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為什麼連對聯的平仄相對都不懂了?

滏陽之畔


估計是春晚裡的小嶽嶽的相聲讓大家對春聯的興趣都上來了吧,所以最近關於對聯的話題多了起來。

通過央視審查的節目,多少有些正經。所以,郭德綱也好,岳雲鵬也好,上去了也只能表演一些過時、過氣、過濾的段子。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對對子”算是經典相聲藝術節目了。《笠翁對韻》也是相聲裡面最喜歡引用的,畢竟朗朗上口,又顯得有學問。但是引用部分是可以的,你不能從頭到尾都用吧,說相聲不得抖包袱麼,所以一般到了“赤日對蒼穹”之後,相聲演員就會進行加工,甩出自己的句子來,逗人一笑。

前有那誰對的“雷隱隱,霧濛濛,機器貓對維尼熊”,後有這位“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意思都差不多,藝術加工,在老經典裡面出些新花樣,再通過反覆吟誦,讓臺下觀眾參與進來,達到一個節目效果而已。

不過在略知詩文對聯的人眼中看來,多少有些尷尬。因為這些基礎的東西,講個兩遍還行,三四次的反覆感覺有點太看低觀眾的水平。

好像他們在臺上講了幾副對聯吧?當時聽的時候就知道了,絕對沒有符合平仄相對的,印象深點的就是“法海洗澡沒法塗沐浴液”,這有什麼平仄可言!這純粹就是湊偏旁字數強行尬聊。只不過創造了效果就行了,是不是對仗並不重要。

至於其他的,都忘了,但是應該是沒有好對聯。

其實小嶽嶽吟唱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當然不是對聯,因為沒有內容。這只是一種對聯的對仗規則,還是變格。一般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只不過對聯相對格律詩來說,比較寬鬆,如果按照這種平仄寫出內容,稱為對聯也未嘗不可。隨手填一聯:

天地同慶新春祭, 平仄平仄平平仄

九州共歡幸福年。 仄平仄平仄仄平

“福”為入聲字,仄音入韻。這是對聯嗎?當然是。不過很垃圾罷了。

相聲嘛,聽著樂呵就行了,別太計較。特別是央視這種洗衣粉洗了三遍的段子,能有點效果就算不錯了。你看當年郭德綱上春晚講的啥?

作為春晚這麼大舞臺的節目也沒有對語言類節目的知識進行嚴格把關,那頭條裡面的亂七八糟對對子又算什麼呢?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1關於春晚上的“平仄平仄平平仄”。

本來《笠翁對韻》是沒有這句話的,但相聲不可能引用全部的《笠翁對韻》,所以要找節骨眼打住,我目前見過兩種形式的節骨眼。

一種是抖包袱,我聽過高峰說這段的時候是這樣的: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濛濛,機器貓對維尼熊。機器貓對維尼熊出現在《笠翁對韻》裡太無厘頭了。

另一種就是以“一句之內平仄兩兩相間”這種具體的對聯格律要求為節骨眼。一般應該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尾字落在平字,諧押東韻。

像岳雲鵬說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在對聯創作上來說肯定有毛病,七言律句是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潛規則,但他這個二四六已經錯了,二平四必仄,二仄則四必平。

《妙言趣語》其實就是老節目《對對子》或者叫《對春聯》,我發現幾乎所有版本的《對對子》裡用到《笠翁對韻》並用第二種節骨眼做結的無一例外說的都是“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所以應該是最早的版本就錯了,後邊就是傳承的問題了。

2為什麼很多人創作對聯時不顧平仄

一句之內平仄兩兩相間,是古人總結的最優美的漢字閱讀規律,近體詩和對聯的律句是一定要遵守的,在聯律中,這種規律又叫“馬蹄韻”。

我認為創作近體詩和對聯時不顧平仄大概有這樣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好高騖遠,可能剛剛接觸創作,看了一些全平全仄古今某某長聯就想大試身手,可是水平還達不到,怎麼辦呢?咱“不害意”為先吧。說起這個“不害意”我就感覺十分可笑,不害意這是學習古典文學的時候老師們經常說的話,目的是解釋古典文學中一些個例為什麼會被視為優秀,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學生的自信,對教育來說是有益的。但老師有沒有告訴你你今天能創造的所有意境幾乎都能在古人的作品裡找到符合規則的“原創”呢?

