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詳解一下蜀漢時期的姜維北伐?

King-lhr


三國風雲:季漢悲歌之詳解姜維北伐之路!

詩曰:天水誇英俊,涼周產異才;系從尚父出,術奉武侯來。大膽應無懼,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漢將有餘哀。

北伐,一直是季漢政權最主要的戰略計劃。從諸葛亮的隆中對,到姜維的統一戰略,無不都是以北伐作為最終的統一目標。然而,被視為古今完人的諸葛亮,終其一生,發動了多次北伐戰爭,規模或大或小 卻都沒有取得勝利。反而遺恨五丈原,星隕武功邊。一生的理想也只能帶進了墳墓。

諸葛亮的死亡標誌著季漢後主時期第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一位北伐領導者所領導的北伐時代的結束,卻也標誌著以姜維為主導的北伐時代的來臨。自此,季漢的北伐戰爭陷入了更加頻繁,卻並無太大成果的怪圈。這一切的原因,都要從諸葛亮死後說起。

諸葛亮身死五丈原後,季漢內部的繼任者是蔣琬與費禕。延熙元年,姜維隨大將軍蔣琬駐軍漢中,蔣琬以姜維為營司馬,率領偏軍多次西入羌中作戰。延熙六年,姜維遷升為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延熙九年,蔣琬病死。延熙十年,姜維遷升為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同年,汶山郡平康縣的夷族起事,姜維率兵討平。不久,雍州、涼州等地區的羌胡族人背叛曹魏投降季漢。姜維率兵出隴右接應,與曹魏雍州刺史郭淮、討蜀護軍夏侯霸在洮西交戰。胡族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等率領軍隊投降季漢,姜維將其遷至蜀境。

當時的大將軍費禕是一個保守派人物,對於北伐戰爭並不支持。而姜維作為當時的武侯傳人,雖然同錄尚書事,資歷上卻低了不少,只好處處受費禕節制。費禕處處針對姜維的北伐計劃,給他的士兵從沒超過一萬多人,還曾經勸告過他:“像武侯那麼有本事的人都沒能完成北伐,我們的本事比不過武侯,不如保境安民,以增強國力。等出現更有能力的人再去恢復漢室,不可指望僥倖一舉成事,如果冒險不成,後悔都來不及。”

然而姜維對於自身的能力一直非常自信,想連接西北諸羌、胡部落以為接應,一舉而定隴西。於是多次率領軍隊進攻曹魏雍州,只可惜全部失敗了。

從整體來看,在諸葛亮逝世後的十五年裡,除了曹爽曾經發動過一次較大規模的進攻被擊退之外,沒有太大的戰事發生。這和季漢與曹魏內部的鬥爭有關,季漢的姜維受限制,而大魏的司馬家族與曹氏家族的鬥爭也使大魏朝廷暫時忽略了對季漢的進攻。於是,雙方度過了一段短暫的平衡期,可接下來發生的一個事件,卻打破了這脆弱的平衡。

延熙十二年,蜀漢朝廷使姜維假節,姜維率軍出西平,不克而還。姜維的這一次出征,同樣無功而返,可是,他卻從西平抓回了一個俘虜----郭脩。郭脩先生假投降,延熙十六年的除夕刺殺了費禕。姜維一直被費禕壓制,如今頭上大石搬掉,“至是無憚”,於是連年出師,季漢與魏國邊境兵戈擾攘。

延熙十六年,姜維率領數萬人出石營,圍攻南安,魏國雍州刺史陳泰率軍前來救援,陳泰行軍至洛門,姜維卻已因軍糧耗盡而退軍。很可能是季漢大將軍費禕新喪,姜維剛接手兵權,急於用兵,此戰準備不充分,後勤系統紊亂。之後姜維北伐都沒有直接因糧盡退還的記載。

延熙十七年,蜀漢朝廷加姜維督內外軍事。夏六月,姜維率軍出隴西,狄道長李簡舉城降。進駐狄道後,蕩寇將軍張嶷為前軍攻隴西郡治所襄武縣。張嶷久在南中地區,政績豐厚,深受少數民族愛戴。姜維出征前張嶷新剛剛回成都,已患有風溼病,要靠柺杖行動,本不應出征,但他決心馬革裹屍,隨軍北伐,臨行上表後主劉禪說:“臣當值聖明,受恩過量,加以疾病在身,常恐一朝隕沒,辜負榮遇。天不違原,得豫戎事。若涼州克定,臣為籓表守將;若有未捷,殺身以報。”劉禪不由得為之感動流淚,准予隨軍出征。

