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名將劉長佑曾提出一項滅亡日本計劃,為何不被採納?

黃潔儀


日本國家不大,但作為中國的領國,在近代屢屢給中國造成了傷害,甲午戰爭,庚子事變,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這一次次挑釁和侵略讓中國受傷不已。

其實,在晚清時期,有湘軍將領劉長佑提出了“滅亡日本計劃”,但清政府沒有采納。

問題來了,劉長佑的計劃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計劃,為什麼沒有被採納?

劉長佑提出的“滅亡日本計劃”

劉長佑是跟隨曾國藩崛起的一代名將,也是清朝的一方大員,曾經做過直隸總督、廣東巡撫、雲貴總督等職。

劉長佑是個考慮問題比較長遠的人,由於出生行伍,征戰無數,再加上出任一方大員多年,所以劉長佑對時局的判斷很有自己的一套。

在1873年,第二次法越戰爭發生後,劉長佑主張加強邊防,抵抗法國侵略,支持劉永福援越抗法,看得出來,劉長佑對國防問題有著獨到見解。

1879年,日本全面侵佔了大清的附屬國琉球王國,並將琉球設為了“沖繩縣”。面對日本的行為,劉長佑在1881年提出了“滅亡日本計劃”。

提出這個計劃的邏輯假設是:日本國小,想要發展定會侵略,現在是侵佔了琉球王國,其後定會侵佔朝鮮,進而圖謀東北地區。

清朝因為進行了好多年的洋務運動,有了自己的水師,修了自己的炮臺,也有采購國外的堅船利炮,具備了不錯的實力。所以,在劉長佑看來,最好的策略是在日本羽翼未豐之前,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傾全國之力,全力一誅。

理由已經有了,那就是日本佔了琉球,大清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日本。

面對整體情況,劉長佑提出了具體策略:分兵三路,一路從東北起兵,經過鬆花江,攻擊庫頁島,然後從北邊攻擊日本;第二路,經朝鮮,到日本,攻擊日本西面;第三路軍從寧波、定海出發,大量海軍攻擊日本西北長崎等地。三路軍齊發,日本很有可能被佔領。

劉長佑認為,就算日本不能被佔領,但是能讓外國列強覺得大清不好欺負,讓外國對中國人侵略之前,能夠有各種顧慮,這事也算成功了。

看起來,這分析和計劃做得不錯,但很遺憾,清政府給否決了。為何清政府會否決呢?

清政府不採納劉長佑的“滅日計劃”原因之一:日本並不好打

日本雖然國家小,但是日本並不是個軟柿子,從歷史來看,日本本土沒有被中國各大王朝成功侵佔過,曾經唐朝大勝日本,但那是在朝鮮的白江口。明朝萬曆年間,日本豐臣秀吉的大部隊被明朝李如松大敗,但那也是在朝鮮。

元朝前後兩次攻打日本,都已失敗告終。明朝朱元璋本來也想攻佔日本,在手下謀士們的勸說下,最後停止了攻日計劃。可以說,在近兩千年的中國歷史中,沒有日本本土被佔領的情況,再加上路途遙遠,在無盡的大海中,風險實在太大,一個不小心會讓其得不償失。

面對各種風險的存在,清政府最後拒絕了劉長佑的計劃。

清政府不採納劉長佑的“滅日計劃”原因之二:錢糧還不夠充足

在此以前,清政府戰亂不斷,先是鴉片戰爭,後是太平天國起義,緊跟著捻軍起義,陝甘回亂,這五十年基本沒安定過,這讓清廷的銀子是大把大把的出。雖說洋務運動充實了口袋,但是花錢的口子確實非常得多。

當然,最高管理者的花錢也是非常無度。綜合下來,朝廷的國庫實在有限。傾全國之力去攻打日本,打不打得過,不太好說,但萬一有什麼意外呢?大清該何去何從?畢竟汪洋的大海不是自己家的,誰知道啥時候犯病?

花上大把的錢,出上大把的人,還有巨大的意外可能性,清政府能答應才怪呢!就算勉強打贏日本,如果內亂再起呢?哪有餘力去收拾?

所以,清政府最後決定放棄劉長佑的“滅日計劃”,因為花錢太多,風險太大。

清政府不採納劉長佑的“滅日計劃”原因之三:清政府對外戰爭毫無自信,喜歡按部就班

劉長佑的計劃,太瘋狂了,完全出乎清政府的預料。其實,晚清政府真是外強中乾,兩次對外鴉片戰爭都是大敗,可以說晚清政府對外征戰,毫無自信。

在清政府眼裡,只要不來我大清地界,你日本在外愛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不斷的失敗加劇了清政府的自卑,對於倭寇,清政府不想惹,自我感覺也不好惹。否則,又怎會對琉球王國的佔領不做任何行為表現呢?

