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楠:以工業設計為中心的跨界融合打開“中國智造”新通道

高楠:以工業設計為中心的跨界融合打開“中國智造”新通道

高楠: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工業設計中心設計總監 /編輯_Edit_李傑 李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力機車產業實現了“從普載到重載、從常速到高速、從直流到交流、從引進到出口”的四大歷史性跨越,走完了西方國家近百年才能完成的發展歷程。作為最早從事軌道交通產品工業設計的專業設計師,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工業設計中心設計總監高楠見證了工業設計專業的發展、也見證了中國軌道交通產業的發展。在本次訪談中,高楠介紹了中車作為中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的代表對“大國品牌”的理解,還分享了希望能借助國家級創新平臺匯聚更多優勢創新資源,推動軌道交通行業的工業設計服務模式升級,聚集優質人才和資源,共同打造政府-企業-高校-人才資源與信息互通的良性循環生態,構建行業高端設計交流平臺的願景。

《設計》: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改革開放的第41年,在這70年中,中國設計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請您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出發,談一談給您留下深刻印象的幾個時間節點和事件。

高楠:我應該算是國內最早從事軌道交通產品工業設計的專業設計師了,參加工作近30年,見證了我們工業設計專業的發展、也見證了中國軌道交通產業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力機車產業實現了“從普載到重載、從常速到高速、從直流到交流、從引進到出口”的四大歷史性跨越,走完了西方國家近百年才能完成的發展歷程。

2000年,中國鐵路第三次提速。此後三年,我們成功研製出“一箭三星”——藍箭、中華之星、中原之星和奧星。“中華之星”動車組的設計充分考慮空氣動力學因素,採用雙拱流線造型,在秦沈客運專線試運中創造了當時中國鐵路第一速——321.5公里/時(該紀錄直到2008年4月24日CRH2在京津客運專線上進行高速測試時才被打破)。

201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這一年,我們為馬來西亞量身打造的具有獨特伊斯蘭文化風情的城際動車組順利交付,該車輛造型以“馬來虎”為創意靈感,每個細節都充分體現了人性化及民族特色,深受當地民眾喜愛。也是由此開始,我們中國軌道交通裝備企業實現由輸出單一“產品”向輸出“設計+製造+服務”的商業模式轉型升級。

2018年,改革開放40週年。這一年,“大功率交流傳動電力機車系統集成國家重點實驗室”“軌道交通車輛系統集成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三大“國字號”科技創新平臺在中車株機公司揭幕。這一年,中國首列商用磁浮2.0版列車在中車株機公司下線,商用磁浮3.0版本列車正在加緊研製中,中國商用磁浮體系建設初建成效。這一年,中國火車頭出口德國,標誌著中國鐵路機車成功服務於世界上最高要求的鐵路市場。

《設計》:作為一位資深“中車人”,請您談談中車這些年在創新設計驅動方面經歷了哪些重要階段?一路走來,品牌在創新驅動方面發生了怎樣的變革?

高楠:習總書記曾三次視察中國中車,每次都講到“創新”這個關鍵詞。創新可以說是中國中車與生俱來的基因。通過創新,我們成功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

作為中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的代表,中車對大國品牌的理解是:“戰略引領”是核心、“品質取勝”是關鍵、“創新驅動”是保障、“國際化經營”是必然。

堅持創新驅動,搶佔全球行業技術的制高點。中車株機以設計創新引領市場,以產品創新佔得先機。瞄準國內客運快捷、貨運重載,電氣化向西部普及的趨勢,率先研製出大功率重載機車、7200kW高原機車、160km/h客運機車等多元化、高附加值產品;與神華集團聯手,為其量身定製了全球功率最大的新型電力機車。著眼軌道交通向綠色、智能方向發展的趨勢,提早儲備新技術,佔得技術先機。成功研製出世界最大容量的超級電容單體,並開國際先河,研製出以超級電容為驅動力的儲能式有軌電車、無軌電車。

近幾年來,中車株機走出去,實現了從中低端到中高端,出口市場從亞非市場到歐美市場,出口形式也從單一的產品出口轉變為產品、資本、技術、服務等多種形式組合出口。

持續的創新能力是品牌不斷提升的源動力。不僅助推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也推動了行業進步,讓我們成為行業發展的先行者。

《設計》:您所率領的中國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工業設計室是軌道交通行業首個“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更是一支由女性挑大樑、平均年齡30歲出頭的年輕團隊,如此特殊的團隊構成是可以選擇的結果嗎?女設計師為主導,給工作室的設計工作帶來哪些便利和挑戰?

