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最佳的狀態是陰在上陽在下,可惜我們很多人卻上熱下寒

現代人最常見的一個症狀——上熱下寒。

注意陽虛有兩種表現,一種是陽虛則寒。陽氣少了,就如太陽不夠,熱量不夠,你整個人就怕冷,所以怕冷是陽虛,一點疑問都沒有。現在最可慮的是上熱下寒。

上熱下寒換一種表達叫作真寒假熱。經常覺得自己上火了,但是用清熱藥沒效,用滋陰藥沒效,而且越吃越嚴重,你就要高度懷疑是不是陽虛陽浮。

人體最佳的狀態是陰在上陽在下,可惜我們很多人卻上熱下寒


◆怎麼理解陽虛陽浮?

陽就是陽氣,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氣態,氣態的東西一多就稠密,稠密就內聚下沉,一少了就稀薄,稀薄就上浮外散,變成了陽虛的另外一種表達,就是陽氣上浮外散,表現為上部熱象,外部熱象,內部跟下部是寒象。

◆虛火實火如何分辨?

其實火的虛實是不難分辨的:假如我從來不上火,現在因為吃了一些上火的東西而出現,那多半是實;經常出現口腔潰瘍、舌瘡、青春痘、失眠這一類上熱症狀,但如果喝涼茶,喝的時候好一點,不喝的時候又不行,反覆發作。這一定是虛。

虛有兩種,一種是陰虛火旺,一種是陽虛陽浮。過於陰虛火旺,我們只前講過,所以這裡重心講陽虛陽浮。

我們用卦來表達,不懂卦也沒關係,但至少懂兩個概念——乾坤

我們先講一個八卦跟六十四卦怎麼區別?八卦是三個爻的,一橫斷開來的叫陰爻,一橫不斷叫陽爻。八卦是由陽爻跟陰爻以三重疊的形式出現叫八卦,但是以六重疊的形式是六十四卦,那六十四卦本身是八卦與八卦的排列組合。

人體最佳的狀態是陰在上陽在下,可惜我們很多人卻上熱下寒

上面三個陰爻是坤卦,下面三個陽爻叫乾卦——上坤下乾

人體最佳的狀態是陰在上陽在下,可惜我們很多人卻上熱下寒

上面陽爻是乾卦,下面三個陰爻叫坤卦——上乾下坤


你看這兩個卦,哪個更好?

一般人會直覺覺得應該是第二個好——乾為天,坤為地,天在上,地在下,好像很正常,但是在《周易》裡面它給轉了意思,乾為天,天屬陽,坤為地,地屬陰,陽是主升,陰是主降的。

陽在上而升,陰在下而降,這變成了陰陽分離,陰陽一分離沒有相互起作用,因為兩者離開了,沒有相互起作用,那就不構成對立制約、互根互用等等關係,你是你,他是他,兩者之間沒有互動,不會產生任何關係、任何變化。

人體最佳的狀態是陰在上陽在下,可惜我們很多人卻上熱下寒

上面是陽,下面是陰,叫否卦;但上陰下陽則是泰卦,否極泰來。為什麼否極泰來?

當陽在下,陽自下而升;陰在上,陰自上而降,陰陽就發生了關聯,一有關聯就互動起變化,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全部都出來了,這種叫作陰陽交感。

其實它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因為否極泰的理念在古代經常是用來治國的——國泰民安!如果代表君主的乾高高在上,那下面的坤就代表老百姓,老百姓在下。

從卦象看就是君主居上不能下來了解民意,民意在下也不能上達天聽,上下溝通不好,這個國家就治理不行。

但假如反過來,乾下坤上的泰就代表君主能下來了解民情,民情民意能上達天聽,上下溝通,體現出以民為貴,以民為本就國泰民安。


把這個意念一轉到中醫就是陽氣在下部,陰在上部是最好的狀態,因為陰是液體,液體是從上而下灌溉全身最合理,陽氣是火,火自下而上溫全身最合理。但你顛倒過來了,陽在上,陰在下,那就是剛才講的上熱下寒。

人體最佳的狀態是陰在上陽在下,可惜我們很多人卻上熱下寒

◆上熱下寒的表現

最常見的是:反覆發作性的口腔潰瘍、舌瘡、失眠、慢性咽炎的咽喉灼熱感、慢性中耳炎、目赤、青春痘等、失眠這一系列上熱證候。

但是有這些症狀不能說就是上熱下寒,必須有下寒的表現,比如比常人怕冷,又比如飲食耐溫不耐寒,吃溫的東西舒服,吃涼的東西不行。甚至熱飲不行,涼飲不行,其實也很可疑的。因為一吃熱的就上火,一吃寒的就傷下陽。