事情的發展被劉長佑料中了,日本先佔琉球,後來在甲午戰爭時期佔了朝鮮。(過了三十多年後,又佔了我東北大地。)

也許後來,清政府後悔了,早知如此,何不當初直接和日本提前打一仗呢?就算不能攻佔,也會給予敵人極大的威懾。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

劉長佑的“滅日計劃”被拒絕,主要是:過去沒有成攻佔領日本的案例,錢糧不太夠,對外戰爭無自信。


藍風破曉




1881年,在雲貴總督任上的湘軍名將劉長佑長期在中國的西南邊境鎮守,他對法國侵略越南的野心洞若觀火。在法軍佔領河內後,劉長佑向清政府上書,要求派兵消滅日本。

原因很簡單,劉長佑的情報網非常發達。他得知法國正準備佔領越南,接下來就會圖謀臺灣和日本。一旦清政府出兵消滅日本,就會沉重打擊法國的侵略氣焰。

早在1879年,日本吞併了琉球。琉球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被日本佔領後就變成了現在的沖繩。劉長佑認為,日本佔領琉球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如果清政府沒有任何反應,接下來就會佔領朝鮮,將來就會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

鑑於此,劉長佑制定了消滅日本的計劃。在洋務運動中,北洋水師名震天下,清政府的軍隊空前的強大。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第一步先派東北的軍隊逼近庫頁島,從側翼威脅日本。然後再派出軍隊,進入朝鮮,從西側牽制日本。最後派出強大的北洋水師直接從日本的長崎登陸,殺入日本本土,消滅日本,收復琉球。



這本來是一個非常完美的計劃,如果這個計劃得到了實施。正在進行明治維新的日本就會遭到毀滅性打擊,從此變成中國的一個省。更重要的一點,讓法國看到清政府保衛疆土的決心,從而可以避免朝鮮、越南、緬甸、暹羅等大清的屬國被法國吞併,也彰顯了大清的國威。

儘管清政府沒有同意他這個計劃,但是他對法國人準備把越南作為跳板侵略中國的野心瞭如指掌。劉長佑還是做了積極準備,一方面修復了邊境上的城堡,另一方面積極支持援越抗法。

清政府為什麼沒有同意這個計劃呢?因為當時的清政府就是一個軟蛋,早就變成了一隻鴕鳥,整天把頭埋在沙子裡,裝作什麼也沒看見。明明危險已經在眼前了,他們卻不願意做任何準備。

雖然當時的清政府有實際上的困難,比如財政問題。在國內剛剛把太平天國和捻軍鎮壓下去,各地百廢待興。但這時的北洋水師領先了日本10年,國力更是日本所不能比擬的,這是消滅日本是最好的時機。清政府養虎為患,坐等十幾年後的甲午戰爭,日本北洋水師一舉殲滅,變成了亞洲第一強國。



當然,清政府不願意出兵日本,還有自己的一個大大的私心。因為清政府從來就沒有把西方列強當回事,清政府是由滿族貴族組成的一個政權。他們更擔心漢人會崛起,從而把他們推翻。清政府認為西方列強不過是強盜,想從清政府這個地方佔點小便宜,並沒有推翻他們的打算。

早在康熙年間,施琅在收復臺灣後,也曾向康熙建議,要求消滅日本。他的理由也很簡單,臺灣正式和日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只有消滅了日本,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清朝的海上邊境問題。



但這個計劃同樣被康熙拒絕了,表面上看康熙是準備對西北作戰,沒有時間準備對日作戰問題。實際上康熙是擔心施琅會成為第二個鄭成功,據海外自立。

清政府的八旗軍都是陸軍和騎兵,對海戰一竅不通。早在東北老家的時候,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對於佔據海島的毛文龍就沒有一點辦法。就是因為他們的騎兵越不過大海,只能在陸地上望洋興嘆。

施琅已經成功的攻下了臺灣,他靠的是自己的軍隊。如果他又攻下了日本,就有可能把臺灣和日本變成自己的領土,建立一個新國家。這就等於清政府多了一個比臺灣還要強大的對手,康熙老頭防患於未然,是不會允許這種事發生的。



早在清朝建國之初,他們就明白憑藉區區20萬滿族人是沒有辦法統治上億的漢人的。滿清貴族更是認為,他們最大的對手是漢人,只要把漢人死死的把握住,他們的帝國就是安全的。