當時魏國中央政局不穩定,皇帝與權臣爭鬥,暫無暇西顧,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在九月廢曹芳,立曹髦為帝。魏國都督雍涼諸軍事的車騎將軍郭淮可能已經患病,只好由討蜀護軍徐質率軍應戰。魏軍兵力至少是局部佔優,張嶷督兵奮戰,臨陣隕身,魏軍損失也相當慘重,被張嶷部“所殺傷亦過倍”,姜維主力跟進後,斬首破敵,徐質被殺,魏軍潰敗。姜維乘勝追擊,先後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將三縣的民眾全部遷移到蜀地。

延熙十八年,姜維又請求出軍北伐,徵西大將軍張翼反對,在後主劉禪面前反對說:

“國小民勞,不宜黷武。”

當時姜維雖然是季漢扛把子,但是北伐支持者並不多,前面提到的張嶷是一個,可惜已經陣亡了,而張翼是蜀中大將,威望很高。這也側面反映出了季漢朝廷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支持北伐。隨後姜維與張翼展開廷爭,最終使後主答應了他的請求。

當年夏天,姜維率車騎將軍夏侯霸和張翼等人,再次出軍。於洮西與固關大破魏國雍州刺史王經,王經死傷數萬(損失數字陳壽記的確實簡單,但不管是以萬計也好,數萬也好,都不是小數字了,至少在3萬以上才能叫數萬,還不包括被俘虜的。當然,背水作戰,一旦打敗,即使“奔散”,也都是被衝到水裡餵魚了,俘虜可能不多。因為假設戰死3萬,殘部萬餘回防,這已經是超過4萬人了,一個刺史統帥的部隊達到5萬人的機會應該不大,後來的雍州刺史諸葛緒參加伐蜀之戰,有記載的部隊就是3萬。由此分析,此次損失魏軍損失在3萬左右,這也不能說不慘了。),退保狄道城,姜維圍住狄道城攻打,魏國派徵西將軍陳泰前來解圍,姜維退軍駐紮鍾題。

這一次洮西之戰的勝利,是姜維用兵史上最輝煌的一次戰果,殲敵二三萬人。但最後出現了戰略失誤,王經殘部就在嘴邊,竟然沒有吃掉。如果魏軍救援稍遲,王經就要全軍覆沒了,解圍后王經自己說“糧不至旬,向不應機,舉城屠裂,覆喪一州矣。”覆喪一州或者未必,但是沒有十日之糧,救兵遲一點他是肯定完蛋了。即使救兵到,姜維也能全軍而退,魏軍不敢追逼。

但是姜維此戰對魏國的打擊是沉重的,曹髦兩月三下善後詔書,這是非常罕見的。對於季漢而言,這是諸葛亮伐魏以來,從沒有過的殲敵數以萬計的大勝。姜維因此功勞被劉禪升為大將軍。但從此之後他面對是那個為司馬懿所賞識的鄧艾鄧大結巴,一座更難以逾越的山峰出現了。

延熙十九年春,姜維整頓兵馬,與鎮西將軍胡濟兩路出兵,約定在上邽會合,七月,姜維率先出兵祁山,然而鄧艾早已預測到姜維將捲土重來,已經做好了準備,姜維發現鄧艾已有準備後,改從董亭攻南安。鄧艾軍搶佔武城山據險拒守。姜維見地利已失,強攻難克,乃夜渡渭水東進,沿山進取上邦。兩軍戰於段谷。這時胡濟軍卻沒有按照約定時間趕到。蜀軍交戰不利,士卒潰散,死傷甚眾。百姓因此埋怨姜維,而隴西也躁動不安。姜維於是請求自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段谷之戰是繼洮西之戰後遭遇的一場大敗,也是敗的非常慘烈。史載:“斬將十數,馘首千計。”而此戰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胡濟失期。胡濟是諸葛亮非常信任的一個人,所以姜維也對他非常信任。然而姜維忽略了一點,胡濟與費禕、董允等保守派重臣私交深厚,而且姜維自己與蜀中諸將的關係也並不好,所以,胡濟失期也是不難預料的了。再加上鄧艾能力不亞於姜維,又早有防備,姜維失敗已是必然。

延熙二十年,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在淮南舉兵反抗司馬氏,姜維趁魏關中空虛率兵出秦川,又率領萬人出駱谷。魏大將軍司馬望於鄧艾據守長城,姜維駐軍於芒水,依山紮營,姜維多次挑戰,但司馬望與鄧艾堅守不出。一直僵持到景耀元年,姜維聽說諸葛誕兵敗,才撤軍回國,後主又恢復了他的職位。

