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正手拉球(圖解)

現在網絡上關於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的視頻有很多,內容更多關注如何發力,本文從更細節的方面分析正手拉球的細節。

小球時代:

在38mm小球時代,由於球速高、旋轉強選手更注重擺速,對於發力的要求沒有現在高,亂打參照孔令輝正手拉球的動作分析。

乒乓球:正手拉球(圖解)

孔令輝引拍結束

圖片上有三條線,從孔令輝下巴到腳尖有兩條線是支撐線,右腳這條線是引拍時的停止線,也就是說這條線的角度小於90°,如果接近甚至超過90°就失去了重心。橫著的這條線是雙肩和引拍手肘部的一條線,這三個點基本是在一條直線上(俯視),如果肘部在這條線前面就是引拍不足,如果肘部在這條線之後就是拉肘,都是不利於發力的。

乒乓球:正手拉球(圖解)

孔令輝揮拍結束動作

從上圖看孔令輝擊球后左腳、膝蓋、下巴還是成一條直線,這條線也應該小於90°,否則失去重心。

乒乓球:正手拉球(圖解)

拉球開始到結束的重心轉換圖

紅色是引拍三角形,藍色是揮拍結束三角形,中間綠色橢圓是重心轉換的區域,這個橢圓畫的有點大,實際上沒這麼大。

乒乓球:正手拉球(圖解)

擊球瞬間

乒乓球:正手拉球(圖解)

擊球結束

從上面兩圖可以看出,孔令輝在擊球和收拍時肘部與兩肩的位置是相對固定的,在小球時代,一般不需要大臂參與發力。

乒乓球:正手拉球(圖解)

拉球結束

從另一個角度看孔令輝擊球結束時的動作結構,三角形還是存在,而肘部只是稍稍前移一點,這個偏差主要是慣性造成的,力量很大時不可能完全停在一條線上,收不住。

孔令輝收拍是在眼眉的高度,防止球板擋住視線。孔令輝的動作結構非常緊湊,注重的是快速銜接而不是力量。

乒乓球:正手拉球(圖解)

兩肩與兩髖處於水平線上

乒乓球:正手拉球(圖解)

揮拍結束兩肩與兩髖處於水平線上

從上面兩圖中可以看出孔令輝從引拍到揮拍結束兩肩與兩髖位置是固定在一個平行線上的(由於沒有俯視圖只能用豎線示意),他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轉腰轉的是髖關節,這裡提示球友,整個腰椎的旋轉角度小於15°,用轉腰發力是不合理的,容易受傷。所謂轉腰實際上是轉體,而且整個軀幹要鎖緊緊的是運動,松的是舞蹈。鎖緊軀幹才能保證下肢的力量同步傳遞到手臂上,這個過程沒有先後順序,是同步的。

注意一點:孔令輝的上身前傾不多,如果前傾太多不利於做圓周運動,降低重心不是哈腰,而是膝蓋的彎曲。

對於業餘球友我建議大家使用孔令輝這種動作結構,銜接快,不容易受傷,如果要追求發力,大臂可以多往前送一些。

大球時代:

現在都是打40+的球,這個球要打出小球的那種威脅需要更大的力量。

乒乓球:正手拉球(圖解)

乒乓球:正手拉球(圖解)

乒乓球:正手拉球(圖解)

乒乓球:正手拉球(圖解)

上面4張圖是馬龍的擊球動作,馬龍站位明顯比孔令輝要遠一點,動作幅度更大,大臂向前更多,在大球時代是需要解放大臂的,如果還堅持兩肩與肘部在一條線上就限制了力量的輸出。

另一個明顯的差別是馬龍引拍位置,他是先把拍引到很低的位置(膝蓋附近),然後再根據來球的弧線調整起手高度,樊振東也是這樣引拍。這樣引拍可以防止引拍過高而漏球,擅長中遠臺的選手基本都是這麼引拍的,這樣可以保證每一板擊球都有撞擊(孔令輝摩擦更多些)。

對業餘球友的建議,儘量學習孔令輝的動作,馬龍的動作幅度過大,容易受傷,等把孔令輝的動作掌握了,您只需要放大這個動作就可以,還有一點,大球時代講究打磨結合,必須有一定的撞擊才能保證速度和力量,而撞擊就是揮拍多向前、少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