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承擔教育部海歸項目《東西方漢學史》12

劉正承擔教育部海歸項目《東西方漢學史》12

作者 京都靜源 教授/文學博士

第七節葡萄牙漢學史的早期年代

葡萄牙的傳教士早在明代後期就已開始到華傳教,1563年,波瑞亞教士(Jaeques Pereira) 和波瑞茲教士(Francois Perez)等人到達澳門,申請進入廣州,遭到拒絕。但是葡萄牙的傳教士並不死心,自此以後連續幾年中一直在想方設法地進行傳教。如,瑞華若教士(Jean Ba ptiste Ribeyra)曾經密謀在夜間由水路登陸。

在西方各國傳教士向中國傳播基督教的初期歷史上,葡萄牙傳教士的人數和學術貢獻是不容 低估的。但是近代西方傳教活動在中國正式展開的漢學史上的傳教士時代以後,葡萄牙的漢 學明顯地走了下坡路,因此上,我把葡萄牙漢學史上的早期年代定位為自1641年開始,到十 九世紀末為止。

第一、桑德和葡萄牙漢學史的開端

1590年,桑德教士(Edouard de Sande)的著作在澳門正式出版。見費賴之所作的《入華耶穌會士列傳》一書:“De missione legatorum Japonensium ad Romanam Curiam……dialo gus ex ephemeride ipsorum legatorum collectus用拉丁文及日文寫成,in4, in Macae nsi portu regni Sinici, 1590。據大英博物院藏本提要雲:是為歐羅巴人在中國首先印行之書……Henri Cordier雲:‘是為澳門刊行第一書,極罕覯。’”Aloys Pfister 《Notices Biographiques et Biographiques sur les Mission de I'aneienne de Chine 》,馮承鈞譯,土山灣印書館,1932年。

相傳,桑德教士曾寫有《漢文教義綱領》一書,但一直不見有人著錄,或許早已不存,否則 葡萄牙的漢學史就自他這裡開始了。而在1649年死於廣州的葡萄牙人費奇規教士(Gaspard F erreira),傳說他曾著有《漢葡字書》及其他漢學著作二十多部,可惜也是不見有人著錄和出版,至今無法查證。

第二、魯德照的漢學研究

1641年,魯德照教士出版了著名的《中華大帝國史》一書,這是葡萄牙漢學史的正式開始, 在本書中,他向葡萄牙非常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和宗教傳統,並介紹了由他 受洗的中國信徒的情況。此書出版後也馬上出現多種西文版本。石田幹之助博士在《歐洲的 中國研究》一書中介紹說:“意大利文本有1643年版、1653年版、1678年版。法文本有1645 年版、1667年版。英文本有1655年版、1670年版。”石田幹之助《歐人の支那研究》,日本圖書株式會社,昭和7年。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文本中《支那的語言文字》一章中,連“土”、“王”、“玉”等漢字的象形字也登出來,並附有對各個字的字義說明。

魯德照教士還著有《漢葡字書》和《葡漢字書》各一部,但是並未見到出版。因此之故,葡 萄牙漢學史上的早期時代自此時開始。魯德照教士就是葡萄牙的漢學研究之父。

第三、郭納爵的漢學研究

郭納爵教士是1634年來華的。他先後在福建、廣東、陝西等地傳教,信徒眾多。

1662年,郭納爵教士和殷鐸澤教士合譯的儒家經典《大學》,以拉丁文正式出版。1667年, 他們二人又把《中庸》以拉丁文合譯出版。從此,葡萄牙的漢學一直以對儒家傳統經學的思 想史的研究為主導。

第八節捷克漢學史的早期年代

捷克漢學史上的早期年代是指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到本世紀初期的1918年為止,前後約四 十年左右。

第一、傳教士時代的漢學研究

在近代外國人來華傳教士中,捷克籍的傳教士和波蘭籍的傳教士都是隻有數人而已。自然也 沒有產生出有影響、有成果的漢學家。早期的傳教士時代的漢學研究,和西方各國來華的傳 教士們的研究一樣,都是以對漢語和漢字的理解和應用、以中文講解基督教教義為主。在這 一時代的漢學研究,沒有給我們留下值得說明的一頁。

第二、杜威若克的漢學研究

1884年,查理大學正式設立了東方研究講座,該講座是以漢學研究和日本思想文化研究為主的。由著名漢學家杜威若克博士出任第一任東方學教授,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史性的漢學研究的開始。

在此之前的幾年中,傳教士對漢語的研究,使整個漢學界具備了訓詁學的基礎。杜威若克博 士的研究和他的東方學講座,以對古代中國思想史進行專題研究為基礎。他本人對《詩經》 、《道德經》、《論語》等經典有很深入的研究,又長於對《老子》思想和秦漢原始宗教思想的研究,由於他的出現,導致以後在東西方漢學發展史上有了一個聲名赫赫的捷克學派。 1889年,杜威若克博士出版了《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Confucius's life story and hi s theory》)一書。1895年,他又出版了《中國宗教》(《China's Religionen》)一書。189 7年,他翻譯的《詩經》一書出版。

