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100週年

五四运动100周年

2016年4月1日,在西安市康復路南口,第四軍醫大學學員向張華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 華商報資料照片 記者 鄧小衛 攝

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擔當時代責任,讓青春在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廣闊天地中綻放,讓人生在實現中國夢的奮進追逐中展現出勇敢奔跑的英姿,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習近平

時代背景

上世紀80年代,一批文學刊物陸續復刊,青年中漸漸興起了學文化熱潮,許多青年下班後如飢似渴地學習,吸取著久違的文化知識,找回過往的失落。隨著高考制度的恢復,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氣被帶動起來,關心祖國前途、把失去的青春奪回來,成為當時青年價值觀的主流。

隨著對外開放,一些青年開始追求時髦,男青年留起了時尚的髮型,穿起喇叭褲,女青年穿直筒褲,興起了燙頭。那時,文化生活相對單調,青年們的業餘愛好多為旅遊、照相、集郵,對詩歌和音樂也喜愛有加。

時代人物

張華

1958年出生,黑龍江人,中共黨員,生前系原第四軍醫大學二大隊學員。1982年7月,他跳入化糞池營救老農獻出了年輕生命,被中央軍委追授“富於理想、勇於獻身的優秀大學生”稱號。

20世紀中後期,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出現了雷鋒、徐洪剛、張華等英雄人物。1982年7月,張華跳入化糞池營救一位不慎落入池中的老農獻出年輕的生命。

張華上小學、中學時,連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在地方農場勞動時,他是勞動模範、優秀共青團幹部。

1976年的一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向著不遠處的森林席捲而去。時為農場團支書的張華,帶領同學們拼命地用刀割、用手拔、用樹枝抽,想開闢出一條防火道。但是,由於風太猛、火太大,開闢防火道難上加難。突然,張華有了主意,他二話不說,俯身倒地,在枯草中滾了起來。於是,大家學著他的樣子也向枯草、荊棘叢中滾去,很快形成了一條防火道。火勢蔓延到壓平的枯草時得不到充分燃燒,一下子弱了下去,大家趁機撲打,終於將火撲滅。

1977年1月,張華應徵入伍。在部隊,他是先進戰士,多次受到獎勵,入伍兩年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79年初秋,21歲的張華跨進了第四軍醫大學校門,成為空軍醫學系的學員。張華的學習底子差,但他知難而進,刻苦學習,在校三年的25次考試,多半成績都在80分以上,最好的數學成績達到97分,被譽為“軍營裡的好戰士,校園裡的好學員”。

1980年暑假期間,張華乘火車回東北家鄉。有一位孕婦途中早產,張華看到後,主動端水送飯,熱情照顧。中途下車,把產婦和嬰兒安排在自己姨家,並設法與產婦丈夫取得聯繫,然後才登車北去。

1982年7月11日,週日,69歲的老農魏志德打開西安康復路的公廁化糞池蓋子掏糞。突然,“撲通”一聲,老農被糞池散發出的強烈刺鼻的沼氣燻倒,跌入3米多深、池口只有兩尺見方的蓄糞池。張華正好經過康復路,聽到呼救聲,他快步跑去,一把拽住正要下去救人的裁縫師傅李正學。他把挎包一扔,脫下軍裝,沿著竹梯下到了糞池。“快放繩子”,張華向上高喊,剛喊完,他也被沼氣燻昏倒入糞池。

後來,人們設法將張華和老農救出來,用清水沖掉身上的汙垢,送到只有一街之隔的西京醫院,但已太遲了……

張華當年捨身救老農,在當時還引起了一場價值觀大討論。儘管參與討論的人都不懷疑張華救人的目的,但在對“大學生救老農”的價值判斷上,形成了兩種觀點:持肯定意見的人認為張華救人犧牲是社會的一種高尚品質,值得人們去學習;而持反對意見的人不否認張華行為本身的高尚,卻認為以大學生換老農民,社會獲益少,“不值得”。而對於這種討論,張華的同班同學基本沒有參與。

近日,記者在採訪中,把這個問題再次拋給張華的同學和家人,他們的答案非常一致:“生命的價值從來都不在於等價交換。在生命的天平上,難道精英就比老農更重?一個社會、一個民族怎能如此勢利?”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化專家王曉勇博士評價說:“張華的事蹟和高尚人格體現了上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在精神道德領域的進步,張華是當之無愧的精神模範和青年代表。” 華商報記者 毛蜜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