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邊境士兵的腳為何踢那麼高?

印巴邊境士兵的腳為何踢那麼高?

爭奇鬥豔的印巴邊境

在印度和巴基斯坦邊境,位於印度阿姆利則以西18公里、巴基斯坦拉合爾市以東17公里處,每天都會上演這樣一幅景象:

兩邊士兵在降旗典禮的時候,除了有服飾上的爭奇鬥豔,往往會比看誰腿踢得高,及走路砸地的聲音響亮。最後,雙方再次禮儀性握手,大鐵門轟隆隆關上,精彩的降旗儀式就結束了,整個降旗儀式持續45分鐘左右,

雙方士兵宛如兩隻怒髮衝冠的鬥雞,常常使人忍俊不禁,不就是個換防儀式,至於如此較勁麼?

至於。

在看似滑稽的較勁背後,代表的是兩個國家的角力。一旦上升到國家高度,自然誰也不願示弱。

雙方爭奇鬥豔的地方,都叫旁遮普。只不過印度這廂叫旁遮普邦,巴基斯坦這邊叫旁遮普省。

1947年8月,一條界線不但催生了印巴兩個國家,也將旁遮普拆成了兩個。一扇鐵門使無數家庭至親分割兩地,也埋下數十年禍根。

濫觴於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文明

在悠久的歷史中,巴斯斯坦與印度難捨難分,一脈相承中夾雜著略微差異。

很多人都知道一個有點偏冷的知識,阿拉伯數字起源於印度。但聰明的你可知道,印度河文明其實是濫觴於今天的巴基斯坦?

印巴邊境士兵的腳為何踢那麼高?

我也曾赴過瓊林宴

地理位置上,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總長度3000多公里,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

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僅次於恆河,為該地區的文化和商業中心地帶。但往祖墳上刨,印度河要比恆河厲害的多。印度河文明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業文明和定居社會主要文明之一,歷史那是老悠久了。

公元前2500年(一說可以追溯到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甚至更早 ),在印度河流域瞎溜達的達羅毗荼人,又是種莊稼,又是蓋房子,又是搞印章,又是創文字,創造了哈拉帕文化。

別看現在看來再簡單不過的事兒,要知道當時世界上許多地方依然茹毛飲血。哈拉帕文化被視為印度文明的肇始,亦是古老印度文明的象徵。

哈拉帕文明之後,取而代之的是中亞雅利安人南下進入印度創造的吠陀文明,吠陀文明孕育出了婆羅門教和種姓制度。

很多人都知道印度社會依然殘留種姓制度遺毒,其實在伊斯蘭世界的巴基斯坦,依然也能看到種姓制度的影子。

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400年,印度進入列國時代。群雄並起,戰國紛爭。古印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開始東移,恆河流域才逐漸成為當時的文明中心。

印度河流域漸漸失去光環,甚至在公元前516年,波斯(伊朗)國王大流士征服印度河中上游旁遮普地區。

印巴邊境士兵的腳為何踢那麼高?

南征北戰的孔雀帝國

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多會出現一個牛氣哄哄的人物。公元前322年經歷了"戰國"時期的北印度也不例外,順天應時出現了氣吞山河的英雄旃陀羅·笈多•毛里亞。

他南征北戰,打這個揍那個,建立孔雀帝國,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阿育王時期,疆土進一步擴大,東至孟加拉、北至尼泊爾、西至今巴基斯坦西北邊界,西南至阿拉伯,南至印度半島南端佩內爾河。

凡事盛極而衰,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年。中國敦煌與祁連山一帶的大月氏人分支入侵印度大陸,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被譽為古代世界四大帝國之一(羅馬、安息、貴霜和漢朝)。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印度同樣適用。貴霜帝國之後分裂為一些小政權,取而代之的是北印度旃陀羅·笈多一世(是的,你沒有看錯,跟孔雀王朝的肇建者姓名一樣)建立的笈多王朝(320—540年)。

蒼黃翻覆的入主者在印度這塊地理意義上的大陸,激盪出了太多文化。要說對後來巴基斯坦有所影響的,當屬8世紀初傳入印度的伊斯蘭教。

公元711年,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以商船被劫為藉口,派大將率軍過阿拉伯海攻入印度河下游,征服印度信德地區南部,又率軍北上佔領旁遮普地區的木爾坦。

