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干女儿周莹,清末女首富,历史上此人下场如何?

无止境2


这就是女版乔致庸,另类晋商传奇。

一代商界女强人,把精明强干演绎到了极致,她的人生就是把一手垃圾牌打出春天的故事。

周莹是陕西三原县人,本身它并不该是一个专门的商人,因为起初他和很多古代女性一样,都是被培养为相夫教子三从四德的闺中女性。

家道中落,嫁给短命郎

但是,原本家庭比较富庶的周家,后来因为经商失败,导致家庭中落,周莹父母也不幸早逝,这种情况下周莹由自己的哥哥和嫂子抚养,长兄为父,便做主把她许配给了当时一家非常有钱有势的安吴葆吴家的独子,吴聘。


但其实,嫁入豪门的周莹并不知道,安吴堡,吴家的独子吴聘,其实早已身患绝症;很多大户人家都知道这个消息,所以不愿跟吴家结亲,吴家万般无奈之下,才娶了家道中落的,周家的女儿。

此事周莹的哥哥和嫂子并没有告诉她,因为他们要借周莹攀上吴家!

事实上来说周莹是被骗到吴家的,成了这门婚事,但其实在古代它也没有其他的选择,毕竟长兄为父,长嫂为母。她只得听从兄嫂的意思。

庆幸的是安吴堡吴家只有吴聘这么一个儿子,所以为了他治病,是不惜余力的,而且吴家世袭的产业,是官方垄断之下,具有特许经营权的盐商,所以对于吴家来说钱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只要能用钱解决的事情,对吴家来说根本都不叫事情,他们千方百计的为吴聘求医,用最好的药,请最好的名医,只为了延长他的寿命。

而且吴聘和吴家对周莹也很好,夫妻二人成婚之后,恩爱有加,举案齐眉,所以在刚嫁入吴家的早期时间,周莹感受到的是温暖和快乐。

家中男丁全无,周莹披挂上阵

这种日子并没有持续到很久。两年后,吴聘便药石无灵,最终不治身亡。不久之后,吴家的老爷子吴蔚文也因为忧心过度,去世了。

本来赫赫有名的一方财主安吴堡吴家在看似风平浪静的情况下,实则面临着汹涌澎湃的覆灭和崩盘的风波,因为男人都死光了,即便拥有特许经营的盐商权力,但又能辉煌多久呢?

但是弱小的周莹不甘心,不甘心刚过了两年舒坦日子,就要被人扫地出门,不甘心偌大的安吴堡,家业就这样在自己手中毁于一旦,毕竟丈夫和公公对自己都像家人的感觉。

凭借着自己天生的经商基因,和不服输的雄心,周莹决心一己之力把吴家的家业重担扛起来。

周莹是一个非常有经商天赋的女人,而且手段和心计都非常的精彩,在后来的经商生涯中,也充分体现出来。

首先,她知道,如果想凭借一个女人,要想在当时男权社会的商场上拥有一席之地的话,必须要有足够多的人才来拥护你,来辅佐你。

为了稳固地位,周莹在一开始聚拢了一批掌柜和伙计,把他们培养成自己得力的心腹。他任用贤能,吴家的生意经营得井井有条,很快她就在吴家的生意上站稳了脚跟,在吴家的决策层面,有了一言九鼎的决策能力。

在经营过程中,善于收拢人心,不得不提的是她极具前瞻性的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股份制的先河,她通过让伙计们参股的方式,把人心极大的巨龙在吴家的商业帝国中。

这种以自身利益来激励员工的方式是当代社会商业中常用的手段,但是在百多年前的安吴堡,周莹身上已经有了雏形,是不是一种厉害炸了的表现?是不是极具商业才华的女人?

那么这位极具商业才华的女人创造了怎样庞大的商业帝国呢?

短短数年,她将吴家的传统盐业发展到全国各地,在当时比较著名的一些重要城市都开设有总号分店,并且他一路高歌猛进,把吴家的商业版图,从盐业扩充到蚕丝棉花,药材,茶叶等等。甚至还在甘肃,等地设立了以经营药材为主的商号,在武汉,也通过当地的货运和水运,广泛展开与吴家有关的区域贸易。商业触角遍及全国各地,被人称为陕西女首富。

同时还做了一件事情,被称为女版乔致庸,那就是在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侵华时逃往西安的时候,朝廷拮据,开支困难,于是周莹慷慨解囊,给朝廷捐献了10万两白银,并给慈禧太后送上了一个非常值钱的楠木屏风,慈禧圣心大悦,送了她一个护国夫人的牌匾,并收她为义女。

这个故事除了体现出安吴堡吴家在周云的率领下,建立了一个资本雄厚商业帝国之外,同时也体现了周莹战略眼光的商人视角。

她力排众议,非要给慈禧太后捐钱,因为只要清朝不倒,那么与慈禧太后扯上关系,必然对她的以后的商业有极大的助益,而且拥有慈禧义女这一层身份,以后的经商中哪路官员敢不给吴家面子。

所以晋商所以能够有在清末如此大的商业势力,正是因为有乔致庸周莹这样具有战略眼光的商人,所以没有谁能够平白无故的成功,敢投资,才有回报。

当然周莹除了投资慈禧太后之外,他也知道,在商业中最优质的投资是公益,一个有大胸怀大气魄的商人都知道,公益行动是对品牌商业的长远投资,周莹在家乡广建学校,在民间更是乐善好施,每逢灾年设粥棚施舍灾民,还多次开仓放粮,帮助困难群众。

