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年人需要和父母「分手」

真正的成年人需要和父母「分手」


题图:《伯德小姐》

人们常常说,社会是丛林,而家庭是我们的港湾。

在传统观念中,家的确常常被描述为一个可以让人彻底放松、做回自己的地方。

然而事实上,经营家庭并不容易,需要太多相处的智慧,任何闪失,都会造成难以估计的伤害。

比如,家庭生活中的「边界」问题。

每周朋友圈有意思观点,请点击:朋友圈本周有意思观点(1.13-1.20)

如何理解家庭生活中的「边界」?


知乎网友 @王雪岩

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有边界的,身体的边界就是我们的皮肤,皮肤之内是我们自己,皮肤之外是我们所处的世界。

我们既存在于世界之中,又可以有完全只属于我们自己的身体。这个物理性的边界因为是非常清晰的可见的存在,所以我们也可以很方便的判断我们的身体边界是不是被侵犯。

但是除了这样的物理边界之外,我们人类还有一个心理的边界,这个边界同样保证了每个个体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独立的思想、独立情感等等,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感知世界的角度和权力;清晰的心理边界也意味着有能力区分内在现实与外在现实,也就是有能力区分「我认为是那样的」和「现实情况是那样的」之间的区别。

但因为这个心理边界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这个边界常常被忽略。不过,当我们的边界被入侵时,我们是可以感受到的。

比如,当上司要求你帮他做家务时,你会感觉到自己被安排了超出工作范围的事,会感觉不舒服。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笑话,但是我的确见过这样的老板,他叫司机帮他接送老婆送孩子去幼儿园,叫财务人员帮他买很私人的物品,叫员工加班给他家搞卫生却感觉是天经地义的,等等。

很明显,他混淆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混淆的来源,就是他的心理内部,缺少心理边界。

心理边界的缺失,会导致许多关系的混乱,上面提到的老板,看起来混淆的是工作与生活关系,但其实,混淆的远不止这些。

首先,他的管理一定是混乱的,当一个管理者无法区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时,他也就无法区分自已和员工每个人应该担负的责任和义务,管理自然会乱成一团麻;

其次,他手下的员工内心会是崩溃的,因为他的内心缺少心理边界,会导致他在人际关系中无法健康地感受你是你,我是我,所有的情绪都搅和在一起,分不清到底归属于谁。

所以,他也就缺少尊重他人独立的能力,在他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混在一起的,大家应该有相同的想法、相同的行为、相同的情感等等,这就像是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条胳膊一条腿,每个人都可以任意驱使别人,当别人有不一样的想法,不一样的情感时,是无法被接受的,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怎么可能有一个具有与我不一样的思想,不一样的情感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员工的内心有多么痛苦就可以想象了。

再次,这个老板注定是要承受种种挫败感的,因为他的缺少心理边界,导致他无法对世界产生现实性的认知,但世界不会以他期待的方式运转,所以,他的混乱一定会在生活中常常碰壁,糟糕的是,他碰壁之后都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他无法理解是自己的功能有问题,而是感受为世界在苛待他。

而在家庭中所发生的边界不清,与工作中是类似的:父母不敲门就闯进青春期孩子的房间,因为「你都是我的,你有什么可背着我的?」,父母的缺少心理边界导致孩子的愤怒便无处排解,孩子的独立需要无法获得承认,待到孩子成人后,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缺少独立能力又易入侵他人空间的人。

母亲自己带大的儿子结婚了,母亲一定要一起住,而且时时给儿子搓个背啥的,看起来是母子情深,实际上母亲已经入侵了小家庭的生活。

因为孩子结婚后,夫妻就已经重新组织了一个核心家庭,父母是要退到外围空间的,这样的结构家庭才能获得健康发展,如果母亲涉入儿子生活过深,必然会影响到核心家庭的运转。

家庭聚会,某个好心的家庭成员不断把自己认为好吃的饭菜夹给「左邻右舍」,如果接受的人并不喜欢这些菜,自然就会感觉到负担,何况,「被夹菜」在感觉到被照顾的同时,其实也会有被控制的感觉产生,但一切发生在「被照顾」的表像之下,让当事人又是非常难以拒绝的,不舒服只能压在心里,为了避免再度发生这样的不舒服,他也可能会选择回避下一次聚会。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对异性充满好奇,开始发展与异性的亲密情感,父母于是开始非常焦虑,感觉如果不好好控制,孩子会出现各种危险,这就是无法区分幻想中的现实与现实世界的真实。

父母的恐惧除了来自文化中对性的禁忌,还有可能来自父母成长中未解决的冲突:自己的青春期就是受限的,或者自己的青春期冲突尚未解决,等等。当父母试图去控制孩子时,其实也有可能是借助于控制孩子来控制自己早年的冲突。

家庭中的边界不清很多时候是在「爱」的幌子下发生的,明明是将自己的喜好、期待等等加诸别人身上,还要扣上一个「为了你好」的帽子:父母逼孩子学习是「为了你好」,其实缓解的可能是自己对未来的不确定的焦虑;阻止家庭成员做出某个新的尝试是「为了你好」,其实可能只是将自己无力的部分投射给了对方,这个投射本身也可能就限制了对方的能力;不断的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给对方是「为了你好」,其实这可能恰恰阻碍了对方真实的面对世界等等。

