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他不花一分钱用3年时间建了座地下四合院,如今是个啥样子


这是一处典型的黄土地坑院,地坑院又被称作为地下四合院,是我国晋南地区先民的一种穴居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现在的农村像这样形式的地坑院已是不多见了,还有人居住的更是为数不多的,带着地坑院是如何建造的疑惑,我们走进了这家还有人在坚守的地下四合院。

穿过一条长长的巷道,我们下到了院子里,听到外面有人说话的主人家,站在窑洞门口给我们打着招呼,得知我们的来意后,老人家笑着说,他们这个老院子几乎天天有人来看稀罕,他让我们随便参观。

老人今年74岁,老人说黄土高原黄土非常厚实,里面夹杂有类似于石块的料角石,这些料角就像水泥块一样和黄土层搅在一起,挖的窑洞特别的结实。老人在给我们说起这座院子的时候,脸上流露出了骄傲得意的表情。虽然当时建院子的时候没有花一分钱,但是这座院子是他一把土一把土挖出来的,所以里面有他太多的心血。


老人给我们讲,他家的地坑院是他30岁那会一手挖建的,总共挖了有3年,院子里的土都是他一个人用扁担担出去的,当时不像现在有机械,那时候啥都没有,就一双手一副扁担一个搞头,孩子们都小还搭不上手,老伴主要任务就是看孩子,他一个人白天下地,晚上就来这个地方挖,一个人用肩膀担出去了上万担土,窑洞的土有红胶泥层,有料角石,用搞头一搞一搞挖出来的,工程量也是非常大的。这是从窑洞里往外拍的图片。

他家的地坑院大小共有9孔,三孔为主窑,两边的各有两孔偏窑,有放杂物的,有牲口窑,因为农村讲究单数成院,主窑对面有一孔窑洞加上过道,正好是单数。

这是老人的老伴,前些年得了脑梗,时而糊涂时而清醒,在我们聊起院子的时候,大娘好像是听懂了,嘴里还说那时候真是太难了,太穷了。

大爷给我们说,挖地坑院首先就是要选址,要选一块平整的地方,从中间开挖,根据家里人口的多少,挖多大的院子,在农村一般都是多以九孔为多,窑洞高3米左右,深8一l2米,宽4米左右,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其中一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形孤行甬道拐个斜向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通道,称为门洞,是地坑院的入口。

他家的院子是40多年前建的,家里娃多但是劳力少,当时他选的这个地方非常好,村子里好多院子不住人都塌了,唯独他家的院子保存的还是比较好,原因就是要有人住,一年还要有一次碾场,平时还要检查排水系统。


这是老人中午做的午饭,柴火灶上放着大铁锅,锅里烧的玉米糁,有馒头,热豆腐等,他说地坑院土窑洞冬暖夏凉,和老伴在这个老院子住习惯了,几个孩子成家后都搬出去盖了新房子,让他俩搬过去一起住,都让他拒绝了,他舍不得离开这里,没有人住了,很快就塌了,再说自己现在身体还行,平时还中有几亩地,照看生病的老伴也没有问题。

这是一孔偏窑,里面放有一台三轮车,和其他的一些农具,这台三轮车平时老人自己开着还用来在地里干活。

在院子中间有一根粗的铁丝,老人说这根铁丝也有些年龄了,他们搬进这个院子里的时候,用来晾晒衣服用的。农村话叫tan mei。

老人在给同去的伙伴讲当年挖地坑院的过程。

这是通往老人家里的巷道,听老人说前些年下了一场大雨,没有招呼好,雨水把上面的窑顶给冲垮了,就成了现在看的明的通道。

老人说,他对院子有着太深的感情,院子是他一手弄成的,他这辈子没有啥本事,这座院子应给算是在他手上干的一件大事,几个孩子在院子里长大娶妻生子,不管咋样只要他活着就不会离开老院子。这是老人院子里的一颗仙人掌在顽强的生长着,就如这所院子的主人一样倔强顽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