所以当时的社会对安吴堡吴家的商业,是非常有信心,而且口碑非常好的,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说到安吴堡吴家产品,都是竖起大拇指,这正是周莹率领的商业帝国得以如此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

天妒英才,悲剧收场

只是上帝永远都是绝对公平的,他给周莹的所有磨难,没想到都成为了周莹的人生助力,所以愤怒的上天决定继续为难苦命的周莹。

我们都知道,周莹在20来岁就开始守寡,一生没有再婚,所以没有孩子。晚年的她,希望有个人在自己死后给自己烧纸祭拜,不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孤魂野鬼,所以就在吴家的子侄们中选了一个名叫吴怀先的人作为自己和吴聘的儿子。

而这也导致了后来悲惨结局,吴怀先在长大之后,并没有和她拥有极好的母子关系,反而为了争家产,昧着良心与周莹对薄公堂。周莹并对此寒心不已,最终郁郁而终。

而最后的最后她死了,吴家竟然也不愿意让周莹,进入吴家的祖坟,他们仍旧认为,为吴家奋斗一生的周莹,坚守家业的周莹是一个不祥之人。这应该是周莹死不瞑目的一件事情吧!

周莹死的时候只有42岁,在今天来说,正是一个商业女性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继续开创出更辉煌更灿烂的商业帝国。

只是可惜,一代商业女奇才,凭借自己个人的能力把命运,改变的女人,最终死了,还是无法躲过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说来也令人唏嘘不已。


历史好奇怪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在去年年初的时候火遍全中国,周莹这个原本并不知名的女性商人成为了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晏子画家创作周莹画像

孙俪把周莹简直演活了,他聪明睿智用古灵精怪,敢爱敢恨,充分体现了一个大女主的形象。

影视剧中的形象虽完美无瑕,但终究不是真实的,历史上真实的周莹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

周莹的人生是由一个悲剧起步的,但她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所击倒,而是把人生活成了传奇。

周家原本在陕西也算是大富之家,然而随着周莹的父母早亡家道就不可避免的中落了。周莹从小跟着哥哥嫂嫂一起生活。


成年之后,哥哥嫂嫂为她和陕西大富商吴蔚文的独生子吴聘定下了婚约。

这看似是一门金玉良缘,然而,这里面却大有玄机。

吴蔚文,是个有钱人,他多有钱呢?我只用一句话来形容他是个盐商!

古代食盐销售采用的是官方垄断之下特许经营制度,被官方认可的盐商拥有在一个行政区域内经营食盐的权利,换句话说就是垄断,只要拥有一处经营权,他的财富就成几何倍数的增长!

吴蔚文拥有数处经营权,他家的财富可见一斑!

那么问题来了,他为自己的继承人,唯一的儿子挑选儿媳妇,为什么没有找和他门当户对的官宦家的小姐,抑或是在财富上相当的大商贾的女儿呢?而是找了家道中落的周家呢?原因就在于他的儿子吴聘身上。

吴聘当时已经身患重病,药石无灵。吴蔚文无计可施,万般无奈只能采用冲喜的方式,就是让吴聘结婚这件喜事冲走他身上的病魔!

于是答案解开了,冲喜的效果自古以来就是以不靠谱而著称,当时的官宦人家,大商巨贾不可能搭上自己宝贝女儿一生的幸福来参与吴家的这次注定失败的赌博,没有一个父亲愿意让女儿进入这个火坑。

唯有父母双亡的周家愿意。

周莹嫁入吴家冲喜还是失败了,吴聘和吴家老爷子吴蔚文相继去世,吴家的主心骨被抽掉了,他们的生意也面临着崩盘!

面对命运的玩笑,周莹没有服输,她的字典里没有放弃这个词,她昂着头用并不坚实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吴家。


这个世界是有天才的,周莹就是众多天才中的一个,她天生就是一个做生意的人

她非常善于用人,和同时代许多中国富翁任人唯亲不同,周莹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只要是人才,他从不计较这个人的过往,哪怕曾经在暗地里伤害过她,她也能够弃瑕录用。

她像大海一样宽阔的胸襟吸引了无数人为她效力,她很快就打造出了只属于她的核心团队,这个团队为她披荆斩棘创造了一个个的神话!

其次她秉承了诚信为本的理念,继承了吴家:“人硬,货硬,话脾气硬”的传统,老老实实经商。


童叟无欺,这使得她们在同行间赢得了巨大的声望,使得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

同时周莹还创造性的引入了绩效工资这个概念,她将所有的员工的收入与店铺收益直接挂钩,以此来激励员工。

在她们共同的努力之下,终于打造起了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她自己也成了陕西的女首富。

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并没有让周莹沾沾自喜,她还不忘报效效国家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我国慈禧太后仓皇出逃,慈禧老佛爷到达西安之后,周莹二话不说拿出十万两白银报效,这让仓皇西狩的慈禧太后,感动异常,同时它也记住了陕西周寡妇的名号。


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本着老秦人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传统,周莹再一次捐出了海量的白银,以示共赴国难的决心!

