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人,朱元璋杀掉30个,还剩下的4人是谁?

司马长史


先来说一下这个问题,陪朱元璋打天下的是24人,不是34人,而且他没有主动杀掉功臣,都是因为一系列的事件受到牵连而死,也不是只有四个人逃生,很多都是得以善终的。



暂且从朱元璋加入红巾军开始说起吧,朱元璋放下衣钵,随汤和一起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因其有勇有谋所以备受郭子兴赏识,还把养女马氏嫁给朱元璋,就是之后的马皇后。朱元璋当时屡立战功,但是领导之间不和,不去扩大地盘,反而整日勾心斗角,这就让朱元璋起了离开的想法,他在征得郭子兴的同意之后,带领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享,华云龙,郭兴,郭英24位贴身兄弟南下定远讨伐,之后又收了李善长,冯氏兄弟等,他们都是读书人,通兵法,所以十分得到朱元璋的信赖,也开始对有学问的读书人特别器重,礼贤下士。

称帝之后,朱元璋在奉天殿大肆表彰文臣武将的开国功臣,并大封功臣,文臣位公,武将位侯,但是之后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次党狱的爆发,致使很多有功之臣都被杀了。其中蒙冤受死的有,诚意伯刘基,韩国公李善长,永昌侯蓝玉等,其他的人均受牵连,宋濂当时已经71岁了幸得马皇后求情才得以流放保住性命,不过第二年也病逝了。徐达的死应该也是因为病,他背上起了一个疖子,后严重不治而死,他死时也已经54岁了。说到底,还是因为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唯恐公侯掌握兵权威胁统治,于是就大兴文字狱实行铁腕政治,对功臣武将采取兔死狗烹的办法巩固皇权。


秦桑之


在公元1354年的一天,朱元璋和红巾军的头目郭子兴和平分手,朱元璋在郭子兴身边并不愉快,在一开始,郭子兴很欣赏朱元璋,也极力拉拢他,并且把自己的义女嫁给朱元璋。但时间长了,朱元璋的本领展现出来,这些才能让朱元璋在义军中声名鹊起,反而让郭子兴有些不爽。

绝非池中之物的朱元璋,决定和郭子兴分道扬镳。这次分手,是和平友善的分手,郭子兴很高兴,也象征性的挽留了一下。更让郭子兴高兴的是,朱元璋在离开时,没有带走大队人马,只带了二十四个心腹,这让郭子兴大为放心。

这二十四个人,也是明朝的开国功臣班底。像后世比较熟知的徐达、汤和就是这个班底,到了明朝建立后,这群人也顺理成章的成为明朝初期最大的政治集团。

这二十四个人,有必要盘点一下,并且说明一下他们的结局。魏国公徐达(善终),信国公汤和(善终),江国公吴良(善终),海国公吴桢(善终),花云(太平之战被陈友谅俘获,不屈殉国,年三十九岁,追封东丘郡侯),杞国公陈德(善终),滕国公顾时(善终),平凉侯费聚(胡惟庸案受牵连,被杀),泗国公耿再成(死于叛军之手),耿君用(和张士诚交手,战死宜兴),唐胜宗(胡惟庸案受牵连,被杀),陆仲亨(胡惟庸案受牵连,被杀),华云龙(善终),郑遇春(胡惟庸案受牵连,被杀),周铨(战死于芜湖),陕国公郭兴(善终),郭英(善终),胡海(善终),张龙(善终),陈桓(蓝玉案受牵连,被杀),谢成(蓝玉案受牵连,被杀),李新材(善终),张赫(善终),周德兴(被儿子周骥牵连,被杀)。

最初朱元璋打天下只有24人,其中,善终的13人,被杀的7人,为国捐躯的4人,并非问题中所说的,朱元璋杀了三十个,只剩下四个人。

我再次回到原来的问题,觉得提问问题的人可能表达的有些不清楚,提问题的人应该想问的是,朱元璋杀功臣,导致明王朝功臣凋零。

朱元璋杀功臣,的确是存在的,而且屠杀数量之多,手段之残忍,创下了历史纪录。但这些屠杀的背景,都是重要的案件引起的,因此,我需要从洪武年间的重要案子说起。

第一案,胡惟庸案

淮西二十四将中,被朱元璋杀害的七人中,有四个人都是受到胡惟庸案子的牵连,可见,胡惟庸案件的牵扯之广,影响之大。发生在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件,其根源是淮西集团实力越来越强大,几乎到了可以只手遮天的地步,而这个淮西集团的首要人物,就是李善长。

