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西巡到過甘肅靖遠一帶黃河之濱

漢武帝西巡到過甘肅靖遠一帶黃河之濱

——絲綢之路黃河虎豹口古渡口述略

獨石火火

漢武帝西巡到過甘肅靖遠一帶黃河之濱

漢武帝開闢西域

漢武帝西巡到過甘肅靖遠一帶黃河之濱

甘肅靖遠虎豹口古渡口

漢武帝西巡到過甘肅靖遠一帶黃河之濱

甘肅靖遠出土的古羅馬鎏金銀盤——絲綢之路活證據

漢武帝西巡到過甘肅靖遠一帶黃河之濱

甘肅靖遠羊皮筏子

漢武帝西巡到過甘肅靖遠一帶黃河之濱

虎豹口(石板溝)古渡口飛架大鐵橋

漢武帝西巡到過甘肅靖遠一帶黃河之濱

黃河紅山峽雄渾景象

漢武帝西巡到過甘肅靖遠一帶黃河之濱

紅軍強渡虎豹口古渡口紀念碑

漢武帝西巡到過甘肅靖遠一帶黃河之濱

黃河女人與黃河

漢武帝西巡到過甘肅靖遠一帶黃河之濱

甘肅靖遠鐘鼓樓雄姿

甘肅省的文化大縣

漢武帝西巡到過甘肅靖遠一帶黃河之濱嗎?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早在西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14年),靖遠縣境內設置祖歷縣,最初隸屬武威郡,後改隸屬安定郡。所以,當時的祖歷縣乃是黃河沿線重要的河防城池,成為大漢政權通往河西、西域的咽喉地帶。關乎整個絲路的通暢和安全。因此,漢武帝西巡至此,對該地表示極度重視,也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

甘肅省靖遠縣是黃河上游地區第一人口大縣(不計市區,單純按縣份來計算),橫跨黃河兩岸,經濟文化發達,素有“甘肅省文化縣”之稱。由於和省城蘭州山河表裡、唇齒相依,地形非常跟蘭州相似,靖遠在歷史上又被成為“小蘭州”。

靖遠縣又處在古絲綢之路的中樞要害區域,靖遠於是擁有了有“秦隴樞機金城鎖鑰”般的重要地位。原因何在呢?原因就在於古絲綢之路的幾大咽喉般重要的古渡口,幾乎都在靖遠一帶的黃河沿線上。比如:虎豹口古渡,索橋古渡,鸇陰古渡,以及烏蘭津、北卜古渡,等等。

今天重點探討虎豹口古渡口。

虎豹口古渡口位於靖遠縣城之西大約4公里處,這裡屬於靖遠烏蘭鎮紅咀子村。虎豹口是黃河上游一處聞名遐邇的古渡口。這裡水勢平緩,山巒錯落,河濱開闊,利於渡河,擁有成為黃河渡口的地理位置的優勢。渡口處於一山包狀河岸邊,故,這裡又稱“河包口”。

博望侯張騫從靖遠古渡口渡河

博望侯張騫通西域是從靖遠一帶黃河古渡口渡河西去的嗎?這依然是個有爭議的問題。

自博望侯張騫通西域之後,絲綢之路遂興。這是沒有異議的。那麼張騫通西域時,他率領大漢使團究竟是從千里黃河沿線那個地方渡河的呢?據地方文史專家張明清老先生考證,他認為張騫是從靖遠一帶黃河渡河西去的。而可能性最大的渡口,就是居於縣城不遠的虎豹口古渡口和縣城下游三四十公里的鸇陰古渡口。是否如此?大家可以爭鳴探討。

祖歷縣的縣治,歷來有爭議。據考證,秦始皇時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土地,沿黃河築了44座城池,祖厲城就是其中的一座,有學者認為這個祖厲城就建在虎豹口渡口的旁邊,祖歷城的存在就是為防守這個重要渡口而建的。此言,不無道理。至於祖歷城的具體位置,又說祖歷城在靖遠紅咀子村的,又說在今天靖遠縣城區域的。甚至,還有說在會寧境內者,不一而足。一般來說,祖歷城作為河防城池,依河而建,似乎比較靠譜。

