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期禪讓制到底是怎麼回事?

禪讓制度的開始,應該說是在傳說的堯舜時代。我們知道《尚書》的第一篇叫《堯典》。《堯典》和《舜典》記載的就是禪讓制度。具體的情況大概是這樣的,就是堯本人,我們知道他名叫放勳,堯的哥哥名叫摯,摯本來是做國君的,後來因為摯的能力有限,就把君位讓給了堯,這可以說是禪讓制度的一個開始,但這個畢竟還是兄弟之間的一個禪讓。

遠古時期禪讓制到底是怎麼回事?

從堯的時代開始,禪讓制度就開始逐步地形成和確定。堯的治國應該說是非常有特色,按照《堯典》的記載,堯特別重視觀測星象,他曾任命羲仲、羲叔和和仲、和叔去進行星象的觀測,這是中國古代對天象觀測最早的記錄。比較有意思的是什麼呢?就是按照古書記載,堯的都城是在平陽,平陽在山西的臨汾那一帶,而在離臨汾很近的山西襄汾有一個遺址叫陶寺遺址,陶寺遺址是一個非常大的古城。在這個古城裡頭,考古工作者前些年發現了一個重要的遺址,是一個觀象臺。因為這個遺址它的時代是距今四千多年以前,正好有觀象臺,而且遺址在傳說中堯的都城附近,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堯的都城很可能就是這個陶寺遺址,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

遠古時期禪讓制到底是怎麼回事?

陶寺古觀象臺復原圖

堯的統治在當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按照孔子的說法,堯的統治非常非常好。他說"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天是最大的,可是堯正好是以天作為效仿的對象,所以他的統治非常出色。

堯除了在治國方面非常出色之外,他還確立了禪讓制度,在當時也有很深遠的影響。堯自己的兒子是丹朱,還有其他的兒子。但是堯感覺他的這些兒子都不成器,他不想把這個君位傳給他的兒子。所以就向他的這些大臣們諮詢,看誰有這樣的能力。大臣們給堯推薦了另外一個人,這就是舜。

遠古時期禪讓制到底是怎麼回事?

舜的父親叫瞽(gu)叟,是一個瞎子。舜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瞽叟後來又娶了一個後妻,後妻又給他生了個兒子叫象。包括瞽叟,他的後妻,還有象,他們都很討厭舜,都很想把舜給害死。但是舜本人他一方面非常孝順,另一方面和他的父母還有兄弟,都相處得很好。如果他的父親因為一些小的錯誤要打他,他就會很恭敬地在那裡讓他父母打。但是一旦他的父母想害死他的話,他會馬上逃走。

遠古時期禪讓制到底是怎麼回事?

所以按照古書上說叫"小杖則受,大杖則逃“小的懲罰他就接受了,但是大的懲罰要把他打死,他就肯定要逃跑。有一次他父親讓他去修理屋頂,舜意識到他父親想害他,就事先拿了兩個很大的斗笠。後來等到舜上屋頂以後,他的父母親和他的弟弟就在底下放火,舜就把兩個大的斗笠套在手上,學著鳥的樣子滑翔滑下來,結果很安全地抵達了地面。雖然他父母還有弟弟都一直想害他,但是他通過這些方法很出色的躲過一次一次的災難。

遠古時期禪讓制到底是怎麼回事?

堯聽說舜有這樣的一些能力以後,就對他進行了種種的考驗。經過長期的考驗,最後確定了舜有很突出的本領,所以就把這個君位傳給了舜。

當時還要舉行一個儀式,就是舜本人接受君位的時候,他還把他這個君位又讓給了堯的兒子丹朱。可是所有的老百姓最後都去朝見舜,而不去理會這個丹朱,這樣,最後舜就從堯那裡繼承了君位,當了國君,這就是堯把君位禪讓給舜的一個情況。

遠古時期禪讓制到底是怎麼回事?

舜也是按照這個原則來把君位禪讓給了禹。舜本人在治國方面也是非常出色,他選了一些很有才能的人來輔佐他,所以他治理國家方面治理得非常好。

孔子曾經稱讚舜,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就是無為而治這一點,在舜的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因為他選了一些很好的各個部門的領導,能夠幫助自己來治理好國家,所以他只是"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一天到晚不用做什麼事情,讓底下人都把各方面工作做得井井有條。舜選的這些官員裡頭,比較有名的一個是皋陶,皋陶為人品德非常高尚,而且能力很強。

遠古時期禪讓制到底是怎麼回事?

