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網友母親的民國相冊

我的母親韓德常(1915.11.13——1990.7,14),如果在世,現在也是過了百歲。

翻開母親留下的老相冊:逝水流年,厚重、滄桑、斑駁的歷史碎片,在褪色的黑白影像中,流溢出另一個時代的風情。對我固然陌生,但可能由於血脈相連的緣故,又有似曾相識的溫暖。

一位網友母親的民國相冊

母親在照相館照的人生第一張標準像。

老話說:“七坐八爬”,講的是小兒七個月會坐,八個月會爬。

高背椅上,母親坐姿自如,神色安靜,顯然年齡在七個月以上了。掐指算算,這張照片至少有九十九年的歷史了。

經推證,這家照相館叫“鑄新”,位於“北京琉璃廠中間海王邨公園內”。離母親的家:北京南城,祖宅椿樹衚衕14號(後來的南柳巷25號)不遠。

母親的親媽叫王敏。身體不好,生孩子多,大多夭折,只剩下兄妹兩人:母親和我的大舅韓德章。

生母因肺癆去世,好像不到30歲。母親喪母時,還不足3歲。

一位網友母親的民國相冊

應該還是 “鑄新”的作品。民國初年的照相館都佈置的像話劇舞臺:有精緻的風景陪襯,還有小圍欄的實景搭配。

相片裡的母親,倚著欄杆,童花頭,小碎花棉袍,端正秀氣的面容,已初露“美人胚子”。右側坐著她的父親,長袍馬褂,瓜皮帽,棉鞋。

我的外公韓振華(1884——1963),號誦裳。早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學的是電氣化學。 回國後先在天津學堂教過一兩年書,這就是為什麼周恩來總理曾稱他為“大學長”的緣故。後來到了北京,一手創辦了師大附中,就是和平門外的那個師大男附中。他做第一任校主任。做了七年,累得胃病吐血。自此棄教從商,一直在金融界任職。

這張父女合影,母親一直珍藏在照相簿最重要的位置上。那時外公應在中國銀行大連分行經理任上,常年不在北京。大約惦記這個沒孃的女兒,留了這個念想兒。

一位網友母親的民國相冊

母親的家族顯赫,她出身於“天津八大家”。

據史料記載,自清朝咸豐初年(1851年)起,天津城裡就流傳著一個關於八大家的口訣: “韓、高、石、劉、穆,黃、楊、益照臨” 。 排名第一的“東門外韓家”, 又稱“天成號韓家”,從事海運業,是靠海船、海運發跡的。 

韓家到了上個世紀初,離開天津落戶北京,買下了北京南城西琉璃廠盡頭南柳巷的一處大宅院,共有101間房。解放後實行“經租”時,租給中華書局大部分。自留房還有28間半,正、偏兩套小院。冬天正院各房要生10個大爐子取暖。

這張在祖宅大門前的留影,證實著後輩的回憶:“老宅門向東開。門前兩旁有門墩、上馬石。高門檻,兩扇大門”。照片裡看不到的:“進去是門廳。兩旁有長兩米左右的“懶凳”(凳身較矮,凳面用見方的整木做成)。門廳的西面上方懸有“五世同堂”的匾。”

小小的母親,居於照片的正中位置,顯然被金貴的呵護著,墊著一個棉墊,坐在高門檻上。她一手扶著門墩,與眾人看鏡頭略有不同,她面龐微微向右,一副端莊恬靜的小模樣兒。

一位網友母親的民國相冊

母親在爺爺韓渤鵬(耀曾)和奶奶卞氏身邊長大。

爺爺韓渤鵬,清季維新時,曾任警察道;北洋政府時,為國務院秘書上行走。

值得一說的還是奶奶卞氏,有的稱她為卞家老太太,有的稱她為韓大奶奶。總之是南柳巷25號大宅門裡的當家人。

母親的奶奶也出自天津八大家,不過是新八大家。咸豐年間口訣中的八大家,後來有的逐漸敗落,新的豪富又不斷生成,於是崛起的家族取代了衰落的家族。新八大家榜單裡就有了李善人家、益德王家、鄉祠卞家、高臺階華家。