至此,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開始移居印度半島西部沿海定居與當地人通婚,並強拆佛教、印度教廟宇,強迫當地居民信奉伊斯蘭教。

不消說,此舉招致當地居民強烈反彈,阿拉伯倭馬亞王朝只好先不讓當地人改教,但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必須交納人頭稅,對其實行軍事管制長達三個多世紀。

三百多年來,在反覆的鬥爭中,當地人終究沒被伊斯蘭浸染。時間轉眼到了997年,以伊斯蘭教立國阿富汗東部的伽茲尼王國,不斷向印度西北部擴張,陸續發動十七次"聖戰"。

大軍所到之處劫掠財物,焚燒異教徒寺院廟宇,5萬多異教徒慘遭殺害。即便致阿拉伯人統治長達三個世紀的木爾坦和信德地區也未能倖免。

1030年伽茲尼王國隨著強人國王逝世而衰落,原屬伽茲尼王國統治的突厥人廓爾部族古爾王公家族開始崛起,推翻了伽茲尼王朝,建立了同樣信奉伊斯蘭教的古爾王朝。

新政權與伽茲尼王國不同,不僅燒殺搶掠,還想統治印度。古爾先後用23年征服印度北部及印度河流域,派親信庫埃貝克管轄。

印巴邊境士兵的腳為何踢那麼高?

我也曾建過蘇丹國

1206年古爾死後,埃貝克自己在印度建立起以伊斯蘭教立國政教合一的德里蘇丹國。

勢力範圍東至孟加拉達卡,北至尼泊爾、克什米爾,西北至白沙瓦,西南至信德印度河入海口,南至印度半島納巴達河。也就說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孟加拉國基本上都包括了。

德里蘇丹國統治印度320餘年,伊斯蘭教在南亞次大陸得到了廣泛傳播,成為印度主要教派併產生深刻影響。

這其中固然有強制的成分,但不也不能忽視,印度教種姓制度對於底層人民的壓迫。對於底層人來說,改教無異於解除印度教的壓迫和束縛。另外,伊斯蘭教既為國教,歸化自然百利而無一害。

印巴邊境士兵的腳為何踢那麼高?

為了愛人,建泰姬陵又何妨

取代德里蘇丹國的莫臥兒帝國(1526年-1857年),同樣是以伊斯蘭教立國,印度著名景點泰姬陵,即是在這一時期修建。

泰姬陵1631年(一說1632年)開始動工,歷時22年(一說18年),每天動用2萬役工。除了彙集全印度最好的建築師和工匠,還聘請了中東伊斯蘭地區建築師和工匠,因而我們看到的泰姬陵的樣子,極具伊斯蘭特色。

莫臥兒帝國全盛時期,疆域從喀布爾到吉大港,從克什米爾到卡維裡河,除半島極南端以外的整個次大陸都納入了版圖。又是再一次把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孟加拉國基本上都包括了。

所以從印度河文明濫觴伊始,到後來幾經時代變遷,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印巴分治始末

終結莫臥兒王朝統治的,是英國人。

十八世紀起,英國開始染指印度,1857年,用了近百年的時間後,英國終於實現了在印度的佔領終結了莫臥兒王朝的統治。

為了防止各種反動勢力,尤其是伊斯蘭勢力的反撲,英國殖民者有意打壓伊斯蘭教徒,處處使其低人一等。

印巴邊境士兵的腳為何踢那麼高?

奮力反抗英國殖民者

高等院校中,伊斯蘭教的學生僅佔4%,被印度教學生遠遠超過。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緊接著也就喪失了社會地位,失去在地方政府機構及軍隊中任職的機會英印政府內的文官及高等法院中的法官,沒有伊斯蘭教徒。即便在穆斯林集中的省份,政府官員中也幾乎沒有其教徒的影子。