再有一個指標,夜尿多,夜尿多是腎陽虛的表現,氣化功能不行;女的再來一個指標-宮寒,來月經的時候,經色紫暗夾血塊、痛經,小腹局部有冷的感覺,要用熱水袋、暖寶寶。再來關節容易有冷的感覺,尤其是膝關節,再來女同胞在冬天睡覺的時候腳還是冷的。


人體最佳的狀態是陰在上陽在下,可惜我們很多人卻上熱下寒


上面睡不著,下面冷的,就是上熱下寒。如果你有了這類證候基本上可以判斷是上熱下寒,但假如我們還覺得肯定的還不夠徹底,那簡單,看他既往的治療經過,假如用過清熱藥無效,用過滋陰藥無效,而且發作頻率越來越頻,基本上九成九就是陽虛陽浮了。

陽虛陽浮還分程度,像上面的否卦,我們覺得不是那麼理想,但如果按以往往教科書的陰陽平衡來理解,就容易出現理解上的偏差,因為陰陽平衡在教科書裡面給人的感覺,就是陰陽的量大致一樣。

但你有沒有發現就量而言,否卦跟泰卦一樣的,都是三陰三陽,就量而言他們都是平衡的,但是位置卻不一樣,由於位置的不同,就帶來了功用上的一個合理一個不合理的問題。所以應該說:陰陽平衡除了量的問題,還有一個位置問題相應考量。

人體最佳的狀態是陰在上陽在下,可惜我們很多人卻上熱下寒


這兩幅卦,越往後陰越多陽越少,也就說陽虛陽浮有程度之差,像張仲景《傷寒論》裡面的通脈四逆湯那一類方是治療程度重的,但是我們現在大部分見到的陽虛陽浮是程度比較輕的,就以剛才講的上部熱象為主,加有下寒。

該怎麼治療呢?他的本質不是陽虛嗎,那就補陽,但是補陽有一個問題,你下部的陽固然補了,上部的陽同樣補了,所以上熱很容易立馬就顯出來,所以很多人說醫生我不行,我虛不受補,吃了藥容易上火。

實際上,沒有虛不受補的人,只有不會補的人。

哪有什麼虛不受補,如果一吃這種溫的東西就上火,要不就是你補錯了,比如陰虛你當作陽虛來補,那肯定不行;要不就是陽虛陽浮你就直接單純地補陽了,那也不行。要訣是:你補陽的同時,要把陽氣拉下來,中醫叫作潛陽。

你上部多,下部不夠,幹嘛要浪費能源?用清熱是浪費能源的,因為你把它清掉了。但是你是上面多,下面不夠,把它拉回來就對了,廣東話叫拉上補下,這樣既補了陽,也不容易上火。

把陽氣拉回來的最簡單的方法,除了艾灸湧泉,還有一個泡腳,還有一個把肉桂粉調成糊狀貼到腳板底,肉桂粉調成糊狀用醋或者是蜂蜜,你用什麼膠布黏上去是你的事了,這種膠布淘寶上應該有,你貼到腳板底,失眠的人大概50%能好轉,有的當天就見效了。

人體最佳的狀態是陰在上陽在下,可惜我們很多人卻上熱下寒


還有一個關鍵,人的陽氣是怎麼走的呢?——人哪裡動,陽氣往那裡去。你說我們現在動哪裡,我們現代人主要是動腦,你一動腦陽氣直奔上部,你不陽虛陽浮才怪。

所以應該動哪裡?

你應該動腳,怎麼動腳,走路,重新學走路。

其實最好是走到腳板底發熱,但以女同胞逛街的速度恐怕是不行的,你應該像運動一樣走得相對快一點,微出汗,腳板底發熱,走個30~40分鐘,這樣陽氣就回到腳上了。另外一個最簡單的像我上課一樣,站著。

人體最佳的狀態是陰在上陽在下,可惜我們很多人卻上熱下寒

有人說我,你真傻,不會坐著在上課。我一點都不傻,我站了30多年,就30多年的陽在下陰在上的泰卦,誰傻?

而且說老實話,老師上課一站,精氣神就出來;你如果是坐在那邊往往是無精打采的,很難提起精氣神。另外更好的就是站樁,一站樁五六分鐘陽氣就下去,站樁本來就有一個下沉感。

有人說很忙,但你不是每天對著電腦嗎?你不能把凳子挪開5分鐘?看電視的時候不能站一站嗎?不用你很多時間。


站樁、走路、艾灸湧泉、肉桂粉貼湧泉,這樣做大部分火就能歸元,你甚至可以不吃藥。如果陽虛陽浮較重的,用藥補陽時就還得注意加潛陽藥,比如龍骨、牡蠣、龜板這種質地比較重的中藥把它往下拉往下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