这个人虽然不是最初跟随朱元璋的人,却是朱元璋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在后来的论功行赏中,李善长功劳被列为第一,这和刘邦对待萧何极为相似,可见李善长的能力和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李善长因为这样的功绩,权力达到顶峰,他推荐了胡惟庸,淮西集团,成为朝堂之上第一大政治集团。

但有一个人,却不喜欢李善长,这个人也是鼎鼎大名,人称诸葛亮转世的刘伯温。刘伯温和李善长有矛盾,更主要的是,他不是淮西集团的人。

这个人在民间的名气,远高于李善长,他很聪明,而且很会看人,他的眼光极为狠辣。因为这样的聪明人,而且还不是李善长自己人。这引起李善长的不满,刘基受到淮西集团的排挤,告老还乡,后来,因为吃了胡惟庸送的药,就死了。

除掉刘基之后,安插在朱元璋身边的最后一颗钉子被拔掉,从此,朱元璋身边,全是淮西集团的人。这时候的淮西集团,完全可以和皇权分庭抗礼。

走到这一步,李善长其实是很满意的,这已经位极人臣,可他的手下胡惟庸不满意,他们开始向着一些不可触及的地方探寻,终于触动了朱元璋的底线。

早在洪武八年的时候,朱元璋已经对淮西集团产生反感,但因为朱元璋是一个很恋旧的人,所以,一直保持克制。直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举报谋反,彻底激怒朱元璋,他的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一样,于是,胡惟庸案爆发。

这一案,胡惟庸和他的党羽被处死,但这还没有结束这个案子,直到洪武二十三年,再次爆发,这次牵扯更广,而且更为血腥,李善长全家七十余口被杀,被牵扯的功臣足有几十家。

这是朱元璋第一次屠杀功臣。

第二案,蓝玉案

这个案子,和胡惟庸案子极为相似,而这些相似点,都在于,他们都触及到了朱元璋的底线,也触及到了明朝的最高权力。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容忍的,于是,蓝玉案爆发了。

蓝玉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在捕鱼儿之战,蓝玉率领十五万明军,北上四千余里,直捣北元的大本营,黄金家族全军覆没,蒙古人北俘虏七万余人,这场战役,可以说是蒙古版的靖康之耻。蓝玉也因为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扬名史册,成了大明王朝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

要说蓝玉谋反,我感觉,有些牵强,因为蓝玉没有谋反理由。他已经权倾朝野,而且,朱元璋对他极为信任。更主要的是,他是太子朱标的死党,而朱标是大明王朝的法定继承人。他只要低调一点,等到朱标当了皇帝,如何不能荣华富贵?可偏偏,他太高傲。

朱元璋是个好父亲,因此,他爱屋及乌,对蓝玉也相当宽容。天真的蓝玉并不知道,朱元璋的宽容,只是因为他背后是朱标,而想当然的以为,他很厉害,朱元璋离不开他。在1392年,朱标死了,悲痛万分的朱元璋,没有想到传位其他儿子,而是想到了传位他的孙子,朱允炆。

这个决定,引起了连锁反应,首先是朱标的死党瞬间失去依靠,而朱允文,又没有靠山,更主要的是,没有人敢跪舔朱允炆,毕竟,这种时候,还是静观其变的好。

这个时候,蓝玉缺乏政治触觉的短板终于显露出来,他依然很高傲,但他只高傲了不到一年,就被人举报,是谋反大罪。蓝玉或许只是骄傲,却并不一定是谋反,但朱元璋却认为,蓝玉必须死,而且,很多人必须死。

于是,比胡惟庸案更血腥的蓝玉案爆发,受到牵连而死的人,超过1.5万,这次案件之后,整个功臣团体,武将团体,几乎全军覆没。

其实,洪武年间有四大案,另外两个是空印案和郭恒案,但这两个案子,属于整顿吏治的案子,并不是涉及到权力巅峰的案子,而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却真真实实的影响到了整个政治格局,大量开国功臣都在这两个案件中凋零。而这根本原因,只是因为,皇权不容动摇。


小小嬴政


八八是非多,扒扒就一车,今天继续开扒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极富争议,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勤政爱民的贤君,因为他特别注重民生,体恤百姓,严惩贪官污吏。可是他也有让人们厌恶的一面,他为了能将自己的江山更好的万代相传,残忍杀害曾经陪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们,手段极其残忍。

他是个疑心极重的人,题目中也说了,那些曾经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个好兄弟,在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被朱元璋杀掉30个,最后只剩下了4个人。

真实历史没那么夸张,他杀功臣是真,但杀的大多都是居功自傲、横行乡里、顶风而上、降低道德标准的不开眼的哥们。另外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等人是因病亡故的。