第二種是天然偏見,就是我天生就是來破舊創新的,什麼格律呀平仄呀都是應該拋棄的古董。我不喜歡,我就不用。

第三種就是重在參與型的,大家樂呵樂呵附庸個風雅湊個數就完了。誰有那個時間學規則去。

每一種都沒有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出發點,那些聯意清奇,格律質樸的作品也很多啊,不必注意力都集中在這裡。

以上淺見,歡迎斧正。


風雲散士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試著來分析一下。

首先,談談”現代人不懂對聯的平仄相對“中的”現代人“。題主應該是看到頭條問答中有不少人所對之聯,不合平仄音律要求,所以才有此感嘆。其實我認為現在人們受教育水平提高了,懂平仄的現代人總數應該是比任一時期懂平仄的古代人要多的,因為有文化、受教育的人數遠遠超過了古代。從這方面看,我們還是應該慶幸的,因為縱向上比較,懂平仄、有文化的人數是增加了的。

其次,為什麼受教育、有文化的現代人數量多了,但是我們卻感覺懂對聯平仄要求的人反而少了呢?應該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對聯平仄、詩詞創作對古代文人而言,是基本功和入門課,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可以作出很好的詩詞對聯,而到了現代,對於對聯詩詞方面的重視不夠,相關的教育培訓少了,也沒有什麼硬性的要求,詩詞對聯的佳作就少多了,所以就容易產生現代人不如古代人懂對聯平仄的人多的這種感覺。

二、古語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怎麼顯示出讀過書呢,在古時候通過吟詩作對就可以看出人的文化品味、人格修養,詩作得好、聯對得好,是值得被讚揚、被傳誦的,所以古代有這個吟詩作對的良好氛圍,讀書人也願意研究、願意參與。但是到了現代,百無一用是書生更深入人心,能寫會畫、吟詩作對遠不如豪車豪宅能獲得認可,甚至如果沉迷於詩詞對聯,還會被人認為是不務正業,不如打工掙錢更實在、更實惠。也就是說,現代社會,少了吟詩作對的良好氛圍,所以懂對聯平仄的人感覺上是少了。

三、題主的感慨更多的是基於在悟空問答中對聯的質量不盡人意,實際上悟空問答也正在發展中,很多楹聯高手大師並未參與進來,出對應對的多是草根愛好者,未受過正規系統的對聯知識培訓,所以難免良莠不齊。但在我看來,這已是一大進步,說明還有人愛好對聯、還有人在關注對聯、這一傳統文化還有成長髮展的土壤和條件。如果在這個平臺上出對應對的僅僅是十數個專家大師,雖然出對應對水平提高了,看起來嚴格遵守平仄格律了,但是脫離了人民群眾的喜愛和關注,那麼這一傳統文化可能也就快要消亡了。

所以說,即便看起來現代人懂平仄的少了,但是如果有人還在喜歡著對聯、還在關注著對聯、還在想著對對聯,那就很好,那就說明它消亡不了,它還活著。吾等愛好者,實應慶幸。

不知如此作答,題主可滿意?

