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当年韩信果断拥兵自立,能打的过刘邦吗?

迷路的安然


刘邦称帝之后,封了七个异姓王,韩信被封为楚王。汉六年,公元前201年的时候,有人向刘邦告发韩信造反,刘邦就问大家要怎么办,周勃等人都说:把韩信这个小子活埋了。

刘邦就问陈平:陈平,你觉得应该怎么办?陈平反问刘邦说:汉军强,还是楚军强?刘邦虽然不想承认,但不得不说:还是楚军强。陈平又问:咱们朝中,有人是韩信的对手吗?刘邦说:韩信是兵仙,我都不是他的对手,更何况其他人。

陈平说:对呀,将领和军队都不是韩信的对手,那我们去攻打他,那肯定是必败无疑的。刘邦说:对呀,那该怎么办呢。陈平说,我们只能智取。刘邦就依照陈平的计谋,将韩信骗至云梦泽,然后将韩信给绑了,贬为淮阴侯。

这个时候,已是刘邦称帝的时候,刘邦都觉得不是韩信的对手,那当韩信拥有齐地、赵地、代地、燕地、魏地的时候,那已经拥有了半个天下了,刘邦更不是韩信的对手,刘邦在三个势力,是最弱的。

韩信打下齐地之后,项羽也慌了,就派武涉去游说韩信,希望能够形成韩信、刘邦、项羽三足鼎立的情况,这一点,有点像曹魏的曹操,蜀汉的刘备,东吴的孙权,而韩信的实力堪比曹操,实力是最强大的。

可是韩信给拒绝了,蒯通也过来说服韩信,蒯通指出:韩信功劳过大,已经是功高震主了,韩信自己觉得有功于刘邦,刘邦会善待他,但是刘邦根本不可能这样做,只会过河拆桥,兔死狗烹。

那韩信为什么也拒绝了蒯通的建议呢?因为韩信是一个感恩的人,也是一个野心没有那么大的人,他觉得他的一切都是刘邦给的,没有刘邦,就没有他的现在,他更觉得,他对刘邦好,刘邦肯定也会对他好的,他想安静的当个楚王,这个并不过分呀。

有的人认为韩信是因为打不过刘邦吗?这个显然是不可能的,刘邦带兵能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他多次被项羽打败,而他能够打败项羽,最关键的,还是因为他有韩信,如果韩信成为他的敌人,那么刘邦只可能是最早被灭掉的。

所以,韩信如果拥兵自立,那么刘邦肯定不会是韩信的对手,当然,韩信、刘邦、项羽这三支势力,会怎么变化,这个确实比较扑朔迷离,因为还有联合的问题。


历史简单说


韩信当年若是拥兵自立的话,肯定是可以打过刘邦的。

那时候韩信刚拿下齐国来,他的谋士蒯通告诉他,最好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韩信占领齐地当齐王,刘邦当关中王,项羽当楚王。

当时的情况是,项羽带领的十万大军,和刘邦的二十万大军,对峙在荥阳。战争进行到了相持阶段,谁都拿不下谁来。

蒯通之所以劝说韩信,让他和刘邦以及项羽三分天下,正是因为这时候的胜负的筹码,完全掌握在了韩信的手里。

那时候韩信手里的大军有三十万,可以说,他若是想帮助项羽,项羽就能打败刘邦。他想帮助刘邦,刘邦就能打败项羽。

项羽曾经派武涉也去劝过韩信,让他最好是保持中立,两不相帮。或者自立为王,他们三分天下也可以。

但是,面对这种形情况,韩信还是选择了放去。

他觉得自己之所以有今天,全部都是拜刘邦所赐。这时候他厉害了,屌丝逆袭了,不能尾巴翘上天去,不管刘邦的死活了。

所以,他还是选择了帮助刘邦灭项羽。

最终,韩信的三十万大军,联合刘邦的二十万大军,再加上彭越、英布等人的军队,总共六十万大军,发动了垓下之战。

正是因为这一战,他们打败了项羽,项羽兵败之后,自刎在乌江的。

你看那时候的刘邦,连拥有十万大军的项羽,都打不过。他怎么可能打得过拥有三十万大军的韩信呢?