假如一定要找出四位安逸终老的例子,应该是以下四位。

第一位是信国公汤和,他是朱元璋的老乡,也是朱元璋进入军队的介绍人。汤和与朱元璋是从小到大的玩伴,参加起义军也早于朱元璋。朱元璋加入起义军时,汤和已经是一位小头领,但汤和对他依旧十分尊重,军官哈着小兵,对朱元璋言听计从,甘愿接受朱元璋的指示,成为军营一景。

如何没有汤和的这种帮衬,可以想见,朱元璋上位当领导不会那么快。

朱元璋在义军队伍火速蹿红,而且职位混得比汤和还高,汤和一点也不吃惊,不但不嫉妒,而且一如既往地拥戴朱元璋。

朱元璋打下江山以后,开始对大臣们进行封赏,论战功和资历汤和都可以封更高的官职。但他只被封了侯爵,但汤和对此却毫无怨言,他欣然笑纳,随遇而安。

他还不参与任何政治派别的斗争,采取中庸之道。

汤和跟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朝夕相处,所以他对于朱元璋的为人和性格最知根底,后来他干脆就没等朱元璋开口,溜溜地就把兵权交出来,说自己已经年迈,想要回家养老享清福。

汤和说到做到,回乡以后就是养老去了,没人听到他议论过朝政,低调到像一粒微尘。因此,朱元璋对他就没有了疑心,对他彻底放下心来。

正是因为汤和的大智若愚,他逃出朱元璋的清算,安享晚年,死后还受到了追封。

第二位是武定侯郭英,他从朱元璋起兵开始就成为朱元璋的卫士。他一生身经百战,伤痕遍体,为人小心谨慎,智勇双全,忠心耿耿。

郭英在侍奉朱元璋的过程中也是诚惶诚恐,从来都没有犯过错,又因他是宁妃的弟弟,所以朱元璋对他也是比较信任,但郭英并未因此而觉得自己有多厉害,放松对自我的要求,反而为人处世更加谦虚。

朱元璋也曾评价他是个忠诚朴实的人,自然对他就没有杀戮之心。

第三位是西平侯沐英,朱元璋的养子。

沐英出身贫苦,自幼颠沛流离,八岁就被朱元璋收为义子。十二岁的沐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军旅生涯,朱元璋夫妇待他如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教他读书识字,还教他如何带兵打仗。

沐英聪明敏悟,处事果断,解决问题很有一套策略,没有任何疏忽遗漏,马皇后多次称赞他的才能,深得朱元璋器重。

明朝建立后,他就跟随傅友德、蓝玉平定云南,之后一直留守云南。守护大明朝的西南半壁江山,由于远离政治中心,所以朱元璋也没有对他有疑心。

他知道皇太子朱标死后,哭的十分伤心,两年后也因生病去世。

第四位是长兴侯耿炳文。

耿炳文承袭父职,一生可谓是身经百战,战功显赫。后来,耿炳文就驻守长兴十年之久,多次以寡敌众,经历大小战争十余次,却从来没有丢失过长兴,足以看出他是一位防守型战将,朱元璋当然也了解他这一点。


进攻型的蓝玉等人可以杀,最后留下防守型的耿炳文,不排除是为了替他的后世子孙守住江山,说白了,还是朱元璋觉得人家有利用价值。

看了半天我们会发现,他们哥几个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性格上不居功自傲,生活上严于律己,政治上不结党营私,业务上能力未必突出。漫说是朱元璋,换成任何领导,都喜欢这样的下属。


历来现实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乞丐皇帝,也是和尚皇帝。他从社会的最底层成功逆袭,一跃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这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时势造英雄,但也和他强大的能力是分不开的。

朱元璋最大的能力就是知人善用,有足够的政治魅力,能够把人才吸引到他的帐下。正是靠着这一班文臣武将才让他击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并最终消灭了元朝。

虽然朱元璋把自己神化成了天的儿子,但他明白自己不过是个凡人,终究会死的。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自己的儿子和孙子镇不住这帮功臣,甚至还有可能被这些人夺权。

于是朱元璋决定向这些功臣动手,太子朱标比较仁慈,他非常不理解,朱元璋就把带刺的木棍扔给他,让他拿在手中去使用,体会自己的一番苦心。朱元璋的意思很明显,他就是在替自己的子孙后代拨刺。

在演义小说中,是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把这些人一网打尽。在实际的历史上却没这么简单,杀人必须有法律依据。那就必须把这些人牵涉到案子里去,明初的几个大案,如胡惟庸谋反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恒案等。这些案件办下来,被杀的官员达到数十万,开国功臣几乎无一幸免。