******更多佳聯巧對、詩詞歌賦,請關注頭條號李說一,探討學習,吟詩作對。


詩詞對聯李說一


我在小時候學習詩詞時,還是用手抄本的王力《詩詞十講》,裡面“—”代表平,“|”代表仄,這都容易明白,但看到“0”,就不明白了(後來才知道是表示可平或者可仄)。因為是自學,沒有人教,也不知道問誰,後來問初中的語文老師,她看了,竟然大罵我:“課本的東西還沒有學會,就學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後來我才知道,她其實不懂詩詞格律,講詩詞,都是講“中心思想”那些字面的意思。到了上大學,“古代漢語”有一個章節,講格律,雖然分講了普通話的四聲,也講了“入”聲字的“消失”,相對粵語地區的學生來說,老師也講了粵語的九音之類,基本明白了平、仄。但畢業後,大家都忘記這些古代知識了,除了個別寫舊體詩的人,還了解平、仄,用它來寫詩,或者分析詩詞,其他都沒了這些知識。由我的經歷看,平、仄在教育領域,並不獲重視,詩詞創作也不受到重視,有些人識,大多是因為愛好,自學,或者跟老人家學的。所以,雖然目前很多人寫對聯、寫律詩,但平、仄分不清楚,亂用字。這個搞不明白,詩的“粘”和“對”的格律也不明白、上、下聯用字平仄要相對的規則以不明白,所以我們就看到很多不合格的律詩、對聯出現了。這就是為什麼現代人連對聯的平仄相對都不懂原因,雖然現在引入不少古代文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但都只是教育學生背誦、解釋,引導他們學習寫作詩詞,還是很少老師在做這項工作。如此,平、仄不分,仍然會是一大現象。


李薇禮儀


現代人為何連對聯的平仄相對都不懂了?

原因如下:

一、對聯源於格律詩對仗聯,多數人缺乏格律常識,將對聯誤解為對偶句。

對仗是律詩規則之一,要求上下句平仄相反,詞性相同,句式結構相同。

對偶是修辭手法之一,詞性相同,句式結構相同即可,無平仄要求。

二、對聯創作審美態度不同。

頭條用戶普遍認為頭條“玩對聯”,是為了“玩開心”,“平仄是帶著鐐銬跳舞”,“束縛了意境發揮”,“平仄是驅殼,味同嚼蠟”,“意境美好,不論平仄,瑕不掩瑜”,對聯與散文、小說體裁混同起來。要不,散文與小說等體裁難道就不講意境嗎?如果有人分享普及平仄常識,他們就群起而攻之,或者自命不凡,以“大師”自居,居高臨下,簡單貼標籤,無事實無依據無論證地完全否定,甚至用粗暴語言謾罵噴人。平仄常識分享普及,舉步維艱,令人堪憂!

三、詩聯界崇古復古派敵視新韻正格平仄,造成平仄規則小眾化,給大眾參與詩聯創作審美帶來了不可低估的困惑,使得大眾畏平仄規則如虎。

以方言為基礎的古韻及其入聲字,嚴重干擾了當今國家頒佈的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系統平仄規範,給今人平仄概念造成了混亂。孤平失替的被追捧為“拗救格”,失對的被追捧為“偷春體”,失粘的被追捧為“折腰體”等等,無異於邯鄲學步,難怪“現代人連對聯的平仄相對都不懂了”!

君不見,古聖名篇爭相炒作,崇古神話無人超越;君不見,畸格怪體濫觴橫行,復古逆流彈冠相慶;君不見,新韻正格舉步維艱,詩聯領域蕭條冷落!

嗚呼!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悲矣!慘哉!憐乎?痛焉?



詩聯創作審美


很多年沒有看春晚了。

所以對聯相聲的梗我不知道。



現在寫對聯,幾乎都是娛樂。

有正經娛樂的,但非常少;有的都是純娛樂的解悶兒,多到佔據95%以上!


不考慮規矩,就是你上面幾個字,我也以同樣字數的招呼,有時甚至這點也徹底打碎。

都什麼年代了!怎麼能夠沒有創新意識呢?!

我不知道該如何稱呼現在的對聯,因為它被玩兒得已經不是對聯了,真是被玩兒壞啦!

但非要正經八百的讓所有人都承認它的名號,它是"對聯"!


看著如此這般,我也醉了。

以自己毅然而決然的方式進行文藝創作,快速的出手一幅幅對聯,心情相當的舒暢!

用自己覺得得心應手的方法寫對聯,可以對別人講,"這叫意境,懂嗎?該創新啦!"

有沒有指點江山的果敢勁兒?

大家都快樂!

大家都是文化人!

寫對聯,讓自己的娛樂看著很正式,有組織,有擁躉,有點贊,有回應,有滿足。

好!!!

把生活整得特別文藝範兒,其樂無窮!

我們的生活太需要文藝,

太需要藝術啦!

這是一個新時代!

走起!

該創作啦!!!