皋陶

另外他還選了一個大禹,當時發生了洪水,洪水氾濫。在堯的時代,當時是大禹的父親叫鯀來治水,可是鯀沒有能力很好地把治水給完成。後來到了舜的時代,就又選了鯀的兒子禹來治水。禹不負舜望,通過把河流進行疏導的方式來進行治水,最後取得了成功。大禹在治水方面非常勤勞,據說是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要把這個水災給治理好,最後終於成功了。而且在治水成功之後,他也輔佐舜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遠古時期禪讓制到底是怎麼回事?

所以舜最後就選擇了禹作為自己的接班人。舜把君位傳給禹的時候,禹也舉行了這麼個儀式。就是他先把君位讓給了舜的兒子叫商均,可是老百姓們都是去見禹而不去理會這個商均,禹看到這種情況以後,最後也是繼承了君位,這就是舜到禹的禪讓,堯舜禹的禪讓是當時很有名的一個傳說。

遠古時期禪讓制到底是怎麼回事?

大禹治水

現在我們看到了很多的竹簡,先秦時竹簡的資料,裡頭也有很多關於堯舜禹禪讓的記載。比如說1993年在湖北荊門的郭店村發現的郭店簡,裡面有一篇叫《唐虞之道》,《唐虞之道》就是講堯和舜那時候的治理國家之道。這個簡上就說,唐虞之道是禪而不傳,是通過禪讓而不是傳子來傳遞君位的。堯舜之王是"利天下而弗利也",就是他們是為了天下的蒼生百姓而考慮,而不是為了他們個人的一己之私利,所以這是稱讚堯舜那個時代的禪讓制度的。

遠古時期禪讓制到底是怎麼回事?

郭店簡

再比如說1994年上海博物館從香港買回了一批戰國的竹簡,裡頭有一篇叫《容成氏》,這個《容成氏》裡頭也說,堯有九個兒子,可是他不把自己的兒子立為自己的繼承人。看到舜那麼有賢德以後,就把舜作為自己的繼承人。而舜也有七個兒子,他也不把自己的兒子作為繼承人,看到禹那麼賢德以後,就把禹選為自己的繼承人。所以當時的禪讓制度就是這麼個情況。"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你是一個賢能之士,你才可以接受君位。而不是因為你家族的原因,父死子繼,不能是這樣子的。這就是當時很重要的君位繼承製度。

遠古時期禪讓制到底是怎麼回事?

可是從禹之後,禪讓制度就開始發生了變化。大禹本來也是按照這套制度來進行治理的,但是大禹一開始的時候選的繼承人是皋陶,皋陶是舜的時代的大臣,而且皋陶他的歲數比禹還大。所以最後這個皋陶就去世得比禹還早。皋陶去世以後,大禹又選了另外一個人,就是伯益,讓他來做自己的繼承人。可是他雖然選了這個伯益做繼承人,卻並沒有讓他做太多實際的事情,而是很注意培養自己的兒子啟,經常讓啟協助自己處理政務。

遠古時期禪讓制到底是怎麼回事?

伯益

所以啟就有很多的機會來展現自己的才能。大禹去世以後,按照禪讓的制度,甶伯益來繼承。伯益也按照傳統的方式先是要把君位讓給大禹的兒子啟。結果伯益一讓以後,老百姓們都紛紛接受了啟,覺得他才是真正的國君合適的繼承人。最後所有的人都去朝見啟,而沒人去朝見伯益。本來只是一個形式性的推讓,最後就弄假成真了。伯益非常生氣,就想通過武力來把自己的君位奪回來。但是啟最後打敗了伯益,並且把他殺了,自己當上了國君,這就是禪讓制破壞的經過。

遠古時期禪讓制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這個過程裡頭,看起來好像伯益沒有能夠繼承君位是一個偶然性的因素。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地分析一下這個過程,實際上這裡頭可以看得出來,禹這麼一個操作的模式本身是有他的獨特用意在這裡面的。為什麼呢?就是大禹本人是希望把這個君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可是限於當時的這種禪讓制度,所以他只好按原來的傳統選賢與能,就是先選皋陶再選伯益。但是選皋陶來做繼承人,這本身是很有趣的,因為皋陶比禹的歲數還大,怎麼能選一個年長的人來做繼承人?這本身是有他的特殊用意的。而後來皋陶死了以後他選伯益,又不讓他有機會來施展自己的才能,所以最後民眾就只能選啟。

遠古時期禪讓制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戰國策》的《燕策》裡頭,當時戰國的人們就有一些論述,說‘'禹名傳天下於益,其實令啟自取之”。禹雖然名義上是傳天下於益,就是傳給這個伯益,其實是令啟自取之,實際上是讓啟自己來奪得天下。所以我們看這個禪讓制的破壞,表面看起來是啟破壞了這個禪讓制度,自己繼承了父親的君位。但實際上這裡頭真正的幕後人物是禹,是禹通過自己的一些隱蔽的方式,最後把君位傳給了啟,就是這麼個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