但这些人是不可能都杀光的,原因很简单,有些是被拔了牙齿的老虎,没有能力反抗了。另外还有一些将领,必须用来给后世皇帝用。至少有四个开国功臣是没有被杀的,下边来一一介绍。

第一个就是朱元璋的铁杆老乡汤和。从小他们两个人在一起长大,也是知跟知底的小伙伴。朱元璋能够参加起义军,靠的就是汤和的推荐。也可以说汤和是朱元璋的恩人和领路人,否则朱元璋可能还在要饭。

自从汤和把朱元璋带到军中后,就自动把朱元璋当成老大,从来对他都是恭恭敬敬,就连他职务比朱元璋高的时候也是如此。这个态度让朱元璋感觉非常舒服,那些整天大大咧咧和朱元璋称兄道弟的人只能是自寻死路。


汤和的能力还不在于此,他太了解朱元璋的性格了。朱元璋是那种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富贵的人,在汤和被封为信国公后,他就辞官还乡去了。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与其不争,故天莫能与之争。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明白只有不争才能保命。

但是朱元璋还是不想放过他,在他病情加重时接见了他。汤和见到朱元璋时,身体已经不能站立,也不能讲话了。但他明白朱元璋是想杀他,他就不停的向朱元璋磕头,眼泪顺着眼角流了下来。朱元璋一时心软,就放过了他。在唐河时候,朱元璋还追封他为东瓯王。



第二个得到善终的人是朱元璋的养子沐英。沐英自幼父母双亡,不得不外出逃荒。在濠州城,他遇到了正在招兵买马的老乡朱元璋。因为当时只有8岁,就被朱元璋收为义子。

沐英因为是穷苦人家出身,从小颠沛流离。他就把朱元璋夫妇看成了亲生父母,把朱标当成了自己的亲兄弟一样照顾。他勤奋好学,年纪稍长,就跟着朱元璋东征西杀。

沐英在朱元璋的一群干儿子里是能力最全面也最有孝心的一个,并且从来不居功自傲。这一点深得朱元璋的赞许,最终在进军云南后,沐英和他的部下就留在了这片土地,知名的沐王府就是他建立的。

当沐英听到马皇后去世的消息时,心中悲痛不已,吐血昏厥。但后来沐英听到太子朱标去世时,心中更是难过,最后郁郁而终。



第三个是郭英。郭英也可以算是朱元璋的老乡,长期担任朱元璋的保镖,能够担当卫士这个角色,肯定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也必定是功夫了得的人。

在朱元璋一生征战中,最惊险的莫过于鄱阳湖大战。在鄱阳湖大战最危机的关头,郭英身受重伤,死战不退,为朱元璋最后战败陈友谅赢得了时间。



郭英的性格和汤荷非常相似,为人忠诚朴实,忠诚谨慎。为人处事从来都是小心翼翼的,当那些开国功臣们到处购买房产田产时,而且什么也没有做。当朱元璋问起他时,他回答道:我一个穷小子能够混到今天这个地步满足了。

当然朱元璋对他还是不放心的,最后还是找了一个理由,罢了他的官。但郭英一生忠诚于朱元璋,在朱棣造反称帝的那一年,郭英死在了家中,也可以说是郁郁而终。



最后一个就是老将耿炳文。耿炳文也是朱元璋的老乡安徽凤阳人,他的父亲是朱元璋的部下管军总管耿君用。在与张士诚大战时,父亲战时,他就承袭了父亲的职务。

耿炳文的能力整体上稍显平庸,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他贵在知道自己的短处,于是就把温祥卿当成自己的军师。当张士诚的大军杀向长安州时,他用7000人马抵挡10万大军的进攻一个月,一战成名。


后来,耿炳文跟随常遇春一路征战,一个人擅长进攻,一个人擅长防守,一个人双剑合璧,天下无敌。常遇春死后他又跟随徐达西征,在此立下大功。

在朱元璋杀死很多开国功臣时,他也明白,必须留一些人为自己的儿子孙子所用,尤其像耿炳文这样擅长防守的人。在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他曾经率兵抵抗。

朱棣称帝后,耿炳文不是非常配合。永乐元年,朱棣找了一个借口找耿炳文的麻烦,老将不甘受辱,就自杀身亡。


新知传习阁


朱元璋大怒:谁把我黑的这么惨!


