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AI技術在安防領域開花結果?

yuzuki


瞭解AI+安防,不妨看看本篇文章,標題:《1.5億融資開路,智能安防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現在入場智能安防,晚嗎?

如今的智能安防領域,前有海康、大華在內的安防巨頭,後有商湯、依圖、曠視、雲從這AI四小龍虎視眈眈,競爭愈加白熾化,此時選擇入場似乎並不是一個好時機。



縱觀過去一年,可以說是AI+安防創業維艱的一年。

這一年,一份份創業公司消亡名單刺激著一個又一個創業者的敏感神經;有許多創業公司還在吃著前些年融資的“老本”,2019如何才能繼續活下去讓這些創業者們輾轉反側夜不能眠。

冷,貫穿大多數創業者過去一年的365個日夜。<strong>

在外界看來,如今的AI安防市場,盤面落成大局已定,未來產業構成及格局很難出現變化。甚至時不時還會傳出“安防戰役已經完結”的聲音。

但顯然有人對於此類唱衰的論調並不買賬,在如此寒冬之際,也有幸運者突圍。

4月11日,澎思科技宣佈完成A輪1.5億元融資,該輪融資由富士康、360等產業資本聯合投資。


這已經是澎思的第三輪融資了,其此前的投資方還有洪泰基金、IDG資本、高捷資本、上古資本等等。

作為一家人工智能技術公司,澎思將安防作為其AI技術的主要落地場景,其部署的解決方案累計抓獲在逃人員近兩千名,曾擔任多項國家級大型活動的安保工作。

這家公司成立於2018年9月,這個時間點入場,怕是很多人都會搖頭,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全年的安博會,AI安防公司就有百餘家。


澎思科技創始人兼CEO:馬原 圖片來源:鳳凰科技


但就是在這條略顯擁擠的賽道上,澎思科技的創始人兼CEO馬原來卻信心滿滿地表示:“我們將加大AI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投入,打造更為豐富的產品線,針對智能安防、智能製造等垂直行業進行全系列的產品佈局。”

當然這也並不是智能安防領域唯一的幸運兒。

就在澎思科技完成融資的幾天前,火眼智能也獲得了新一輪融資,投資方為長潤金控,與澎思科技一樣,安防也是火眼智能AI落地的主要場景,其主要業務之一是在警車等設備上部署AI移動分析方案。

火眼智能公司產品 圖片來源:火眼智能官網


而在3月底,閱面科技也剛剛完成了由賽富投資領投的數億元B輪融資,其落地場景之一,就是在校園安全這樣的泛安防領域。

我們不否認行業遇冷的情形,但急於唱衰似乎也有些不合時宜,畢竟資本的眼睛是雪亮的,既然不斷有錢流入,就說明這個市場依舊存在機會。

安防+AI的故事或許才剛剛開始

眼下,AI總是給予大家以錯覺,認為安防智能之旅已然結束,就像21世紀初,互聯網浪潮下,搜狐、新浪、雅虎的出現也讓人們感覺互聯網時代已經結束一樣。

事實上,越往後發展,這其中的故事越多元、越複雜,AI在安防市場的應用比人們想象的邊界要遠得多、深得多。

中國安防市場具有其他國家和地區無法比擬的高度豐富性和可挖掘性,雪亮工程等項目中基於對海量視頻圖像分析的AI應用剛需依舊很大,而這無疑是給了許多公司一張入場券。



我們再來聚焦到安防項目本身,安防項目是集產業、技術、模式、資本、服務為一體的複雜巨系統,涉及前端採集、存儲、傳輸、管理、應用多個產業鏈條。

但在當下賦能過程中,AI僅僅滲透到了採集等單個環節。此外,解決問題的能力尚需提高。

例如時下市面上大多安防AI系統可以稱之為‘中青年男性人臉識別系統’,因為女性、老人、小孩等問題的解決效果並不能讓人滿意。

另外,夜間、曝光等特殊場景下依舊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換句話說,安防行業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AI解決的只是冰山一角,該有的問題依然存在,而日後還極有可能會出現新的問題。



再者,智能安防賽道上的現有玩家大多無法形成數據閉環。眼下的安防項目構成,集成商們拿著傳統安防廠商的攝像機、AI創業公司的算法、ICT廠商的服務器,找第三方公司做軟件交付,這樣的作業模式無法形成數據閉環。

AI落地安防究竟難在哪兒?