刘邦知道韩信的本事,可以说只要韩信手里有兵,几乎很少人能是他的对手。

刘邦称帝之后,把韩信迁为了楚王,正好项羽的大将钟离眜,就在韩信那里。

钟离眜和韩信是发小,刘邦要通缉钟离眜。

所以钟离眜就跑到了韩信那里,他觉得韩信那里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结果这件事被刘邦知道了,刘邦问韩信,有没有这回事,钟离眜在不在他那里?

韩信告诉刘邦,没见过钟离眜,若是知道钟离眜在那里,他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刘邦的。

刘邦明知钟离眜在韩信那里,但是,听到韩信骗他。他还会十分的恼火的,刘邦扬言要去灭了韩信。

这时候陈平问刘邦,你要灭韩信可以,但是,允许我问你两个问题。

你觉得你的将领,有能打过韩信的吗?

刘邦说没有。

陈平又问刘邦,那你觉得的你的兵能打过韩信的兵吗?

刘邦还是说不能。

陈平说你看这个仗,明摆着是输,为何还要白白的去送死呢?

所以,刘邦才取消了要去灭韩信的计划的。

你看是不是只要韩信手里有兵,他想什么时候反抗刘邦,就能什么时候反抗。

可惜的是,在韩信被杀之前,他被贬为了淮阴侯,侯爵在汉朝是没有统兵权的,所以一旦没有兵权,韩信只能任由人家摆布了。

最后是吕后用了萧何的计策,把韩信给骗到了宫,杀害的。


汉史趣闻


韩信一生之中,有四次机会人主。

第一次,是刘邦在荥阳与项羽苦战之时,韩信扫平赵、燕、齐之地,已成一方诸侯。于是他请求刘邦委任他为假齐王。刘邦极其不满,但在张良、陈平的提醒下,称“大账户定诸侯,即为真王耳,可以假为!”于是韩信被刘邦正式册立为齐王。当时,项羽的说客武涉为韩信分析当时的形势:“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建立韩信拥兵自立,形成三分天下之势。如果韩信此时独立,那么最差也能形成个秦末三国的局面。

第二次基本与第一次同步,齐人蒯通以相士策动韩信自立,理由与武涉完全一样,也是“组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稍有不同的是蒯通建立由韩信自己来建立最高政权,令“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

第三次,是在垓下灭了项羽后,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汉终不夺我齐”的一厢情愿,变成胜利后立即就夺走了齐的冷酷现实,这个时候韩信依然拥有造刘邦反的实力,二者之间,就军事力量而言,大约在伯仲之间。

第四次,是在刘邦巡游云梦之际明显表现出对韩信的敌意,此时的韩信若造反,仍然具有一定实力,但他犹豫了,且杀掉了项羽亡将钟离眜来表示忠诚。

细看韩信的这四次机会,笔者认为,第一次时机最好,直接自立经营齐、赵、燕地,坐等刘项决战出结果,然后乘机而下,未必没有问鼎天下的机会,最差,也能跟其中胜出的一方两分天下。

但就韩信的性格而言,笔者觉得,他没有刘邦的圆滑世故,心狠手辣,在领导力上面确实是不如刘邦的,他或许可以依靠极强的军事能力割据一方,但若治国平天下,就他那样犹豫不决的性格,再加上人缘很差,真地太难成为真正的人主了。韩信骨子里是个自负的人,他自以为志向远大,不屑与庸人为伍,说话做事上面也不太周全,比如与刘邦论带兵能力那一幕,这一点就显示出其真地不太会做人和说话。

历代成功的创业者,在天下未平,事业未成之前,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收起自己的自负与骄傲,和光同尘,将功劳让给下属,给自己的员工不断的鼓励和物质奖励,创造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然而,韩信真的不太具备打造一个优秀创业团队的能力。

他或许能够干掉刘邦,但并不一定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自古以来,具备卓越军事才能,又拥有强大实力的人并不是没有。五代十国时期的那几位开国帝王,或许在军事才能上略差韩信,但他们成功造反之后,却开了一个相当恶劣的头,这未尝不会是韩信最终的结果。


