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日军10万大军,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原问题: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日军10万大军,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这是作者在‘悟空’上看到的一个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面我就来简单解答一下。

这场战役所说的是二战史上著名的“英帕尔战役”

这场战役中,日军动用十万人攻向印度,却遭到大败,具体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下面一起来看看。

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日军10万大军,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英帕尔战役地图

1942年8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各地引起了多次冲突,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英印当局近在镇压这场运动中打死了900多人,这大大导致了英印统治者与印度民族注意者及印度人民的关系趋向紧张。

所以在当时,英印部队中的印度士兵的军心已经动摇,他们都不愿意杀害自己的同胞,当时有超过4.2万人的印度士兵投到了鲍斯所领导的“印度国民军”旗下,反过来帮助日本人打英国人。

1944年3月8日,印度国民军的部队与缅甸日军一起发动了“英帕尔战役”,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开印度的东大门,以便使得英印军队在英帕尔战役中取胜。

随后东南亚战局发生变化,盟军转入反攻,印度的危机才宣告结束。但是它所造成的影响却是在战后才真正显示出来。

以上便是英帕尔战役发生的一个大致背景。我们之所以要说这个背景,实际上是为了我们下文对一个人的出场而做铺垫。

此人是谁呢?

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日军10万大军,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英帕尔战役日军

他便是英帕尔战役缅甸日军的领导者——牟田口廉也

这个人的特点是,不重视客观形势,而只重视“必胜的信念”,具有主观主义的倾向。这是日本著名作家‘池田信夫’对他的评价。

我们知道,1944年3月英帕尔战役开始以后,随着战局的不断变化,其战况也变得越来越恶化起来,日军补给十分困难。按道理来说,此时的日军在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应该采取驻守防御的方式。但是日军却讨厌那种所谓的渐渐陷于不利局面的态势,于是便想用“决战”的方式一举挽回其败局。

这也就是所谓的“大胆作战”倾向。

如果你仔细观察二战史你会发现,日军所采用的这一战术倾向,实际上在二战末端就变得越来越明显。

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日军10万大军,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英帕尔战役

此外,当时的缅甸与印度之间相距1000多公里,在没有任何后勤保障和补给的情况下,让十万人的部队在行军路线上自行补给。

其结果就是,在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已经有很多士兵饿死了。但是当牟田口廉也还向时任首相兼参谋总长的东条英机请示时,东条英机还表示支持。并且一致认为“战斗不到最后一刻就不知道鹿死谁手”。

但是,所造成的的结果就是,26000人战死,三万多人饿死病死,兵力折损过半。而牟田口却没有被怪罪,反而一直苟延残喘到了战后。

英帕尔战役起于1944年3月15日,同年7月10日,日军大本营下令停止,这场战役历时四个月之久,以日军伤亡6.5万人,英印军伤亡1.6万人告终。

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日军10万大军,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英帕尔战役

至于日军失败的原因,除了我们以上所说的,没有充足的补给以外,实际上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则是,日军内部组织决策的混乱性,以致于根本无法做出任何决策。

要知道,当时作为最高司令长官的日本天皇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权力的,而天皇下属的参谋才是实际指挥作战的组织机构。

它们之间的工作流程大概是这样:参谋作为顾问只是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情报来下达命令,且不用负任何责任。接着,参谋通过参谋本部再不负责任地把命令下达给各方面的军队,让后军队再按命令实行……

不过虽说这样的组织容易形成决策混乱,但如果这中间若出现个别独裁式的领导人物的话,那么他所形成的的“气场”,就很容易影响整个组织机构,从而改变其方略。而我们上文所说的牟田口廉也正是这样的人。

但是,

不重视客观形势,反而重视“必胜信念”的精神满足,这势必就会给军队带来重大创伤。

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日军10万大军,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英帕尔战役

当然了,不考虑客观形势,而只是反复强调“预期”,这其实也不是牟田口的专利,它同时也是旧日本军的主观主义传统在作祟。

虽然士气会变得很高涨,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也是无法取得胜利的。要知道,当时的英军可是日军的两倍,并且日军还是翻山越岭前来作战的,英军以逸待劳,自然能够取胜。

综上,便是日军在“英帕尔战役”中失败的原因。我们简单总结一下可归纳为5个小点:

  1. 日军兵力不足;
  2. 日军没有补给保障;
  3. 英军以逸待劳,而日军则是长途跋涉;
  4. 日军将领牟田口不重视客观形势,只是以“必胜信念”为主导。
  5. 日军高层决策的混乱性;

资料参考:《安倍经济学的妄想》、《英国通史》、《二战全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