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球技背後的痛楚

乒乓球,作為我國的國球,其時代榮譽感不容置喙。一塊球板,一張球檯,一個小白球,國人精益求精,將其的技術發揮到了世人所能想到的極限。

對於不常打乒乓球的群眾而言,覺得這些運動對抗程度不大,水平相對差距明顯的人之間幾乎形不成對抗;對於瞭解並參與該項目的人而言,乒乓球對技術細膩和穩定的要求近乎於苛刻,任何一點思想上的波動或放鬆都會引起技術發揮的失常。長期以來,因為種種原因,乒乓球項目被認為是一項技術佔絕對主導的運動項目,當然穩定的心理也是該項目成功的不可缺少因素。

然而,奇怪的是作為國際賽事成績最好的國內運動項目,國內該項目的選手其運動壽命都較為短暫,和其他存在劇烈對抗或對力量、速度等有極高要求的運動項目相比,乒乓球項目的技術特徵應該與其選手年齡增長之間的關係並不緊密,而事實上,國內大部分選手在超過35歲以後,在技術和心理的巔峰時期卻逐漸慢慢淡出觀眾的視野,40歲以上還在賽場的在國內是絕無僅有,這是一個奇怪的想象,不說我國的海外乒乓軍團,像“乒壇常青樹”瓦爾德內爾這樣的高齡球員在國外並不稀奇,其原因值得探究。

和大部分人的想象不一樣,乒乓球這一看著活動範圍不大,移動速度談不上快,動作幅度也不大的項目,國內運動員身上存在的各種傷病並不少。在專業領域,之前將乒乓球選手的各種傷病總結為項目性損傷,主要集中在腕部(手型變換的被動伸展),肩部(項目特徵的突然伸展),膝部(半蹲位時的突然變向),腰部(各種擊球動作需要的腰部快速轉動),對於我國體育科學技術而言,這些都不是難事,有傷治傷,無傷預防。但隨著專業訓練的年頭增長,以腰部為代表的傷病終於積累到了必須停訓治療時,運動員的運動壽命就走到了盡頭。

我國乒乓球運動員,開展專項訓練年齡非常早,而整個項目對力量訓練並不重視,而乒乓球的單側運動特點是無法改變的,幾個因素加在一起,導致我國該項目運動員很早就會出現軀體左右不對稱的存在,表現為肌肉的形態和力量,而隨著運動員的技術的日趨成熟,這種不對稱是很難糾正的,因為糾正的過程就是就是對運動員整體身體結構平衡的破壞,必然會導致技術發揮的改變或失常,這種後果是任何一個教練組所不能接受和承擔的。好在國內地大物博,國球領域人才濟濟,前浪還沒上岸,後浪就迫不及待地湧出。

然而,這種業內的培養模式,如果不從源頭抓起,運動員的傷病隱患將會一直潛伏在體內,水平越高,爆發的幾率越大。

乒乓球:球技背後的痛楚
乒乓球:球技背後的痛楚
乒乓球:球技背後的痛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