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圭東岸共和國

烏拉圭東岸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Oriental del Uruguay),通稱

烏拉圭(Uruguay,西班牙語發音:[uɾuˈɣwai̯]),南美洲東南部國家,西鄰阿根廷,東與北鄰巴西,南瀕拉普拉塔河,東南瀕大西洋。烏拉圭人口達近342萬[2],其中近180萬居於其首都和最大城市蒙得維的亞及其都市區。烏拉圭領土面積約為176,000平方千米(68,000平方英里),為南美洲第二小,僅大於蘇里南。

烏拉圭東岸共和國

查魯亞人在烏拉圭地區定居時間近四千年。1680年,葡萄牙殖民者抵達並建立科洛尼亞·德爾·薩克拉門託,亦為這一區域內最古老的歐洲定居點。18世紀初西班牙在此建立軍事據點蒙得維的亞,對這一區域開始進行爭奪。1811年至1828年,在西班牙、葡萄牙、阿根廷及巴西四國角鬥之中,烏拉圭獲得獨立地位。在19世紀烏拉圭頻繁受到外國影響及入侵,其軍隊在國內政治常年扮演重要角色,這一狀況一直持續至20世紀末期。現代烏拉圭為一民主制立憲共和國,其總統為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

烏拉圭東岸共和國

在拉丁美洲國家中,烏拉圭於民主程度、和平程度、清廉程度及電子政務方面均排列首位,並於新聞自由、中產階級規模及富裕程度上列南美洲首位。烏拉圭對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的人均貢獻量居世界第一。在經濟自由度、收入均衡、人均收入及外商直接投資流入方面,烏拉圭亦居區域第二位。在全美洲範圍內,烏拉圭的人類發展指數、GDP增長、創新能力及基礎設施建設居大洲第三。聯合國將烏拉圭歸為高收入國家(最高層級)。在電子參與程度上,烏拉圭居世界第三。烏拉圭亦為世界重要的羊毛、稻米、大豆、冷凍牛肉、麥芽和牛奶出口國。

2013年,《經濟學人》將烏拉圭列為“世界年度國家”,並對其大麻生產、銷售及使用合法化舉措做出認同;同性婚姻及墮胎亦為合法。由此,烏拉圭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為自由及社會進步的國家之一,在個人權利、寬容及包容尺度上均居世界前列。

早期烏拉圭河東岸居住著查魯亞人。

1516年初這一區域由西班牙探險家胡安·迪亞斯·德索利斯發現。自1680年後一直由西班牙和葡萄牙爭奪。最後在1726年由西班牙人贏得,成為西班牙殖民地,建立蒙得維的亞軍事港口。1776年西班牙把這區併入拉普拉塔總督轄區,當時稱為“拉普拉塔河東岸區”(Banda Oriental)。

19世紀初期,整個由西班牙統治的拉丁美洲各地,紛紛出現獨立戰爭。1811年民族英雄何塞·赫瓦西奧·阿蒂加斯發動戰事,於1815年控制了全境。1816年葡萄牙再次入侵,並於1821年7月把整個烏拉圭領地併入巴西,改名為內普拉塔省。1825年8月25日,以胡安·安東尼奧·拉瓦列哈為首的33名東岸人從阿根廷回國,收復了蒙得維的亞城,宣告烏拉圭獨立,並將8月25日定為國慶日。1828年蒙得維的亞條約確定烏拉圭主權。

及後烏拉圭不斷捲入鄰國軍事衝突,死傷無數。同時烏拉圭從歐洲收留了大批移民,並以農業出口為烏拉圭重要經濟命脈。二次大戰前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不斷爆發戰事,大量農產品從烏拉圭輸出,令依賴農業為生的烏拉圭成為富裕國家。

二戰結束後,由於國際農產品價格不斷下滑,令烏拉圭經濟陷入長期性衰退。經濟蕭條令烏拉圭政局陷入混亂,多次發生軍事政變,因此逐漸成為經濟落後的國家。

2004年,塔瓦雷·巴斯克斯當選總統,2005年3月1日正式就任烏拉圭總統,是該國曆史上第一位左翼總統。隨著左翼政黨聯盟廣泛陣線上臺執政,採取溫和的社會經濟改革,烏拉圭經濟迅速崛起,在2004年到2008年,GDP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長,貧困人口從33%下降到21.7%,2011年更下降至18.6%,稱為拉美國家的一大亮點。在全球金融危機下,經濟增長速度受限,但政府通過更高的公共支出和投資,成功避免了經濟衰退,使得2010年的烏拉圭經濟仍然以超過7%的速度增長。

2013年,烏拉圭獲選經濟學人的年度代表國,獲選原因為烏拉圭總統何塞·穆希卡的平民風範享譽世界。烏拉圭亦於2013年4月通過同性婚姻法案,2013年7月又通過法案成為世界上首個將大麻買賣合法化的國家。

烏拉圭乃南美洲第二小的國家,地形以平原為主,山脈最高不過514米。濱海地區,主要是飼養牛羊等家畜的牧場。烏拉圭同時有多條大河,其中以烏拉圭河為最大,同時河岸還有多個湖泊,而烏拉圭河西面則形成國界之一。

烏拉圭氣候屬南半球副熱帶溼潤氣候,五至八月乃冬季,十一月至一月乃夏季。雖然受到安地斯山脈乾燥的西風影響,但由於臨近海洋,又有巴西暖流流經,降水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