首先,陪朕打天下的是24个人,不是34个人,人称“淮西二十四将”

朕当年在发小汤和的介绍下,加入濠州郭子兴的部队,还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做老婆。朕原本一心为郭子兴效力,无奈老郭气量狭窄,和其他人争权夺利,朕见他没有远大志向,干脆把700多名将士都留下,自己带了24个人出去单干,开始了自主创业的生涯。

《明史纪事本末》明确记载了这24人名单:

时彭、赵御下无道,太祖乃以七百人属他将, 而独与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铨、周德兴等二十四人,南略定远。——《明史纪事本末》

这24个人大多是淮西人,都是朕的老乡,他们对朕忠心耿耿,我们艰苦创业,终于建立大明,他们都是朕的开国功臣。

其次,朕虽然杀了不少功臣,但这24将中只有7名被朕所杀。

朕给你们数一下,看看24人的最终结局。

1,善终11人

徐达(54岁病逝,别相信吃蒸鹅的故事,鬼才信)、汤和(70岁年老病逝)、吴良(58岁病逝)、吴桢(吴良之弟,病逝)、陈德(病逝)、顾时(45岁病逝)、郭兴(54岁病逝)、胡海(不叫胡大海,又名胡海洋)、张龙(年老病逝)、张赫(66岁病逝)、华云龙(42岁病逝)。

2,战死2人

花云(战死)、耿再成(战死),他们都是好样的,朕怀念他们!

3,被朕杀死7人

费聚(坐胡惟庸案被杀)、唐胜宗(坐胡惟庸案被杀)、陆仲亨(坐胡惟庸案被杀)、郑遇春(不是常遇春,坐胡惟庸案被杀)、周德兴(受儿子牵连被诛)、陈桓(坐蓝玉案被杀)、谢成(坐蓝玉案被杀)。

这些人可都是胡惟庸或蓝玉一党,死的不冤!

4,卒年不详2人

周铨、李新材,没有证明是朕杀的,不能乱扣帽子吧?!

5,死的比朕还晚2人

耿炳文、郭英,他们够忠心,朕也够意思,他们的死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朕背锅吧?!


各位看官,证据在上,求求你们不要再黑朕了!谁造谣说朕杀死30个功臣?!还有那些说朕动不动一言不合,就杀大臣、杀和尚、杀宫女、杀老农、杀百姓的人,请你们停止对朕的诽谤!不然朕晚上找你们,把你们带走!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题目本身存在争议,笔者所了解的是最初陪朱元璋打天下只有24人。在这些开国功臣里,被他杀掉的只有7人,有4人为国捐躯,而善终的达到13人。能够善终的人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善终者:徐达、汤和、吴良、吴桢、陈德、顾时、华云龙、郭兴、郭英、胡海、李新材、张赫,耿炳文。

若是要找出四个安享晚年的,一定是这四位了:汤和、耿炳文、郭英、沐英。同为开国功臣,凭什么就他们能够安度晚年呢?

汤和:汤和可以说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一生战绩显赫,却能够欣然接受朱元璋的封爵。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他不争不抢随遇而安。待到年事已高他请求就告老还乡,交出兵权。

告老还乡以后再也没有参加任何政治上有关的事情,安享晚年。对圣上的地位而言,没有任何的威胁。对于这样的人,朱元璋自然没有必要赶尽杀绝,在他死后还给予封赏。

耿炳文:耿炳文与汤和一般,在军事上身经百战,战功显赫。这样一个战功显赫的人,却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功于朱元璋身上,自己为人非常低调。会拍马屁,哪一个圣上不喜欢这样的人?(朱棣时期被迫自杀)


再者耿炳文在军事上的才能确实可圈可点。朱元璋还需要他,想把他留着为明朝继续效力。

郭英:郭英平时对待朱元璋就非常的小心翼翼,生怕哪里惹得龙颜不悦。朱元璋在平时相处能够感受到这一点,觉得郭英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因此也就对他放松警惕了。

其次郭英也是宁妃的弟弟,沾了姐姐的荣幸,也得到了不少恩宠。而他也没有侍宠而娇,为人还是十分的低调。一来二去,朱元璋也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沐英: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是和他一起从苦日子熬过来的,有着相似的经历,和他的亲生儿子并无二样。甚至比亲生儿子还多一种亲切感。

沐英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处理事务面面俱到,几乎没有什么错漏的时候,因此他也多次得到马皇后的赞赏。这马皇后可是朱元璋的枕边人,让朱元璋就更加的器重沐英了。

后来沐英被朱元璋指派坐定云南,在小说《鹿鼎记》当中,沐王府说的就是沐英的府邸。也就是说到了清朝的时候,沐英也都还一直为明朝守着江山。



这一番分析下来,读者应该也发现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皇位没有威胁,等到什么时候进退。历朝历代,开国功臣都是君王最后忌惮的人。