因此在清政府的高層內部,正職都是滿族人,那些幹活的副職才是漢人,就是要用滿族人來監督漢族人。對於八旗軍和綠營兵,滿清皇帝更是不會讓漢人隨意沾手,比如大名鼎鼎的年羹堯就是雍正皇帝的包衣奴才,純正的滿族人。



用慈禧太后的話說就是“寧贈友邦,不予家奴”。寧肯把自己的領土和財產交給外國人,也絕對不能便宜漢族人。整個滿清貴族的奢侈生活都建立在幾億漢族人的努力工作上,如果漢族人造反了,他們的好日子就過到頭了,就連命也有可能保不住。

因此雖然劉長佑和施琅的計劃非常完美,對清政府也非常重要,但滿清皇帝絕對不允許他們這麼做。理由很簡單,就因為他們是漢人。如果這個計劃有合適的滿族軍官去執行,這些狗皇帝一定會支持的。


新知傳習閣


劉長佑是陸軍將領出身,有一定戰略眼光和敏銳性,能預感到日本對大清的潛在威脅,提出先發制人,待其羽翼未豐之時,先攻滅之。總體來看,滅日計劃不可行,劉長佑的計劃是清廷經略東北三省,以朝鮮為前出戰略基地,集中兵力登陸日本,爾後陸上作戰滅亡日本,以當時的清朝國力根本難以實現。

清朝要想滅亡日本至少要投入30萬軍隊,這個數量也並不佔優勢,而且要跨海攻堅,運兵運糧十分困難,很難速戰速決,很可能打成況日持久的戰爭,要比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艱難得多。會拖跨清朝政府,甚至造成日本沒攻下,朝廷被推翻的可能。

今天來看(當一次事後諸葛),如果修改一下劉長佑的計劃,改滅日為弱日,改陸攻為海攻,以殲滅日本海軍為作戰目標,先發制人,達成目的後,以海困島,鎖住日本對外發展的空間,漸漸削弱日本實力,是值得冒險,而且較為可行的。

1882年北洋水師剛剛完成五年整軍計劃,有9000噸級巡洋艦兩艘,7000噸巡洋艦一艘,3000噸級巡洋艦兩艘,2000噸級巡防艦兩艘,1000噸魚雷艦和巡防艦八艘,實力足以戰勝日本海軍(當只有2000噸級以下戰艦,數質量都不高)。

如果清朝確有膽略,可將作戰時間定在1886年或1887年左右,再用四、五年進行作戰準備,努力再增添六艘大型巡洋艦,配套部分保障艦船,先發制人,直撲日本,圍堵消滅日本海軍,並實施有限局部登陸作戰,以奪佔日軍海港炮臺為目標,配合海軍攻擊行動,只要達成消滅日本海軍的目的,即可實現制海困日的局面,挫敗日本海外擴張的能力和本錢。至少五十年內日本難以對中國構成實質威脅。這要比滅亡日本的計劃更加有效。


靜水深行


中日兩國可以說是世仇,唐朝白江河口之戰,明朝萬曆抗倭援朝戰役,清朝甲午大戰,二戰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在這四場戰爭中中國人打贏了三場,但是最後一場抗日戰爭雖然我們打贏了,但是付出的代價慘重,日本人在我國領土上,犯下的罪行可以說是罄竹難書!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在這四場戰爭中我們發現一個共同點,都是在日本境外作戰,如果我們有機會進攻日本本土會是怎麼樣呢?   

這一點,清朝的劉長佑曾經提出過一個完整的計劃。  

劉長佑何許人也?他是湘軍著名將領,打過太平軍,幹過法國人,可以說是軍事經驗非常豐富,當過幾任地方督撫,對於民政也有一定的經驗,他提出的滅亡日本的戰略頗有幾分讓人心動。 

他提出利用日本侵略琉球這一個時間窗口,發動對日本的攻略。  

他的戰略分四步,首先,向世界列強宣告,日本吞併琉球不合法,大清王朝決定武裝干涉!保護自己的屬國!

這叫做先聲奪人,在道義上取得優勢,獲得西方列強的支持,師出有名。   

在前期的宣傳攻勢奏效之後,清軍將以雷霆萬鈞之勢分兵多路進攻日本!   

首先從東三省抽調有力的一部進入庫頁島準備攻擊北海道,同時另選一員大將進入朝鮮,在日本的西側伺機而動,選擇合適機會進入日本。

最後則是殺招,用中國海軍直驅長崎打一場登陸戰!

當我軍開闢了登陸場之後,我軍大批陸軍以及物資都能夠順利上岸,這樣就能夠在戰役初期形成局部上的兵力優勢,能夠大踏步的向日本縱深推進。同時另外兩路大軍登陸日本,分散日軍的兵力,為主力部隊提供支援,直到打到江戶,滅亡日本!   