景耀五年,姜維展開了人生中最後一次北伐,率軍出漢、侯和,非常可惜,被鄧艾所擊敗,姜維退駐沓中。當時宦官黃皓弄權,想廢掉姜維而培植右將軍閻宇。姜維請求將黃皓斬殺,但劉禪不肯,姜維不敢回成都,只好在沓中種麥。

景耀六年,魏軍五路伐蜀,鍾會向駱谷,鄧艾入沓中,劉禪派廖化支援沓中,張翼與董厥支援陽安關口。姜維被鄧艾所牽制,退駐陰平,鍾會圍攻漢、樂二城,又另派軍進攻關口,蜀將傅僉格鬥至死,而蔣舒卻開城投降。姜維和廖化只好放棄陰平,與張翼、董厥會合,退保劍閣。鍾會寫信勸降姜維,但姜維不作回應,鍾會久攻不下,於是商議,準備撤還。季漢似乎又逃過了一劫。

然而,鄧艾卻在由景谷道偷渡,進兵至綿竹,擊破諸葛瞻,劉禪開城投降,並敕令姜維投降。姜維軍士各個都拔起刀劍揮砍石頭髮洩心頭的憤怒,但無可奈何,姜維率軍向鍾會投降。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姜維投降鍾會後,知道鍾會有謀反之心,想要施展反間計。於是勸說鍾會設法殺害魏將,鍾會一方面陷害鄧艾,一方面準備起兵造反,但事情敗露,姜維、鍾會及蜀將張翼等都被殺害,鄧艾也被田續殺害。

至此,姜伯約的北伐之夢徹底破碎,而季漢北伐的悲歌,也終於吹完了最後的樂章。在這場跌宕起伏的演出裡,高潮迭起、驚險萬狀,最終也免不了歸於沉寂,這恐怕也預示著魏吳二國的命運吧。

姜伯約的北伐失敗了,鄙人對他的北伐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與總結,作出了大量的研究,鄙人得出了姜維北伐失敗的幾個原因:

1.沒有重視與其他將領協調關係,這在張翼與胡濟身上就是充分的體現。

2.戰略思考不成熟,有時過於衝動。

3.政治覺悟太低。

4.僅有軍事才能,內政方面一竅不通。季漢後期國力衰退,民不聊生,和這個有很大關係。且窮兵黷武,不顧百姓死活。

後人對於其評價,也大都功過相抵,不如其師諸葛亮。但對於其才能及對季漢的中流砥柱作用,卻無人質疑。

十一次北伐完全可以顯現出姜維的執著和悲壯。當一切優勢都已散去,他不信氣數,偏要勉強,設計出以逸待勞、防守反擊的戰略。當他已淪為亡國之將,依然以62歲高齡試圖上演驚天大逆轉。這,難道不是悲壯與執著的體現嗎?

儘管有著私心,想保住自己的官職,但當他所效忠的皇帝已經卑躬屈膝的投降,而他自己又手握季漢最後的實力,他明明可以輕易地換取富貴悠閒安度晚年、也可以像鍾會那樣膨脹出個人野心,他卻時刻想著復興漢室。他的執著可以感動天地、他的忠誠可以催人淚下。而這,也是季漢北伐悲歌中,最重要的精神。

知識鏈接:季漢即蜀漢

底層史觀


關於諸葛亮的繼承人,史學界很是有些爭論,但具體到軍事方面,姜維雖然是一介降將,但最終卻繼承了丞相的衣缽,最明顯的例證就是與丞相那樣,繼續出師北伐。關於具體經過,很多人已經做了回答,在此不作贅述。只在這裡談一下個人的見解。

第一點,很多人只知道,司馬懿受到曹魏猜忌,只能玩拖字決。但事實上在諸葛亮這邊也同樣存在,劉禪身邊的那些奸佞,也讓諸葛亮無可耐何。當然他們也只敢是在後勤方面拖拖拉拉。到了姜維的時候,就明顯不一樣了,他的地位完全無法與諸葛亮相提並論,施展起來受到的牽制就更多了。

第二點,就是這段期間,蜀漢可用的人才已經不多。當然可以理解為,這就是蜀漢政權衰亡的節奏。在這種困境下,他九伐中原,依然取得了不少的勝績,僅從戰場上看還佔據優勢,由此可見他的能力。

第三點,北伐其實對於蜀漢的國力,也是一種極大的消耗。對此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也是心知肚明,但蜀漢實力最弱,只能選擇以攻代守,姜維也不過是延續他的戰略,很難說對與錯。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讓你滿意。


