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落後村到“第一村”:解放思想是發展的動力源泉

“我們一直堅持解放思想。我認為,解放思想是地方發展的動力源泉。思想解放到什麼程度,決定著這個地方發展的程度。”陽穀縣安樂鎮劉廟村黨總支書記劉慶安介紹,劉廟村從過去一個遠近聞名的窮村發展到“魯西第一村”,得益於全村上下敢想敢幹、擔當作為。

剷平“亂窮愚”三座大山

“一直到改革開放前,全村人吃水仍靠肩挑背馱,為了溫飽發愁。”劉慶安回憶,他於1991年1月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時,村集體仍有欠賬3000元。

作為原村委委員,劉慶安清楚地知道劉廟村年復一年的貧困和落後是怎麼造成的:條件差、班子亂、人心散,群眾抱怨村幹部沒正事、幹不成事。

“這些問題的產生,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找到一條經濟發展的好路子。怎樣改變這種狀況,成了我日思夜想的難題。”劉慶安覺得,不能閉門造車,應該出去看看發展好的地方是怎麼幹的。於是,劉慶安踏上了外出參觀考察之路。

外出考察,解放思想,劉慶安視野開闊了,思路明朗了。經過與班子成員反覆研究,他們決定依靠黨員的骨幹帶動作用,徹底剷平“亂窮愚”這三座大山。

在廣泛徵求黨員和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劉慶安帶領支部成員制定了16條村規民約。同時,號召黨員群眾擰成一股繩,齊心解決熱點、難點問題……新支部班子大膽潑辣、敢於硬碰硬的工作精神贏得了黨員、群眾的信任,凝聚了民心,為劉廟村的健康發展開了個好頭。

“老百姓有想法,幹部有責任。”劉慶安說,當時劉廟村貧困的一大根源在於缺水。所以,全村把解決水的問題作為頭號任務,提出了治貧先治水,開挖溝渠,引5裡地以外趙王河、三八渠水入村的大膽設想。

“黨員帶著群眾農閒大幹、農忙小幹。3個春秋的埋頭苦幹,共動土用土6萬餘方,開挖溝渠5公里,打機井20眼,使當時全村2208畝耕地全部變成了水澆田。”劉慶安回憶,“挖溝修渠打井那陣子,鎮黨委書記湯丙水說我們一個村幹了一個管理區都幹不了的活。”

水的問題解決後,劉廟村開始認真研究市場行情,嘗試種起了苗木。此外,全村還建成了400畝棉花良種繁育基地、開挖廢舊坑塘30畝用於養魚等。多種經營使全村每年增加收入50多萬元,全村人的溫飽問題逐步解決。

班子成員帶頭幹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為此,劉慶安十分關注關於發展經濟的信息。1991年4月,他從報紙上了解到國家扶貧開發政策優先扶持一批立足資源優勢,投資少、見效快的農牧業深加工項目,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必須緊緊抓住。

“我們找來了在外經商的劉學景,決定創辦以飼養肉食雞為主的畜牧實業公司。當時面臨的最大阻力就是群眾不理解,我們只能一家一戶地做思想工作。”劉慶安告訴記者,“辦企業蓋廠房需要佔莊稼地,這對於世代以種地為生的村民而言,就等於把飯碗交給別人,村民都不願意拿出自己的責任田。”

沒人願意拿地,劉慶安就提出先拿自己的責任田。.有村民說:“你以後要是不幹了咋辦?”面對各種質疑聲,劉慶安決定帶領支部一班人先幹起來,讓事實說話。

沒資金,劉慶安領著村“兩委”一班人分頭跑貸款;錢不夠,劉慶安發動支部成員帶頭拿出準備蓋房子、娶兒媳的錢湊上;缺技術,劉慶安便提出邀請山東農業大學的教授親臨指導……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年底,投資320萬元,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飼養2萬套父母代種雞的第一良種雞綜合場終於建成投產了,次年創產值500萬元,實現利稅40萬元。嚐到了辦企業的甜頭後,他們沒有小富即滿,而是將雞場更名為鳳祥集團,摸索出一條“公司+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帶動周邊群眾養雞致富。

瞄準標杆謀發展

“近幾年,由於劉廟村經濟發展比較快,一些黨員,甚至包括少數幹部也認為我們發展得可以了。論經濟收入,是全市數得著的。論榮譽,我們國家級的也不少。全國能有多少這樣的村?我認為這種思想要不得,必須立即採取措施,轉變他們的思想。”劉慶安說。

為避免黨員幹部“坐井觀天”,劉慶安帶領大家走出劉廟村參觀學習。

“如今,外出參觀學習已經成為我們村的規定動作。”劉慶安介紹,通過學習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單位的發展經驗,教育和啟發了劉廟村的黨員幹部。他們還堅持開展“別人都在發展,劉廟怎麼辦”“走出劉廟看劉廟”的大討論,讓每個外出參觀學習的黨員幹部對照外地先進典型,至少找出一條劉廟村的差距。一系列解放思想的主題活動,激發了廣大黨員為改變劉廟村面貌,促進經濟發展,務實創業的激情,從而帶動全村群眾共同發展,形成了“支部活起來、黨員動起來、百姓富起來”的發展局面。

據悉,劉廟村72名黨員中已有50人有個人致富項目。其中,黨員劉學景創辦的新鳳祥集團已成長為國家級大型企業,李雪英等12名黨員聯合創辦的養殖專業合作社,在帶動村民致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劉廟村也從之前的軟弱渙散村,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特色村,村黨支部也先後被表彰為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來源 大眾日報 記者 孫亞飛 通訊員 郭素彥 孫希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