文话史


刘邦能得到天下和三个人有关,一个就是张良,另一个就是萧何,最后一个就是韩信。尽管他们被刘邦并称为“汉初三杰”,但是,韩信的功劳绝对在张良和萧何之上。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从刘邦称帝后,给他们的封赏,就可以看出端倪。

刘邦当皇帝后把韩信封为了王,而把萧何和张良封为了侯。

韩信先是被封为了齐王,然后被迁为楚王,管理的地盘是整个楚国,他有豢养军队的权利,治理的地盘和一个独立的王国没有任何区别。前提是要绝对的服从中央的命令,否则,导致的后果就会是开战。

张良和萧何管辖的地盘,也就是一个县那么大,人口一万左右。没有统兵权,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开创大汉,韩信绝对的是第一功臣。

那么堪称第一功臣的韩信,具体有哪些战绩呢?

大家都知道战国时期,有七个国家最牛,被称为战国七雄。

大秦灭亡之后,这七个国家的后代们,都又恢复了国号。当然了他们大部分都是在项羽灭秦,统一天下后,被项羽分封的诸侯王,就像刘邦的汉王一样。

我们看看被韩信单独打败的有哪几个国家?

秦国、魏国、赵国、燕国、齐国共计五个国家。

打秦国的关中,是韩信当上大将军后的第一战。此战韩信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打败章邯,彻底的占领了关中之地。

打魏国的时候,韩信是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巧渡黄河,然后俘虏了魏王魏豹,还有他的家室,其中有一个魏豹的妻子叫薄姬,韩信就把她给送给了刘邦,后来刘邦和薄姬生下的孩子就是汉文帝刘恒。

打赵国的时候,韩信用三万士兵,背水列阵,打败赵国的二十万精锐,从此,韩信名声大振。

燕国是在听到韩信战斗力爆表之后,没敢开战,主动投降的。

打齐国的时候,项羽给了龙且二十万大军,让他帮助齐国击败韩信,当时的项羽总共只有三十万大军,他一下把二十万大军给拿了出去,让龙且灭了韩信,此战只可胜利,不可失败,足以见得,这次战役的重要性。

可以说此次战役的胜负,直接决定着刘邦和项羽的胜负,当时他们两个对峙在荥阳。

可惜的是龙且太大意了,他的二十万大军在加上齐国的三十万大军,足足五十万,基本上还没有和韩信的交战,就被韩信用潍水给冲散,冲死了一半。剩下的要么被杀,要么逃跑,主将龙且也被杀了。

拿下齐国来,韩信的总兵力达到了30万, 此刻项羽只有10万,刘邦只有20万,这时候也是韩信拥兵自重的最佳时机。

当时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连项羽的10万大军都干不过,更不要说去打韩信的30万大军了。

说实话若是韩信这时候拥兵自重,消灭刘邦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在韩信击败了齐国后,项羽还派人游谁韩信,让他自立为王,韩信拒绝了。

韩信的谋士蒯通也劝韩信自立,但是韩信又拒绝了,他给蒯通的理由是,刘邦对他有恩,他不能忘恩负义。

所以,他又帮助刘邦发动了垓下之战,把项羽给灭了。

等于是韩信和刘邦一起灭掉的楚国。也等于是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只单独灭了一个韩国,其它的时间都和项羽在对峙了。

是韩信开疆拓土,给他统一了天下。

综上所述,就可以得出,韩信若是想拥兵自重,刘邦是绝对不敢和韩信叫板的。

正是因为刘邦知道韩信的厉害,所以,他后来才把韩信给贬为了淮阴侯,让他没有统兵权了,之后,吕后才把韩信骗到宫里杀韩的。


史学达人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意思,要回答好得把一个问题拆成两个,第一,韩信到底存不存在脱离刘邦自立的能力。第二,韩信打不打得过刘邦。

第一个问题,很明确,韩信根本就没脱离刘邦自立的能力。史记里记载了一件事,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刘邦被项羽在彭城打的大败,狼狈至极,夏侯婴驾车带着刘邦,两人直驰入韩信大营,接下来史记描写的极为精彩。

