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演員眾籌爭議續:眾籌平臺可自動編出“感人”內容

新京報訊(記者 張靜姝 實習生 徐丹)

連日來,德雲社相聲演員吳鶴臣眾籌治病費用一事引發持續關注,公眾對於個人網絡求助行為規範的呼聲愈來愈高。

新京報記者5月6日調查發現,多平臺在審核求助者信息時程序簡單,並不審核個人房車等資產狀況,甚至為了求助者能夠更好籌款,可自動生成“感人”內容。

中國慈善聯合會法律顧問、京師律師事務所主任張凌霄認為,個人眾籌並不被禁止,但平臺需要更加規範,避免越來越多被曝光的個體事件損傷整個行業的形象。

德雲社演員眾籌爭議續:眾籌平臺可自動編出“感人”內容

針對吳鶴臣的眾籌已經停止 水滴籌APP截圖

記者體驗眾籌,平臺可自動“編”內容

5月6日,新京報記者嘗試在多個眾籌求助平臺發佈信息。

在水滴籌APP上,籌款所需填寫的信息包含目標金額、籌款標題、求助說明和圖片。標題、求助說明後方均有填寫幫助,點擊“怎麼寫好標題”,平臺給出三個案例,突出年齡的例如“我才五歲,不想離開媽媽,我想活著”;突出家鄉的例如“X市單親媽媽小王命懸一線,各位父老鄉親請救救她!”突出學校的例如“X大學的小李突然查出肝癌晚期,請各位校友伸出援助之手!”

發起籌款頁面上方有幫助選項“籌款信息不會寫?點這裡幫你快速生成”的字樣,記者點擊後填寫了目標金額、為誰籌款、患者姓名、疾病名稱等必要信息和患者年齡、患者家鄉、患病日期這些選填項,但並未填寫所在醫院、已花費金額和本人姓名。

信息填寫完成後,平臺自動生成標題和求助說明,標題為“突發大病使貧困家庭雪上加霜,拜託眾人伸出援手”。

記者發現,生成的說明中有很多記者此前並未填寫但平臺自動生成的內容,比如“平日裡他是個樂觀向上、風趣幽默的好青年,也是個溫暖貼心、值得依靠的好夥伴,更是父母體貼孝順的好孩子。”

點擊提交後,水滴籌提示記者,提交完醫療材料後方可開始籌款,醫療材料可在診斷證明、病案首頁、住院證明、檢查報告等中任選其一,需出現患者姓名。

記者致電水滴籌客服,對方表示除上述內容外,籌款發起後患者需要陸續提交房產等徵信信息,信息審核通過後可發起提現。

當記者問及有房有車是否可以申請籌款時,客服表示,水滴籌只是一個平臺:“我們是為無力承擔費用的人提供的工具,如果有人質疑,需要患者自己出面解釋。”

同樣,在輕鬆籌App上首頁填寫籌款金額、患者姓名、所患疾病等信息,並提供醫院兩年內帶有公章的病歷、檢查報告、診斷證明等相關材料四種,一審通過之後便可以轉發籌款。籌款開始後再填寫房產、收入等相關信息。記者致電平臺客服問及有房有車是否能通過平臺審核時,對方稱只需真實就可以,“您只要如實填寫就行,這些信息會顯示在平臺上讓捐款人看到。”

在愛心籌平臺,客服告訴記者如果患者家有兩套及以上房產則需公示:“我到時候會跟您詳細瞭解財產情況,覺得有必要公示的就公示上去,一般的情況都沒必要。”同時,對方稱平臺並沒有明確的財產審核標準,“有很多事情需要在情理上考慮,不能定得太死板、太僵硬。”

德雲社演員眾籌爭議續:眾籌平臺可自動編出“感人”內容

眾籌平臺的規範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今日頭條供圖

律師:平臺提醒屬盡義務 但還需要更規範

中國慈善聯合會法律顧問、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主任張凌霄告訴新京報記者:“患者或其家屬在水滴籌等平臺發起籌款是明確的個人求助行為,雖然沒有納入慈善法律體系監管,但我國法律並不禁止個人求助。”

個人求助平臺一般都會明確說明“該求助信息不屬於慈善公開募捐,真實性由信息發佈者負責,提示您瞭解詳情後方可進行幫助”。他認為這意味著平臺已經履行了風險提示義務,但並不意味著平臺足夠規範,“想要構建良好的行業生態,各家互聯網服務平臺就必須更主動地擔負起監管的責任和義務,避免因為越來越多被曝光的個體事件而損傷整個行業的形象。”

他建議大家理性捐贈:“甄別求助者是不是真正到了山窮水盡需要幫助的時候,從理智上準確判斷他的信息是不是真實的。建議捐贈者通過正規的慈善組織來捐款,因為慈善組織有完備的監管能力,去審查一些求助是否真實,還有公開透明的法律義務,這樣就不至於被騙。”

公益從業者:個人求助平臺不可或缺 但需規範

北京七悅社會公益服務中心研究人員孫聞健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互聯網眾籌平臺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籌款由個人發起,比如輕鬆籌、水滴籌;另一種是經過民政部審核認定之後,通過慈善組織公益項目進行募捐的平臺,從發佈信息、更新信息到反饋結果、監管資金都有很嚴格的流程。

他表示,眾籌發起人是自然人,目的是解決自己的問題。法律很難限制個人的求助行為,也很難為其劃定標準,“個人求助信息的真實性和發佈動機,主要靠自律,網友捐助的資金如何使用,基本也是自己說了算”,因此,更需要平臺的行業自律,企業要提高自我約束,扮演好求助平臺的角色,提升篩選標準和規範運營的意識。

2018年10月,愛心籌、輕鬆籌和水滴籌聯合推出《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自律公約》,孫聞健認為這是一個好的開始。管理通過自律形式是最合理的,但自律畢竟不是他律,企業自身有很多侷限存在,從自律提出到如何落實是一個空白地帶,如何走過這個空白地帶尚未可知。

“有人說既然個人籌款平臺有這麼多不確定性,那乾脆取消如何,這個也是不現實的”。孫聞健認為,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急病求助者需要快速籌集資金,但公益項目需要經歷審核週期,資金遞送需要更多時間。個人求助籌集資金或可解決燃眉之急。所以,規範平臺的運行才是當下應該做的,將其從放任發展引導到規範運營,除了自律和監管,還要接受社會監督。

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 實習生 徐丹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新京報獨立出品,在新京報和今日頭條獨家發佈,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