譬如,汉代的刘邦先后斩杀了韩信、彭越、英布,均被冠以谋反之罪。建朝之初,开国功臣都被他各种借口斩杀,最后只剩下同姓的诸侯王。

胡惟庸案:而笔者今天所分析的是明朝的朱元璋。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能力丝毫不弱于刘邦,甚至更甚。朱元璋杀功臣可是创下记录的,这些还需从几件惊天的案件说起。

这其中不得不说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而说起胡惟庸就不得不说起淮西集团的领袖人物李善长。

朱元璋大封功臣时表示李善长并无汗马功劳,只是多年供给军粮,苦劳很大,故而封大国。当时还有一起和他一起被封的人有徐达,常遇春的儿子常茂,李文忠,邓玉,冯胜。

但是李善长位居首位,诏书中更是将他比作萧何,可见他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但是李善长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他非常喜欢嫉妒别人。


以至于后来的李饮冰、杨希圣,他们只是稍微的冒犯了他的权威。就被他禀告给皇上。从而罢免了这两个人。后来李善长权力膨胀到了极点。

他与中丞刘伯温,在一次争论法令的过程中,意见不合,到最后竟然直接谩骂刘伯温。刘伯温顾及到李善长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越发感到不安,告老还乡,可还是没有逃过一劫。

最终被胡惟庸派人给毒死。在封建社会,胡惟庸这样的人一般是活不久的。他行事习惯先斩后奏,擅自做主,风声传到了皇帝耳朵里,又怎么会留他?

而朱元璋本来他的权力欲望就极强,这让朱元璋感到了危机。1380年,胡惟庸被人告发勾结日本,企图谋反。朱元璋终于有了借口让胡惟庸领了盒饭,还乘机株连惩治,以绝后患。

这件事并没有因为胡惟庸之死而结束,还有同党。其实读者也都知道这是朱元璋内心猜忌,想要杀人的而找出的借口。

这一次的搜捕更加可怕,最后就连朱元璋自己最敬重的人,也就是包括李善长,共处决了2万多人,数据十分触目惊心。


蓝玉案:还有一案便是蓝玉案件,当事人蓝玉骄横跋扈。皇帝都是多疑的,而朱元璋又是草根皇帝,他更加不容许人们对他的权威有半点威胁。可是蓝玉功高盖主还不自知,偏偏仗着功劳向皇帝叫板,后果会怎样可想而知。

他还在军中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独断专行,这绝对是对皇权的挑战。蓝玉正是一路嚣张,一路铺好自己通向死亡的道路,然而此时的他不以为然。

蓝玉入朝上奏,朱元璋控制欲极强,有意不采纳他的意见,他更加不高兴。终于在1393年,朱元璋的第二次屠杀,有人告发蓝玉谋反,随即被逮捕入狱,在狱中蓝玉承认准备谋反。

于是蓝玉也领了盒饭,遭到灭族。野史上说蓝玉死相很惨,遭到扒皮,听来不寒而栗。当时被灭族的有一万五千人,这两场屠杀让这些开国功臣们几乎死伤殆尽,都是他当初起兵时称兄道弟的患难兄弟。

可以共患难,难得同富贵。本以为赢得了天下,就能安居乐业,不料更大的谋杀案却悄然降临。其实朱元璋每天都在屠杀,不单单这两场。

比如太子的老师宋濂因他的孙子牵涉到胡惟庸案件当中被处死,大将傅友德父子同时被处死,朱亮祖父子被鞭打致死等。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我们无法否认朱元璋的功劳。但是它一定在某种程度上,给历史带来了无尽的伤痛。


史之策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把天下从蒙古人手中夺了回来,建立了不世之功。说起朱元璋杀人可是出了名的,他想杀的人基本上活不下来,可是有这样一个和尚却是个例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去寺庙,当他来到佛像跟前的时候问主持他用不用跪下。

老和尚连忙说不用,朱元璋又说不跪下不好吧,机智的老和尚赶紧说:现在的佛不用拜以前的佛,现在的佛当然说的是朱元璋,被老和尚称赞成当世的佛朱元璋非常满意。于是他决定不再下跪,老和尚也就逃过了一劫。

被朱元璋杀的最惨的当然是那些开国功臣们了,跟着他打天下的三十多个功臣,最后被他杀的只剩下四个了。这四个人又是谁,能被朱元璋给放过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

第一个人是汤和。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跟朱元璋是老乡,还是一条街上的朋友,从小一起长大。朱元璋在指挥众人作战的时候,其他人都觉得朱元璋跟自己是同辈,不愿意听他的指挥,只有汤和很服从他的命令,虽然汤和比他大三岁。