“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韩信还没起,刘邦就直接进入韩信睡觉的地方,把兵符直接拿走就开始点将。一点不客气,试想一下,如果刘邦要的不是兵符,而是韩信的脑袋,韩信就得死在睡梦中了。

可以看出,韩信虽然独自带兵在外发展,但是刘邦对韩信这支队伍的控制可是一点也没放松。韩信手下的大将樊哙,周勃,灌婴都是刘邦的心腹。这种单刀直入的夺权,在击败项羽后刘邦又来了一回,夺了韩信的兵权,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


独立宝宝很想,可真的做不到

后来项羽劝韩信反刘邦自立,韩信虽然说的冠冕唐璜,我在你项羽手下,你根本不正眼瞧我,汉王重用我,对我有知遇之恩,你想让我背信弃义,咱老韩不是这样的人。这话估计把项羽怼的够呛。不过就算他想自立也没那能力。

第二个问题,韩信打得过刘邦么?这个大多数人,特别是民间史学家,绝对回答的斩钉截铁:刘邦怎么可能打得过韩信。不过要我说,韩信真的也打不过刘邦。



咱们来看整个楚汉战争,韩信其实主要负责外围作战,他征赵地,齐地,胜仗打了一大堆。但是在韩信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的时候,刘邦在干什么,这位民间史学家口中的坏人,流氓,同性恋在死磕当时中国最强悍的部队项羽的主力部队。虽然被打的灰头土脸,但是他扛住了。

在垓下之围中,韩信指挥主力中军三十万,项羽率领十万楚军困兽犹斗,韩信先上,结果被项羽击退。这可以说是韩信和项羽唯一次交锋,韩信败了。

可见,韩信也不是战无不胜。韩信真正有机会发展独立力量是在成为楚王之后,此时虽然手头兵不多了,但同时刘邦也将他的老兄弟都封为列侯安置在了关中,韩信身边没了掣肘。

如果韩信此时起兵,能打得过刘邦么?不能。因为战争是对参战双方实力的综合考量,不能简单分析统帅的指挥能力,要综合考虑双方部队的人数,编制,武器装备,后勤保障能力以及动员能力。刘邦之所以把韩信封在楚地,那是有深刻考虑的,在灭楚的过程中,楚地可谓是饱受摧残,人也杀了,仇也结了,城也拆了,钱都被抢的差不多了,战争潜力低的没法说,韩信想在楚地造反,兵源,粮草都是大问题。最严重的是,他没有现成的大将可用,所以他才会冒险收留旧楚将钟离眜,而刘邦有天下共主的名头,占据着最富庶的秦地, 齐地,韩信造反基本等于作死。


醉美木渎


回答:韩信打不过刘邦。

首先,论军事能力,刘邦虽然不如韩信,但是刘邦与韩信作战至少可以维持不败。

韩信与项羽相比,谁更厉害呢?彭城之战,刘邦率五诸侯军约计五十六万人,军中有韩信、张良、彭越等诸将,结果被项羽三万人打得大败。垓下之战,韩信汇合刘邦、彭越,将三十万之众,围歼项羽十万人。

韩信与项羽两战,一胜一败。但是,垓下之战时,韩信加上当时天下第三的刘邦和前五的彭越才打败的项羽。最初韩信与项羽单独作战的时候是失败的,后来孔、费两将军出击打败楚军。也就是说正面作战中,韩信是打不过项羽的。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刘邦也打不过项羽,但是正面作战中刘邦是能够拖住项羽的,既然能够拖住项羽,那么,刘邦也是能够在正面作战中拖住韩信,不会被韩信快速击败的。

其次,刘邦与韩信相比谁的根基深厚呢?

刘邦的嫡系有萧何、张良、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韩信的嫡系呢?有说的出的历史留名的人物吗?

荥阳之战时,刘邦形势非常危险,而韩信、张耳此时打了大胜仗,手握数万精兵,刘邦仅带了夏侯婴一人深入韩信军营就夺了韩信的兵权,此时韩信还在睡觉,连一个通知他的人都没有。

(刘邦)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

垓下之战后,刘邦又一次轻易地夺了韩信兵权。

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

手握数万大军,轻易被人夺权,可见韩信在军中的根基多么浅薄!他都没有培养出自己的嫡系人马!