Jerry小賈


姜維被稱為諸葛亮的徒弟,要說這位徒弟與師傅最大的相似處,莫過於倆人都曾北伐中原,而且結果也是驚人的相似:都以失敗而終。但不同之處是諸葛亮六出祁山,而姜維“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九次討伐中原,但都以失敗而終。

公元253年,費禕被刺殺去世,而這也成為了姜維討伐中原的開始,因為之前姜維也提出過要討伐中原,但都被費禕勸阻,現在費禕去世,姜維終於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

就在今年夏天,姜維聯合東吳的諸葛恪大舉伐魏,但是此次戰役姜維率領的蜀軍只是佯攻,這一戰略部署被司馬師看破,於是乎命陳泰率軍前往解圍,果不其然,姜維見魏軍一到,便下返回蜀國。

公元255年,姜維與降將夏侯霸一同出兵,再次伐魏。這次由於陳泰採用司馬懿之前對抗諸葛亮的戰術,堅守不出,結果姜維大軍由於糧草問題不得已而撤軍。

公元256年,姜維與蜀漢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定合兵一處北伐,但是胡濟卻違約不至,結果遭到魏將鄧艾的反撲,蜀軍損失慘重,姜維也是自貶官職以謝罪。



公元257年,由於魏軍內部叛亂,姜維趁機再次北伐,結果又遭到鄧艾的抵抗,僵持不下,鄧艾又採取了堅守不戰的策略,姜維見時機已去,便又撤軍而回。

後來,姜維有多次北伐,但是和以上一樣,都是無功而返。


而蜀國也在姜維的多次北伐中,勞民傷財,元氣大傷,國力大不如前,蜀國由此也是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走向了滅亡。


大咖秀歷史


姜維北伐,又稱為九伐中原。

其時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這段時期諸葛亮、姜維曾多次北伐曹魏,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戰績。特別是後期的姜維北伐,可以說是“勝多敗少”,不過可惜,最終的結果蜀漢還是失敗了。不過,這為什麼沒有扭轉蜀漢滅亡的命運呢?

我們就來詳細看一下姜維北伐的事情。

首先,結合《三國志》等史料來看,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繼承了北伐中原的遺志,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成都的安全,這個戰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姜維只是在延續諸葛亮的戰略。

不過雖然在諸葛亮死後,蜀漢的人才衰退的速度極快,朝中漸漸被奸臣把持。但是對於姜維來說,十一次北伐之中,其中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對於姜維北伐曹魏來說,在整體戰績上可以說是“勝多敗少”,也算是戰績驕人了。其過程如下: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故,司馬懿出兵追擊,姜維令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為中計,急忙收軍退回,不敢逼近。於是蜀軍安全而撤。

延熙元年姜維隨大將軍蔣琬駐紮漢中,姜維為司馬,多次率領偏師西進。五年後姜維升任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延熙十年,姜維升任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同年,汶山郡夷族起事,姜維率兵討平。不久,多地區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維率兵出隴右與夏侯霸決戰於洮西。
延熙十二年,姜維督軍進攻雍州、依傍曲山築兩城,並聯合羌胡人進攻附近各郡。魏軍則以郭淮與陳泰統兵抵禦。此時鄧艾進圍曲城,切斷交通及水源,曲城蜀軍困窘不堪。姜維被迫領兵救援,進至牛頭山,為陳泰軍所阻。守城的句安、李歆等人因孤立無援,最終降魏,姜維只得撤軍退走。

但是姜維並不甘心,到了延熙十三年再次出兵隴右,聯合羌人攻魏西平未克,俘虜郭修而還。

其實姜維還是自視甚高的,他認為自己熟悉西部風俗,又依仗才兼文武,想用羌族、胡族為羽翼,常常提出要大舉興兵。只可惜費禕多次制止他,撥給他的部隊也從未超過萬人。

也就是說,截止到這段時間,姜維是不得志的,直到延熙十六年費禕去世,姜維才得行其志。

同年姜維就率數萬人出征,一直進至洛門時,因久攻南安不克,軍糧已盡,還是撤圍退走。次年,正趕上魏國因諸多事件陷於混亂。姜維怎麼可能放過這個機會?先是佔狄道又是破河關、臨洮等縣,並遷河關、臨洮、狄道三縣民入川,得勝而回。

幾個月後,姜維又率軍先後於故關、洮西大敗王經,魏軍大部傷亡或逃亡,損兵數萬。只可惜他的最大對手鄧艾又出現了,最終讓姜維敗退。

到了延熙十九年姜維再次率先出兵祁山,聞鄧艾有備,乃改從董亭攻南安,最終兩軍戰於段谷,蜀軍交戰不利,士卒潰散,死傷甚眾。百姓甚至因此埋怨姜維,而隴山以西的地方也趁機騷亂起來。轉年姜維率兵數萬出駱谷並進至芒水,依山為營。司馬望、鄧艾軍近水築寨抵抗。蜀軍多次挑戰,魏軍堅守不出,兩軍長期對峙。