安防AI深入落地的源動力,在於AI對安防工作效率的指數級提升。

但由於安防本身的涵蓋範圍極大,僅就視頻監控而言就擁有AI需要的龐大圖像數據,而深度學習通過大數據建立的模型和識別邏輯又完全契合視頻監控的應用需求。同時,其它安防數據又能圍繞視頻監控進行有效地補充和完善。

但想要讓視頻監控真正發揮效率,就需要對城市做到“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


也就是說,視頻監控充分發揮效能的前提是大規模的,城市級的,乃至國家級的。但想要實現規模性的安防AI落地,也確實存在著諸多障礙。

我國最大的視頻監控系統在公安控制中,各級各區域公安系統建設的視頻監控不僅在調用權限上是有限制的,就是在建設標準上也不是完全統一的。

但這還不是AI落地安防最大的難點,通常說AI應用的三要素是算法、算力和數據,但這公安用的系統就有些脫節了。

於是後來不斷有人補充,提出算法、算力、數據、產品、項目、工程、場景、應用等一系列要素。

不得不說,我們對安防AI的落地研究確實是在不斷深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這種成效多半是建立在小規模試點,或者諸如演唱會、表演會、展覽會等等場景下。

如果深入公安一線,就會發現真正在使用視頻監控的單位是刑偵、治安、交通、情報、指揮中心等部門,而這對AI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寒冬之下誰能突出重圍?

從大量AI創業公司的出現、成長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從象牙塔走出來的高材生們,也都開始捲起褲腳想要做點實事兒。

毫不誇張地說,今天的中國安防市場是它誕生之日起最為輝煌的時代,H.264、H.265經過特定的歷史時期、技術變革,被AI等新物種一步一步地加成、滲入、創新。


傳統的安防巨頭依舊把握著極大的優勢,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的中小企業,或者創業公司就沒有存活的餘地,就好比特斯拉打開了人們對於汽車電動化的想象,但不意味著特斯拉出現之後,奔馳、寶馬、奧迪等傳統廠商就將不復存在。

在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的浪潮之下,安防企業紛紛打出人工智能的王牌,以抓住這難得的市場機遇。在眾多的企業之中誰能最終獲益呢?或許以下三類企業的機會更大:

第一類是來自上游芯片和算法的企業。作為人工智能芯片GPU的生產商中的領頭者,英偉達在人工智能領域動作頻頻,充分凸顯了其在安防行業的野心,此外還有華為的高調入場,足以讓業界膽寒。

第二類則是海康和大華這樣的安防龍頭企業。海康威視率先提出了安防行業“AI+”的理念,發佈了多款人工智能系列產品。而大華早前便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發了基於深度學習技術的人臉識別、視頻結構化、異常行為分析、高密度人群分析等前後端產品和解決方案。

伴隨著安防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行業的准入門檻也將會迎來提升,因此,二線的安防企業也將會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獲益。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人工智能還處於發展階段,在安防的應用也只是剛剛開始,未來的變數尚不可知。相信每一位安防人都知道,躺著賺錢的時代早已過去,寒冬依然在繼續,或許未來在感受到寒冷的時候,我們需要反省自身,畢竟有時候不是機會不存在,而是我們沒能把握到。


幫尼資訊


安防是現在AI應用最火爆的領域,幾近沒有之一;也許新零售、新娛樂、新醫療以及新金融可以稍微跟上新安防的AI應用步伐。

安防應用幾個熱點應用:

計算機視覺:CV。人臉識別,車輛識別,物體識別等視頻結構化技術,應用廣泛。

語音識別技術:智慧筆錄,核聲辨人等應用。

語義識別技術:大量的文本筆錄,串併案分析等。

其他:如情報分析決策,各類數據碰撞分析等。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互動溝通。馬珂


珂想爾知


人工智能目前在安防領域最常用的就是生物識別技術,無論是語音識別,還是圖像識別,或是虹膜識別。通過大數據和算法可以讓識別更精準。從原來的被動查找,上升到主動推送。如此一來,提升的安防效果是質的提升。

想象一下,以前當我們費勁心思去查看錄像時,罪犯可能早已桃之夭夭,現在調取一個有罪犯畫面的截圖,所有錄像會主動推送出來,罪犯無處可逃,時間差會大大縮小,破案就會更迅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