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五窮”怪圈三種戰術應對 靜待最優買點

每逢5月,華爾街的“Sell in May”以及A股的“五窮六絕七翻身”,都給市場投資心態蒙上一層陰影。結合A股當前狀況,4月下旬的持續調整,令牛市預期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A股5月能否破局?又將以何種方式演繹?分析人士表示,當前位置不悲觀,市場仍然存在機會。

A股存季節效應

在A股市場往往可以觀察到明顯的季節效應,如“春季躁動”、“四月決斷”、“五窮六絕七翻身”、“紅十月”等。

Wind數據顯示,2010年-2018年5月份漲幅依次為-9.70%、-5.77%、-1.01%、5.63%、0.63%、3.83%、-0.74%、-1.19%、0.43%。這9年間,有5年5月份出現下跌,且跌幅絕對值要大於漲幅。

進一步統計,這9年5月份平均收益約為-0.88%。那麼,是什麼因素導致這種現象?

安信證券策略研究指出,進入4、5月份之後,催生春季行情的有利因素已經消退,政策面趨於平淡。而年報、一季報和經濟數據出爐帶來業績兌現和經濟驗證壓力。同時春季行情後一些板塊處於高位,也有回調需求,加劇了二季度的弱勢。

在牛市預期猶存的情況下,2019年的5月A股是否能打破歷史怪圈呢?

市場人士表示,5月份宏觀經濟數據明朗、年報和一季報公佈完畢,只有經濟數據持續改善且好於預期,市場才有繼續上漲動力。

最直觀的數據指標就是上市公司業績層面。據川財證券統計,A股整體盈利增速2019年一季度實現觸底回升。整體來看,A股的盈利增速於2018年年報見底,全部A股(剔除金融股後)2018全年淨利潤同比增速-1.5%(-4.7%),2019年一季度的增速則為10.0%(2.5%),較2018年底有較為明顯的回升。分板塊來看,主板、中小企業板、創業板2018全年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3.4%、-31.7%、-65.6%,而三者2019年一季度的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11.9%、-3.6%、-13.3%。主板盈利增速較中小創佔優,三個板塊2019年一季度盈利增速均實現觸底回升,尤其是中小創,雖然2019年一季度盈利增速仍為負,但較2018年底回升較為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中小板、創業板2019年一季度的營收和成本增速均出現了回升。據方正證券統計,2019年一季度中小板剔除金融後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速為8.6%,較2018年四季度6.4%的增速出現較大幅度的回升。而2019年一季度中小板剔除金融後的營業成本同比增速為9.6%,較2018年四季度的6.9%,同樣出現較大幅度的回暖。而創業板營收和成本增速改善幅度明顯,收入增長幅度稍大。

靜待最優買點

迴歸A股自身運行節奏,上證指數於4月8日達到本輪上漲行情的最高點3288點,並於4月22日達到次高點3279點後開始下跌,至今已經下跌近200點。

那麼該如何看待這波調整性質?是“牛回頭”還是牛市終止?

中信證券策略研究秦培景團隊表示,基本面與政策預期再平衡下,預計5月中旬宏觀數據公佈前後,A股將迎來佈局第二輪上漲風險收益比最優的買點。

“上證綜指3288點以來的調整,性質上是牛市第一波上漲後的回撤,因為估值修復後盈利暫時跟不上。”海通證券策略研究指出。

不過該機構還認為,“3288點回撤至今下跌的時間和空間相較歷史還不夠,而從形態特徵看,目前的調整也才剛剛開始。”本輪調整正式開始下跌是在4月22日的3279點,目前只走出了“下跌-反抽-下跌-縮量盤整”中的第一個下跌形態,反抽還未出現,全部A股日成交金額依舊在6000-7000億元,尚未見明顯縮量。

至於調整的時間週期,從歷史看,以2005年下半年、2008年四季度、2012-2013年為例,牛市第一階段上漲後指數回調的幅度往往在10%-14%,回調時間在1-2個月。

而新時代證券策略分析師樊繼拓表示,5月上旬市場可能在季報落地的帶動下有小幅的反彈,不過空間不會很大,之後會繼續回到休整的狀態。這一輪休整不會改變2019年熊轉牛的大格局,但由於場外增量資金進來的量不夠大,所以戰術上,不管是相對收益投資者,還是絕對收益投資者,都需要適當防守,等待下半年的機會。

至於增量資金,中金公司最新研報表示,MSCI提高A股納入因子比例首批從5%提高到10%將在5月底生效。5%的納入比例的提升,可能帶來的增量資金約為200億美元左右(主動+被動),其中主動資金可以根據情況選擇配置時點,可以提前也可以推後,而被動資金一般就在生效日附近的幾個交易日執行。估算被動資金佔比可能在20%左右,也就是本次將有約40億美元/200-300億人民幣的資金將在5月底左右進入市場。

三種戰術應對

綜合考慮估值、盈利前景等因素,分析人士表示,當前位置不宜悲觀,市場仍有結構性機會值得把握。

對此,光大證券表示,首先維持低配週期:一季度經濟開局良好,但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還在下滑,企業投資意願和擴張動力仍較弱,“房住不炒”意味著地產復甦邏輯的不確定性。週期板塊吸引力需關注後續基建投資規模和地產開工數據。其次,必選消費標配,可選超配。3月社零增速明顯提升,4月降低增值稅政策仍有利消費品。未來相關政策的出臺有望對可選消費中的家電、汽車銷量形成一定提振,地產數據好轉也對地產後週期行業產生一定支撐。必需消費雖受益通脹和5月納入MSCI的外資流入,但估值已處歷史高分位。再次,成長標配,5G產業鏈超配。科創行業的基本面仍較弱,減持壓力大,但蘋果高通和解和5G領域投資加大意味著邊際好轉,預計行業將出現分化,配置向龍頭集中。5G產業鏈受益高景氣度,建議超配。最後超配中小銀行,標配保險,低配券商地產。

國盛證券表示,建議三種戰術應對:首先,對於倉位較靈活的交易型選手,打好“運動戰”,利用市場情緒起伏,敵棄我取,敵強我走;其次,對於自下而上風格的選股型選手,打好“殲滅戰”,在局部戰場利用優勢兵力抓住景氣度向上、盈利改善的結構性機會;最後,對於著眼長期的配置型選手,忽略短期的得失損益,繼續打“持久戰”,堅定長期配置A股核心資產。

天風證券表示,建議重點以調結構為主。二季度繼續以防禦思維為主,交易“通脹預期”,推薦銀行、醫藥、黃金等“類滯脹”下相對佔優的金融和消費。三季度重點看好成長+券商。從提前佈局的角度,建議從二季度末期開始逐漸嘗試增加進攻品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