第三,一个”家“打不过三个”家“。

刘邦: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

韩信:军事家。

一个”家“能打得过三个”家“吗?打仗不仅仅是打军事,打的是经济,是后勤,是政治。在后三个方面,项羽这个楚国贵族,反秦第一功臣都比不过刘邦,何况平民出身的韩信呢。

最后,韩信根基太浅,既没有第一时间起兵反秦,使之天下闻名,又没有祖宗余萌(六国诸侯之后或贵族之后),众人亲附。而其他人崛起太速,刘邦三年灭秦,四年败项羽,起兵七年即一统天下,根本不给韩信慢慢经营自己势力的时间。

大家好,我是“风雨的学习号”,如果大家感觉我写的有道理,请关注我吧!


风雨的学习号


假如当年韩信拥兵自立,那么也就不会有后面刘邦灭了项羽,建立汉朝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曾经问过韩信,我刘邦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你也就能带十万兵马。那么韩信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我反正多多益善,意思就是多少兵我都能带。刘邦又问那你多多益善,为什么还是在我手下呢。韩信回了一句,您不善于带兵,但是善于带将。这成语多多益善的出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几点:一是刘邦带兵有一定的水平但没达到很厉害的程度,二是刘邦很会笼络人心,韩信说他善于带将,就说明很会收买人心,让别人为自己所用。三是韩信带兵能力很强,兵越多越体现将领的才能。可见他是个帅才。再结合当时,韩信作为当时刘邦手下带兵最厉害的人物,拥兵自立的话刘邦手下没有能打得过韩信的。再加上当时项羽还在,至少项羽就没那么快灭亡,很可能会进入到战略相持的阶段。

蒯通说韩信

韩信拥兵自立的想法最早来自他手下的谋士蒯通,这个人很有辩才,跟根据当时形势分析说天下局势的厉害关系。当初陈胜王派武臣和张耳、陈余率三千人北上占领旧赵地盘的时候,就说服当时的范阳令向武臣投降,这一举动使得旧赵之地一下子三十多个县城不费一兵一卒投降武臣,极大帮助起义军在赵地发展,可见其才能。在蒯通游说韩信自立齐王之前,当时韩信带兵把北方赵、代、燕国等各地都摆平了,此时只剩下东边的齐国还在,而当时刘邦已经派了郦食其去说服齐王。这时蒯通就向韩信献计,要是郦食其凭几句话就能说服齐王归降汉王,那还要你韩信干什么,你辛辛苦苦打了好久才拿下五十多个城池,郦食其几句话就拿下十几座城池,你还不如这个郦食其,到时候在刘邦眼里你还是那个大将军吗?经这么一说,韩信就主动出兵攻打齐国, 这就有了后面齐王活烹郦食其的事情。

等拿下了齐国,蒯通就向韩信游说自立为王,三分天下的战略建议。我想着才是蒯通要韩信出兵打下齐国的真正目的,要是没拿下齐国,估计蒯通也不会向韩信提出三分天下的建议。因为在他看来有了齐、赵、燕等地就有了抗衡刘邦和项羽的资本。有土地有人再加上韩信能打,自立为王割据一方是不成问题的。其实蒯通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可惜韩信妇人之仁并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

拥兵自立的底气

上面已经说到蒯通建议韩信拥兵自立,韩信要是真的拥兵自立还是有他的底气,原因如下:


一、韩信善于带兵,善于打仗。当时韩信向刘邦献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后,韩信就带三万人马,渡过黄河,俘获魏王,活捉夏说,背水列阵,攻下井陉,杀死陈余灭了赵国,又威胁燕国,平定齐国,向南挫败楚国斩杀龙且。这一路都是当初这三万人马打过来的,可见韩信用兵厉害。即使他自立为王,刘邦派兵跟他打也不一定打得过。

二、当时战略形势。刘邦和项羽的战争已经进入到相持阶段。双方都还不能一口吃了对方,当时的刘邦已经是被项羽打败了好几次,几次大败休整后又与项羽继续打,国内消耗的已经差不多,不管资源和兵源。项羽这边情况和刘邦也差不多,经过三年的楚汉之争,原来楚军的锐气也已经磨得差不多,资源和兵源也消耗很多。这时候韩信就像天平的砝码一样,倒向谁,另一方就要遭到灭亡。假如他保持中立,那么三方就存在鼎立的局面。

