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城工程浩大堪稱世界之最,即使放在現代也是令人汗顏的!那麼古代人是如何建成的?

百科星君


長城作為我國重要的標誌,歷來以雄偉著稱。它的修建時間跨度上千年,但是主要還是以秦始皇時期為主。他是在其他諸侯國修建的部分城牆的基礎上,將其鏈接起來,並加以拓展,最終形成舉世聞名的長城,後世有破壞,也有修復,現在比較常見的是明代修復的長城。那麼這麼大一個工程,在古代是如何完成的呢?


修建這樣浩大的工程,勞動力是必不可少的。秦始皇統一全國,戰爭中抓獲的俘虜與反抗者不少,這些人都被當做囚犯,押運到全國各處工地進行勞動,主要有長城工地,驪山工地,阿房宮工地等,個各地方郡縣,也有自己的一些工程,例如修補城牆。因為是囚犯,所以他們的生活標準很差,死亡率也高,各種逃跑和反抗此起彼伏。但是囚犯還遠遠不能滿足勞動力需求。全國各地老百姓都需要服徭役,從家庭裡抽取男丁,四面八方往工地集結。而且法令嚴酷,遲到或逃跑,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在這樣的高壓下,老百姓不得不拼命的幹活。陳勝吳廣起義,就是因為耽誤了時間報道,橫豎都是死,被迫揭竿起義。

有了勞動力,還需要技術支持。關於長城修建的選址,這些地質勘探工作,現在人們已經無法知道是如何進行的了。但是對於長城的修建技術,我們則可以通過遺址一窺究竟。長城大部分城牆都是我們所看到的兩種形式修建,即條石和土磚,或者兩者結合而成。但是一些特殊地段,如甘肅地區,土地沙化,石材稀少,這也難不倒古人。他們用粘土,加上平鋪的樹枝柳條等,層層壓實,所修建的城牆一樣屹立千年不倒。

關於長城修建,還有一些迷信的傳言。說秦始皇將勞工封死在城牆裡,或者是為了祭獻。這些說法都站不住腳跟。至今沒有在城牆裡發現過古人屍骨。而且肉體怎麼能與石磚相比,那樣豈不是削弱城牆強度。再者,即便是祭祀,龐大的兵馬俑給我們一個信息,那就是秦始皇時代,不再活人祭祀,取而代之的是俑。這些說法,可能是那些丟失國土而憎恨秦始皇的人,造謠誹謗吧。


經理聊歷史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其不光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還是世界文化遺產。

那麼哪怕是今日也是十分艱難的這項工程,在古代又是怎麼修建的呢?

其一、人員

修築長城的人員絕對不可能少,那麼這些人又都是誰?首先就是戍防的軍隊,長城額主要作用就是聯通城郭,防守邊界,故而對於軍隊來說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修建的方面,他們也是主要力量。如歷史記載,秦時修築長城,即是蒙恬打退匈奴後,以數量眾多的大軍修築。當然在歷史上記載不一,如《史記》言三十萬,《淮南子》言五十萬。不過,我們可以知道,這種事情工程,至少也需要幾十萬人才行。

當然除了軍隊,其實還強徵民夫,這人數更多,在歷史文獻上亦不乏記載,其中各種各樣的故事悲歡離合皆有,不一一細說。

其二、設計

光有了人可不行,要知道長城經行的地理情況千變萬化,高山峻嶺、大河深谷、沙漠草原、戈壁灘石等等都有。

那麼古人又是如何設計的呢,其實貫徹始終的都是一條原則,那就是“因地形,用險制塞”。中國自早就有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順應自然本就是各種事項的核心理念,古代兵法之中不乏因地制宜,巧用天險的事例,而作為軍事功用的長城自然也滿足這一設計理念,要結合地形設計,因此,在設計長城的時候,實際上是創造了一條利用自然地形,在險要處修築的偉大工事。如《通典》上說。“烽臺,於高山四顧險要之處置之,無山亦於孤回平地置”。

其三、材料

關於修築長城的建築材料,在沒有大量用磚以前,主要是土,石和木料、瓦件等。需要量非常大,不過由於設計理念,周邊常有高山,因此多為就地取材。而除了土、石、木料之外,其實,為了堅固,還需用大量的磚和“水泥”。

要知道,水泥可是在十八世紀才從英國傳過來的,那麼長城又是怎麼弄的呢?其實我國古代早已經有類似之物,只是不以水泥稱呼罷了。

因為水泥的主要成分就是石灰,而中國很早就有燒製石灰的方法了,不光如此,還在石灰砂漿摻入了黃粘土,以此來增加砂漿的耐性。除此之外,還發明瞭唇灰,這種唇灰是使用河蚌殼燒製成的,性能優越性更超過石灰。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糯米灰,就是把糯米湯加入到石灰砂漿中攪拌,形成了一種新型的複合石灰,糯米石灰的強度比純石灰砂漿更堅固。如明清時代長城很多的城牆都是糯米灰製造的。而秦漢時代多用的是一種叫做三合土的材料,是用紅泥和粗砂石灰塊等經過夯實擊打而形成的建築材料,不過強度略小於混凝土。


井夫子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也是新世界七大奇蹟(佩特拉古城、羅馬聖鬥獸場、印度泰姬陵、墨西哥金字塔、秘魯馬丘比丘遺址、里約熱內盧基督像)中建築時間最長,工程最浩大,橫跨區域最廣,知名度最高的建築奇蹟;長城這麼浩大工程,即使放在現代也令人汗顏,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是如何建成的呢?

