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唐山工人吃不飽,咋整?

自1878年開平煤礦成立以來,唐山的工人隊伍日趨壯大。作為一座工業城市,唐山工人占城市就業人口大多數。然而,在解放初期,新中國尚未成立之前,唐山工人飽受日寇壓迫和國內戰爭摧殘,再加上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市場蕭條,普遍生活困難,常常是整日勞做,仍不能維持最低生活保障。因此,如何處理勞資問題是成為新政權穩固的重要支點。

唐山市檔案館館藏有1949年9月的唐山勞動局檔案,其中記載了唐山解放初期的工業簡況、勞資關係情況以及新政權對一些不合理制度的及時調整,起到了解除勞資雙方心中疑慮,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的作用。

解放初期,唐山工人吃不飽,咋整?

1949年9月的唐山勞動局檔案 唐山市檔案館館藏

唐山市人民政府關心人民疾苦,先後取消了國民黨統治時期的40多種苛捐雜稅,以減輕人民負擔,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抑制物價上漲。首先是大力發展國有商業和職工消費合作社,使其與私有商業相比佔絕對優勢。國有商業部門調節市場供應,從各縣運來50多萬公斤糧食,從紗廠批購兩萬多匹大布,以低於私商出售價格投放市場,從而打擊了投機倒把,穩定了糧、布價格;其次,加強對私有工商業的管理和限制,成立紗布、棉布、糧油和牲畜4個專門交易所,限制在別處交易以利對物價的監督;最後,為了防止走私和囤積居奇,市軍管會發布了《統一採購管理辦法》,併發出佈告,嚴禁金銀買賣和在市場流通,取締金銀黑市,限期兌換原國民黨政府發行的貨幣,從而穩定了金融市場和物價。

唐山市檔案館館藏的1949年9月唐山勞動局檔案中對當時唐山的工業概況做了深入調查彙總。從中可以看出,從舊社會走來的新唐山,除開灤等大型工礦企業外,還有一些小型企業或手工業作坊,如鐵業,只能生產一些機器零件和農工作具,約15家;鑄鐵業共14家;軋床業共43家;榨油業共37家,分花生油、棉籽油、豆油三種;陶瓷業共86戶,陶瓷業在唐山很重要,一方面是原料很足,另一方面在唐山發展很早;化學業共2家。

在對當時唐山市勞資關係的調整分析中指出,唐山解放後,工人、店員曾兩度增資和改善待遇,部分工人和店員的生活質量提高了,但是由於兩次增資中有的單位未能很好地組織與領導,產生了幾個嚴重的偏差,造成勞資關係不協調,影響發展和商業繁榮。存在的問題有:平均主義傾向比較普遍,臨時工改長工、買賣蕭條及解僱問題,勞資分紅不公的問題,不遵守勞動紀律問題。

在對存在問題分析基礎上,提出以下解決方法:一是克服平均主義的思想,根據技術高低、熟練程度、勞動強度制定合理的工資標準。二是克服只從工人眼前利益出發的過高工資和福利的要求,單純救濟失業,不從工人長遠利益著想的錯誤觀點(如臨時工改長期工、季節性改長工,怕工人失業和某些已經不能維持的工廠、商店不允許其裁員緊縮性營業、轉產,其結果避免不了坐吃山空);工商戶倒閉、資方虧損、工人亦失業等情況應該根據其生產經營的條件、季節性、臨時性,實事求是地規定適當的工資福利和要求。三是糾正勞資關係分紅中的不合理現象,特別是分掉資本的辦法。四是糾正對勞資關係問題上的輕視和放任自流以及在處理問題中的混亂狀態,須明確管理城市就要抓住工商業環節。五是嚴肅工作紀律。

除了以上措施外,政府還要對資方進行教育、宣傳黨的政策,鼓勵他們進步的一面,批評他們落後和錯誤的一面,使他們打消疑慮,放心經營。這樣才能提高勞資雙方的工作積極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