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木:建設交通新樞紐 打造生態新家園

光明日報記者 萬瑪加

“我的帳篷紮在哪裡,哪裡就是格爾木!”1954年春天,“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將軍一句擲地有聲的話,戈壁新城格爾木就此應運而生。

1954年5月11日,青藏公路格爾木至拉薩段破土動工,1200人組成的築路大軍在慕生忠將軍的帶領下,在被稱為“地球第三極”“生命禁區”的高原地區,以“鋼釺打不進,人也要紮根”的豪邁氣概,一步步把公路向前推進,在“人類生命禁區”的“世界屋脊”創造了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蹟,僅用7個月零4天就將全長1200多公里的青藏公路全線修通。鑄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

格爾木因青藏公路建設而生、因青藏公路發展而興。

格爾木為蒙古語音譯,意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處青海省西部、柴達木盆地腹地,轄區面積11.9萬平方公里,號稱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城市。幾代格爾木人前赴後繼、艱苦奮鬥,戰勝惡劣的自然條件,發揮“兩路”精神,在這片浸透血汗的土地上建設出一個嶄新的戈壁明珠,使這座因青藏公路而迅速崛起的新興工業城市,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西部交通新樞紐、生態新綠城、民族團結之城。

交通新樞紐初具規模

“4月算是青藏公路比較清閒的一個時期。”貨運公司老闆陳玉祥說。以前開大車沒日沒夜拉貨,現在一部手機全部搞定,訂貨、訂車、取貨、裝貨、支付、收款全部在指尖完成,方便快捷。

今年39歲的陳玉祥在青藏線上已經“折騰”了20年,從司機到老闆、從幫人跑運輸到自己搞貨運,長期奔波於青藏線。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接觸了互聯網貨運,手機操作網絡操控,這讓他受益匪淺。

“像陳玉祥這樣的大大小小的貨運公司在我們園區大概有560戶,他的規模不算大。”格爾木華明建材物流園區董事長蔣春陣介紹,每天進出園區的貨運車輛達到1000臺次以上,其中有一半是跑拉薩的車輛。而他們只是目前格爾木市建成的六個物流園區之一。

“近年來,格爾木公路建設成就突出。截至目前,公路通車總里程3126公里。已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公路運輸網。”格爾木市交通局副局長謝瑞芳說,格爾木基本構築起“南去西藏、北達河西走廊、東到西寧、西至新疆”的放射式公路網絡,成為連接甘、新、青、藏四省區“十字型”交通樞紐的重要節點。

“按照格爾木市‘建設大通道、形成大市場、實現大貿易’的發展思路,格爾木現代化綜合物流園區建設規劃總面積達到3.1平方公里,旨在打造以格爾木為中心服務西北,拓展西藏、新疆市場,發展區域核心物流聚集地,形成青海省的物流節點重鎮。”格爾木市委副書記、市長汪山泉表示,這些物流園區都是格爾木這座戈壁新城交通大樞紐建設的配套工程。

另外,青藏鐵路格拉段擴能改造、格敦鐵路、格庫鐵路項目正在加緊實施,格敦鐵路將於今年10月建成運營,格庫鐵路年內青海境內將通車。格爾木至成都鐵路、大理至格爾木鐵路已列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格爾木將形成東至西寧、北達敦煌、南去拉薩、西抵庫爾勒、東南至成都和雲南的“卡”字形路網結構,將促使格爾木成為中國西部交通新樞紐。

持續打造生態綠城

“在這裡栽一棵樹,比養一個娃兒還要難。”格爾木市林業站站長賈青松告訴記者,他們家第一代援青、第二代援藏,他是第三代,在格爾木栽了半輩子樹。

格爾木海拔高,風沙大,乾旱少雨,氣候條件惡劣。“改變氣候的唯一途徑就是種樹,只有種了樹,有了花草綠蔭,才能留住人,才能讓城市充滿生機。”賈青松說,在格爾木植樹不是件容易的事,這裡沙土中鹽鹼含量極高,樹苗剛剛栽下,很快就枯萎。俗話說“三分栽七分管”,但在格爾木種樹你就得九分管。