卞氏就是鄉祠卞家、也稱為 “隆順榕卞家”的女兒。母親的爺爺還有一位姐妹嫁到了卞家。天津八大家之間講究互相聯姻,可以從各家多對婚姻裡考證。

一位網友母親的民國相冊

母親的五個姑姑分別為:大姑韓俊華,號 長文(1878——1975)、四姑韓昇華,號憶文(1891——1969)五姑韓詠華,號愛文(1893——1994)、六姑韓恂華,號佩文(1899——1966)七姑韓權華,號筱文(1903——1985)。

一位網友母親的民國相冊

母親的中學學業應該是在京師公立第一女子中學完成的。

這所學校創建於1913 年,1926年經在該校任教的李大釗爭取,從北洋軍閥手中爭得原清內務府會計司南花園舊址作校址。1931年改名為北平市立第一女子中學。

母親有了3個閨蜜 。

照片中左一:夏承瑜。

她的父親夏枝巢是現代著名詩詞家,在九個子女中,夏承瑜居末,暱稱 “小九妹”。夏家在宣武門外永光寺街置了一處房產,屋舍眾多,院子裡花木扶疏,有許多馬纓花、白丁香,還有和南柳巷韓宅院子裡同樣的葡萄架、藤蘿架。此宅離南柳巷不遠,所以兩家老輩勤於走動,小輩更是互相串門。

和夏承瑜的閨蜜之情,一直延續到大學。1936年她倆一起考取了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母親主修鋼琴,夏承瑜主修聲樂。1937年抗戰爆發,上海淪陷。外公不放心母親孤身在外,將她轉學至北平的燕京大學音樂系。1939年夏承瑜嫁給了上海音專的學長、主修鋼琴的張雋偉,安家落戶在上海。

夏承瑜的六哥夏承楹,沒有六嫂知名度高。這位六嫂就是《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林海音一家從福建遷居北京,住在晉江會館。這家會館與南柳巷韓宅斜對門,不過幾步之遙。《城南舊事》中小英子眼裡的景物與人物,重現了當年母親家宅門之外的市井風情。

照片中左二:邵乃偲。

南柳巷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小巷子,不長,窄窄的。從韓宅出來向南走,百餘步,東拐就到了魏染衚衕。 這條衚衕以其30號而出名:一棟灰色的兩層小樓,樓門上方中央鐫刻著京報館”三個大字,是《京報》創始人邵飄萍的手筆,這裡也是他的住宅。邵飄萍與第一任夫人沈小仍育有二子三女,邵乃偲正是邵飄萍的次女。

她和母親在北平市立第一女中同學,後來嫁給了陳傳熙。陳傳熙也是母親上海音專的同學,當年他主修鋼琴,後來才做了指揮。邵乃偲與陳傳熙的姻緣,想來和母親、夏承瑜有關,是否閨蜜牽的紅線?

照片中右二:方秀卿。

她的父親方宗鰲,廣東普寧人。留學日本回國之後,在各大學教書,當中國大學教務長十多年,後來從了政。她的母親是日本人,定居中國多年,已經說的滿口流利的北京話,還寫的一手好字。

方公館位於宣武門外方壺齋五號。一個窄衚衕的盡端,就此一家。也有花木扶疏的院子,僅第一進院子中的一株白丁香,據說春日花發之時,全院便化作了“香雪海”。

方家和韓家有點親戚關係。母親的嫂嫂方詩云,也來自廣東普寧。方秀卿叫她“四姐”。

方秀卿也是學音樂的,大約1934年她從北京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肄業,到日本東京音樂學院深造。

據此估算,這張照片:白衣黑裙的四個女學生,姿態各異,坐在枝葉繁茂的花樹下合影,應是1934年以前的影像了。儘管年代久遠,但青春的氣息,力透紙背。撲面而來。

一位網友母親的民國相冊

母親離家南下,去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上學時,這所學校遷入新居不久。

新校舍1935年建成。主體樓3層磚混結構,主立面採用對稱構圖,建築外牆為清水紅磚牆面,牆角粉水泥假石,屋面鋪青色瓦片。立面窗洞,除兩端頭二層的半圓拱窗外,其餘沒有拱窗。主樓西翼是兩排琴房,琴房中間是一大片綠草如茵的廣場。

母親主修鋼琴。她說過:是流亡的白俄老師教她。查了一下資料,果然, 1929年,俄羅斯裔世界著名鋼琴家查哈羅夫旅居上海。 國立音專校長蕭友梅用比普通教授高一倍的月薪聘請他執教。查哈羅夫直到1942年病逝,再也沒有回過他的祖國(當時的蘇聯),但在異鄉帶出了一批優秀的中國弟子。