劉長佑的計劃,其實可以分成大中小三個目標。

最低目標就是恢復琉球,這是本次作戰的底線,如果連這點都沒有達到的話,那就不要說揚我國威了,這簡直就是把清政府的臉送給人家去打。

中等目標就是佔據長崎,等於在日本的南部開一道口子讓清軍能夠自由地出入日本,保留對日本的軍事壓力。

終極大目標自然就是滅亡日本!   


這個計劃看上去很美,但是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嗯,打不過。   

打仗尤其是滅國戰爭所牽扯的東西很多,並不是單純依靠士兵的精銳程度,武器的先進與否就能決定的,否則二戰的贏家應該是德國,這一點朱總理也曾在答記者問的時候提到過,兵馬未到糧草先行!打仗很大程度就是拼後勤!

那大清朝的後勤補給能力怎麼樣呢?

說好聽點,叫做不怎麼樣,說的直截了當些,就是失敗中的失敗!

在劉長佑提出這個瘋狂的計劃的時候,大清剛經歷了著名的丁戊奇荒,整個北方中原諸省糧食欠收,而作為財賦重地的江南諸省則由於太平天國的破壞,連地主家都沒有餘糧了,國內老百姓尚且無法吃飽的情況下,跨海遠征,糧草如何保證?


或者我們換一種思維,我們從泰國,越南引進廉價的大米,充作軍糧,是否可行呢?

答案依然是不可行,首先第一點,這些國家未必願意將糧食大量的出口中國,越南也好,泰國也好,他們處於漢文化圈中,深受中國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對於糧食有著一種天生的喜好,出口糧食不合祖制!

其次,大清朝的面子問題,大清朝天朝上國物產豐富,這麼舔的下臉去向曾經的屬國購買糧食呢?我們不恩賜一點東西給你已經很不錯了!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錢從哪裡來?

經歷的丁戊奇荒,經歷了平定太平天國的戰爭,大清朝的國庫空虛的可以餓死老鼠,戶部的官員可以說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縱有72般變化也變不出錢來。

所以大清朝從海外進口大米的計劃幾乎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還有一個問題,兵力如何投入?

這次跨海作戰,其實對於清政府而言是一個新命題,大清朝沒有海戰的經驗,而且,大清朝對於海軍的建設,在此之前並不非常的重視,如果要進攻日本本土,我們需要多少運兵船,需要多少戰艦護航,如何與日軍海軍主力對決這都是問題,大清朝沒有那麼大的運載能力。

那就需要運兵船來回往復多次!這就大大降低了第一批登陸部隊的數量,也使得整個後續兵力的運輸充滿了風險,被日軍阻擊的風險。

登陸作戰歷來是難度最大的,被大家津津樂道的諾曼底登陸,以及仁川登陸,都是在一方佔有海上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才實施的,請問我大清有海上的絕對優勢嗎?

有優勢,但不絕對!

我們的海軍還要兼顧運兵船的話,這麼丁點的優勢很有可能在無形中就被對方拉平了,那麼,這場登陸戰很有可能成為一場大悲劇,可能第一批兵力投送上去了,但是後續部隊由於遭到對方的阻擊,再也無法登陸,那麼整個戰役就有可能向金門戰役那個方向發展。



 我們退一步講,不考慮糧草問題,單純從軍事角度上講,有沒有希望打贏?

答案還是沒有希望!首先沒有將領!在剛剛平定了太平天國戰役中確實湧現出了一批能征善戰的湘軍將領,比如劉長佑本人,可是他們都是漢人,大清朝皇帝敢用他們嗎?大清朝的皇帝歷來保守,不信任漢人,只有在生死存亡之刻比如太平天國作亂,洪秀全要搶他的江山,才會如同賭博一般的啟用漢人將領,操練團勇。

很明顯,跨海遠征日本並不屬於這個範疇,別忘了,甲午戰爭時日本人打著旗號還是為崇禎皇帝報仇呢,如果手握重兵的漢人將領投靠了日本人玩反清復明那一套怎麼辦?

再來一個兒皇帝石敬瑭把中國領土割讓一部分給日本,利用日本作為後方,反攻中國,反清復明這如何是好?

所以大清朝不會使用諸如劉長佑漢族官員去打一場進攻戰。

那大清朝“自己人”中還有哪些將領呢?人稱敗保的勝保?還是騎兵統帥僧格林沁?顯然這幾個人都不是優秀的選擇,一個是常敗將軍,一個兵種專業不對口,所以在滿蒙軍事將領中也挑不出合適的人才。


我們再退一步,我們有了一位優秀的軍事統帥,能否實現劉長佑的軍事戰略?答案仍然是不能!