心如铁石的慈禧太后被感动的不轻,认下了周莹这个义女。

成为中国实际统治者的干女儿,可谓是荣耀之至,周莹在此时已经登上了人生的巅峰。

然而慈禧太后,干女儿的名号,虽然在外面非常响亮,但是在家里一文不值,周莹的晚年并不幸福。


没有子女一直是周莹心中的痛,他晚年的不幸就来源于此

周莹的老公吴聘没有留下一男半女,根据传统过继一个子侄作为吴聘的儿子。然而就是这个小子,他长大之后竟然想甩开周莹,自己接手生意。这不可避免的让周莹非常难做。

而吴怀先居然无视亲情,一纸诉状将周莹告到了县衙。名义上的母子居然对簿公堂,这伤透了周莹的心,尽管这个事情最终还是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但是有了裂缝的亲情,终究无法弥补。


1910年,42岁的周滢与世长辞。由于没有子女,没有进入吴家的祖坟。作为吴家商业帝国的实际缔造者,死后却不能进入祖坟接受后代的膜拜,这真是一个笑话,同时这也是整整2000年中国女性的不幸的一个缩影。


小小嬴政


1900年,慈禧太后从北京逃到西安,逃难之人缺的就是钱,她穷死了但太后的架子还在,溜须拍马的大有人在,慈禧就让当地的土豪捐钱供她挥霍,太后要钱谁敢不给面子,各路土豪纷纷解囊相助,没想到最后捐款最多的反而是个女人,捐了整整10万两白银,这个财大气粗的女人就是周莹,那么她的下场如何呢?


周莹出生在陕西省三原县,其家境较为殷实,父母双亡后家道中落,她17岁嫁给泾阳安吴堡大户吴蔚文的儿子吴聘为妻,结婚吴聘身患肺结核多年,已经病入膏肓,因其病得越来越严重,吴家刻意隐瞒病情,想借婚庆“冲喜”。

可怜被骗的周莹婚后不到一年,因公公意外过世,导致吴聘病情加重,不久病亡,周莹18岁便成了小寡妇,被称为“安吴寡妇”。

公公和丈夫的相继离世,只留下周莹跟婆婆两个弱女子和一个残败的家,周莹一手挑起重任,接过吴家的产业,她自幼天资聪颖,凭借自己的勇气和独创精神,展现出了过人的经营才干。


周莹的手下聚集了几个善断谋、懂经营的人物,使已经出现颓废的吴家商号重新兴旺起来,她重整吴家产业,壮大发展成为一个从事领域广泛商铺遍布全国的大型商业帝国。

周莹天生就是块做生意的料,她从吴家的传统产业盐商起步,一路高歌猛进,逐步发展到蚕丝、棉花、药材、茶叶等等,生意是越做越大,先后在上海、四川、陕西设淮盐总号分店,还在甘肃设立以经营药材为主和在湖北设立以布匹为主的商号店铺,几年下来各大商埠码头都有吴家的生意,其商号作坊分布之广、资本财力积累之快,为促进当地经济繁荣,人们增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周莹历经坎坷终于建立起了陕西吴氏商业集团,而她也成为当时唯一把生意做到富可敌国的女商人,成为时下的女首富。

在1900年,正是周莹生意兴隆的黄金时期,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仓皇逃窜到西安,周莹向慈禧太后捐献了10万两白银和一个价值连城的楠木屏风,慈禧亲手题写“护国夫人”牌匾赐给她,并收周莹为义女,对于一个寻常百姓家的女子而言,这种殊荣的绝无仅有的。

中英《辛丑条约》签订后,周莹又向慈禧太后进交白银,同赴国难,慈禧感于她的义举,特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


周莹不仅给慈禧捐钱,她还在民间乐善好施,她设粥棚施舍灾民,还曾开仓放粮,赈灾济民因此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在百姓中口碑极好。

周莹虽然是叱咤风云的女首富,还是慈禧的义女,却依然是个不幸的女人,因为操劳过度,42岁不到就撒手人寰,由她一手打造的商业帝国在她死后迅速分崩离析实在令人惋惜。

只因为周莹生前是个寡妇,又无儿无女,吴氏宗族很是忌讳,怕她坏了吴家风水,就不允许周莹埋入吴家祖坟,便在祖坟不远处的一个乱葬岗给周莹草草下葬,周莹到死都没能跟吴聘葬在一起。


今天在陕西唯一留下的遗迹就是保存在陕西省图书馆的一面高大典雅的屏风,周莹一生经历了起起伏伏,经历了常人所不及的痛和泪,她不愧是一个伟大的传奇女性。








遗产君


杨惠妍以1600亿人民币的身价成为我国乃至亚洲当今的女首富,而杨惠妍有一个好爸爸;但清末女首富周莹却是自幼父母双亡,土豪老公英年去世,靠得是自己的努力而成就的商业帝国。福垊想说的是周莹是女首富,但不是清朝首富,甚至连当时的陕西首富都不一定是,而且也不是慈禧的干女儿。让福垊痛心的是,周莹这位高颜值高水平高素养的商界女神般的人物,结局非常不好。

吴家大院的资产排行。

秦商不如晋商,晋商不如浙商。清朝末年的首富是胡雪岩,而我们津津乐道的乔家大院连晋商第二都不是。证据,见《清稗类钞》记载:

