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各區縣歷史上叫什麼名字,有些不為人知,有些沿用至今(一)

常德是湖南建城最早的城市之一。戰國時,屈原涉江,“朝發枉渚(德山)”;白起破郢,秦蜀郡守張若在此築城,史稱張若城,迄今2270年。秦、漢置臨沅縣,東漢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武陵郡治遷移至此。常德城歷為縣治及郡、州、府、路、行署駐所,先後有臨沅、監沅、武陵、嵩州、朗州、鼎州、常德等名稱。

常德各區縣歷史上叫什麼名字,有些不為人知,有些沿用至今(一)

漢壽縣

  1. 漢壽 東漢陽嘉三年(134),改索縣為漢壽縣,取“漢朝江山,萬壽無疆”之意,治所今鼎城區斷港頭。
  2. 吳壽 三國時期屬吳國,漢壽縣改為吳壽縣。
  3. 龍陽 赤烏(孫權年號)十一年(公元248年),析吳壽縣置龍陽縣,設治所於今縣城,屬武陵郡。
  4. 辰陽 宋大觀年間(公元1107-1110年),改為辰陽縣。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複名龍陽。

不妨簡單分析一下這幾個名字,或許能跨越千年時光感受古代當權者的心路歷程。三國鼎立,孫吳佔據了荊州,改“漢壽”為“吳壽”,自然也是希望“吳國江山,萬壽無疆”。至於“龍陽”為何改“辰陽”,戰國時期有個著名的龍陽君,是中國正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同性戀,以至於後來“龍陽”成了性取向異常的代名詞,又或許為了消除不良影響,不得已將“龍陽”改為“辰陽“,在十二生肖中,辰正是指代龍。

不過兜兜轉轉一千多年後,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龍陽更名為漢壽,又用回了最初的名字。

常德各區縣歷史上叫什麼名字,有些不為人知,有些沿用至今(一)

鼎城區

  1. 臨沅縣 秦始皇年間(公元前221~210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常德屬黔中郡。在黔中郡內置臨沅縣,為置縣之始。
  2. 索縣 漢高祖五年(前202),在臨沅縣東分置索縣。
  3. 監沅縣 新莽元年(公元9年),臨沅縣改稱監沅縣。東漢建武六年(公元30年),監沅縣複稱臨沅縣。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在臨沅縣南分置沅南縣。陽嘉三年(公元134年),索縣改稱漢壽縣。
  4. 武陵縣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並臨沅、沅南、漢壽三縣為武陵縣。此為武陵名縣之始。
  5. 常德縣 清宣統三年(1911年),裁縣留府,縣境由常德府直轄。民國2年(1913年)裁府復縣,原武陵縣改稱常德縣。常德縣名自此而始。
  6. 鼎城區 1988年4月18日,常德縣改稱常德市鼎城區。

1988年,國務院批准撤銷常德地區和常德縣,常德市升格為地級市。常德市設立武陵、鼎城兩區。武陵區的範圍包括原縣級常德市和常德縣的武陵、鬥母湖、河洑、石門橋四個鎮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崗、河洑、蘆獲山五個鄉;原常德縣其餘的三十六個鄉鎮為鼎城區的行政區域。地圖上鼎城區被武陵區攔腰分為南北兩截,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

說一說鼎城區取名的由來。北宋初年,常德仍沿隋唐之舊稱“朗州”,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朗州為鼎州。《武陵縣誌》記:“漸水(在今常德北,東南流入沅水。《漢水·地理志》武陵郡索縣:‘漸水東入沅’)亦曰鼎水,實鼎州所由名”。由此看出,是以境內有鼎水得名;而鼎水又因“有神鼎出於水中”而得名。這就是當時將朗州改為鼎州的依據,並非另有一條鼎水。現在城區的上南門,曾亦名“神鼎門”,來源在此。

常德各區縣歷史上叫什麼名字,有些不為人知,有些沿用至今(一)

下期:安鄉、臨澧、石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