在作战时汤和英勇异常,即使中箭了还要把箭拔出来接着拼杀。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汤和被加官进爵,成了开国功臣。慢慢的朱元璋不愿意这些功臣们继续带兵了,想要夺走他们的兵权,聪明的汤和早就看透了这一切,他主动去找皇帝说自己不愿意在带兵了,想要回老家安养天年,朱元璋答应了他还给他在家乡建造了府邸,汤和就活到了七十多岁才去世,算是结局很好了。

第二个人是沐英。他也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年少时由于战乱父母双亡,被路过的朱元璋发现并收留,当时的朱元璋和他的大老婆没有孩子,就把他手下当了干儿子,对他就像亲生的一样,他十二岁就跟着干爹四处打仗,十八岁就已经是能带兵的将军了,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大功,明朝建立后他被派到云南镇守边关。

后来马皇后去世,他非常悲伤,以至于吐血了,又加上太子朱标去世,再一次打击了他,由于悲伤而死,朱元璋知道了很感动就把他接回来安葬了。

第三个人是郭英。郭英是跟着自己的哥哥参加了朱元璋的义军,一直跟着朱元璋给他当保镖,在攻打陈友谅的时候,朱元璋被陈友谅包围就在即将被杀的时候,郭英赶来救了他,自己也身受重伤,最后大败陈友谅。

渐渐的他也开始带兵打仗成了将军,明朝建立后自己的姐姐又嫁给了朱元璋,就更加有地位了。但是他很聪明,知道皇帝不喜居功自傲的人,所以他就为人低调,让朱元璋很放心。

第四个人是耿炳文。他是继承了他父亲的官职,他以擅长防御出名。他最有名的一战就是抵挡张士诚,在他驻守期间,张士诚多次来攻打都没有成功,反而还损兵折将,他爹也在这一仗中丢了命。为朱元璋打败张士诚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深受朱元璋的喜爱,明朝建立后他也被封了大官成为开国功臣。被封了大官之后的耿炳文没有骄傲,对朱元璋非常忠心,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

总结这四个人没有被杀的原因基本相同,第一当然是他们的功劳了,第二点才是保命的重要原因,他们知道收敛,知道皇帝最讨厌的就是功臣自大,所以他们尽可能的让自己不那么显眼,低调的活着。


无笔史官


34人,杀掉30个,还剩下4个是谁?

题主这34人,应该是指朱元璋论功行赏的6公爵,28侯爵

6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魏国公邓愈

28侯爵: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顾时、耿炳文、陈德、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郭子兴

韩国公李善长,在七十七岁时,因为胡惟庸案被朱元璋事后问责,除了两个孙子,全家七十多人,被一并处死

魏国公徐达,他的死处在争议,《明史》记载病死,《翦胜野闻》记载是徐达病重,朱元璋赐给徐达蒸鹅,徐达不得不吃,吃完就死了。就算野史说的是真的,个人认为,也不算朱元璋杀的,毕竟那时候的医学,还没有达到特定食物的高度