從此奠定了杜威若克博士作為捷克漢學之父的地位,到1918年捷克獨立前,為以後西方漢學 史上捷克學派的出現準備了良好的基礎。

第九節瑞典漢學史的早期年代

在《漢學的傳來》一章中,我曾把瑞典漢學的誕生定在1697年羅蘭博士出版《中華大帝國》 一書上。在本章中,我把瑞典史上漢學的早期年代定位在從1697年《中華大帝國》一書的出 版到1916年高本漢博士(Bernhard Karlgren)的《漢語音韻學研究》(《Etudes Sur la Phon ologic Chinoise》)一書出版為止。其中,赫定博士(Sven Hedin)的三次大漠遠征和安特生博士(Johan Gunnar Andersson)對中國史前期的考古,和傳統漢學的研究無關,不屬於本書的研究範圍,故此略而不論。張靜河《瑞典漢學史》中把此類問題作為重點推出,以我對漢學和漢學史概念的理解來看,這是不適當的。

第一、儒家思想的傳入

在這219年間,早期時代的瑞典漢學經歷了和俄羅斯早期漢學相類似的發展過程,即:最初 是以對傳教士們的漢學著作之翻譯和介紹為主要特徵,然後形成獨立的漢學研究。

如,1710年,出版了格利希斯博士(Olavus Celsius)編著的《古代中國儒家思想研究》(《 Exercitism Academicum Confucium Sina Rum Philosophum Leviter Adumbrans》)一書。1723年,出版了貝爾曼博士(Johan Arndt Bellman)編譯的《聖人古訓錄》(《Les Conseil de la Sagesse》)一書,等等。但是,以上的著作大都是對古代儒家思想的翻譯和解說,沒有形成有獨特風格的研究論著。

張靜河《瑞典漢學史》中評述說:“瑞典學者的大部分論述中國文化的著作都是對西歐傳教士的漢學著作的翻譯或改寫,或是對譯成其它歐洲文字的中文典籍的間接譯介。”張靜河《瑞典漢學史》,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年。其實,不光是瑞典,在絲綢之路諸國漢學文化區的早期階段,或說在受到基督教影響的國家的早期漢學,對中國古代思想的研究,都從這種研究和介紹開始的。

第二、歷史研究和現實研究的統一

在對中國歷史的研究方面,1758年,出版了羅迪格特教士(Jacoh Rodingd)的《歷史新探:中國、日本、印度支那等國古史的研究》(《Nya Historier om Chineserne Japaoneserne Indianeren & Persianeren》)一書,在這部說明有關中國、日本、印度支那等國家歷史的一部著作中,中國歷史第一次被一個瑞典人寫成瑞典語的著作正式出版。距此六十一年前,在羅蘭博士的《中華大帝國》一書中,只是一部介紹古代中國歷史的專著,而這本書則把研究的視角擴大成了遠東社會。這和以後日本學術界所謂的東方學、東洋學的概念是十分接近的。

在此時的瑞典漢學史上,居然產生一部不可思議的著作,這部著作的出現使瑞典漢學開始露 出“異相”。即:1853年,阿馬斯頓教士(Teoder Hamberg)出版了《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和 太平天國運動的起源》(《Chinese Rebel Chief Hung Siu Tsuen and the Origin of the Insurrection in China》)一書。在這部近似採訪報告的著名漢學中,阿馬斯頓教士第一次向西方世界介紹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由來及其洪秀全的生平,當然他是以基督教信徒的立場上來說明他所看到的一切,從某種意義上說,此書實際上是向西方基督教世界和教皇報告發生在中國的一場為爭取基督教對國家統治權力的自發戰爭。但是,此書的意義乃在於:賦予了傳統的“領事館漢學”以現實化和學術化的意義,開啟了以後中國研究一類現代派漢學研究的先河。我所謂的瑞典漢學開始露出“異相”正是由此而來。

1916年,高本漢博士的《漢語音韻學研究》一書的出版,從此宣告了瑞典漢學史上早期時代的終結。

第十節其他

正如我在《漢學的傳來》一章中所說的那樣,匈牙利和土耳其的漢學研究和對其自身的文化 尋根活動是有直接聯繫的。1845年,匈牙利學者英德利施爾博士(Stefan Ladislas Endlich er)就正式發表了研究漢語語法的論文《漢語語法基礎》(《Anfangsgrunde der Chinsische n Grammatik》)一文。把匈牙利的早期漢學定位於1845年至19世紀末期,以對漢語語法的研 究開始了不同於東西方各國的早期漢學時代。

羅馬尼亞的漢學研究實際上是本世紀初期才真正開始的。儘管羅馬尼亞的知名東方學家迪雷 阿諾博士(Florin Deleanu)曾主張:羅馬尼亞的東洋學研究開始於17世紀晚期時代的康坦米路大公(Dimitrie Cantemir)。但是,康坦米路大公的著作和漢學無太大關係,他感興致的學問是中亞地區伊斯蘭教史和奧斯曼史的研究——作為東洋學的構成之一的邊緣性學科。1864年,布加勒斯特大學(Bucuresti)創始之時並沒有漢學講座或東洋學講座的設立。當然,到了20世紀,在東西方各國著名大學中,幾乎都有漢學講座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