日本人在經過明治維新之後,軍隊迅速近代化,戰鬥力蹭蹭的往上漲,再加上日本人原有的野蠻嗜血,早已今非昔比!而清軍戰鬥力哪怕就是湘軍淮軍都是老式軍隊,戰鬥力都很難與日本人一對一pk!   

還有一點我們對日本知之甚少,我們就算攻入了日本本土,日本的山川地形怎麼樣,有哪幾處兵家必爭之地,我們都是兩眼一抹黑,我們如何因地制宜指定策略呢?

別忘了我們國家的軍隊是沒有參謀部的,都是靠幾個文人的參贊以及主帥的軍事天賦指揮作戰的,這樣的組合在陌生的地方如何開展作戰計劃與實施?

所以,劉長佑的計劃根本沒有可操作性,僅供娛樂!   


歷來現實


我是小林,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對外侵略

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內開始逐漸強大,對外擴張的野心也暴露無遺。


1874,日本入侵我國臺灣,雖然最後撤兵,確讓清政府支付50萬兩白銀賠款。


1875年,日本軍隊入侵朝鮮江華島,第二年迫使朝鮮簽訂不平等的《江華條約》。日本開始了對朝鮮的侵略。


更嚴重的是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把琉球改成日本的沖繩縣。

(日本明治天皇,他在位期間,日本發動一系列對外戰爭)

二、劉長佑和他的“消滅日本”計策


琉球和朝鮮都是清王朝的藩屬國。清廷內部開始有人對日本這個新興國家重視起來,劉長佑將軍就是其中一位。劉長佑(1818年—1887年),字子默,號蔭渠(一作印渠),湖南新寧人,湘軍重要統帥、清朝大臣。劉長友曾今參加鎮壓太平天國的行動,也抵禦過法國殖民者對越南的入侵。


更重要的是,1881年,劉將軍曾經提出過“消滅日本”的計策:

1、“先暴日本之罪(吞併琉球的罪狀)”;

2、派良將“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

3、再派一支軍隊“出朝鮮,以扼其西”;

4、清軍海軍“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假如日本海軍“來擾海濱,則東南沿海久設練軍,亦自有防禦之具”。

5、“琉球臣民喜復疆土,必將有助順之師。憑廟算之長,海外有截,天戈遠震,四夷戟兵,朝鮮、暹羅、緬甸諸國可免蠶食,不獨越南也。”一句話,滅掉日本,揚我國威。


但是這個計策被清廷拒絕了。為什麼?

(愛國將領劉長佑,提出了“消滅日本”的計策,但是沒有被採納)

三、劉將軍計策是否可行?

我們來分析一下:

這個計劃可行嗎?

1、當時的世界格局是帝國主義時代,誰的實力強,誰說了算,英國、法國、俄羅斯、美國莫不如此。這些西方國家都在侵吞別國領土,規則就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清政府想收復琉球,可以,只要拳頭硬。大清國此時的國力?堪憂啊!政治腐敗,軍隊戰鬥力低下,國內的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更重要的是,帝國主義國家對大清國虎視眈眈。


2、“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看來劉將軍是準備從中國東北地區,攻打日本的北海道;再派一支軍隊“出朝鮮,以扼其西”,從朝鮮也可登陸日本九州或本州等地;清軍海軍“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這一路算是遠征了。看起來還可以,但是清政府此時還沒成立北洋艦隊(1888年才正式成立),這麼遠的距離作戰,沒一支強大的海軍肯定是不行的。


如何運送兵源和物資?(假如)登陸日本之後,怎麼作戰?日本國內的地形情況瞭解多少?日本軍隊情況瞭解多少?劉將軍沒有明說,清政府也沒有什麼軍事機構做評估,這怎麼打?清軍的戰鬥力有目共睹,鎮壓國內叛亂,收復新疆等路上作戰還行。打日本牽涉到陸海軍配合,清軍的遠洋作戰能力堪憂,陸海軍協同能力更是堪憂(參考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


3、日本人那時已經在操練新軍了,1877年,日本國內還發生了一場內戰——“西南戰爭”,日本陸軍的戰鬥力可不是菜鳥水平哦。清軍真的遠征,日軍以逸待勞,誰的優勢大,不言而喻了吧?