所以在起初反對殖民統治時期,伊斯蘭教是和其他印度人一樣為印度獨立而戰的。儘管穆斯林曾和印度教徒一起扛過槍,一起打過帝國主義野心狼,但畢竟宗教理論就有著巨大差異。

因而當受過高等教育的印度教徒開始談論組織民主形態的獨立政府時,穆斯林一籌莫展。

眼看1885年成立的國大黨聲望日漸高漲,伊斯蘭教的有識之士覺得在印度民族獨立運動中,大權旁落。假以時日,國大黨成為印度執政黨,穆斯林的利益必將受到威脅。

於是穆斯林精英拋出印度是兩種民族的理論,繼而在1906年成立穆斯林聯盟,以與國大黨抗衡。

穆斯林聯盟要求在議會中所佔席次,要多於按人口比例應分得的席次,在每個選區裡要分別選舉,即穆斯林選穆斯林,印度教徒選國大黨。

印巴邊境士兵的腳為何踢那麼高?

真納(左)與甘地(右)

1916年甘地為了聯合更多勢力,壯大獨立運動聲勢,同意了穆斯林聯盟的這一要求。但是好景不長,1920年因為甘地誘使信奉伊斯蘭或基督徒的印度人改信印度教,雙方合作宣告破裂。

1925年7月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在德里和加爾各答發生流血事件,傷亡百人。1926年再次發生衝突,百餘人罹難,千餘人受傷。

1929年面對不斷地衝突流血事件,國大黨召開各黨派大會。後來的巴基斯坦國父真納提出的種種訴求被國大黨矢口否決,兩黨正式分道揚鑣。

既然吃不到一個鍋裡去,穆斯林聯盟便極力訴求在穆斯林集中地旁遮普、西北邊境省、信德和俾路支地區建立伊斯蘭國家。

1933年,這個未來的穆斯林國家被命名為巴基斯坦——Pakistan,分別取Punjab(旁遮普)、North West Frontier Province(Afghanistan)(西北邊境省)、Kashmir(克什米爾)、Sind(信德)首字母與Baluchistan(俾路支)後綴stan組成。巴基斯坦既是波斯語也是烏爾都語,意為精神上純正和潔淨的人。

二戰結束後,僅在1945年印度國內就發生八百多次罷工,1946年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發生流血衝突,一萬多人受傷,五千餘人喪生,十萬多人無家可歸。一時間,類似衝突事件在其他地區也接連發生。

1947年大勢已去的英國殖民者頓感問題棘手,新上任的總督蒙巴頓只好採取將雙方拉開的做法,6月6日宣佈分治方案。翌年7月1日,英國國會通過《印度獨立法案》,8月15日移交統治權。

而在此前一天,8月14日穆斯林聯盟宣佈巴基斯坦成立,疆域包括印度東部的孟加拉地區。

雙方雖然各自獨立,但仍有些問題懸而未決。對於巴基斯坦而言,克什米爾就像是巴基斯坦頭上的帽子,如果被印度控制,則就永遠受制於人。對於印度來講,沒有克什米爾,在中亞的舞臺上,幾乎沒有自己什麼事兒。

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穆斯林大概有七成,印度教僅有兩成。但克什米爾王公哈里·辛格卻是印度教徒。

1947年10月,當尼赫魯拿到克什米爾王公歸順的協議書後,立即空運軍隊到克什米爾,與巴基斯坦展開激戰。

印巴邊境士兵的腳為何踢那麼高?

第一次印巴戰爭中的印度士兵

這也是第一次印巴戰爭。最終結果是戰爭停火線實際上成為克什米爾的分裂線,巴基斯坦佔據克什米爾的五分之二,印度佔據五分之三,且是比較富饒、繁茂和人口密集的克什米爾谷。

隨後雙方分別於1965年、1971年爆發第二、三次戰爭,總體來講巴基斯坦比較吃虧,最嚴重的就是東巴基斯坦(現孟加拉國)在第三次戰爭中,被印度攪和弄丟。

除了大的戰爭以外,兩國時常爆發一些衝突,最近的一次便是佔據國際熱度的印度飛行員被俘虜。

兩個藕斷絲連、糾葛不斷的國家在歷史上的相愛相殺,正是彼此較勁的原因,而這種情緒不僅體現在雙方邊境換防儀式上,也深深烙在了兩國國民的心中。 在一些印度電影上,亦有所體現。

作者張溥傑,著有《民國情事:此情可待成追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