為了改變環境,格爾木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在這片戈壁灘上植樹造林。如今,漫步格爾木市街頭,一排排整齊的樹木挺立在筆直寬闊的街路兩旁,嫩黃、紫紅、靛藍、粉白等各色絢麗的花朵簇擁綻放,各式立體花壇、園林景觀為城區增添了亮麗的色彩。路在綠中,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美麗景緻記錄著格爾木這座青藏線上璀璨的生態城市、戈壁綠洲實實在在的變化。

“望柳莊、楊樹巷、玲瓏灣……這些當年起的地名其實就是格爾木人對綠色的一種渴望。如今,這些地方名副其實,柳樹成蔭,楊樹竄天,玲瓏剔透。”格爾木市民盧生明說。

“我到格爾木30多年了,目睹了格爾木的發展變化,特別是綠化面積不斷擴大,氣候變得溼潤了,空氣也越來越清新,夏天的時候,每天吃過飯我都要出來轉轉,心情舒暢。”今年79歲的李俊峰感慨萬千。

“以前一颳大風,黃沙漫天,現在樹多了,風小了,雨水多,空氣質量比以前好太多了,這都是幾代林業人的功勞。”環衛工人劉成德說。

“‘低頭不見草、抬頭難見樹’曾經是格爾木的真實寫照,格爾木市綠化建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量變到質變、從單一到多樣、從荒漠到茂盛、從零星點綴到滿眼皆綠的美麗嬗變。”格爾木市林業局局長韓明成介紹,截至目前,格爾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0.58%,綠地率達到20.3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7.04平方米,逐步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整體綠化格局,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

民族團結之花遍地開

在格爾木有這樣一種“花”,常年盛開、嬌豔無比,那就是各民族互相關愛、和睦相處的民族團結之花。

在格爾木,兄弟姐妹勝似一家人。幾十年來,大家用勤勞的雙手,在青藏高原上譜寫著一曲曲令人感嘆的讚歌,講述著一個個令人感動的故事,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遍地開放,共同描繪了一幅民族團結、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穩定的生動畫卷。

2004年,響應國家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長江源頭的7個村128戶牧民,離開世代生活的草原,搬遷到格爾木市南郊,從此,他們擁有了一個共同的新家園——長江源村。“如果說,長江源頭是我們的富裕之源,那麼,民族團結就是我們的幸福穩定之根。”長江源村駐村第一書記秦大雲介紹,以前村裡都是從事純牧業生產的,沒有別的手藝。靠著民族團結進步,村民們走出了新路、創出了新業。村民索南全家搬遷到格爾木市後,從牧民到居民的轉換,讓他有一陣子無所適從。村裡超市老闆劉玉菊給索南支著,從進貨到卸貨,從賬目到流程,劉玉菊手把手教起他生意經。如今,索南已開起了自己的買賣“吉祥藏餐”,有聲有色,生意興隆。

“日子越幸福,越要把民族團結進步做紮實,只有各族群眾心貼心、手挽手,好日子才能更長久。”有著30年黨齡的長江源村老村支書更尕南傑說,團結產生力量,凝聚誕生希望,在扛起生態責任的同時,長江源村更要把民族團結進步扛到肩上。

這些年,格爾木市湧現出一大批先進單位和個人,民族團結進步之花競相綻放,遍地開花。

蒙古族大夫青格勒圖是格爾木市人民醫院的內科醫生,30多年來,他精湛的醫術多次榮獲省市級榮譽,同時他還運用嫻熟的蒙古語和藏語,常年幫助少數民族患者看病就醫,被稱為民族團結的好大夫。

藏族老幹部趙拉傑,退休後依然心繫民族團結創建活動,投身社區工作當中,組織成立了石油社區格桑射箭隊,漢、藏、蒙、土、回等多個民族的射箭愛好者以箭會友,這支格爾木有名的多民族射箭隊在各項比賽中屢創佳績。

“格爾木作為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並存、多文化交融的新型工業城市,又是穩藏、固疆的重要戰略節點,現有漢、蒙、藏、回等民族35個,總人口30萬,其中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42%。”海西州委副書記、格爾木市委書記王勇表示,每到藏曆新年、漢族春節、古爾邦節等重要節日,格爾木市各族群眾都會一起吃“民族團結飯”、跳“民族團結舞”。這些相互瞭解、相互幫助、相互學習的日常習慣生動詮釋了“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也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的真諦。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06日 0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