(日本是島國,沒有強大的海軍,是很難攻入日本本土的)


因此,劉將軍的計策看似很美好,其實就是紙上談兵,可行性很低。清廷不可能接受,即便有想法,國力也不足以能夠攻入日本本土並消滅日本。這個計劃給人的感覺是異想天開,可行性很低。


小林品歷史


*龍國2000多年來,最偉大的戰略失誤就是沒有侵佔日島及朝鮮半島和中南半島,以至今天釣島朝核南海後患無窮,現代中日中越戰爭抗美援朝皆因於此。

*唐元明清民國以來,中日戰爭5次,除元朝主動進功外,4次居然都是日本主動侵略,一個小日本學生競然有資格成為大國老師的宿敵,真是對天朝的極大諷刺與侮辱!

*中國的戰國是公元前近500年前,日本戰國卻在公元后1500年,相差近2000年!簡直可笑。豐臣秀吉在明朝鄭和去世後10多年才出生,但後生可畏,上臺後即向老師祭刀發動'借道'朝鮮的侵華戰爭,至今仍被日狗認為是史上最偉大的人物。

*日本民意顯示近9成人對華反感,我們卻被和蟹說那只有一小撮極右。當年侵華,日本老太婆砸錢罐捐錢,年輕人自殘斷指誓要當兵上前線,婦女家裡上吊讓丈夫死了心上戰場,真可謂全民打雞血支持侵華!😠

*這就是我們說的所謂中日友誼,中日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偉鴿天下


劉長佑確實提出了滅亡日本的計劃,而且這個計劃也比較詳細,在戰略上也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清政府綜合考慮下對其置之不理,原因多重多樣,最重要的是當時的內部的問題。



晚清時期,中國大地上爆發了一次規模宏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由於清政府軍力不足,所以被迫鼓勵地方團練鎮壓起義軍。在這些地方團練中,以湘軍的發展速度最快,當然大量的湘軍將領也在這次鎮壓農民起義中發跡,這其中就有提出滅亡日本的劉長佑。

太平天國被鎮壓後,劉長佑因功被任命為了直隸總督,在任期間他也曾經致力於為百姓開墾稻田,但或許是因為戰爭經驗豐富,或許是因為不適合文職工作,所以清政府將劉長佑調任了南方邊陲,任命為了雲貴總督。



公元1879年,清政府藩屬國琉球向清政府告急,聲稱琉球已經被日本吞併,希望清政府可以派兵支持自己復國。消息傳來之後,清政府內部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劉長佑也根據情況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以及解決方法。

他認為日本侵略成性,如果縱容日本侵佔琉球,則會助長日本囂張氣焰,將來日本必定會吞併朝鮮。其次,日本侵佔琉球違背了國際法,中日雙方一旦開戰,日本必然得不到國際援助。所以不如乘其羽翼未豐之時,將日本扼殺於萌芽之中。

另外,劉長佑認為自洋務運動以來,清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購買艦船、大炮,此時正是用武之時。一旦攻下日本,則威懾了企圖蠶食中國藩屬的西方列強,可以一舉解決中國的邊境危機。



最後,劉長佑向清政府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戰略規劃。

劉長佑的計劃中為三路軍隊;

  • 第一路、命東三省的兵力出黑龍江,到庫頁島,準備由北向南攻打日本。

  • 第二路、派遣軍隊由朝鮮出發,扼制日本西部。
  • 第三路、由定海、寧波出精銳水師登陸長崎,從南端攻取日本。

從對國際形式的預判上來講,劉長佑確實眼光長遠且獨到。從戰略層面上來說,很多人也認為劉長佑的計劃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最終清政府並沒有採納劉長佑的戰略計劃,原因在於清政府處於前所未有的內憂,以及重大的外患之中。



劉長佑是在1881年提出的滅日計劃,但是在這一年之前,大清帝國剛剛結束了為期近五年的丁戊奇荒,根本沒有從這次大災難中緩過勁來。再者清政府在收復新疆的戰爭中也耗費了巨大的財力。

丁戊奇荒爆發於1875年,結束的時候已經是1879年。這場曠日持久的大災荒爆發于山西,之後橫掃了整個華北地區,包括直隸、山東、河南、陝西等數省,使得清政府財政徹底枯竭。

有資料記載,這場災難爆發後的第二年便開始人吃人的慘劇。據《丁丑大荒》碑記載,到了災荒的第三年,大部分村落都只剩下了十之二三的人口,一個十幾口的家庭剩下兩三個人都是幸運的。



當時的山西巡撫是曾國荃,他在奏摺中提到了災情的情況是;“赤地千里,饑民五六百萬之眾,大奇災,古所未見”。為了應付災難,清政府在曾國荃的催促下,斷斷續續的給了山西近1300萬兩白銀,130多萬石糧食。

