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金减少暗合产业发展趋势 “走出去”不失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佳方案

自3月初以来,11家上市黄金矿山企业陆续发布了2018年年报,披露了其在过去一年中生产经营等各方面情况。从各家企业年报披露的数据不难看出,去年矿产金的生产情况并不理想,多家企业比上年有所减少。这暗合了我国去年黄金产量下降的大趋势。安全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固然对黄金生产有所影响,但对资源拓展的力度不够,也是减产的重要因素。

不久前,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永涛在《全球黄金年鉴2019》(中文版)首发式上曾表示,在全国矿产金产量大幅下降的前提下,我国大型黄金企业集团产量呈增长态势。中国黄金、山东黄金、紫金矿业、山东招金等12家大型黄金企业集团的黄金产量占比提升至55.08%,矿产金占比提升至 44.55%。这无疑说明了我国黄金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也是我国黄金矿山企业开启高质量发展模式的阶段性成果。而当前这种暂时性的产量下降,可以说是为了含金量更高的高质量增长。


产金减少暗合产业发展趋势 “走出去”不失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佳方案


产金减少暗合产业发展趋势 “走出去”不失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佳方案


产金减少暗合产业发展趋势 “走出去”不失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佳方案

▲11家黄金矿山企业2018年年报部分数据

近期,各大黄金企业集团的年度报告陆续出炉。从年报披露的数据来看,除紫金矿业、灵宝黄金等利润保持稳定增长外,大部分上市公司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可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018年,紫金矿业实现逆势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走出去”的持续发力。紫金矿业境外项目矿产金占公司矿产金总量超过52.26%,矿产铜占公司矿产铜总量24.19%,矿产锌占公司矿产锌总量35.94%;山东黄金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募集资金52.46亿港元,完成“A+H”两地资本市场布局,同时紧盯金、铜、锌(铅)、银等矿种,积极推进非洲、南美等地区优质项目并购。赤峰黄金、西部黄金等均因资源瓶颈,导致黄金产量下降。

尽管很多黄金企业在国内加大了探矿增储力度,例如2018年招金矿业新增金金属量52.12吨,中金黄金新增金资源储量23.6吨、铜资源储量0.53万吨,西部黄金新增金金属量738千克。但是总体来看,资源品位下降、储量减少已成事实。

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开幕式上说,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先行产业,黄金企业的“走出去”不仅是必由之路,更是高质量发展之路。

紫金矿业近年来“走出去”势头迅猛,并因此取得了丰厚回报。山东黄金在与巴里克黄金公司合作后,“走出去”步伐逐渐加快,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他们通过积极“走出去”让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使企业在国内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实现了逆势发展。

“一带一路”区域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在国内资源质量下降、安全环保风暴严峻的形势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矿业并购,毫无疑问是当下的最优选择。赤峰黄金2018年虽然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亏损1.33亿元,为2012年重大资产重组以来首次出现亏损,但仍然在年报中表示乐观,指出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原因就在于2018年收购老挝最大的有色金属矿山——塞班铜金矿。

“走出去”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黄金资源和广阔的黄金市场,还有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年报显示,中金国际、湖南黄金、山东黄金、招金矿业等纷纷在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以求利用科技打破发展瓶颈或延伸产业链。招金矿业紧盯技术瓶颈问题,全年实施科技创新项目43项,完成投资1.18亿元;湖南黄金积极研究和推进产业链延伸,包括全力推进100吨黄金精炼加贸项目工程建设,有序推进“辰州福1875”金条和金饰品营销工作,1000吨/年塑料母粒生产线建成投产等。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走出去”使我国黄金企业有了更多的与国外先进黄金企业交流的机会,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管理模式与理念,或者与国外科研、技术转移机构进行合作,推进本企业的技术水平的提升。这有助于我国黄金企业应对国内严峻的矿业形势,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对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黄金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不久前发布的《全球黄金年鉴2019》(中文版)显示,2019年全球黄金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在全球黄金行业整体向好的形势下,“走出去”不失为推进我国黄金企业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最佳途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