郑国公常茂,这货就是传说的命好,常遇春死的太早,让他得了好处,没什么能力,后来被朱元璋罢黜,让他弟弟做了郑国公,罢黜后四年去世,估计是被自己傻死的

曹国公李文忠,1384年,46岁时病逝

宋国公冯胜,这货功高震主,不知收敛,好几次因为小事违背朱元璋心意,1395年,被朱元璋赐死

魏国公邓愈,1377年,40岁时病逝

其他的不一一列举了

这34个人,去世,最多的原因就是1380年胡惟庸案发,以及1390年追责

唐胜宗、陆仲亨、顾时、郑遇春、费聚、朱亮祖、赵庸、黄彬,这八个人是胡惟庸案牵扯到的,分别在案发时以及追责时被赐死

胡美、傅友德,两位是随便找理由弄死的

周德兴、廖永忠、耿炳文,三位都是自己作死,僭越礼制死的

其他的大都是病死或寿终正寝

有意思的,34个都是武将,却只有曹良臣一个战死

所以并不存在杀掉30个,加徐达16个,这也不少了

当然,后期的朱元璋猜疑心比较严重,除了英年早逝的,其他人也都战战兢兢,除了汤和活到1395年,其他的都在1390年之前去世了








飞哥讲历史


陪朱元璋打天下的有多少人?被他杀掉的功臣有多少个?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论功行赏,封了六个人公爵,他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魏国公徐达(病逝),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病逝),曹国公李文忠(病逝),宋国公冯胜(赐死),卫国公邓愈(病逝)!除了这六位封公的功臣外,还封赏了其他功劳比较大的二十八人为侯爵,以汤和为首,分别是:中山侯汤和(病逝),延安侯唐胜宗(坐胡惟庸案),吉安侯陆仲亨(坐胡惟庸案),江夏侯周德兴(受子株连被杀),淮安侯华云龙(1374,死于征途),济宁侯顾时(病逝),长兴侯耿炳文(永乐时自杀),临江侯陈德(病逝),巩昌侯郭兴(病逝),六安侯王志(病逝),荥阳侯郑遇春(坐胡惟庸案),平凉侯费聚(坐胡惟庸案),江阴侯吴良(病逝),靖海侯吴桢(病逝),南雄侯赵席 ,德庆侯廖永忠(第一个被杀的功臣),安南侯愈通源(病逝),广德侯华高(病逝),营阳侯杨璟(病逝),蕲春侯康铎(康茂才之子,病逝),永嘉侯朱亮祖(被鞭杀),颍川侯傅友德(赐死),豫章侯胡美(赐死),东平侯韩政(病逝),宜春侯黄彬(坐胡惟庸案),宣宁侯曹良臣(1372年,战死),汝南侯梅思祖(1382年,死于征途),河南侯陆聚(坐胡惟庸案)。

还有两个封了伯爵,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和汪广洋!

六公二十八侯里被杀的统计了一下,是13个人,老朱杀开国功臣不假,但并没有传言的那么厉害,而且被杀的功臣里面,有几个是违法乱纪按律当斩的。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慵案发,当时牵连被杀的人有3万多人,洪武二十三年,在胡案过去十年后,又将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叶升牵连进胡案杀死!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以谋逆罪被杀,连坐被诛杀者达到1万5千人!



对于朱元璋大开杀戒,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就是他为继位者扫清障碍,永保大明江山。其实早在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颁布《洪武青花执壶铁榜文》,就对一些功臣的违法乱纪的行为提出严历指责。胡惟慵被杀后,朱元璋制作《臣戒录》,认为自已对这些大臣,平时待他们不薄,但是时间长了,他们就开始恃恩而骄,犯法作乱。朱元璋对这些功臣又提出警告,警告大臣不要逾越礼制,如果对天子不忠,将受到严惩!对于功臣来讲,他们有一个最为普遍的心理,就是他们认为江山是他们帮忙打下来的,当然要有政治特权,而功臣集团却是让历朝君主最不放心的,为了防止被人再拿枪杆子推翻,当政的君主就要消除那些潜在的危险!



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与汉武帝一样,也是越老越有疑心病,越老越残暴,权力是可以异化乃至腐蚀人性的,随着他在权力顶峰上度过那么漫长的时间,他的思想难免要受到很深的异化!


挚滗画畫紅尘


对于疑心这么重的朱元璋,他更怕他们攻高盖主,手握兵权谋反,也是为了给他后代铺平倒入,所以他对这些功臣没有心慈手软,杀的只剩4个,良心发现才没有杀剩下4个?怕天下人说?当然不可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四个人逃过了呢?

信国公汤和

首先他与朱元璋的关系不一般,两人可以说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他们曾一起放过牛,连朱元璋会造反也是他拉的,两人多次一起出生入死。

虽然他立下赫赫战功,但是他却一如既往的尊敬朱元璋,而且他十分擅长观察人的心理,深知朱元璋的野心与猜忌。所以明朝建立之后,他就主动交出兵权,也正是他的识时务,才使得他躲过这场浩劫,安享晚年。

沐英

沐英与汤和一样,与朱元璋的关系也不一般,沐英可以说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孩子,在他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此开始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更是朱元璋得力助手,虽然不是亲生的,但是也是自己带大的,朱元璋还是十分信任沐英的,在加上后期沐英被派去镇守边疆,所以沐英也逃过此劫。

郭英

郭英是朱元璋的贴身保镖,危难之中曾多次救朱元璋,相当于朱元璋的救命恩人,朱元璋能不信任他吗?而郭英本人也十分懂得处理与朱元璋的关系,他的所作所为都十分得皇上的喜爱,一次朱元璋问他:“人家现在都置办家产豪宅了,你怎么无动于衷?”,他回答说:“臣本身是一介平民,依靠您的恩宠,能有今天的富贵已经很满足,岂能再生奢侈之心。”

耿炳文

这个人的能力与别人不一样,他的看家本领是防守,他守的长兴十年如一日,不曾被攻破过。人家都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朱元璋需要这样的人家,而且耿炳文这个人虽然屡立战功,却从不居功自傲,令朱元璋大为满意,觉得他忠直谦卑,他谨遵为臣之道,从而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

所以朱元璋不杀他们是因为相信他们,相信他们不会造反,不会对后代有影响,也是因为他们自己有眼力劲,懂得凡事低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