除了鋼琴教育,上海音專的聲樂教育也很有名,教授的是經典美聲唱法,據說也以白俄教師為主。母親的閨蜜夏承瑜主修花腔女高音,母親的一位男同學劉嘯東主修男低音。

這位男生就是著名鋼琴家劉詩昆的父親。據說他在學校裡追求過我的母親,未遂,但兩人一直保持友誼。我在母親後來留存下來的照片中,看到兩張照片,圖中是兩個活潑可愛的幼童,大一點的男孩,穿著西式短褲,短袖襯衫;小一點的女孩,一身裙裝,活脫脫一個漂亮的洋娃娃。母親說:這是劉詩昆和他的妹妹。

上海音專學費貴,上海城市的生活費也高。能進來讀書的多為富家子弟。劉瀟東就出身於天津富商之家。後來他耐不得幹音樂這行的清苦,還是經商去了。現在尚健在的著名聲樂教育家周小燕,1935年考入上海音專,也是母親的同學之一,她的家境也很好,父親是湖北的銀行家周蒼柏。

抗日戰爭爆發,上海淪陷,成為孤島。母親被外公轉學回北京,就讀於燕京大學音樂系。周小燕1938年則赴法國留學。學校處於艱難境地,四次搬家,並曾一度化整為零,分散在三個地點堅持辦學。最後遷至租界,對外改稱“私立上海音樂院”。

上海這段求學生涯,文革後母親留下的照片中沒有一張。所以只能選擇她和夏承瑜大約同時期的一張合照,不是在上海,而是在北京家中。推測她們是回家過暑假,而且那時戰火尚未燃起。

去年, 我託人尋找母親的母校舊址,得知它在上海楊浦區民京路918號,現在是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

一位網友母親的民國相冊

燕京大學是司徒雷登先生一手創辦的。1929年這所學校正式在中國立案,遵照中國政府的章程分設了文、理、法三學院,在文學院中正式設立了音樂系。

我查到了有關母親的一份節目單:1939年5月8日晚8點在貝公樓禮堂舉行的音樂會上,母親演奏了布拉姆斯的《g小調狂想曲》。彈這首曲子是有一定技術難度的。燕大音樂系對學生的基本功要求嚴格,同時要求把握多種類型的曲目,包括從巴羅克到浪漫主義晚期代表作曲家的作品。

而另一份資料記載:“主修鋼琴的劉金定(畢業於1939年)和韓德常(畢業於1940年)在畢業音樂會上也都演奏過她們自己創作或改編的作品,其中韓德常的畢業創作還包括她改編的鋼琴與管絃樂隊幻想曲《陽關三疊》” 。

一位網友母親的民國相冊

父親母親1944年結婚,舉行的是西式婚禮。我記得小時候翻看相冊,光這場婚禮就拍了許多照片,各種角度的、各個場面的、各位來賓的。當時我最愛看的是婚禮上的兩個小花童。但這些照片母親都沒有保留,只有這張在照相館拍攝的標準照,嵌在一個精緻的鏡框裡,一直掛在父母臥室的牆上。

據說,這張照片寄到父親上海的家中,引起奶奶的不安:新娘是漂亮,但個子怎麼這樣高啊?因為父親身高超過一米八,這張照片中母親只比他低半個頭。父親告訴她,新娘腳下墊高了。奶奶方才釋懷。

一位網友母親的民國相冊

1948年的秋天,清華園內。在五姑父梅貽琦家居住的甲府壹號,母親家族留下了最後一張全家福。

一位網友母親的民國相冊

這是母親和自己孃家人的合影。

出自照相館的作品。據推測拍攝時間應是1950年。從衣著看,或者春季或者秋季。

我終於可用自己的身份和口吻,介紹這張照片中的親屬長輩,因為我也忝列其中,那個梳偏分發型的小女孩就是我。

端坐正中的兩位。從左起:左1外婆高珍,左2外公韓誦裳。

後排站立的八位,從左起:左1表姐韓達明(大舅的女兒)、左2二舅韓德剛、左3母親韓德常、左4 父親徐獻瑜、左5大舅韓德章、左6大舅媽方詩云、左7三舅韓德揚、左8阿姨韓德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