轉眼間,已經是景耀元年了,只可惜姜維屢次北伐,其實未見多大的成效,反而弄得民困兵疲。於是,不再輕易對外用兵,轉過頭來,致力於加強漢中的守禦。並提出了“斂兵聚谷”的新策略。

休養生息至五年後,姜維才再次起兵攻魏,攻入洮陽境。只可惜依舊大敗,損失嚴重。此後,蜀軍實力大減,轉為被動防禦態勢。

這就是姜維北伐的全部過程,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戰績還算不錯,可是每每命中的對手鄧艾出現的時候,他都不能算是討了好處,而且也並未因此對蜀漢造成太大實質上的優勢,故而在歷史上,其實對於姜維北伐實則是貶多褒少,因為連年征戰,更是耗損國力至巨。也導致成為了蜀漢最終滅亡的一個原因。

不過事實上,任何戰爭損壞的都是雙方,不只是蜀漢,就連魏國也是損耗巨大,因此,北伐實際上是可以縮小了蜀魏兩國之間國力的差距的。

只是可惜,蜀漢可不只是這一個問題,而是多種問題合在一起,最終才走向了被歷史巨輪碾壓毀滅的結果。


井夫子


姜維發動十一次北伐的根本原因在於只有北伐才能實現他的價值,而直接原因,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一次:探敵虛實。

在蔣琬領導下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既然是偏師非主力,自然沒報多大期望,只是擺出一個進攻的姿態,試探一下敵人。

第二次:義不容辭

曹爽伐蜀,姜維與費禕一起馳援漢中,這一次北伐只是義不容辭地救援罷了。

第三次:招降納叛

羌胡叛魏投蜀,姜維出兵接應,成功為蜀國增添生力軍。

第四次:敵國政變

魏國發生高平陵政變,姜維受制於費禕,兵不過萬,但機會難得,毅然率領這點兒可憐的人馬北伐。

第五次:疑雲密佈

魏國政局動盪。兵力不足的姜維爭取到羌胡的配合,振作精神再試一把。

此次北伐俘虜了後來刺殺費禕的郭修。所以這次北伐也有可能是為了刺殺費禕而做的準備。

第六次:得一強援

費禕剛剛遇刺身亡,姜維終於放開手腳,趁吳國太傅諸葛恪興兵20萬伐魏,姜維意欲夾擊魏國。

第七次:喜從天降

魏帝曹芳與司馬師矛盾公開,人心浮動。魏國狄道縣縣長向姜維投降。憑空得到一塊戰略要地和很多軍需物資的姜維自然要從狄道進軍。

第八次:敵帥新亡

司馬師暴亡,司馬昭尚未完全繼承司馬師權力,姜維趁機北伐,斬敵過萬。

第九次:新官上任

姜維晉升大將軍,其軍力、威望空前強大,與蜀國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定在上邽會和,發動強攻。

由於胡濟未能如期到達,姜維大敗於鄧艾之手,遭到朝野怨恨。

第十次:敵國內戰

諸葛誕擁兵十五萬發動淮南三叛,吳國出兵三萬援助,姜維再次看到曙光,藉此機遇壓服反對派出兵。諸葛誕兵敗身死,姜維不再輕易發動進攻,轉而經營防守反擊戰略。

第十一次:被逼無奈

黃皓、諸葛瞻等反對派紛紛要求罷免姜維兵權。姜維被迫北伐以保兵權,敗於鄧艾,實力大損,蜀軍自此轉入被動防禦態勢。

後人開上帝視角看,會覺得姜維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他的一切努力終成泡影。但若是設身處地地想,姜維當初明明是一次次看到勝利的曙光:

外部條件:敵國政變、敵將投誠、敵首死亡、敵國內戰、盟國配合、羌胡歸附。

內部條件:討厭的領導遇刺身亡、儘管反對派實力強大但皇帝畢竟始終沒有罷免他的兵權。

所以儘管克復中原不太現實,佔點便宜還是很有希望的。

十一次北伐並不能說明姜維的執著和悲壯。他的執著在於,當一切優勢都已散去,他不信氣數,偏要勉強,設計出以逸待勞、防守反擊的戰略。他的悲壯在


就是那個千小煜


愚忠害死人,只因諸葛亮的知遇之恩,把自己玩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