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人分为三种:giver(乐于助人者)、taker(利己者)和matcher(精致的利己者)。

纯粹的利己者因为自私得十分明显,所以很容易被人一眼认出来;而精致的利己者,则不那么容易被辨认,他们善于伪装,会有目的地付出。

这几年,越来越多人被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北大教授钱理群这样形容:“ 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结识有名的教授,不是单纯喜欢教授的研究,而是因为教授足够有名,推荐信分量不轻;他们努力在校园招聘会找负责人聊天,不是因为真心想讨教学习,而是为了在HR面前露露脸,为自己的面试加分。

他们总是想办法和那种沉默的学霸组队,以求得到工作中比较轻松的安排,但是又把这部分工作描述得无比重要和困难。然后到展示的时候,他们再发挥最擅长的“表面装修”,把他们的报告、工作,弄得极度光鲜,得到高分。


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用那么费力,就能在短期内获得不错回报,在社会上也往往能混得很不错。这会让其他人感到不公平:我辛勤工作,遵守规则,为什么混得不如这种“老油条”好?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走捷径,开始往这个队伍靠拢,不由自主成为其中的一员。


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聪明地混迹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并在自私的外面套上一件仁义善良的外衣。他们只会为利益说话,只会为利益动身,只会为利益准时出击,只会为利益卑躬屈膝。

钱理群教授说,“现在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人一旦掌权,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当他为自己奋斗,又有点能力的时候,就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不惜破坏一切


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处心积虑地打造自己温暖的小世界,在自己的身上从不吝啬,有样学样地过着小资生活。他们陶醉在各种自认高雅,又有品味的生活中,屋外世界的艰辛和苦难都与他无关,内心无比地冷漠……


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沃顿商学院Adam Grant教授,提出“成功金字塔”理论,他将giver(乐于助人者)、matcher(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taker(自利者)分别在金字塔中做了高低排序。


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发现,那些没有底线的奉献者,容易被利己者们吸干耗尽,从而影响实际成就,所以只能处在底层。


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利己主义者们纵然可以碾压一部分奉献者,但却只能固守中层。而那些真正获得最高成就的,是给予别人8分信任的给予者。他对被试者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发现性格和蔼、善于给予的人,寿命更长。

研究发现:

  • 对于不道德行为的容忍度更低的人,要比能容忍坏行为的人,幸福程度更高;
  • 为别人花钱,比为自己花钱更开心;
  • 哪怕一周只进行两小时志愿服务,都能帮助人减缓压力,增加生活满意度。


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8分的给予者,会更有智慧地建立个人界限,识别什么样的人真正需要帮助。他们既会将道德恪守始终,更能从利己者那里,学习如何坚定地保护自己。

所以,最顶层、最幸福的人,依旧是给予者,而不是利己者们。


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们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成长。无论是想修行解脱,还是在社会上真正地出人头地,都要学会“利他”。我们在轮回里串习了很久的“自利”,想要马上去除“私心”很困难,但这是很有必要的。


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想去掉私心,要首先认识到“我”是问题的关键。不论小事大事,小到家庭内部的争吵,大到国家与国家的战争,全都是在对“我”以及“我所”的认同之上,为了维护这个“我”而导致的。

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或许在短期内风光无限,但久而久之,没有人总是主动提供机会,也并非所有的利益都摆在明面上,能够让他们看到有利可图才行动。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真诚交往,相信很多合作共赢的机会,都从身边悄悄溜走了。


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所以我们应该把其他生命作为关注的重点,然后在利他心的推动下,进行自己的一切修行。当这一利他的理念被再再强化以后,自利的心就淡化了;而自利心越淡,利他的心及行为也会越来越明显

如今,人们疲惫机械的活着。如果有一天,日复一日,有样学样的生活中,人们开始集体的沮丧和失落。看不清方向,找不到目标,感觉不到价值,甚至也找不到活下去的意义。于是,人们生命中的光就不见了。


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但,别人不对你微笑,

你就不对别人微笑吗?

别人不利益你

你就不利益别人吗?

想微笑还是利益别人

不是自己的选择吗?

黑暗中,只有寻见自己内心的人才知道出路——内心觉醒的人才拥有暗夜里的眼睛,才能点亮路上的光明。

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教言摘录自

《心底无私天地宽——兰州商学院演讲》

智悲讲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