介休侯氏七八百万两、太谷曹氏六七百万两、祁县乔氏四五百万两、祁县渠氏三四百万两、榆次常氏百数十万两、祁县刘氏百万两内外。

很明显吴家大院是不如乔家大院,《陕西辛亥革命回忆录》记载:“吴家在扬州有大盐号多处,刘家在四川有当铺三四十号,都是百万以上的富户,但家存现银不多,结果两家的捐款合起来还不到十万两。”这一方面说明周莹去世后,经营不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吴家大院的经济实力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厉害。

并非是慈禧的干女儿

跟慈禧有“仇”的周莹。

周莹(1868年-1908年3月11日,周三)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人。她17岁(1885年)通过兄嫂之命嫁给了吴聘(表字介侯),然而她却是被骗婚的。老公除很有钱外,也有大病,结婚不过是“冲喜”。当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她的公公吴蔚文给予资金支持。收复新疆后,慈禧拿左宗棠向洋行筹款说事,当年立功的吴蔚文成为了冤大头。没过多久,公公、丈夫先后因此离世。

以德报怨的周莹。

据我国国学大师、清华大学创建人之一,周莹的堂侄吴宓先生说:他的商界女强人的婶娘周莹,在事业有成时,听闻慈禧“西狩”派养子吴怀先为逃难的慈禧送银十万两。吴宓强调两名寡妇根本未成谋面,也不存在什么收为义女的说法。期初吴怀先大概考虑“家仇”拒绝支援慈禧,但周莹却说:这个朝廷不在了、国家不在了,家也就不在了。用现在的说来说就是没有国哪有家?周莹因为在家乡经常做善事——“建祠、筑路、修桥、造舟、扶贫、振饥”(其《墓志铭》载),为国为民,不仅她受到了朝廷的诰封,也惠及了他的老公。2005年发现了周莹的《墓志铭》,《墓志铭》全称为《清故诰封二品夫人,特封一品夫人,诰封资政大夫,晋升荣禄大夫,郎中衔,介侯吴公德配周夫人墓志铭》。她死后,享有了荣光,然而在她老公和她老公公去世后,她却受到了家族的挑战。

周莹的结局

家族兄弟的挑战。

其公公吴蔚文兄弟五人,而吴介侯又是独子,父子两人相继去世。南院、西院、北院、中院的叔叔辈们,企图逼走周莹,从而分割财产。而周莹不仅要留下来,而且还要壮大家族的事业。但在叔叔辈的虎视眈眈下,她只好将东院资产一分为五。就是她自留的这一份,他们也因为东院没有子嗣,而纷纷展开“送子”大战。周莹最终挑选了中院吴蔚龙的孙子吴玉成为养子,并支付了1万两银子。改名为吴怀先,到他弱冠之时,取字念昔。周莹以其仁爱和高超的管理水平,让吴家的事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时,却迎来了养子的挑战。


来自养子的挑战。

养子长大后,想学光绪要亲政。这就引起了周莹的反感,反正这个家都是你的,你这么急干嘛?作为诰命夫人的她,一纸把养子给告了。福垊,突然想到她做好事,一方面是心地善良,另一方面也是确保她在家中的地位(得到朝野的认可(baohu))。陕西布政使樊增祥一开始进行调节,各打五十大板,最终吴怀先向养母彻底认错,并保证不再重犯,才重归于好。

家族最后的反击。

周莹操劳一生,却英年早逝,只活了40岁。生前,她创造了一个家族事业的辉煌,也斥巨资修建吴氏陵墓。令人遗憾的是,她去世后却不能葬入祖坟。家族给出的理由竟然是没有孩子,养子不是孩子吗?她给这个家族创造了辉煌,结局却是被家族抛弃了。而吴氏家族在她去世后,也很快走向了衰落。周莹葬在了吴氏陵园东北方向200米开外的地方,目前只找到了墓志铭,却连坟墓也找不到了。


福垊


清末社会动荡不安,很多人的生活都无以为继,但一个年纪轻轻的寡妇却依靠着自己的努力打拼出了一片天,并且被慈禧收为了“义女”。按理说拥有如此的社会地位一定可以幸福的过完自己的一生,但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玩笑,她的晚年生活变得非常不幸。



这个传奇的女人叫做周莹,公元1869年出生于陕西三原,她的祖上也是远近闻名的富商。后来由于父母英年早逝,所以家道中落,由哥嫂抚养。等到周莹成年后,哥嫂将她许配给了安吴堡大富豪吴尉文的儿子吴聘。

吴尉文曾经在甘肃一带经商,积攒了一定的财富后捐了一个官。后来也靠着官商的身份获得了很多地区的食盐专卖权,由此发家致富。虽然吴尉文有钱有势,但他的生活却没有多少快乐,原因在于他只有一个儿子,而且还身患绝症。

为了给儿子治病,吴尉文可以说想尽了一切办法,但始终没有效果。后来吴尉文想到了“冲喜”,希望可以利用结婚把儿子的病痛带走,在这种迷信哦哦思想下,吴尉文给儿子吴聘娶了周莹为妻。



周莹嫁入吴家后,吴聘很快便去世了,因此周莹也成了寡妇,又过了一段时间,公公吴尉文也去世了。在清末时期,由于两次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不断盘剥百姓,因此整个社会已经疲惫不堪,吴家的生意也逐渐衰落,如今吴尉文的去世,更是导致了吴家的生意面临土崩瓦解的态势。

