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偷襲》觀影感

影片《大偷襲》的背景:1941年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後,同時襲擊了菲律賓群島,美國一萬名駐守菲律賓的官兵和六萬名菲律賓官兵被迫投降。日本軍隊將這些戰俘關押在戰俘營,對待戰俘慘無人道。1944年隨著美日之戰,日本節節敗退,日本軍隊對戰俘開始採取更瘋狂的處死政策。

影片的主題:一支120人組成的美國新軍和一支菲律賓軍隊合力營救一個戰俘營的500名美國戰俘。

這一段時間剛好聽了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在講有關日本戰爭的書:《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擁抱戰敗》、《日本的思想》。結合這部電影來談談影片觀後感。

1944年日本人已節節敗退了,為什麼還要處死美軍戰俘?

影片一開始,日軍將一個戰俘營的150名美軍趕到防空洞,然後用汽油罐堵住洞口,點燃汽油,活活燒死美軍戰俘。那一刻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日軍猶如禽獸,他們冷血、孤注一擲。明知即將戰敗,仍不為未來戰敗時被美軍侵略前先積點人品。這個不符合一般人的慣性思維。

梁文道在上面3本書中講了日本的戰爭思想。我自己試圖找到點解釋。太平洋戰爭,日本提出大東亞共榮圈,可見這個民族的野心之大。他們狂妄到認為自己是在解救亞洲這些落後的國家,視自己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人。直到投降前他們都抱著不處死美軍戰俘,戰敗的話自己也同樣會被美軍瘋狂侵略。以暴制暴的觀念,在那個時候的日本體現的淋漓盡致!

日本長官向美軍戰俘宣佈逃跑1個,處死10個

​影片中美軍一名戰俘在深夜趁機逃跑,結果還是被日本逮住。逮住後,日軍召集所有戰俘,從中挑選了10個美軍,當著所有美軍戰俘的面,將這10個人一個個槍斃。

這讓我聯想起梁文道在書中講到的日本在發動戰爭後,日本國內也有不少反戰的有識之士。但是政府採取了一套套的攻心伎倆。比如政府將所有有學識的人都“圈養”起來,這些人如果背離了政府,就無法在日本安身立命。書中講到日軍在中國的一些暴行,後來傳到日本國內,這些軍人的父母有的甚至說:我的兒子應該就地正法!這些軍人不見得原本每個人都心狠手辣,但是他們一旦融入群體,群體的力量會推著他們一起犯罪。

美軍戰俘最高長官丹尼爾身患重病,在戰俘營裡是什麼支撐著他活著

​丹尼爾身患瘧疾,如果沒有奎寧這個藥物,很快就會死去,但是日軍嚴控藥物進入戰俘營。這時女主角瑪格麗特一直想方設法為戰俘營提供藥物。

影片中為戰俘營提供藥物的熱心人士都相繼被日軍殺害。這從側面反映了日軍的殘暴。

戰俘營的美軍被關了3年多,這3年多,很多人被處死、累死、病死。丹尼爾身患重病,我覺得有兩層因素支撐著他活著。

第一層就是影片中可見的,他與女主角瑪格麗特的愛情。對愛人的想念、不捨,讓他能不斷與死神交戰。

第二層是他作為軍人的信念。如果他死去,將有更多美軍戰俘失去活下去的信念。在戰俘營的3年多,這群人受著非人的遭遇,但靠著他堅信美軍會回來營救他們,不斷給大家活下去的理由。戰俘們的精神寄託就在他這個靈魂人物。人有時苟活,不見得是怕死。而可能他就是其他人活下去的希望。

影片最後,丹尼爾被營救出去,但是當瑪格麗特找到他時,他已死了。這再次說明他活著的信念:他活著,大家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