高楠: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在工作中展現了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現在很多高校的設計專業也是女生佔多數,所以這並不是我們刻意選擇的結果。在工作中,與男性設計師相比,在對產品細節和產品品質的關注,對流行趨勢的敏銳度,以及對用戶心理及用戶體驗的把握等方面,女性設計師有明顯優勢。

《設計》:瀏覽各家媒體的相關報道,突出您女性設計師身份的超過一半,您如何看被貼上“女工業設計師”標籤這件事?女性的特質是否給您的設計工作帶來某種優勢或挑戰?

高楠:貼標籤這種事,其實不僅在我們設計行業,各行各業都會有,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女司機”啦。其實沒有任何數據說明女司機比男司機的開車事故率更高,但就是被人貼標籤。我們設計行業被貼標籤並沒有什麼意外的。我本人從不在意這些標籤,相反,我認為女性的特質在設計行業反而有很多優勢。從某個方面說,設計行業就是美的行業,女性天然是美的代言人,對設計中美學的把握更敏感。設計行業也是人文行業,女性天然的溫婉柔韌往往更能在設計中靈感噴薄,讓作品更有魅力。當然,女性設計師所要面對的挑戰也是很多的,除了工作以外,家庭也是主要壓力的來源,好在我們團隊的女設計師們都能很好地平衡家庭和工作之間的關係。

高楠:以工業設計為中心的跨界融合打開“中國智造”新通道

全球首創的儲能式有軌電車——廣州海珠現代有軌電車

高楠:以工業設計為中心的跨界融合打開“中國智造”新通道

雙層動車組內飾

高楠:以工業設計為中心的跨界融合打開“中國智造”新通道

首次出口歐洲的動車組——馬其頓動車組

《設計》:您帶領團隊設計的“新一代動力集中型動車組”獲得了2018年度的中國智造大獎最高獎項——金智獎,請您介紹一下這件獲獎作品。

高楠:新一代動力集中型動車組具有更智能、更舒適、更靈活、更經濟等特點。

更智能:通過遠程數據集控中心,對列車實施全壽命健康管理,實現故障智能診斷及處理;同時,PIS系統提供更智能的專屬信息推送和音視頻點播;更舒適:載客車輛沒有佈置大功率電氣設備,振動噪聲小,運行更平穩、更舒適;更靈活:靈活編組模式設計,可根據客流量靈活調整拖車數量,實現運行條件下的自動切換;更經濟:能同時應用於既有鐵路幹線和客運專線,充分利用既有資源,節省新建專有高鐵線路的巨大投資。採用統一受流驅動及供電,電氣設備集中,製造成本低,維護相對容易,可靈活選用既有檢修資源,無需為其專門設置檢修基地,全壽命週期成本可降低30%以上。

《設計》:這幾年來,製造業的裝備改型飛速發展,請您談談您所感受到的變化及您實際設計工作中方式方法的改進。

高楠:最大的感受就是過去大家對軌道交通產品更多關注是在產品的性能,而現在公司、客戶更多地關注產品的顏值和用戶體驗方面。這使我們在設計時所關注點變得更多維度、更豐富,也給我們的工業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幾年,我們開展工業設計美學方法研究,結合公司的產品現狀與未來規劃,制定出一套公司專屬的軌道交通產品工業設計美學方法與策略,以實現公司產品的頂層設計規劃,對未來產品的設計與評估產生規範和指導的作用。當然,還包括人機工程、虛擬現實、CMF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來提升產品的顏值,使顏值和功能齊頭並進。

現在我們的工業設計已經從以前簡單的產品造型設計逐漸上升到產業設計,設計內容拓展到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全流程,包括市場分析、產品開發、產品造型、工藝流程、品牌戰略、商業模式設計及服務設計等。

《設計》:您如何看待AI、VR等高科技手段在高鐵設計中的應用前景?

高楠:人工智能與虛擬現實技術在包括高鐵在內的高端裝備製造業有著廣闊應用前景,能夠極大地促進技術發展。

我們工業設計中心現在建有非常先進的VR實驗室,我們現在很多項目都是在虛擬環境下進行設計驗證。基於VR環境下的產品設計,可以實現更精確的用戶需求分析,可以將體驗設計的思想融入產品概念設計中,更多地關注產品使用者的感受。從最直觀、最真切的角度來反映產品設計方案,可在量產前發現問題並及時改進。基於虛擬裝配技術,還可以對整車或子系統進行虛擬設計裝配和裝配工藝仿真,並可以完成機構運動仿真和動態干涉檢查。虛擬仿真的應用可以讓設計人員“穿越”到車的框架中,結合應力計算的可視化結果,非常直觀地檢查結構的協調關係、維修可達性。採用虛擬實驗技術還可以進行虛擬人機工程學評價、虛擬風洞試驗、虛擬碰撞試驗等。因此,通過VR技術的應用,使產品設計、仿真計算、設計評審、試驗驗證等各個環節的效率提高,實現用戶需求的精確分析及響應以及工程合理化的提前評估,較大地提升了設計質量,降低產品研製成本,縮短研製週期,是未來設計提升的必要手段。