伤心过后,周莹并没有自暴自弃,自幼父母双亡的她养成了顽强的性格,因此毅然决然的挑起了吴家的重担。



周莹接受吴家生意后,选贤任能,多谋善断,同时以诚信经营为本,逐渐的稳定了局面。后来在她的安排下,各个商铺的掌柜、伙计收入直接与店铺收益挂钩,因此各个商铺都盈利颇丰,吴家的生意也逐渐遍及全国。据说吴家的生意巅峰时,在全国开设了7个总号,分号上百,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商业帝国。

当然有了钱之后,周莹做起慈善事业来更是毫不含糊。经常为当地百姓打水井,挖沟渠,很多人的吃水问题也因此解决。荒年时,她更是开仓放粮,设置粥厂,赈济受灾的饥民。她的种种善举也得到了村民的爱戴,很多百姓都称其为“活菩萨”。后来当地官府修县志时,也特地将她的善举记录在了史书中。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京城失陷后,慈禧携光绪西逃。到达西安时,周莹向慈禧奉献了10万两白银,慈禧收到周莹的捐款后,亲自题写“护国夫人”的牌匾赐给她。《辛丑条约》签订后,周莹再一次进交了大量白银,表示同赴国难。慈禧感动之余,收其为“义女”,并且封为“一品诰命夫人”。

按理说,周莹要能力有能力,要口碑有口碑,而且还是慈禧的干女儿,应该能够幸福美满的享受人生。但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晚年的她却命运多舛。



说起来,这件事还要从她的婚姻开始。由于她的丈夫吴聘是一个绝症患者,因此两人婚后并没有抚育任何子女。后来吴聘去世后,周莹为了给吴聘延续香火,便从本族中挑选了一个孩子承嗣,这个孩子名叫吴怀先

吴怀先长大后,希望独掌家产,因此和周莹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但作为周莹拼了命打拼出来的产业,他深知吴家产业来之不易,所以不肯轻易放权,双方最终闹得对簿公堂。不过最终吴怀服软,周莹也乘机开除了挑拨她们母子关系的人。

1910年,42岁的周莹去世,在生命走到尽头后,如同她的婚姻一样不幸。由于她没有为吴家生育子嗣,所以偌大的吴家墓园中没有他的一席之地,她也因此被葬在了吴氏祖坟之外。



最后说一下,吴怀先虽然和周莹有过一定的分歧。但在周莹的教育下,吴怀先也是一个深明大义之人,并且在1936年时,为了支援国家抗日,吴怀先也将所有家产悉数捐出。


我是越关


结局不是很好,关于周莹下面请听我娓娓道来……

前段时间,一部《那年花开月正圆》让“周莹”这个百年前的人物突然火了起来,周莹,是一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正如同剧中演绎的那般,她的一生堪称传奇。

1868年,周莹出生于陕西三原县,周莹的曾祖父曾是有名的富商,但到了周莹出生时周家早已家道中落,由于父母早逝,周莹由她的哥哥和嫂子抚养长大,后来为了巴结安吴堡大户吴家,兄嫂便将周莹嫁给吴家少爷吴聘,而吴家也是因为吴聘体弱多病才决定为其娶妻以便“冲喜”,就这样,17岁的周莹嫁入了吴家。

两人成亲那天,吴聘便已经奄奄一息,据传吴家让吴聘的妹妹女扮男装代替哥哥行礼,这才将婚礼进行下去,但好景不长,婚后不久,吴就去世了,周莹很不幸的成了寡妇,而且祸不单行,第二年周莹的公公吴尉文外出收账时亦不幸溺水身亡,吴家由此衰落,而周莹作为吴家长媳,毅然决然的挑起吴家大梁。


事实证明,吴家娶了周莹是最正确的选择,周莹是一个遇事冷静,多谋善断的女人,而且对于商业运作与经营她也是驾轻就熟,独具慧眼,在她的带领下,吴家很快又重新振作起来并发展的更为强盛。

而且周莹秉着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的理念,使得全国很多地方的商人都愿意与她做生意,吴家的商号遍布全国,在当时民间有一句顺口溜:“吴家的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可见吴家经营范围之广,财力之雄厚。

周莹虽然身为一介女流,却也有很强烈的忠君爱国思想,1900年随着八国联军侵华,慈禧与光绪等皇亲重臣西逃,在逃亡的路上,周莹慷慨解囊,向慈禧无偿提供了10万两白银,而慈禧感动之余也亲自题写“护国夫人”的匾额赐予周莹,除此之外还流传着慈禧收周莹为“义女”的说法,不过这件事可信度不是很高,因为被周莹的堂侄,国学大师吴宓否认过。

后来,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清朝赔款金额再创新高,达到4.5亿两。而周莹也再次向朝廷捐赠白银,与朝廷共赴国难,也因此慈禧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除此之外,周莹还时常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所以于国于民而言,周莹都无愧于一个“忠”字。



随着慈禧的封赏,周莹的名气越越来越大,1910年,周莹去世,出殡当天,有八万多人为其送葬。但可惜的是,由于她没有为吴家留下一儿半女,按照吴氏祖训,她死后是不能被葬入吴氏祖坟的,更讽刺的是,吴氏祖坟还是周莹生前修葺的。

最终,周莹被葬在了离吴氏祖坟不远的地方,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的坟还是被破坏了。


咸鱼闲聊


在抽象的总结之前,我们有必要将周莹的身世作一叙述:

周莹得以走进当代人的视野开始于热剧,其走现实的世界则开始于1896年的陕西省三原县,周莹得以嫁入吴家是因为吴家按照古老的“冲喜”信仰需要这门亲事,新婚丈夫吴聘此时正在病重,如同此时同样重病缠身的大清王朝,在这动荡时期,周莹的丈夫吴聘和其公公却因故去世,这无疑快了这样一个家庭的衰落速度。

但是如果把同情心稍微压制,也可以说这也去除了至于周莹头上“女子当相夫教子”的枷锁,使其可以一展身手,但是如果可以选择,估计她仍然会选择相夫教子的生活,历经坎坷之后周莹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帝国”,而此王国里的女王正是周莹本人 。

然而我们需要看到,成全周莹成为“女王”的则是另外一位女王,直白的讲周莹向当时最高权力的靠拢的结果,据传当时避难的皇太后即慈禧行至西安,周莹向此太后提供了10万两白银以示敬意并获得了太后的欢心,及至以后朝廷需筹款赔付列强,周莹亦解囊相助若干大额银两,慈禧亲则手书牌匾,并收其为义女。

人们感叹其处世手腕的同时,周莹也展现了儒商的社会情怀---对乡里的乐善好施,同样为她在社会各界赢得了无与伦比的好名声,为她的传奇故事增添了温情的底色。

然而周莹自其夫去世以后,未曾再嫁,又不免令人伤怀,如此传奇的女性却过着另一种感情生活,究竟是否应该视之为一种缺憾,或许至于其本人才能回答。

但是借由周莹的故事,我们可以反观一番自己的命运,并可以追问---个人才能是否是唯一的砝码,足以让命运的天平毫不迟疑的偏向我们?而所谓的某些才能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

仅仅站在世俗视角的成功,大概取决于几个方面:其一必然是本人的天分,所说的老天爷赏饭;其二好的家世,本来没有这个机会,但是好的家庭可以凭借财力、人力创造一个机会给你;其三好的婚姻或叫机遇,不仅对女性老说,婚姻是二次再生,男士也同样适用。

如果单单论及才能,那么所谓的某种才能其实并不稀缺,只在于是否找到了其合适的舞台---如果不是因缘际会,周莹的一生应该和同时代的大多数女士的一生毫无二致,同时也少了可以供后人羡慕的一段传奇。


无笔史官


慈禧的干女儿周莹,一个把苦命活成了传奇的女子。

周莹,1869年生于陕西三原县,祖上是富商,家道中落,周莹成年后听从兄嫂的话嫁给了早已有婚约的吴聘。

周莹嫁到吴家才发现,这是一个大坑!因为吴聘早已病入膏肓,正在苟延残喘。吴家娶周莹,并不是要圆长辈心愿或者借好周家,而是要给这个将死之人冲喜。而周莹的哥哥和嫂嫂,实际上等于亲手把妹妹推入火坑,中间收了多少好处,不得而知。


冲喜,是古代的迷信思想,富贵人家的老爷少爷生重病,用娶媳妇办喜事的方法冲掉晦气,希望能够痊愈。很明显,绝大多数的“冲喜”,不仅没能起到安慰剂的疗效,甚至有可能成为病重之人的一道催命符。

《红楼梦》中,贾宝玉病重,家里人想要让他娶薛宝钗冲喜,别人都说这是要让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去死啊!原话是这样“若是如今和他说要娶 宝姑娘 竟把 林姑娘 撂开,除非是他人事不知还可,若稍明白些,只怕不但不能冲喜,竟是催命了。”

周莹加入吴家,并没有挽救吴聘的生命,新婚十天,吴聘就死了。不久后,吴聘的父亲也死了。眼看吴家就完蛋了。

泾阳安吴堡的吴家,世代盐商,本钱丰厚,年轻的周莹做了寡妇,不愿吴家就此没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振兴了吴家,盐业生意做大做强了,周莹还把生意扩充到了蚕丝、棉花、棉布、药材、茶叶等方面。正因为周莹经营有道,名望很高,合作伙伴和商界朋友都把她称作“安吴寡妇”。

周莹不仅经商有道,注重信誉、懂得让利他人,还乐善好施热衷公益事业。兴水利,办教育,建文庙、助军饷,这些事让周莹在关中地区名声大噪。清末的关中平原,早已不复汉唐盛世那样繁花似锦。同治年的回乱,造成了关中数百万人死亡。丁戌奇荒,更是人相食、白骨露於野。周莹的乐善好施,虽不能扭转乾坤,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战乱和饥荒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周莹认慈禧当干妈,是庚子年慈禧“西狩”期间发生的事。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慈禧仓惶逃窜,途径直隶、山西、到达陕西。周莹听说,直接就进献10万两白银,维持住了慈禧逃难期间的“体面”。

慈禧没想到,自己得罪了八国联军,仓皇逃窜,命不久矣。却有安吴寡妇这样的义商支持她,可见“百姓无不怀念大清”。想到此,慈禧就接见周莹,授予她“一品诰命夫人”,与她母女相称。

一品诰命夫人”,其实原本是授予那些功劳特别大的尚书侍郎的妻子的,周莹只不过是商人妻子,能得到这样的“荣誉称号”,实在是皇恩浩荡。

在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吴聘死后,周莹又找到了真爱。真实的历史中,周莹并没有更多感情经历,只是收养了一个本家旁支子弟当干儿,做继承人。周莹的干儿子就是吴怀先。

据《泾阳县志》等书记载,周莹的手下和吴怀先发生矛盾,双方还曾对簿公堂。因为周莹身份特殊,县官层层上报,惊动了陕西布政使。最终,官府各打30大板,调节母子关系,这场风波才算平息。

1911年,42岁的周莹走完了传奇而短暂的一生。当年,湖北发生武昌起义,全国各地纷纷表示独立赞同共和脱离清廷。10月22日,陕西发生起义,同盟会、新军、哥老会控制关中,陕西巡抚钱能训藏匿于老百姓家中,陕甘总督升允逃往甘肃,线将军文瑞投井自杀。在西安城中的满人,则遭到了大屠杀。

如果周莹晚几年死,会在辛亥革命中遭遇什么?真的不敢想!