总之,当一个家庭中的成员缺少心理边界时,就有可能理所当然的入侵他人的心理空间,被入侵的人为了保护自己,也会做出种种反抗,于是,明里暗里,就会有很多的冲突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的确是无法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的。

因为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尊重彼此的基础上的,只有尊重彼此的独立,才有可能允许彼此的独特性、差异性自由存在,这样的关系才能使彼此都舒服,只有彼此都舒服的情况下,真实的亲密才会发生。

真正的成年人需要和父母「分手」


知乎机构号 @简单心理Uni

叔本华曾说: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家庭,在家庭中,我们都需要爱与安全,同时也渴求着独立与自由。

边界不清晰的家庭,会有控制感过强的母亲,有很少在家庭中出现的父亲;会有父母把自己没有完成的理想,理所应当地强加给孩子;也有父母说着「全都是为你好」但内心渴望着孩子的优秀可以弥补自己强烈的不安全感。

在家庭中,太远的距离带来的不是独立人格,而是深深的孤独感;太近的距离带来的不是温暖安全,而是失去自主的吞噬感。

所谓家庭生活中的「边界」,就是一个温暖而不黏连的平衡点。

在这个平衡点上,我们既可以与家庭保持联结从而获得亲密感,也可以培养独立人格从而拥有个体感。

在 Bowen 的家庭系统理论中有一个核心概念,叫做「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我们想介绍这个概念给题主,希望可以提供新的角度来理解「家庭中的边界」。

什么是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这个概念,最初 Bowen 用来讨论个体在家庭中情绪依恋与独立自主的程度,它是掌握人际关系亲密性和独立性的平衡能力。简单来说,它就是一个「度」,也是家庭成员之间恰到好处的距离。

具体来说,自我分化可以被分为「内心层面的自我分化」和「人际关系层面的自我分化」。

  • 内心层面的自我分化


所谓「内心层面的自我分化」 是指个体将理智与情感区分开的能力。(吴煜辉,王桂平,2008)。

这其实与我们所探讨的问题关系不大,与家庭边界相关的概念是人际关系层面的自我分化。

  • 人际关系层面的自我分化


人际关系层面的自我分化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同时体验到亲密与独立的能力(吴煜辉,王桂平,2008)。

在青春期,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也开始慢慢脱离父母亲,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在这个时期,我们开始不断地问自己「我是谁」。

——而这个问题如此重要却又如此难以回答。

就像 Erickson 所认为,这个时期,我们寻找的是「自我同一性」,探索的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在懂得自己是谁之后,接纳并欣赏这个自我。在这个阶段,我们慢慢地从家庭中,分化出一个诞生于家庭价值观念,但却与之有所区别的自我来。

自我分化和家庭中的「边界」有什么关系?

自我分化良好的个体能在家庭中同时维持独立自主与情感连结的平衡,他们在与人相处时能够保持清晰的自我感,能够处理好「我」的位置(I-Position),面临他人压力时能够基于理智去坚持自己的信念,而不需要迎合他人的期望。

换句话说,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不清晰的家庭边界会使一个人的自我分化程度较低,他会缺乏理智的判断,很多时候只能凭借自动反应面对环境的变化。

这样的人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且容易与他人的情绪相混淆(吴煜辉 王桂平,2008)。

当压力来临,分化程度低的人会慌不择路,要么紧紧抱住可以依赖的人,要么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两种极端的人际距离,背后都是难以抑制的焦虑。

为什么边界对于亲密关系而言如此重要呢?

某种程度上说,「自我分化」水平高意味着关系中的边界更清晰。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个体,他们更倾向于拥有成熟的情绪和独立的人格。

许多研究都支持此观点,例如较高水平的自我分化能够预测心理成熟度和婚姻满意度(Skowron& Friedlander, 1998)。

较低的分化水平与社会焦虑(Skowron& Friedlander, 1998)、人际关系问题(Skowron, 2000)正相关,而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匮乏相关负相关(Johnson& Buboltz.Jr, 2000)。

我们可以审视一下自己亲密关系中的边界,也可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是否是高度自我分化的。

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爱的前提都是彼此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人格。

伍迪·艾伦说,「要想当一位出色的爱人,必须强壮且温柔。」

我觉得强壮和温柔是相通的,只有内心强大,才会拥有真正的温柔。希望每个家庭与每对爱人都拥有不断沟通、不断成长的能力,一起学会设立安全而温暖的边界。

在边界的保护下,既获得安全感,也能够保持每个个体的自身完整与独立。

吴煜辉, & 王桂平. (2008). 国外自我分化研究述评. 医学与社会, 21(1), 44-46. Johnson, P., Buboltz, W. C., & Seemann, E. (2003). Ego identity status: A step in the differenti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1(2), 191-195. Peleg, O., & Zoabi, M. (2014). Social anxiety and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A comparison of Jewish and Arab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68, 221-228. Skowron, E. A., & Friedlander, M. (1998).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tory: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 235–246. Skowron, E. A. (2000). The role of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 marital adjust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7, 229–237.


真正的成年人需要和父母「分手」

也许,有边界才有自我意志,有自我意志才有自由。

真正的成年人需要和父母「分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