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可琪:父母懂得說“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今天,看到一則報道,讓人心酸。

74歲的阿婆走在路上,一個接一個問路人同樣的問題:“你能幫我兒子找一份工作嗎?”


蘭可琪:父母懂得說“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阿婆的老伴已去世,兒子在家待業二十多年,不願出門找工作,平日裡,兩人就靠著每月3000元的退休金生活。

說起孩子,她兩手抹淚:“都怪我從小事事包辦,他依賴慣了……”

捷爾任斯基說過:“父母溺愛和嬌慣孩子,滿足他們的任性要求,他們長大就會墮落,成為意志薄弱和自私自利的人。”

這種缺乏邊界意識的付出,往往讓父母和孩子都失去了自我,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1、沒有限度的愛,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父母愛孩子是本能,可如果愛沒有限度,養大的往往是白眼狼。


蘭可琪:父母懂得說“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山西太原83歲的老太,腿腳不便,眼神模糊,每天拄著柺棍在街邊乞討,用乞討的錢養活44歲的兒子。

她兒子每天除了打牌就是睡覺,面對質疑,他理直氣壯:“我媽答應養我!”


蘭可琪:父母懂得說“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對孩子說“不”很難嗎?很難!

可是,你總是沒有限度的愛,剝奪的是孩子成長的機會,就不要怪孩子成年後,繼續嗜你的血。

還記得那個大學生弒母的新聞嗎?


蘭可琪:父母懂得說“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母親心疼孩子,在學校旁邊租了間房,每天給24歲的兒子做飯、洗衣。

蘭可琪:父母懂得說“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兒子因兩次留級,情緒失控,舉刀捅向自己母親,在兒子的瘋狂中,她擔心的,竟是兒子不要被警察抓獲,硬忍著沒有發出一聲呼救。

蘭可琪:父母懂得說“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這位臨死都在為孩子著想的母親,看似很偉大,實則很殘忍,你在犧牲的同時,也親手把孩子推上絕路。

溺愛的起點是愛,落腳點卻是恨,更是摧毀孩子健康人格的災害。

因為一雙名牌運動鞋,在外面奔波一天的快遞員父親,回到家被兒子破口大罵,並把他關在門外罰站。

面對兒子的反人性行為,這位父親不敢說“不”,竟懦弱地道歉:“我錯了。”

沒錯,你是錯了,你用自己的過度溺愛,給社會培養了一個沒有脊樑的傀儡。

古語曰:“子不教,父之過!”

父母對孩子的無限付出,很容易換來孩子精神上的寄生,他們在無原則的愛中長大,思想卻還停留在嬰兒時代,一味索取成了本能。

很多父母窮盡自己,也要給孩子生活上的富足,卻忽略了孩子精神上的貧瘠,這樣的孩子,怎麼懂得感恩呢?

2、無邊界的付出,是沉重的負擔

邊界意識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分割線,也是父母教育的一個智慧。

有的父母把孩子當自己的未來,對他們付出不計成本,不留後路,當矛盾產生時,當初付出有多狠,仇恨就有多深。


蘭可琪:父母懂得說“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朱力是一名教師,一輩子節衣縮食,供獨生兒子去美國留學,在他退休後,兒子又提出創業無資金,希望他能支持。


他把自己的唯一住房賣了,所賣房款全部給兒子創業,然後帶老伴去美國投奔兒子養老。

可到美國後,因為語言不通,生活處處碰壁,他開始懊悔不該賣房出國,提出讓兒子把賣房款還給他,他要回國。

可兒子的生意不見起色,錢也遲遲拿不回來,在又一次的催款中,兒媳的話徹底激怒了他:“當初到美國是我們逼你來的嗎?賣房子是我用槍指著你們的嗎……”

又急又氣的朱力失去理智,去廚房拿起一把菜刀,對著兒媳一頓亂砍,而他,也在無盡的後悔中,上吊自盡。

在這起悲痛事件中,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一輩子口碑很好、性格爽朗的教師,會變成殺人惡魔?

這種中國式父母的付出,把所有情感和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當得不到孩子回應的時候,很容易陷入一種對焦慮,恐慌自己的未來。

有多少父母說過:“我就沒什麼希望了,就看孩子的了,我吃多少苦都無所謂,只要孩子有出息就行。”

我同事小欣就是這樣的母親,為了讓孩子上重點小學,她貸款買學區房,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自己卻不捨得買一件衣服。

可她的孩子依然不開心,因為哪怕考試得了第一名,回家依然會被責罵:“為什麼不是滿分?這點成績怎麼能進重點中學?”

很多時候,我們竭盡所有為孩子付出,活在未來的想象希望中,同時也是絕望的,因為孩子有自己的夢想要追求。

只是,當付出的苦與樂,都與命運捆綁時,就變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壓抑得兩代人都喘不過氣來。

3、父母懂得說“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說:“孩子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與父母的分離。”

他所說的分離,是父母有意識地幫孩子在精神上劃出界限,懂得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說“不”。

閨蜜小喬的孩子讀初中時,好幾次給她暗示,需要配一部手機。

小喬問他:“你需要手機做什麼呢?”

孩子回答不上來,支吾半天說:“別的同學都有呀。”

小喬給他分析:“如果說,你是因為別人有而需要,那是對虛榮的滿足;如果你需要手機聯繫我,建議你可以請老師幫忙;如果你需要查資料,可以使用家裡的電腦。”

一番分析下來,孩子打消了買手機的念頭,也理解了父母的拒絕,實際上也是對他的關愛。

他每天做完功課後,有時間就跑去操場踢足球,也有選擇地讀了很多經典名著,寫作文變得妙語連珠,還因為足球踢得好,入選了學校足球隊。

對孩子說“不”,不是簡單粗暴地回絕,而是引導孩子建立自己的價值觀。

一項社會調查顯示,有自己價值觀的孩子,意志更堅定,也更懂得關愛別人。

曾國藩說過:“家敗離不開奢字,人敗離不開個逸字。”

曾國藩家境富裕,卻不一味縱容孩子,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堅決拒絕。

他不允許孩子睡懶覺,拒絕孩子出門使用轎子,還不許孩子們使喚奴婢,凡事都讓孩子親手而為。

反觀現代,有多少父母,自己省吃儉用,卻培養出花錢如流水的“富二代”。

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果,你今天對孩子的要求,成就的是孩子的明天呀

4、父母的底氣,來自內心的充盈


巴菲特說過:“我很感激我的父親,我在幼時從他身上,學會如何擁有正確的人生觀。

優秀的父母,在要求孩子前,更懂得愛自己,注重自己內心的充盈,從而成為孩子的榜樣。

在《中餐廳》節目中,趙薇也說過:“父母更應該愛自己,要不然,在孩子眼中,你也沒那麼重要。”

哈佛大學花75年時間,追蹤724人,發現有自己精神追求的父母,更能給孩子帶來幸福感。


蘭可琪:父母懂得說“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在電影《老爸102歲》中,102歲的父親每天精力旺盛,喜歡吹薩克斯,逛集市,看到足球也會踢上一腳。

蘭可琪:父母懂得說“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他的人生智慧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要守住自己的世界,不要讓自己的世界被子女吞噬。

父母不是孩子的全部,孩子也不是父母的附庸,在人生歲月中,我們只是陪伴孩子走一程。

畢竟,從孩子成年那一刻,父母為其人生盡心盡力的義務已除去。

你總不想,在孩子成年後,還在擔憂他的工作和生存的能力吧。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更要強大的是充盈自己的內心,守住對孩子愛的邊界 。

因為我們培養的孩子,不僅是家庭的希望,還是祖國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