畫大衛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反思的問題。首先,我要說,不是所有的現代人都不懂春聯的平仄,只能說一部分,或者很大一部分人不懂。我相信,還是有一部分現代人是懂春聯的平仄的。


這個春節,我是在陝西過的。跟往年一樣,也很關注春節的各種元素,當然也包括春聯。現在各家各戶貼在門上的春聯一般都是買現成的,或者請有一定文化功底的人代寫。所以,你會看到大家貼的春聯還是比較講究平仄的,但其中有一部分春聯,確實談不上平仄。當然,即使不平仄,很多人也看不出來,因為這些人也不懂平仄。 但古人對對子,是很講究平仄的。

我記得我小時候,我們村有一個老秀才,走到一戶人家門前,便駐足而唸唸有詞,“平平仄仄仄平平”地嘮叨個沒完,然後提醒人家,春聯寫得不對。 當然,沒人聽他的,只把他的說詞當成笑話。這是因為,新文化運動後,傳統文化被打入冷宮,中小學教科書也不再講平仄,因為考試不考這個,大家都認為這東西過時了。


現在,我們重新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開始倡導文化自信。但我們忽然發現,老祖宗留下來的很多東西,我們看不懂了!這其中就包括春聯的平仄。

平仄,是中國詩詞(包括春聯)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古人的詩詞是嚴格按照格律寫成的,如果我們不懂格律,不懂平仄,也就無從全面地欣賞古人留給我們的詩詞之美。 從這個角度說,平仄並非古懂,我們現代人應該學習一下格律知識,掌握與古人對話的工具。


凌子看世界


語言環境變化了,科舉考試也取消了,大眾不懂是正常的,毛澤東酷愛古詩詞,也是古詩詞的大家,但他也不主張大眾學古詩詞。古詩詞一種精緻的文字遊戲,了了幾個字,卻藏有諸多的規定,人言猶如戴著鐵鐐跳舞,能跳好非常不易,故屬文人風雅之事,亦吸引諸多人喜愛並嘗試。字數相同,平仄相間,詞性相同,結構精巧,意境高雅,奇巧新趣。這些基本要求,是須堅守的,但古韻應過渡到新韻來,因為如今流行普通話,但不必排斥平水韻,肯定有個共存與漸進的過程。不講格律肯定不行,就象下圍棋,打撲克都有規章,沒有規章也就非詩詞對聯了。


用戶9296112696161


這確實是個問題,對聯是傳統文化中精品文化之一,沒有深厚的文學底蘊就是絞盡腦汁也寫不出精品對聯。就像李旦寫的上聯:塔從地下直冒出頂上細來底下粗,下聯:有朝一日調過來底下細來頂上粗。成為現在對聯教學的笑料教材。對聯不能簡單的押韻就是對聯,還要有寓意讚美抒情懷舊想往等思想內涵。

小時候先生總是讓我們背書,就是唱讀古詩背不好就要捱打,戒尺打在手心是很痛的,但背下來的書卻是一輩子忘不了的。我給大家分享一下: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濛濛,暮鼓對晨鐘。牛女二星河左右,兩俱參商鬥西東。十月塞邊爽爽寒風經戍旅,三東江上漫漫瑞雪冷漁翁……。

不知對寫作對聯是否有幫助,但多學古文吸取精華對創作大有益處。至此新年之際向大家拜年:恭賀新年,年年有錢,錢能致富,富貴相連,連生貴子,子孝孫賢。大吉大利大發財源!


吉祥待完善


這個問題,我只說一句,從詩歌的改革,有了白話詩,有了新詩(自由體)的出現。古體詩就和新詩比拼了。至於誰好誰劣。要在生活中檢驗。

寫絕句,格律詩,那是當考慮平仄,音律的。但是,古體詩中的,五言詩,七言詩

也有不是律詩的,如打油詩,詩經中的打夯歌等。所以願意寫什麼體的詩是自己的自由。(但未格律的,不得稱七律,絕句)。我的詩就在古體與新體詩之間。這是自己觀點,只要讀者喜歡,我想也可以稱為詩。喜歡的人多,且持久(幾十年。一百年,幾百年才算好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