对于辛亥革命中的大屠杀,湘西山区的孩子沈从文回忆道

如果周莹多活几年,会遭遇什么?欢迎参与讨论!


历史知事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慈禧一行人从京城狼狈逃出,一路上可谓是尝尽了各种苦头,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被入侵者抓住,或者被乱匪劫掠,后来逃到了西安。

雪中送炭

这是在此时,周莹知道了当朝太后流落陕西的消息,多年在商场上摸爬滚打让周莹练就了一副异常敏锐的嗅觉,于是她向慈禧献上了白银十万两。若是在平常,慈禧绝不会看得上这区区十万两白银,但是此时却不同,她逃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带出足够的钱财,而且经历了一路的颠簸劳顿,风餐露宿,这让慈禧格外怀念以前的富贵生活。


面对周莹的善举,慈禧不但收她为义女,而且还手书护国夫人牌匾赠予她,可谓是荣宠之至。慈禧这样做一方面是出于感动,另一方面也是树立个招牌,国家需要这种救危救难的商人。

而周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周莹之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嫁入吴家,主持家业

真实的周莹家境和吴家能算得上门当户对,她父亲也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周吴两家早有婚约,到了周莹年芳十七之时,两家完成婚约,结为亲家。

可惜成亲不久之后丈夫就离开了人世,而他的公公也在一年后撒手人寰,这让吴家产业几乎遭遇灭顶之灾。

此时的吴家产业一分为五,为了重振吴家产业,周莹亲自上阵扛起家业,从原本主要经营的盐运入手,重新选拔合适的人才接管商铺,在她的运作下,吴家产业不但恢复了以前的荣耀,而且还更上一层楼,将产业推广到了全国,最辉煌的时候,国内总共有七个吴家总号,每年只是靠着盐业就能赚到四百万两白银。


在周莹的布局下,吴家积极拓宽产业结构,除了盐业以外,周莹还经营茶叶、蚕丝、药材、棉花等多个领域,而且经营的都不错,为吴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鼎盛时期半个陕西都基本上布满了吴家的产业。

诚信经商,财源广进

诚信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周莹在经商上面一直坚守着这个底线,这也是她能把产业做到全国的原因。

周莹一生把信誉看的比生命还贵重,对待自己的手下人也是极为信任,陕西地区的商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周莹说过的话能和签订的契约文书相比。由此可见,周莹当时在那些人心中有着什么样的信誉。

不但如此,周莹还让所有员工都能拿到股权,她的做法类似于将员工一半的薪水用来购买股权,有机会参与吴家的分红。这样极大的激励了员工的积极性,吴家的产业不断蓬勃发展。

而且对于那些在吴家工作一生的老员工,在无法继续工作了的时候,允许他们退休,而且还可以拿退休工资,甚至他们死后,自己的子女都可以领取这些退休金的一部分。

救国危难,回馈乡里

后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此时的国家财政几乎枯竭,周莹主动向朝廷捐献了一笔钱,用于缓解国难,慈禧也甚是感动,下令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

此后吴家的产业越做越大,周莹却从不忘回馈乡里,为家乡不断修桥铺路,建造水利工程,为缓解当地旱灾,先后在泾阳城中打了十几口井,而且主动修建义仓用于饥荒时给灾民提供粮食。除此之外,周莹还兴办义学,不但不收那些贫寒学子的学费,还给予这些学生一部分补助。

到了1908年,只有四十岁的周莹结束了操劳的一生。之后的吴家也是世代经商,到了抗战时期,吴家捐出家产支持抗战,是当之无愧的爱国商人世家。

总得来说周莹的一生颇具传奇经历,年轻时经历丧夫之痛,不得已扛起整个家业,几番波折,历经操劳将吴家产业做到全国知名,而且还能够救国家于危难,愿意帮助贫苦百姓,周莹是个当之无愧的女中英杰。


东方大史





(剧照周莹)

凡是大商人,必有过人之处,但共同特点是:诚实守信,和政府关系不错。

晚清时期,陕西女首富周莹(电视《那时花开月正圆》女主原型),就是如此一个人,视“信誉”为生命,从不吝啬帮助国家。

周莹的人生很短暂,只活了42岁,但非常辉煌。这样一个人,最后下场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从头开始,细细了解和品味。

17岁嫁入吴家



(新婚晚上)