另外為了應付災情,曾國荃在災情第一年便向李鴻章討要了10萬兩的北洋海軍軍費用來賑災。之後曾國荃還逼迫清政府賣出了2000多個官職,將換來的銀子直接買了糧食賑災,當然這也是清政府唯一一次賣官做好事。可是即便如此,在這次災難中還是有1000多萬人失去了生命。

山西一省賑災用去了1300萬兩白銀,整個華北地區的賑災費用更是巨大無比。而且可以想象,能逼得清政府賣官賑濟災民,足以見得清政府財政已經入不敷出。另外左宗棠收復新疆的費用,大部分都是自己籌集的。



到了兩年後的1881年,雖然劉長佑提出的滅日計劃有一定可行性,但清政府壓根就沒有任何資金,根本沒有能力挑起任何戰爭。再加上當時清政府因為收復新疆的問題和沙俄關係異常緊張,所以當時出兵滅亡日本也就只能停留在想象之中,根本無法付出實際行動。


我是越關


痴人說夢,如夜郎自大不自量力,可惜身不逢時,見意很霸氣,以爛清之慘弱👎,更本無實現的機會,在中國歷史上有多個王朝決意滅了倭國,大元忽必烈大帝時發動三十萬大軍渡海攻倭,不想一場神風挽救了🇯🇵日本倭種,無功而滅。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大帝也對倭國興誓擔旦,有意發天軍攻閥,被大臣勸阻,曉以厲害國力民生,戰船不濟而放棄。有過了幾百年,大清水師提督靖海侯施琅向康熙帝諫言,意平定倭奴小日本🇯🇵,以決後患,康熙帝因準格爾之亂和沙俄擴張又權衡利弊,終不成行。太可惜了,以康熙之英明神武也尚顧慮重重,時有天兵上百萬,囯力雄厚,兵多將廣,仍三思而後行,可見國隨大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到北洋水師建成初年,大清艦隊八艘戰艦,巡訪日本,因海軍艦員去吃喝玩樂,調戲了藝妓不付錢,產生打鬥,有十餘人受傷,歸艦後,北洋艦隊顧問英國人大怒,令調轉炮口威攝下關,令日本朝野大驚恐慌萬分,險些開戰,但李鴻章及朝庭,以大局為重,不準開戰,日方賠付了大量的錢才息事寧人,這是一次天賜的良機,當時日本更本無現代化艦隊,和如此眾多的大噸位巡洋戰艦。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那個年代提這種荒唐的見議,有點自不量力,好高務遠,泥普薩過河自身難保啊。


94310417小云


劉長佑原是湘軍鼻祖江忠源的部下,1854年1月,江忠源兵敗廬州,投水自盡身亡,所募集的楚軍歸弟弟江忠義和劉長佑統領。隨即劉長佑奉命進兵江西,救援坐困孤城的曾國藩,收復了袁州(今宜春),萍鄉、臨江(今樟樹)等州縣,累功擢升道員,賞按察使銜。劉長佑統軍嚴申軍紀,秋毫無犯,深受當地百姓愛戴,是湘軍中紀律較好的部隊之一。

劉長佑攻臨江不利,退屯新喻(餘)。袁州三縣民以長佑師不擾,爭率丁壯助軍,軍復振。——王闓運《湘軍志》

1859年,率部出走的翼王石達開進兵湖南,劉長佑奉命援湘,解永州、寶慶(今邵陽)之圍,又一路追剿石達開部進入廣西,平定天地會成員陳開、李文茂在太平天國發跡的潯州(今桂平)建立的大成國,擢升廣西巡撫。後歷任兩廣、直隸、雲貴總督,是從湘軍中走出來的封疆大吏之一。他的部下劉坤一也歷任兩廣、兩江總督等要職。劉長佑以秀才從軍,憑戰功受朝廷重用,成為一方封疆大吏。在任期間,劉長佑在整肅吏治、減免賦稅、振興文教方面實行了多項舉措,在改善民生、恢復經濟、推廣教育方面做出了一定貢獻。

多年沙場征戰的生涯,使劉長佑對國防事業尤為關注。他歷任兩廣、雲貴總督,熟悉西南邊境情勢,意識到法國企圖以越南為跳板,入侵內地。於是下令在邊境關隘重修工事、整頓軍備、派駐重兵等一系列應對措施。劉長佑多次上疏朝廷,提出多項抵禦法軍入侵的主張,卻未獲得朝廷重視。1879年3月,日本向清朝屬國琉球秘密派出大量軍警,迫使琉球王今歸仁王子交出政權。4月4日,日本宣佈“廢琉改縣”,成為日本沖繩縣。日本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琉球王向清政府請求派兵救援,可清政府自顧不暇,哪有精力管這檔子事,僅向日本駐華公使提出抗議和交涉,最後不了了之。