長城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稱,西周時期“烽火戲諸侯”那個軍事防禦工程就是長城的雛形,春秋戰國就二十多個諸侯國修築過長城,楚國為了防禦敵國偷襲修築的“方城”,秦始皇統一六國,蒙恬率領30萬大軍擊敗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後,秦始皇開始修築長城,將各國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修建的長城——秦長城。

秦修建長城之後,漢、魏晉南北朝、隋、遼、金、明等幾朝,都在北部、東北、西北修建防禦工事,這些都是所謂的長城, 只不過稱呼不同,漢稱塞、金稱界壕,明稱大邊等等稱呼。長城的修築隨著朝代更替,科技進步,後代在前代的基礎上修築的更加完善,增加新的防禦措施,防禦體系更加完備,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山河天險。

西漢在“白登之圍”後,多沿用秦朝長城,多修少建,漢武帝時期,主動出擊匈奴,西漢邊防守為攻擊,大勝匈奴後,在新獲得西域地區也修建漢塞,使長城向西延遲數千公里。我國另一次大規模修築長城時期是明朝,明朝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修築長城持續了200年,雖然修建之初存在北魏、北齊、隋長城,大多殘損嚴重失去防禦能力,為了實現防禦體系,明帝王重新設定長城走向,將長城向東延長至鴨綠江畔,向西到嘉峪關,這也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長城。

長城如此浩大工程,屹立千年而不倒,這樣偉大的建築工程離不開勘探測量技術,材料和人力,那麼綿延萬里的長城在修建過程中都應用了哪些技術呢?

長城的修建的科技背景,長城工程肯定離不開測量技術,在沒有衛星精確定位的情況下,我們老祖宗還是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的,那就是應用天文科學,我國早在黃帝時期就確定了陰陽、五行、十方、十二宮等相對完整的天文體系,西周石岐區已經有了二十八星宿劃分周天,這些天文科學被應用於古代建築中,也在長城建築中應用。

筆者舉兩個例子,以秦長城和明長城為例,大家看看就知道我們老祖宗那些先進天文技術,秦長城南段長城、咸陽城、渭水三者形成的空間關係與當時北斗七星、帝星、銀河在天體宮闕的位置相一致;對於明長城,有外國學者研究認為,明長城蘊含了“龍”的概念,如山海關為龍頭,嘉峪關為龍尾,其他龍身位置對應不同天體、星座。

此外,在長城修築過程中離不開大地測量,建築施工技術,數學運算技術;其實這些技術我們老祖宗早就應用了,大禹在治水過程中就應用了“準、繩、矩”等原始測量工具,戰國時期能成功修建漳水渠、都江堰、鄭國渠,表明當時測量技術和建設施工水平已經有了相當高水平;數學測算方面,《九章算術》就有勾股定理、立表法、連索法、參直法等先進的測量方法,堪輿方面,秦朝《搜山記》是流傳下來最早風水學著作,可見秦朝修建長城時具備良好技術基礎,這些技術經歷漢、唐、宋、到了明朝得到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正是有了這些高超測量技術,長城防禦工事可穿越高原、丘陵、或沿襲山川形便,沿著山河大川、山巒間延續,沙漠中蜿蜒……,長城的修築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山河天險,在建築設計方面,因地形,用險制塞,加上“天人合一”的理念利用山川形便,順應自然,這樣不僅最大減少工程量,節省資金,還是能使城牆更加堅固。

長城所用的材料如此浩大,多數為就地取材,在沒有磚之前,主要是土、石頭、瓦件等,當時雖然沒有水泥,有類似於水泥這樣的物質,因為中國很早就有燒製石灰的方法了,這個石灰就是現代水泥的主要成分,他們將石灰砂漿摻入黃粘土,增加砂漿耐性;秦漢時期還採用三合土材料,用紅泥和粗砂石灰塊經過夯實擊打而形成建築材料,強度僅略小於現代的混凝土,秦漢時代城牆儘管都是用夯土築造,但是這種夯土城牆非常堅固。

此外,還有用河蚌燒製成的唇灰,其性能甚至超越石灰,還有糯米石灰,其強度比純石灰砂漿還要堅固,明清長城的城牆大多都是糯米灰製造的;在一些特殊地區,土地沙化,石頭稀少地區,古人可以用粘土,加上平鋪的柳條,層層夯實,所修建城牆一樣屹立千年不倒。