三、有赵、燕、齐等地实际控制权。有地盘就有资源,有人口。有资源有兵源就有抗衡的资本。当时韩信已经带兵拿下了赵、燕、齐等地,有资源可以和刘邦、项羽相抗衡。

综上来看,假如当年韩信听了蒯通的建议果断拥兵自立的话,那么天下就会出现三强的局面,而且谁都吃不了谁。刘邦也打不过韩信,灭不了项羽。不过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就权当YY一下吧。


山中茅店


我们来看,韩信有多少次自立的机会:

1、井陉关击败陈余而灭赵后,韩信大可要求刘邦封自己为赵王,或者干脆自立。按照广武君李左车的建议:

“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於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諠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後实者,此之谓也。”

这就是李左车的合纵建议:

向燕国秀肌肉,要求燕国联盟;燕国同意结盟后,齐国必然不敢来攻打,也会和赵国联盟。在北有燕东有齐两个盟国稳定后方下,赵国何惧南方的西楚和汉,更有可能一统天下,即“天下事皆可图也”

联盟燕、齐,击败楚汉,一统天下,这就是李左车给韩信的建议。虽然李左车没有明白建议韩信自立,但“天下事皆可图也”已经点明了自立的建议。

但韩信只是听从了一部分,派使者去劝服燕国,其后更发兵攻打齐国,更将本来可以一统天下的赵国,拱手让给张耳!

其后刘邦因为兵少,东渡夺取了韩信兵权,只给了韩信赵国相国这个职位,还下令韩信攻打齐国。于是李左车联盟燕齐而一统的策略,就这样被韩信白白浪费了。

李左车真的是遇人不淑:劝陈余坚守,陈余不听;劝韩信联盟燕齐,韩信只听了一点!一个本来可以和张良、萧何等人齐名的机会就这样被别人浪费了。

2、在刘邦封韩信齐王后,项羽派遣武涉说服韩信反刘邦。武涉已经将天下大势分析得非常清楚:

“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

而韩信的回答是:项羽不重用我,刘邦重用我!可见当时韩信依然是还是一个臣子的心态——投靠明主!没有自己做明主的自信!

3、蒯通劝韩信自立。蒯通对韩信所说的话,立脚点虽然和武涉基本一致,但增加了第二次分封的建议:

“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於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於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两主之命县於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原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虑之。”

蒯通的话有下面几个层次:

1)、楚汉陷入僵局,双方均无力击败对方:“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

2)、和武涉一样都赞同韩信三分天下:“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即,如果韩信自立,齐、楚、汉三国势力均衡,哪一国都害怕对方联盟对付自己,因此谁都不敢坚持进行战争。

3)、齐国联盟赵国和燕国,进行秦末第二次封建。第一次封建是项羽在咸阳进行的,是一帝、一伯、十八诸侯。当了韩信做齐王时,所分封的诸侯基本上没有几个存在了。

对有功之人进行封建,是当时的需要和主流——否则刘邦也不用大封异姓王!

蒯通,比起李左车的联盟燕齐策略、武涉的三分天下提供了进一步的规模:第二次封建。

其行动计划是:

“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

其目的是:

“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

蒯通第二次封建的建议是对如何三分天下的建议,根本目的是制约楚汉而让齐国称伯。


至于帝的名分,按照当时的可能,应该是下面这几个人:

1、东周姬姓后裔;

2、秦朝嬴姓后裔;

3、楚国后裔,或楚怀王后裔;

4、田齐后裔。

姬姓后裔,最大的优势是恢复六国建立诸侯,劣势是没人记得了——要知道,亡秦的口号中从来没有包括恢复周天子的说法;

嬴姓后裔,最大的优势是嬴姓是第一个皇帝,曾经的天下之主,作为天下共主是最合适的,劣势就是若立嬴姓——当初我们起兵是干吗来了?灭秦又立秦?