周莹出生于1869年,从小博闻强记,有点过目不忘的意思,特别是对数字,非常敏感。

1886年,周莹嫁入了陕西泾阳县富商吴家,嫁的原因很奇特,据说是因为冲喜(泾阳县志记载)。

冲喜是旧社会习俗,这事很有意思,希望通过冲喜让当事人“重获新生,延续生命”。有人因为冲喜而获益,但更多人的生命轨迹,并不会因为冲喜而发生变化。



无疑,吴聘并没有因为“冲喜”而重获新生,婚后不久,吴聘就挂了,17岁的周莹成为了寡妇(也有说结婚三年吴聘去世,县志说结婚十来天就去世了),真是人间悲剧。看周莹聪明伶俐,吴家老爷子让周莹开始介入吴家的生意,但不巧的是,没多久,吴家老爷子吴蔚文也去世了,于是就剩下了周莹一个人。

吴家偌大的产业,从此后开始有周莹掌控。

壮大吴家产业




(剧照周莹)

按理来说,家中的男人都去世了,留一个女人独掌门户,想成功太难了,能守住家业就很不错了。

但是,周莹不一样,她不是一般的女人。

她先是改变产业流程,从以前的到期购买,变为提前订购,什么棉花、蚕丝等都是如此。提前订购的优势是“到了收获季节时,无需担心货源”;缺点是风险很大,如果市场价格低,那么就损失不少。

但是,提前订购,相当于给农户们吃了个定心丸,如此就会产生依赖和信任。两年下来,周莹的“美名”得到了广泛地宣传和认可。

对于内部管理上,周莹采取高薪制,一半提前发放,一半让大家入股,这就成为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仔细算的话,工资没少拿多少,关键是年底有分红。于是,大家干劲非常足,众志成城,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剧照周莹)

对外经营上,除了改变方法和策略,周莹对于信誉看得比生命都重。

有一次,周莹旗下店铺将“海盐”当做“晋大青盐”卖,此事被一老者上告到了周莹这里。一般人,可能退钱或者换货,但周莹却不这样,她对外“道歉”,贴出各种道歉告示,然后赔三倍的钱给了老者。于是,大家对周莹的行动高举大拇指,日营业额就此翻了四倍。

还有一次,周莹买了一副画,结果后来一鉴定,发现是赝品,这让周莹非常生气,于是把画商叫来说道:“商人最可耻的就是卖假货,这是商人的耻辱,如果靠假货做生意,最后毁了的是自己。”画商听完,面红耳赤,非常惭愧,就此开始只卖真货,就算卖高级赝品,也会清楚告知。

周莹对“信誉”地维护非常坚决,义和团运动爆发时,很多商人的生意受了影响,开始以次充好,以假当真,而周莹却继续坚持“真货”,继续坚持良好的服务。

在周莹和大家的努力下,吴家产业不仅没有萎缩,反而成为吴家的鼎盛期,生意遍及全国主要的大城市。

谁说女子不如男,妇女能顶半边天。

周莹和慈禧的渊源



1900年,庚子国变,八国联军进了北京城,而慈禧和光绪逃出宫外,一路西行。

此时的慈禧等人,一路风餐露宿,受尽各种颠簸和风雨,但口袋里的钱却空空如也了。到了山西祁县,乔家家主乔致庸给了慈禧十万两白银(据说起初是借,后来乔致庸没让还)。到了陕西后,此时作为陕西首富的周莹,更是直接送来了十万两白银,是送,不是借。

有后辈人问周莹:“慈禧所率领清朝政府昏庸,为何还要给她钱?”周莹答道:“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生意?”

慈禧和周莹的这次接触,让慈禧非常感慨,这是一个要强的女人对于另一个要强女人的欣赏,因为欣赏,慈禧就此认了周莹为干女儿。事后,慈禧封周莹为“一品诰命夫人”,周莹的生意也变得比以前更好。



(剧照周莹)


除了在关键时刻对国家进行帮助,而且对百姓也是万般抚恤,每每到了灾年,周莹一定会大开粥宴,让穷人度过艰难之时。

对于教育,周莹也是千方百计给予资助,希望通过良好的教育来改变后辈的意识和能力。

这是一个不得了的女人,兴修水利,资助教育,帮助难民,支持国家,这一件件事,彻底让周莹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女商人。

而街坊四邻,以及吴家产业琏上的上上下下,对周莹的依赖和信任达到了非常的高度。一碰到关键时刻,当后辈们问自己家老人“如何应对”时,老人们往往用一句通俗的话就给了回答:“寡妇怎么干,你们就跟着怎么干。”

可惜,这么一个优秀的人,还是英年早逝了!

周莹的陨落



(剧照周莹)

1910年,周莹去世了,离她干妈慈禧去世刚两年,年龄也只有42岁,可谓是英年早逝。

没有对于周莹死亡的其它记载,应该是病逝,好强的人大多忽视自己的身体,几十年的费心费力,终于让周莹倒下了。

不过,讽刺的是,病逝的周莹没能葬入吴家的坟院,吴家的理由是:周莹是个寡居的女人,没有子嗣,因此没有资格进入吴家坟院,否则会破坏吴家风水。

狗屁风水,狗屁逻辑,为吴家立下无数功劳的周莹最后被葬在了吴家坟院外面,久而久之,连坟头也看不见了。

周莹曾经有过一个养子吴怀先,这是吴家人,虽然对“养母的入葬之事”,他没能使上大力,但此人具有拳拳爱国之心,在抗日过程中,为国共两党贡献了不少的力量,出了不少的钱财,看来还是受了养母的影响。



(剧照周莹)

周莹的一生非常灿烂,但辛劳成疾,英年早逝,这是吴家的损失,是百姓的损失,也是国家的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