修築長城人力從哪裡來呢?秦始皇時期,有蒙恬軍隊等戍防軍隊,戰爭中抓獲俘虜,以及國內反抗者,當囚犯修長城,全國各地老百姓需要服徭役,家庭抽取男丁,從“孟姜女哭長城”中可窺見一斑,這些民夫從四面八方向工地集結,法令嚴酷,遲到或者逃跑都被處以極刑,陳勝吳廣就是因為耽誤時間,去也死,逃也死,被迫揭竿而起的。

長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數十年上百年建成的,而是這些朝代歷經千年修築而成,有資料記載秦代修長城徵用軍隊和民夫多達150萬左右,到了北齊時期為修長城一次性就徵用民力180萬人,隋唐時期也徵用數十萬,甚至數百萬人修築長城。

長城是一項防禦工程,自春秋戰國開始,一直到明清期間在中國北方疆域都發揮著重要的戰略防禦功能,在抗日戰爭時期那場著名的“長城抗戰”打出了中華民族千年來的骨氣;長城還是我國曆史文化的象徵,無數詩人都為長城留下濃重的一筆,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李白“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王維“西出陽關無故人”等等都留下了長城的身影。

長城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擔負著我國千年防禦工程,能有如此偉大的工程,是我國勞動人民歷經千年血汗的傑作,也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


資深人士說文史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綿延萬里,西至嘉峪關,東至秦皇島。工程浩大,,堪稱中國八大奇蹟。長城早在春秋戰國就基本形成了,但段段續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防備北方匈奴的南侵,動員了全國數百萬的人力,把各國修造的長城連接起來,西至玉門嘉峪關,穿越沙漠戈壁灘,翻山越嶺,直達東海秦皇島。故稱萬里長城。明朝統一華夏後,又加固維修了萬里長城,使其更加高大堅固。舉世聞名。這樣浩大的工程放在現在也是一個巨大的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創世之舉。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窮盡國力物力幾十年才建成的浩大之舉。








順其自然65491946


公元前214年,秦大將蒙恬擊敗匈奴,收河南(今黃河河套)後,奉始皇之命修築長城。起於臨洮(今甘肅岷縣),順黃河北至河套,傍陰山東至遼東。史稱萬里長城。蒙恬自此鎮守上郡(今陝西榆林東南)。

修築長城人力,最初為蒙恬的軍隊,後改為民伕,由軍人監管。修築材料多為就地山石為主,並採用石灰漿、糯米粉及粘性較強的硬黃土澆灌,從而保證了長城的質量。由於工程浩大,距離又遠,民工多達幾十萬,因而各地使用的建築材料也不相同,但大同小異。

古人做事講認真,從不摻假,監軍對工程質量也不敢馬虎,使用材料及人工、搬運等費用,無人敢貪汙,因而工程質量相當高,即使千年的今天,除風化和人為破壞外,基本完好無損。這真是: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古人智慧,令今人讚歎不已。


楓丹白露211735932


我國雄偉的萬里長城之所以堅固,自己幾千年而不倒有一下幾點原因:

一:在古代時候沒有水泥,可是古人建造長城非常牢固,因為那時人類已經研究出石灰砂漿,再在石灰砂漿摻入了黃粘土,增加砂漿的凝固性、堅固性和耐腐蝕性。

二:建造長城這種大型建築,由於材料的需求量大,聰明的人們還發明瞭用河蚌殼燒製成的一種特殊的灰,這種貝殼製成的灰粉的性能優越性比石灰更加堅固。

三:後來人們又琢磨出一種糯米灰,就是把糯米煮湯加入到石灰砂漿中攪拌使用,形成了一種新型的複合石灰,糯米石灰的強度可比純石灰砂漿堅固多了。所以中國明清時代糯米石灰已經廣泛用在城牆的建造,經過了幾百年的歲月洗禮證明明朝的長城和明城牆依然非常堅固。

四:還有一種建築材料就是夯土,就是用紅泥和粗砂石灰塊等經過夯實、擊打而形成的建築材料,夯土也被稱之為三合土。秦漢時代的城牆都是用夯土鑄造的。夯土鑄造的城牆也是非常堅固,南宋之前中國的城牆都是用夯土建造的,到了明清時代的時候,才開始廣泛運用磚石和糯米石灰來修築建築。

五:每一塊磚都要經過嚴格的質量檢驗,那個時候的人對建築的嚴謹態度,所以長城能經歷了2000年還沒有損壞。

六:合理的建築學的設計,牆體有明顯的收分,牆身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度,增強牆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性能,而且使外觀也看著雄偉壯觀。內簷牆構築時沒有明顯的收分是構築成垂直的牆體,以“垛口”處的牆體厚度為準,這裡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史整個城牆根基非常牢固,可見我國古人的偉大值得我們敬佩!


史話實說上下五千年


我想起來孟姜女哭長城這個故事。


爾灣百科


不發表這不關我的事


鍾1986


古代,說明古時候許多代都在做著一件事,這樣下去就明白了,人多力量大,人心齊,泰山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