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是決定都市圈無形市場之手的“大拇指”

觀點

本報記者 徐蔚冰

“市場是塑造都市圈的無形之手,而房價則是大拇指,要用好房地產‘雙刃劍’以驅動和優化都市圈發展。”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倪鵬飛認為,大都市區比都市圈更能準確地表達多中心城市化連綿地區的內涵,也更符合國際通行的統計等標準。中國存在一個多層次的城市體系即全國的城市群體系,各城市群內部的城市體系,以及城市群內的都市區內部城市單元體系。一個合理的城市體系應在多層面都符合齊普夫法則。具體有以下四個點。

第一,大都市區建設需走出中心與周邊雙輸的怪圈。大都市區是由一個或者多箇中心城區、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組成的連綿城市化地區。都市區是經濟社會活動由空間聚集轉向空間擴散、由全面聚集轉向高端空間聚集和低端空間擴散、由簡單空間分工轉向複雜空間分工的產物。按照城鎮化發展的歷史規律,中國越來越多的區域在走過小城鎮發展、大城市聚集之後,已經和正在步入大都市區時代。雖然基於利益最大化追求市場主體具有了向外擴散,重新分工的動機,但是政府強勢和財政分權造成的公共服務等優質資源繼續聚集在中心城區,一體化可能導致資源和要素不是從中心向周邊擴散而是進一步向中心聚集,從而陷入中心城區城市病和周邊區域貧困的怪圈。打破中心與周邊雙輸的這一怪圈,一是將公共服務向外轉移,實現都市區均等化,二是將基礎設施向外延伸,實現都市區網絡化。

第二,房價是決定都市圈無形市場之手的大拇指。住房是最基本的需求,房價與地價是商務和生活最重要的成本之一,城市經濟學最簡化的假定都包含住房需求和土地成本。房價地價是都市圈形成、發展和結構演化的重要力量,如果說市場是塑造都市圈的無形之手,房價則是塑造都市圈的大拇指。因此,促進都市圈健康發展且不陷入雙輸怪圈,必須高度重視和巧妙引導及管控好都市圈的住房市場和保障問題。

第三,構建以都市圈為空間尺度的一體化住房體系。表面上,大都市區可以定義為一小時經濟圈或當日經濟圈,考慮通勤支撐與職住分離,內涵上,大都市區既是空間一體化的當地化勞動力市場圈即最大範圍的工作圈,也是空間一體化的當地化住房市場圈即最大範圍的居住圈。一體化的住房體系即指中心城區、周邊城鎮及農村住房的空間一體化,也指新建、二手和租賃住房的類型一體化。因此,應積極構建都市圈一體化的住房體系。首先,統籌考慮大都市區的人口規模結構、產業發展及其空間佈局、土地等資源環境以及住房存量資源,制定一體化的住房空間規劃。其次,針對都市區可能產生的跨行政區職住分離及通勤所帶來差異化的成本和收益等情況,不同行政區應尊重市場主體的最優空間配置選擇,同時按照公平交換的市場原則,就土地資源環境供給、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供給以及稅收分享,簽訂住房一體化相關問題協議。

第四,要用好房地產“雙刃劍”以驅動和優化都市圈發展。由於住房還具有投資屬性,房地產是一把雙刃劍。房地產是否健康影響居民住房問題解決,也影響都市區經濟社會發展。從總體上看,房價與都市圈發展存在著倒U關係,房價過低會使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缺乏外在壓力,房價過高會使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失去動力與喪失條件。從空間上看,不同區位房價差異及其動態變化,推動各行業和功能的市場主體作出空間選擇和調整。為此,應發揮好政府的作用,既要因城施策,又要城城協同,共同管控好都市區住房市場。首先,確保都市圈的紅利不被高房價所透支。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定位,採取有力措施抑制投機炒作;其次,讓房價成為都市圈轉型升級的驅動力。既要依據“人地掛鉤”原則保持供需匹配,又要根據收入增長不斷調整房價合理區間,通過供求調節使房價始終處在合理區間內;再次,讓房價成為優化都市圈空間結構的“建築師”。深化都市圈的住房市場一體化,優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佈局,發揮不同區位的房價合理差異及其動態變化的市場力量,讓資源在都市區空間範圍內合理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