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不要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人分為三種:giver(樂於助人者)、taker(利己者)和matcher(精緻的利己者)。

純粹的利己者因為自私得十分明顯,所以很容易被人一眼認出來;而精緻的利己者,則不那麼容易被辨認,他們善於偽裝,會有目的地付出。

這幾年,越來越多人被稱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不要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北大教授錢理群這樣形容:“ 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


不要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他們結識有名的教授,不是單純喜歡教授的研究,而是因為教授足夠有名,推薦信分量不輕;他們努力在校園招聘會找負責人聊天,不是因為真心想討教學習,而是為了在HR面前露露臉,為自己的面試加分。

他們總是想辦法和那種沉默的學霸組隊,以求得到工作中比較輕鬆的安排,但是又把這部分工作描述得無比重要和困難。然後到展示的時候,他們再發揮最擅長的“表面裝修”,把他們的報告、工作,弄得極度光鮮,得到高分。


不要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不用那麼費力,就能在短期內獲得不錯回報,在社會上也往往能混得很不錯。這會讓其他人感到不公平:我辛勤工作,遵守規則,為什麼混得不如這種“老油條”好?所以越來越多的人為了走捷徑,開始往這個隊伍靠攏,不由自主成為其中的一員。


不要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聰明地混跡於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並在自私的外面套上一件仁義善良的外衣。他們只會為利益說話,只會為利益動身,只會為利益準時出擊,只會為利益卑躬屈膝。

錢理群教授說,“現在的一些大學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種人一旦掌權,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一個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當他為自己奮鬥,又有點能力的時候,就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甚至不惜破壞一切


不要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他們處心積慮地打造自己溫暖的小世界,在自己的身上從不吝嗇,有樣學樣地過著小資生活。他們陶醉在各種自認高雅,又有品味的生活中,屋外世界的艱辛和苦難都與他無關,內心無比地冷漠……


不要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沃頓商學院Adam Grant教授,提出“成功金字塔”理論,他將giver(樂於助人者)、matcher(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和taker(自利者)分別在金字塔中做了高低排序。


不要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他發現,那些沒有底線的奉獻者,容易被利己者們吸乾耗盡,從而影響實際成就,所以只能處在底層。


不要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利己主義者們縱然可以碾壓一部分奉獻者,但卻只能固守中層。而那些真正獲得最高成就的,是給予別人8分信任的給予者。他對被試者進行了長期跟蹤研究,發現性格和藹、善於給予的人,壽命更長。

研究發現:

  • 對於不道德行為的容忍度更低的人,要比能容忍壞行為的人,幸福程度更高;
  • 為別人花錢,比為自己花錢更開心;
  • 哪怕一週只進行兩小時志願服務,都能幫助人減緩壓力,增加生活滿意度。


不要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8分的給予者,會更有智慧地建立個人界限,識別什麼樣的人真正需要幫助。他們既會將道德恪守始終,更能從利己者那裡,學習如何堅定地保護自己。

所以,最頂層、最幸福的人,依舊是給予者,而不是利己者們。


不要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我們最需要的,是心靈的成長。無論是想修行解脫,還是在社會上真正地出人頭地,都要學會“利他”。我們在輪迴裡串習了很久的“自利”,想要馬上去除“私心”很困難,但這是很有必要的。


不要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想去掉私心,要首先認識到“我”是問題的關鍵。不論小事大事,小到家庭內部的爭吵,大到國家與國家的戰爭,全都是在對“我”以及“我所”的認同之上,為了維護這個“我”而導致的。

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們,或許在短期內風光無限,但久而久之,沒有人總是主動提供機會,也並非所有的利益都擺在明面上,能夠讓他們看到有利可圖才行動。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真誠交往,相信很多合作共贏的機會,都從身邊悄悄溜走了。


不要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所以我們應該把其他生命作為關注的重點,然後在利他心的推動下,進行自己的一切修行。當這一利他的理念被再再強化以後,自利的心就淡化了;而自利心越淡,利他的心及行為也會越來越明顯

如今,人們疲憊機械的活著。如果有一天,日復一日,有樣學樣的生活中,人們開始集體的沮喪和失落。看不清方向,找不到目標,感覺不到價值,甚至也找不到活下去的意義。於是,人們生命中的光就不見了。


不要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但,別人不對你微笑,

你就不對別人微笑嗎?

別人不利益你

你就不利益別人嗎?

想微笑還是利益別人

不是自己的選擇嗎?

黑暗中,只有尋見自己內心的人才知道出路——內心覺醒的人才擁有暗夜裡的眼睛,才能點亮路上的光明。

不要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教言摘錄自

《心底無私天地寬——蘭州商學院演講》

智悲講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