楚国后裔,最大的优势是从楚怀王到楚义帝,但劣势就是楚义帝是楚人所杀的,面子不好看,谎言不好说;

田齐后裔,最大的优势是对韩信最有利,但劣势就是项羽难以接受,但如果是齐王建的直系,项羽可能也能接受。

但不管是谁做皇帝,其封地只有两个选择:

1、洛阳,即东周之地;

2、彭城,即宋国之地;项羽还是迁都去扬州吧!


4、钟离昧劝韩信自立。这个时候,虽然不是韩信自立的最佳时机,但有能自立,三分天下的基础还在。钟离昧劝韩信自立的话,就显得非常委婉了:

“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

“以眛在公所”,钟离昧的这句话,点出了韩信在当时自立的基础:

韩信若自立,当年项羽的部属,必然因为钟离昧受到韩信重用,加上刘邦杀项羽的恩怨,纷纷投奔韩信。

即,若当时韩信自立,韩信拥有齐国部将和项羽部将两大部分,占据了三分天下中的两份人才!这些人,可不是那么小看的。

另外的优势,还有,就是英布、陈豨——一心想反的人,韩王信、卢倌——这两个不想反但不得不反的人。这些异姓诸侯也注定了即便韩信自立,刘邦也不敢打动干戈的原因。

在韩信拥有齐国旧部、项羽旧部的优势下,加上英布等第三方势力,刘邦若发动战争,那他就成为了第二个暴秦了。

5、韩信和陈豨合谋反叛。虽然《史记》记载是韩信主动建议陈豨反叛,但韩信是否在关中无兵无权的情况下反叛,证据不足。就不多说。


总结:

在灭赵后,李左车劝韩信自立为赵王,联盟燕齐而一统天下,韩信拱手把机会浪费;

在灭齐被封齐王后,项羽劝韩信自立,三分天下,韩信以当年项羽不给他做将军为由拒绝——韩信的眼界太低了,无话可说;

蒯通,不但建议韩信自立以三分天下,还给出了二次分封而称伯的计划,但韩信面对这个比李左车、武涉更详细、更具操作性的建议,犹豫不决而浪费机会;

在被从齐王徙为楚王后,钟离昧劝韩信自立,以整合韩信和项羽两部人员,但韩信把钟离昧的人头送给了刘邦。

上天给了韩信四次自立的机会,但韩信一次次的浪费,最后竟然在临死时,责怪老天: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这和项羽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有得一比。

韩信浪费四次自立机会,不责怪自己却去责怪老天;项羽不懂合纵,一心莽撞和刘邦作战,却不东和齐国议和、封彭越为王以安抚、北援助赵国陈余或离间韩信和刘邦关系,整整3年都在和刘邦进行攻守之战,最大的责任是他项羽而非老天。陈余的赵国和田荣的齐国不灭,刘邦也无力击败项羽。

明明是自己的错,却把责任推给老天!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出身卑微,靠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天下。刘邦能以一个小混混的身份取得天下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善用人才,治理有方,是一位有勇有谋的人,虽然不善于用兵打仗,但是作为统帅还是很合格的。而刘邦最终能取得天下韩信的功劳是非常大的,刘邦本人对韩信评价极高,他说韩信能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可见韩信在用兵方面多么厉害,他还有“兵仙”“战神”的称号,那么如果韩信拥兵自立,能打败刘邦吗?

很明显不能,刘邦虽然用兵不如韩信,但是用人是一流水平。而且韩信并不具备佣兵自立的条件。在韩信灭齐后他的手下蒯通劝他拥兵自立,此时楚汉相争也到关键时刻,项羽也派人来劝说韩信三分天下。但是韩信都没有这么做,史书记载的是韩信是这么回复项羽的:“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就是说韩信在项羽那边不得重用,但是刘邦重用他,他背叛汉王是不吉利的,就算自己死了也不会背叛汉王。这似乎表明韩信不佣兵自立是因为刘邦赏识他,他不忍心背叛汉王,这是一部分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韩信根本就没有反汉的条件。

首先韩信的兵都是刘邦给的,韩信也是直接被刘邦拜封为大将军的,所以韩信在军中并没有根基,他能成功不是靠自己的军队,而是靠刘邦的汉军。如果韩信造反,那些汉军有多少会跟随他一起反就不一定了。