值得驕傲的是,我們公司還建有全球首個轉向架智能製造車間,這也是國家首批智能製造示範項目,包括信息化平臺、製造智能化、物流智能化、試驗及公用設備智能化等四大模塊和14條智能化生產線。項目現已基本建成,部分已投入試運行,將實現研發、工藝、仿真試驗的數字化,以及生產製造、信息採集、物料配送、質量管理的智能化,從而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經營效益,改善員工作業環境,降低員工作業強度。

中國中車正在打造智能製造、智能產品、智能服務、智能交通等四大體系。在去年的“德國柏林軌道交通展”上,中國中車發佈了智慧列車解決方案,向世界同行展示了“中車智慧”和“中車方案”。智慧列車藍圖,融合了衛星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控制技術,將讓車廂變成移動辦公室、商務洽談室。在不久的將來,旅客們將有更便捷、更舒適、更有趣的出行體驗。

我們工業設計中心目前也有專門針對人工智能技術研究的項目立項,如何讓這些高科技手段更好地提升設計手段,影響改造更多傳統產業,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AI的未來發展是不可限量的,未來AI將大規模地應用到智能製造行業也是必然趨勢。在未來的智能製造行業裡,誰掌握了智能製造的人才,誰就掌握了核心力量,VR、AI方面的人才培養也是刻不容緩,很多企業都有類似需求,所以我們應該加速學習,讓人才和趨勢一起成長。

《設計》:從一家只能修理蒸汽機車的修理廠,到成為一家能夠研製世界最先進磁浮列車的企業,中車株機公司用了40年時間,從一個“跟跑者”變成“領跑者”。您為工作室設定的長短期目標分別是怎樣的?

高楠:改革開放40年來,從學習到創新,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落後到領跑,成為中國高端裝備走出去的代表,中車株機實現了從“跟跑者”變成“領跑者”,實現了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重大轉變,用自主研製的產品,深刻影響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

短期來說,我們希望進一步與國內外的優秀企業和設計機構展開合作,促進以工業設計為中心的跨界融合,通過這種跨界協同設計,引入企業外部設計人才,使企業更好地協同外部智力,激發創新思維,讓設計融入到產業鏈、創新鏈的全流程。

同時,我們正在建設工業設計服務平臺,探索建立開放式的工業研發設計服務體系,努力在實現設計服務功能的互補融合上取得新突破。通過工業設計平臺服務的建設,進行工業設計研發創意、諮詢策劃創意,培育打造軌道交通裝備創意產業平臺,打造以工業設計為核心的跨行業、跨專業的設計聯盟,加強裝備製造、軟件開發、工業設計以及信息服務等相關領域的合作。我們期望,這種以工業設計為中心的跨界融合,以及通過要素多元組合衍生出的創新模式,能成為助力“中國智造”的一條新通道。

長遠來說,我們也希望能借助國家級創新平臺匯聚更多優勢創新資源,推動軌道交通行業的工業設計服務模式升級,聚集優質人才和資源,共同打造政府-企業-高校-人才資源與信息互通的良性循環生態,構建行業高端設計交流平臺。

尊嚴出行、便利服務是人們對交通運輸的訴求,高品質的用戶體驗是軌道交通行業發展的內在要求。所以,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設計》:您在為中車吸納設計人才是會採用怎樣的標準?提出怎樣的要求?

高楠:首先是團隊協作能力。我們非常注重團隊建設,一支有戰鬥力、能打硬仗的團隊,關注的是如何齊心協力攻克一個個難關。因此,除了必要的專業能力外,團隊協作能力很重要。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是學習能力。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設計師們每天使用的是最高端的設備和軟件,每天會接觸大量新的信息與資訊,所以學習能力非常重要。任何與設計有關的技術、設備、信息都必須瞭解、擅用,要跟緊時代變化的步伐,使自己不斷成長、不斷完善、不斷創新,這樣才能讓自己始終站在時代前沿。

高楠:以工業設計為中心的跨界融合打開“中國智造”新通道

速度最快的米軌動車組——馬來西亞ETS城際動車組

高楠:以工業設計為中心的跨界融合打開“中國智造”新通道

出口馬來西亞SCS城際動車組

高楠:以工業設計為中心的跨界融合打開“中國智造”新通道

中國最大的機電裝備出口項目——南非電力機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