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共65個上將,一個省即佔了22人,緣何北洋上將多出直隸?

北洋軍閥時期,共授予上將65人。若以籍貫計,居前三位者為直隸——22人、安徽——9人、山東——6人,直隸特別突出,佔了三分之一,還不包括祖籍安徽卻生於直隸長於直隸的馮玉祥,若把馮玉祥算進來,則多達23人。

為什麼北洋上將中籍屬直隸者遠遠多於其他各省呢?

首先,是因為北洋陸軍誕生於直隸。

在清末,一直到常備軍時期,北洋新軍並非國軍,而是省軍,和雲南新軍、甘肅新軍、浙江新軍等一樣,是直隸省的軍隊。

為什麼是這樣的呢?說來甚是荒唐,原來在清末普練新軍之時,滿清政府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建軍計劃,而是將軍隊建設的大權交由各省的督撫各自經營,到用兵之時再視情由各地抽調。於是,這時新軍的訓練也就是各練各的。也就是說,你四川就練你四川的兵,廣東練你廣東的兵,河南練你河南的兵,等等。直隸也是一樣,當然也就只能練直隸的兵。

那為什麼直隸新軍又叫北洋新軍呢?哎對了,在那時,許是因為直隸總督同時又兼任著北洋大臣之故,直隸省的許多事物都動不動就冠以北洋二字,像什麼北洋畫報呀、北洋飯店呀、北洋大學呀等等。跟這股風一樣,在同一塊土地上編練的新式陸軍,就像那些個冠名北洋的畫報、飯店、大學一樣,也被約定俗成地冠以北洋二字。需要注意的是,北洋大學、北洋飯店以及北洋新軍所冠名的這個北洋,與最初北洋大臣設立時所說的那個北洋已經沒有什麼關係,不過是借用了後者的名字而已。這大概在當時是一種習慣或時髦吧。與此相對應的,因為兩江總督兼任著南洋大臣,而南洋大臣駐於江蘇,所以江蘇新軍也稱作南洋新軍。

總共65個上將,一個省即佔了22人,緣何北洋上將多出直隸?

北洋新軍的締造者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袁世凱建軍的初衷,當然不想僅僅侷限於直隸一省。而按最早的設置,直隸總督是要節制直、魯、豫三省軍務,北洋大臣也是要兼管直、魯、奉三省洋務的,但由於種種原因,歷史演進到袁世凱任此二職時,除直隸以外,其他各省的軍務與洋務已經很難插手,故其所練的新軍,便主要侷限在直隸一省而已了。

1904年,北洋常備軍第1、2、3鎮建成,分別駐於遷安、馬廠和保定。1905年初,第4鎮建成,駐南苑。同年夏,常備軍更名為陸軍。北洋常備軍第1、2、3、4鎮分別更名為陸軍第2、4、3、6鎮。也是在這一年,由袁一手操練之京旗常備軍改稱陸軍第1鎮,也駐保定。後再由第4鎮分出一部,與武衛右軍先鋒隊合組而成陸軍第5鎮,駐山東濟南、濰縣。至此,北洋六鎮次第編成。

建成後的六鎮,除第5鎮常駐山東,第3鎮一度駐節東北外,至清亡為止,北洋軍的大部,也一直都駐在直隸。北洋六鎮的骨幹源於最早的2、3、4、6這四個鎮,所以,一直到清亡為止,從幹部體系上說,北洋軍就是直隸軍。

其次,是因為北洋建軍之初的各級骨幹直隸籍居多。

因最初袁世凱建軍於直隸的小站,所以他挑選建軍骨幹,除淮軍中的舊友外,更多便是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的學生。天津武備學堂系前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所創,也和當時或稍後開辦的如廣東水陸師學堂、江南陸師學堂、湖北武備學堂等一樣,並非全國性質的武備學堂,其生源只侷限在受直隸總督節制的淮軍及駐防直隸各綠營弁兵中遴選,袁用這批學生作北洋建軍的骨幹,自然就奠定了直隸人佔多數的根基。如馮國璋、王士珍、曹錕、陳光遠、蔡成勳、李純、田中玉、王懷慶、趙玉珂等直隸籍武備生,便都是在北洋建軍之初被袁吸吶的,後來這些人都官居上將。

袁世凱接掌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於保定又創辦了一系列軍官學校。其中最著名的,即北洋速成武備學堂。說來同樣的荒唐,即直到這個時候為止,清政府也仍然還沒有一所屬於中央的全國性質的武備學堂,軍官的培養也還是各省辦各省的,因而北洋速成武備學堂的性質,也就和南洋陸軍講武堂、四川速成武備學堂、廣東隨營將弁學堂、雲南陸軍講武堂等一樣,並非全國性的武備學堂,而是直隸省一級的武備學堂。由於這一性質,就決定了它招生的範圍,不可能是面向或兼顧全國的。當時,該學堂的招生限定了“土著六成,客籍四成”的原則,即生源中直隸子弟佔60%,其他各省子弟共佔40%。應該承認,這“土六客四”的招生比例,相對於四川速成武備學堂只招川人、廣東隨營將弁學堂只招粵人等情況來說,其兼容性是相當的可以了。但即使如此,其畢業生中,自然還是直隸人佔絕對多數。以該學堂畢業的719人為例,在有籍可考的707人中,籍屬直隸者即達535人,佔全部畢業生的四分之三,排在第二位者為安徽,69人,第三位河南,59人,第四位山東,40人,第五位江蘇,16人,都在百人以下,其他各省人數更少,都不足10人。

總共65個上將,一個省即佔了22人,緣何北洋上將多出直隸?