大漢統治者在開闢西域後,由於幅員遼闊,為了便於對河西、西域的控制,即開始在祖歷縣境內興建渡口。虎豹口古渡口正是適應這種形勢而興起的,靖遠也因此成為古絲綢之路北線的重鎮。其中古絲綢之路北線的一條路徑,就是從經打拉池到楊梢溝、紅溝再到靖遠縣城從虎豹口渡過黃河。然後到達劉川鄉的吳家川。再到腦泉、興泉堡、寬溝,最後進入河西走廊,乃至西域的。

漢武帝西巡到靖遠之地

漢武帝開闢河西之地後,重新加固了黃河沿線一帶的所有城池,以進一步加強對河西的控制。祖厲城於此,也得到重新修繕加固。祖歷城作為邊塞重鎮的地位,因此進一步得到強化。武帝元鼎三年,設置安定郡,管轄祖厲縣、鶉陰縣。此前,祖歷縣隸屬武威郡。又據《漢書武帝紀》記載:

“五年冬十月,(武帝)行幸雍祠五峙,遂逾隴登崆峒,西臨祖厲河,而還。”

有學者考證說,這裡所指的祖厲河,不是指從會寧流淌來的那條祖厲河,那條河,靖遠人一般叫苦水河。那個時代,可能還沒有祖歷河的命名。所以,學者認為這裡指的是流經祖歷城邊的一段黃河。也就是虎豹口古渡口附近的一段黃河。這一說法,似乎頗有道理。由此,學者認為,漢武帝曾經西巡祖歷,到達過靖遠附近的黃河……算是一家之說吧。

紅軍強渡虎豹口古渡口

虎豹口乃是靖遠境內黃河上的四大官渡之一。清代光緒年間的一名知縣,名叫儲英翰者,曾在渡口原址上,勒石立碑,並親撰《河包口官渡紀》,碑記裡詳盡地敘述了古渡口的歷史沿革情況,以及舊時代渡口日夜擺渡的繁忙景象。

1936年10月。紅軍西路軍30軍政委李先念將軍,利用“假筏誘敵”的計謀,在虎豹口古渡口處,突破馬家軍的重兵防守,強渡黃河成功,為整個西路軍進入河西開闢了通道。虎豹口古渡口,再一次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成為舉世皆知的一個地方。

虎豹口古渡口與石板溝古渡口的關係

這裡還須說明一個問題,這就是在我看來,所謂的虎豹口古渡口和我在前面所述的石板溝古渡口,實際上是一回事。河南岸叫虎豹口古渡口,而河北岸則叫做石板溝古渡口。這種關係就跟紅咀子渡口和碾子灣渡口的關係一致。因了官方命名的關係,使得彼岸一方的名字被湮沒了而已。一個常識問題,這就是渡口是有此岸和彼岸之分的,只看到此岸,而忽視彼岸,則要犯低級錯誤。

由於黃河水流落差的關係,從虎豹口渡口擺渡過河,一般會在對岸的石板溝渡口抵達彼岸的,然後,順著今天的北灣方向,以及劉川方向,進入蘭州,或河西。而由西域、蒙古、景泰、蘭州一帶方向來到靖遠渡河,一般非石板溝渡口莫屬。從這裡用大木船渡河,可以直接抵達靖遠縣城之郊的四道水巷,以及今縣醫院一帶岸口,再登岸進城。據蘭州畫院院長韋博文先生回憶,上世紀50年代,剛解放不久,他從平堡乘坐羊皮筏子來靖遠求學,當筏子行進到石板溝一帶時,發現河兩岸等待渡河的駝隊偉岸如山,不知其幾多矣。可見,當年石板溝黃河古渡口的繁忙程度。據說,那個時候,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駱駝駝隊,景泰縣的駱駝大概有10萬峰,比景泰當年的人口還要多很多。

2019年5月6日寫於隴上陋室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