有鑑於此,1881年九月十七日,劉長佑向朝廷提出了一項滅亡日本的計劃。他提出採用先發制人的方式,兵分三路。一路由陸軍從東北出松花江佔領庫頁島,遏制日本西進;一路由水師從寧波、定海出港,殺向日本長崎;一路在東南沿海設置練軍,以防日本襲擾沿海。

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簡大臣宿將有威望者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別命一軍出朝鮮,以扼其西;而後選明習韜略、熟習水師之將,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或慮來擾海濱,則東南沿海久設練軍,亦自有防禦之具。硫球臣民喜復疆土,必將有助順之師。憑廟算之長,海外有截,天戈遠震,四夷戟兵,朝鮮、暹羅、緬甸諸國可免蠶食,不獨越南也。——劉長佑《熟審邊情敬陳管見疏》

劉長佑提出的“亡日計劃”如同此前抵禦法國入侵的方案一樣石沉大海。兩年後中法戰爭爆發,持續一年多時間,結果是越南的宗主國變成了法國,西南門戶大開。那麼朝廷為何不採納劉長佑的“亡日計劃”呢?

首先,清政府國力不繼,自顧不暇,根本沒有精力來討論先發制人的計劃。其次,劉長佑的亡日計劃缺乏實際操作的途徑,遠不如李鴻章後來提出的建設北洋水師,鞏固海疆的計劃。最後,劉長佑雖為封疆大吏,卻並未參與機樞,提議得不到重視也是理所當然之事。不過,“亡日計劃”雖不可行,卻可以使朝廷加強警覺,提前防備。劉長佑提出此計劃是在1881年,距離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還有13年之久。假如晚清統治者能夠加以重視,早做謀劃,或許甲午戰爭時不致於輸的一敗塗地。


歷史茶坊


大家可能對劉長佑這個人不太熟悉,那就先為大家簡單介紹下他。劉長佑1818年出生於湖南新寧,字子默號蔭渠,晚清重臣,湘軍將領,在他領軍期間先後參與了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和天地會起義,在任期間多次上奏請清政府率先對法國先發制人,遭到清廷的拒絕,後來法軍入侵越南清軍猝不及防傷亡慘重。中法戰爭之後他曾建議清政府應該一鼓作氣把還在萌芽狀態的日本消滅,並作大清國的省份對日本進行劃分,依舊遭到拒絕,再次可以看出劉長佑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人。1887年去世,著有《劉武慎公遺書》。

劉長佑主政廣西期間,整頓吏治處置了廣西的貪官汙吏,同時嚴謹家人因為他的顯赫地位而腐化生活,為廣西的官場樹立了榜樣。同時整頓賦稅對於因戰爭而平息後的各個州縣奏請朝廷念及民眾生活艱苦懇請對廣西所欠朝廷的糧稅進行減免,獲得朝廷的恩准,廣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歷年荒廢的土地重新得到開墾,農業生產逐漸恢復。他還大力提倡文化教育,廣西經過多年戰爭文化教育比較落後,他就籌集資金興辦學院,並聘請當時廣西的名流講學,在他的治理下廣西逐漸恢復生機,各行各業都有了很大的起色。

作為晚清著名將領他在廣西與名將馮子材通力合作,積極鞏固廣西邊防,對活躍在越南的土匪進行剿殺,並對滿目瘡痍的邊防關隘進行維修加固。當時越南是清朝的屬國,越南境內駐有大量清軍在主要軍事要塞,嚴重阻礙了法國軍隊對越南北方的侵略,法國軍隊要求清軍撤退遭到劉長佑的堅決拒絕,同時上書清廷趁法軍在越南立足未穩之際調遣滇軍和粵軍深入越南對法國軍隊先發制人,把法國軍隊趕到海里,遭到清政府的拒絕,無奈之下他只有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盡力支持抗法鬥爭。

1881年已經67歲高齡的劉長佑再次上書清廷,劉長佑認為日本對琉球的侵佔違背了國際公法,建議對日本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滅亡日本,在他的設想裡清軍從北方,西方和南方夾擊海陸同時攻擊日本,在北方清軍從東三省出兵進軍庫頁島,形成對日本北方的威懾,西方清軍進軍朝鮮對日本西海岸進行威懾,南方則派海軍直接攻佔長崎,,,,等這一些列覺有遠見卓識的前瞻性建議,可是這些建議並沒有被清政府所採納。因為清政府自從鴉片戰爭之後已經沒有了對外擴張的勇氣和決心,而朝中長期被主和派的聲音所籠罩,他的建議註定不會被採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