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如何通過仿鑄印度盧比,打贏貿易戰爭的?

盧比是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等國使用的貨幣名稱,但在一百多年前,上述國家有一個共同的名稱:英屬印度。所以時間回到十九世紀末期的話,你會看到以喜馬拉雅山為界,北部的清朝使用銀錠,而南部的印度使用盧比。起初雙方自然是井水不犯河水,但東印度公司全面殖民印度之後,原本平衡的金融態勢就改變了。

清朝如何通過仿鑄印度盧比,打贏貿易戰爭的?

​此時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兼任印度皇帝,印度盧比正面為英王側面頭像,背面為英文及鑄造年份。光緒十四年和三十年,英軍以印度為跳板,兩度入侵西藏,朝廷自顧不暇無力抵抗,不得已簽訂城下之盟。自此以後,西南門戶洞開,一時之間西藏到處都是英印商人的活動足跡,而與英國人同步抵達的除了印度茶葉和紡織品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印度盧比。

清朝如何通過仿鑄印度盧比,打贏貿易戰爭的?

​這些源自印緬地區的銀製錢幣由東印度公司鑄造,如洪水般湧向川藏地區,不僅破壞當地的金融秩序,而且嚴重威脅清廷對那裡的管轄和控制。為了抵制英國人的經濟滲透,也為了平衡來自印緬地區的金融威脅,四川總督錫良立即上奏朝廷,要求仿“番錢”樣式鑄造新式貨幣。此時已經進入二十世紀初,與列強打了半個世紀交道的大清朝廷逐漸開明起來。

清朝如何通過仿鑄印度盧比,打贏貿易戰爭的?

​朝廷很快下諭,允許川藏地區摒棄銀錠,仿印度盧比樣式鑄造四川盧比。從此以後,“盧比”這一明顯的舶來詞與“四川”嫁接之後,就形成了晚清時期一道獨特的社會風景“四川盧比”。介於川藏居民對印度盧比使用日久,為使四川盧比順利取而代之,原計劃新鑄銀幣完全按照印度盧比形制而來,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又遇到了新問題,那就是朝廷禮制!

歐洲歷來有將國王或王后的頭像印製在錢幣上的傳統,他們認為這是對王權最好的宣傳和禮遇。但在華夏大地上這樣的事情卻是頭一遭,歷朝歷代沒有任何一位帝王願意讓自己的頭像出現在貨幣上任販夫走卒來往交易,所以這次四川盧比能否成行關鍵就在於光緒皇帝的態度。所幸這位陛下的胸懷遠比那些頑固守舊的大臣寬廣得多,在光緒帝的支持下鑄幣工作得以順利展開。

清朝如何通過仿鑄印度盧比,打贏貿易戰爭的?

​不久之後,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開始在成都造幣廠大規模鑄造新式錢幣,正面為光緒帝側面頭像,背面為“四川省造”四個漢字,周圍飾以花草紋飾。四川盧比成色純正、造型精美,一經流通便很快將印度盧比排擠出市場,當地居民稱之為“川鑄盧比”、“川卡”、“藏洋”或者“趙爾豐錢”。在四川盧比大獲全勝的情況下,當地財政機構順勢採取措施,在稅收中只收取四川盧比,不認可印度盧比,自此印度盧比逐漸退出西南市場。

儘管四川盧比流通區域僅限於康藏地區,但在晚清抵制洋元對我國進行經濟侵略方面,卻發揮了巨大作用。而這款銀幣也成為我國最早具有人物形象,同時也是唯一印有帝王頭像的貨幣。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