主動攬件了。

因為按劉強東交的底:“如果這麼虧下去,京東物流融來的錢只夠虧兩年的”。

金融業務不夠獨立

和物流業務類似,京東的金融業務,源於同樣的需求:更好地賣貨。

京東白條是京東金融業務的王牌產品,它的出現甚至比螞蟻花唄還要早,就是為了解決用戶購物時囊中羞澀的問題。

尷尬的是,當螞蟻花唄逐漸脫離淘寶、天貓體系,向線下支付各類場景滲透時,京東白條還是隻能仰賴於京東商城的流量。

時至今日,京東金融的全部業務中,消費金融的利潤貢獻佔到90%以上,而京東白條95%以上的業務量來自京東商城。

劉強東為什麼急於再造京東?

京東也試圖讓白條拓展更多的線下場景,如租房白條、旅遊白條等,但效果難言理想。

更無奈的是,在線下支付市場,阿里和騰訊才是真正財大氣粗的超級玩家——當年為了爭奪打車這一個場景,阿里和騰訊一天可以虧幾千萬元。

創始人的個人侷限

上述京東在定位、戰略和經營上的問題,追根溯源,還是創始人劉強東的個人侷限。

在京東,劉強東是說一不二的。據一位京東VP說,“在京東,高管戰略會當場砍業務、砍人都不足為奇”。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劉強東能力排眾議,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戰略,比如當年自建物流。

壞處當然也很明顯:一旦劉強東犯錯,京東便有可能跟著他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至高的權威逼得劉強東不能犯錯,而身為一個凡人,這種要求顯然不現實。

如上所述,劉強東的成功,有偶爾性,如當年那場“非典”的爆發,也有必然性,如對自建物流的堅持。

劉強東有時在管理上過於隨意。據說有一年春節,劉強東請所有高管到京東總部22層吃晚飯。他在每個座位上放了一杯酒,然後對在場的高管說,只要把酒喝完,每個人能拿到5000股股票。

成功和財富來得太突然,劉強東在學習做一個商界大佬的同時,還保持著一絲自己的底色。這使得他動不動就叫嚷著“兄弟”,像極了酒局上的感覺。

可惜沒有一個人的底色,是十全十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