所有這些早期畢業於保定各武備學堂的學生,其中的絕大多數被袁世凱北洋軍所吸納成為建軍骨幹。由於趨同的地域連帶效應,滾雪球般又吸引更多畢業於其他軍校的直隸籍軍官加入進來。如留日歸來的直隸籍士官生張紹曾、陸錦、蔣雁行、王汝勤、劉宗紀等,便是這個時候投身北洋建軍的。這些後起之秀的加入,與早期加入的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的前輩一起,就進一步鞏固了直隸人在北洋軍中佔壓倒多數的強勢。

第三,是因為北洋陸軍得以由直隸坐大操控了全國政權。

北洋陸軍創建於直隸,參加者多直隸人,其實就和南洋陸軍創建於江蘇、參加者多江蘇人、甘肅陸軍創建於甘肅、參加者多甘肅人、四川陸軍創建於四川、參加者多四川人一樣,既不特殊,也不奇怪,但不同的是,北洋陸軍坐大了。

由於主觀客觀多種因素的作用,在清末全國各省中,由袁一手締造之北洋新軍,如鶴立雞群般異軍突起。截止到辛亥前,全國共練新式陸軍14個鎮(師)、18個混成協(混成旅),另禁衛軍兩協。這其中,北洋擁有6 鎮之多,即第1至第6鎮,另加受其完全控制的禁衛1軍。北洋六鎮以外,其餘8個鎮則分佈於8個省,即湖北一個鎮-第8鎮,江蘇一個鎮-第9鎮,福建一個鎮-第10鎮,四川一個鎮-第17鎮,雲南一個鎮-第19鎮,奉天一個鎮-第20鎮,浙江一個鎮-第21鎮,吉林一個鎮-第23鎮,其他各省都僅練成1協或1標或幾個營而已。

按說區區六鎮真的不算多,但在軍隊建設極其荒蕪的清末,這六鎮精兵卻無疑成為左右當時政局一支無敵的力量。槍桿子裡面出政權,袁世凱多年的心血沒有白費,當辛亥革命暴發的時候,清廷對南唯一可用之兵就只有這六鎮,南方革命黨唯一無法撼動者,也只有這六鎮,於是,就憑籍這六鎮虎狼之師,袁進退騰挪,縱橫南北,先是迫使清帝遜位,後又當上民國大總統,終於實現了他成為一國之尊的夢想。

歷史的紀元進入民國後,嚐到了用武力奪取政權甜頭的袁世凱進一步發揚武力,遂以起家的六鎮為種子,大肆繁殖擴張,由六個鎮而十數個師,而數十個師,由直隸一省而數省,而除西南之外的大半個中國,最終演成操控全國政權之軍閥集團。袁死後,繼其衣缽者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等繼續其武力擴張的路線,軍隊數量更幾倍十幾倍地膨脹。軍隊多了編制就要增大,編制增大了所需的將領又隨之增多,北洋建軍之初加入該軍的直隸籍軍官學生便也水漲船高,紛紛成為軍中重要角色。

1919年,北洋陸軍速成學堂畢業生經十幾年征戰後,已有82人官至少將以上,這82人中,直隸籍54人,高達66%,第二位者安徽,10人,第三位山東,6人。既然少將中直隸人佔如此絕對多數,隨著北洋軍的發展,這些人繼續升官,升至上將後的情形自然也不會有太大變化,而實際上北洋後期升至上將的該學堂畢業生中,即仍以直隸籍居多,如齊燮元、鄭俊彥、盧香亭、周蔭人等。

總共65個上將,一個省即佔了22人,緣何北洋上將多出直隸?

其實就這麼簡單,既然北洋建軍源於直隸,其最初的骨幹直隸人自然就多,隨著北洋軍的坐大,這批骨幹成為高級將領的幾率自然就大,就像大順軍、大西軍將領陝西人佔多數、太平軍將領廣西人佔多數、湘軍將領湖南人佔多數一樣的道理。

以上所說是主要原因。除了主要原因,是否也與燕趙自古以來的尚武之風和通過當兵步入仕途的傳統有關呢?清季以來,全國累計產生武狀元109人,直隸一省即佔了41人,遙遙領先於其他各省(居第二位的省14人,第三位的省7人)。這或許也多多少少說明了點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