其次就是韩信没有根据地。虽然韩信一直在外打仗,但是一直到韩信灭齐前都没有被刘邦封王裂土,后来被封为齐王还是韩信自己要来的。也就是说韩信一直都没有根据地没有大本营,没有大本营怎么敢轻易拥兵自立,庞大的军队没有补给怎么存活下去。刘邦也是一直防着韩信的,在登基后封韩信为楚王,但是第二年就把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了,自始至终韩信都没有时间经营自己的根据地。

最后就是韩信没有自己的亲信。韩信是在楚汉相争时被刘邦启用的,但是楚汉相争只有短短的四年,韩信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很难建立起自己的心腹亲信班底,而且军中许多重要的职位都是由刘邦的人担当,韩信如果造反只靠他一个人是无法完全掌控军队的,所以根本不会去造反。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只有韩信不得善终,毕竟这么一个功高震主的军事天才,在天下已定的情况下对皇帝是个威胁。即使韩信从来没想过反叛,但是皇帝想除掉你,你就得死,历史上杀开国功臣的皇帝数不胜数,韩信的死,也颇为可惜啊。


风尘讲历史


韩信果断拥兵自立,灭刘邦是分分钟的事情,假如当时项羽还活着,韩信连动手都可以省了。

刘邦一辈子最怕的两个人,一个是项羽,另一个就是韩信。

刘邦和项羽交战的时候,唯一次“胜仗”就是趁项羽在齐国平定田氏兄弟叛乱的时候,他偷袭了项羽的都城彭城。结果项羽回兵3万就把刘邦的56万大军打的鸟兽散尽,刘邦逃得那叫一个狼狈,就连一双儿女还被他踹下车十好几次。
(韩信剧照)


这还不算完。

一次,一个叫纪信的人给做了替死鬼,另外一次听从陈平的计谋,用两千名妇女做了“挡箭牌”,如此一来,刘邦才虎口脱险。

鸿沟议和之后,项羽带兵撤退,刘邦听从张良的计谋撕毁和约,趁项羽不备从后面追杀,结果20万大军又被项羽打的溃不成军。事实上,项羽之所以和刘邦和解,并不是项羽打不过刘邦,而是因为当时韩信占领了齐国,威胁项羽的后方安全,彭越又隔三差五在后面捣乱,龙且的20万大军又被韩信消灭,因此腹背受敌,不足10万兵马的项羽不得已才退兵。所以说,韩信只需按兵不动、坐壁上观,项羽早就把刘邦收拾了,那还用得着自己动手。
(韩信剧照)


对于韩信,刘邦更是处心积虑的提防。韩信灭赵后,刘邦二话不说就把韩信20万大军给带走了。垓下合围结束后,韩信还在睡觉,刘邦就潜入韩信大营,然后摸到韩信的大帐,直接把帅印揣进怀里。韩信的30万大军,再次被夺。这就说明刘邦惧怕韩信,心里没底,只能用这种方法制衡韩信。

韩信被贬为楚王,没过多久又操练出一批精兵,当时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的第一反应就是惊慌失措。之后,刘邦又问陈平怎么应对。当时陈平反问刘邦:“以皇上的兵力能打的过韩信吗?”刘邦连连摇头说:“不能”,这就说明尽管韩信被降为楚王,但是推翻刘邦也是易如反掌。

事实上,韩信根本就没有反心,但刘邦还是寝食难安。于是陈平献计,刘邦伪游云梦泽,而计擒了韩信,直到洛阳才将韩信释放。之后,刘邦又把韩信贬为淮阴侯,放在自己眼皮底下,形同软禁。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直到被杀的六年里,刘邦从来都没有放松对韩信的警惕。如果陈豨造反成功,韩信利用官奴也能占领长安,从而与陈豨里应外合消灭刘邦。

(韩信剧照)

总结:韩信灭刘邦的机会很多,只不过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刘邦又善于笼络人心,韩信被感动的一塌糊涂,所以韩信坚定的服从刘邦领导。即便后来韩信没有了一兵一卒,依然可以捍动刘邦,只不过遇到了陈豨这样一个猪一样的队友。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