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百農:無法想象的苦難,無法掩蓋的光芒。

走進電影院觀看《何以為家》之前,做好了苦悶壓抑的準備,可當電影結束燈光亮起時,並沒有哭得稀里嘩啦,也沒有沉重到無法呼吸。旁邊一位跟著女兒來觀影的老人仍睡得沉,Dr.T小聲說:要是帶爸媽來,估計他們會說以前孩子多的家裡都這樣。

戰爭、動亂帶給人類的苦難,我們這一代大多是通過書籍和紀錄片建立認知的,“難民”這個詞雖在新聞裡時常看到,但仍是離自己生活很遠的一種人生。我想這部電影之所以直擊人心,正是在於把另一方的世界如此近距離如此真實地呈現在觀眾眼前,讓習慣了和平與安穩的我們,不由心驚肉跳,暗自慶幸。

迦百農:無法想象的苦難,無法掩蓋的光芒。

飾演電影主人公贊恩(zain)的小男孩也叫贊恩,他出生於敘利亞,以難民身份與家人一起來到黎巴嫩生活,拍攝電影時,他還不認字。因為有著與電影主角類似的經歷,男孩的眼神、表情、動作,都非常真實自然,會使人跟著他嘆息、無奈、絕望、沉默,當電影最後出現那句“影片大部分內容來自他的生活”時,所有人的心被狠狠揪了一把,影院裡響起一片唏噓聲。

迦百農:無法想象的苦難,無法掩蓋的光芒。

生活的苦難,永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黎巴嫩如今承擔了50萬難民,街頭隨處能看到許多小孩從事著各種工作:搬運重物,送快遞、賣口香糖。某個凌晨,導演娜丁回家路上看到令她難忘的一幕:一位母親坐在路邊乞討,懷裡抱著半睡半醒的孩子,孩子沒有哭鬧,似乎只想睡覺。這一幕一直停留在她腦中,最終形成一幅畫面:一個孩子對著父母哭喊,控訴他們為什麼要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之後,娜丁用三年時間走訪調查貧民窟、監獄、拘留所、法庭,與貧民窟的兒童、父母交談,見到的家庭越多,觸動越大。每個和她聊天的孩子都說“我不想活著,我更願意去死。我希望我從沒有出生過,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來到世上”。這些話深深震撼了娜丁,也讓她覺得自己有義務將底層邊緣人民的生活呈現出來,讓人們正視這個問題——

“如果繼續保持沉默,就有可能成為促成他們現在境況的幫兇一樣。”“我希望用我的職業作為武器,在城市陰暗的角落裡投下一束聚光燈,滲透到那些貧困且法逃脫的命運的人的日常生活中,希望能夠真切的幫助到這些孩子的生活,通過電影幫助人們意識到這種情況,才能真正做出改變。”


迦百農:無法想象的苦難,無法掩蓋的光芒。


迦百農:無法想象的苦難,無法掩蓋的光芒。


瞭解創作背景後,這才明白電影原名《Capharnaüm》(迦百農)的含義,《何以為家》這個譯名確實略顯單薄了些。迦百農,是聖經裡的地名,位於今天的以色列加利利海附近,耶穌從拿撒勒被逐後遷居此地,視此處如自己的家,有不少神蹟和重要的事情在這裡發生。但後來耶穌見城內居民不知悔罪,予以了嚴厲的詛咒“迦百農啊,將來必墜落陰間”。這個地方現已成為一片廢墟。之後法國文學開始用“迦百農”代表混亂無序。娜丁在開始創作劇本前,就決定用這個名字作為片名——“我們生活在混亂之中,某種程度上贊恩就像救世主,他也詛咒這個地方,詛咒這個世界,他說我不想出生在這個世界,他也不應該出生在這樣的世界。”

迦百農:無法想象的苦難,無法掩蓋的光芒。

影片裡充斥著混亂無序的畫面,如地獄一般充滿失望和無奈:

壓滿輪胎的屋頂;

破舊擁擠的貧民窟;

雜亂骯髒的街區;

聚集在一起打架抽菸的男孩子們;

腳上拴著鐵鎖鏈無人看管的嬰兒;

手腳交疊著睡覺的一窩孩子……

迦百農:無法想象的苦難,無法掩蓋的光芒。


迦百農:無法想象的苦難,無法掩蓋的光芒。


迦百農:無法想象的苦難,無法掩蓋的光芒。


瘦小的贊恩,不知道自己的生日,父母也不記得他的年齡,他熟練地混跡於街頭,帶著弟弟妹妹在路邊賣甜菜水,其餘時間還要搬運、安裝煤氣罐,他的言行舉止像極了工作十年的成人。而他的父親,在電影出現的鏡頭裡,幾乎都是在家中窩著,無所事事。

國家、社會、家庭都是混亂無序的。贊恩的家中,父母不是父母,而是一味造人的機器,孩子不是孩子,而是長大後為父母賺錢的工具。贊恩那句“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是導演藉由孩子之口向世人發出的呼籲,這個“無力”不僅僅是貧窮,更多是愛與責任的缺失,愚昧與麻木的侵蝕。贊恩的父母在法庭是流淚吶喊著生活不易,認為自己小時候也是這樣過來的,認為自己不應被指責。然而沒人會被他們的眼淚感動,而是搖頭嘆氣道“有些人沒得救”。


迦百農:無法想象的苦難,無法掩蓋的光芒。



贊恩這個角色,無疑是電影打動人心的最大要素,他彷彿是地獄之城中的小小天使,生活讓他像小刺蝟一樣尖銳,對外時刻保持著警惕,對內卻依然柔軟純淨。他對妹妹的愛與牽掛遠超於父母,他對非親非故的黑人小孩像親弟弟一樣疼愛,他控訴父母不是為自己而是為還沒出生的弟弟或妹妹,他在失控的社會里依舊有著自我判斷與認知,

一次又一次苦難磨礪中,他的勇敢與善良沒有泯滅反而愈發耀眼。贊恩的形象似乎有點理想化,但也正是電影要傳遞的一種精神——無論是來自社會還是來自家庭的苦難,用自己的力量總是可以找到出路。


迦百農:無法想象的苦難,無法掩蓋的光芒。



很多人看後會聯想到《無人知曉》《小偷家族》,也會聯想反映“原生家庭”之痛的熱播劇《都挺好》。它們確實有一些共通點:底層人民的掙扎、不負責任的父母、受苦的孩子……但在我看來這樣的類比,讓《何以為家》對戰亂的控訴被弱化了,導演想探究問題根源,但最敏感的部分在電影中表現得都較為隱晦,以至於話題集中在“家庭”“父母”這些問題上。雖然能引起人們的思考與反省,但能否幫助到陷於苦難中的孩子們,心裡還是打了一個問號。

不過,瑕不掩瑜,仍要為這部電影鼓掌,為花了五年時間打造這部寫實作品的導演鼓掌,為這部電影投向陰暗角落的光芒而鼓掌。

願世界和平安定,願人類善良勇敢,願每個孩子能被溫柔以待。


迦百農:無法想象的苦難,無法掩蓋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