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早期的霸主魏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六卿是韩、赵、魏、智、范、中行氏,这六家一直把握着晋国大权。到公元前453年,只剩韩赵魏三卿(其他三卿被吞并),晋国国祚摇摇欲坠。到公元前376年,三家瓜分了晋国公室,至此,魏国走上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舞台,开始了自己的称霸之路。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开端,在这样的历史变革时期,风云激荡,魏国做为第一个进行改革的国家收获颇丰。魏文侯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魏国建国和改革称霸的历史时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成立的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周边群雄环伺:西有秦韩,南有楚国,北有赵,东有齐,地处中央,易攻难守。残酷的地缘环境和不甘于久居人下的性格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魏国在强烈的忧患意识情况下开始了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以期破开危急局面富国强兵。内政方面:魏国拜李悝、翟璜为相,改革弊政;军事上拜乐羊、吴起等为将,与同是出自晋室的韩赵结盟,攻掠中山国、秦国、楚国;经济上用李悝教授法经,依法治国,推行尽地利之教的精耕细作原则,推广农副业成功经验,综合利用魏国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国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开创性使用了国家粮食储备调节粮食价格,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魏国也因此一跃而起,成为战国时期200多年历史上第一个称霸的国家。魏文侯既是乱世枭雄也是一代明君,执政五十余年,参与见证了三家分晋和魏国的崛起称霸,是名副其实的强魏的奠基人和开创者。魏国在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期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好嗨吆。“魏武卒”名震四方,睥睨天下,无人能敌。

战国早期的霸主魏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魏国开创者魏文侯

战国早期的霸主魏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魏国鼎盛时期版图

然则,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历史规律无法规避,关于魏国的衰落也是循序渐进,有迹可循。一个国家,人事、利益非常复杂,在变法过程当中,有人得益就有人失去,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军事人事方面的,国家的强大无法掩饰复杂的内斗。从魏惠王开始,衰落凸显,老祖宗常言说的富不过三代,一语成诟。强大的国家在一段历史时期内,会人才辈出,群星闪耀。从魏文侯武侯时期的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到惠王时期的商鞅,孙膑,范睢等人才辈出,如何充分使用人才利用人才,魏惠王可没有两位老祖的眼光和手段,造成人才流失,就像在一个小城市有一流大学,可毕业的人才留不下来,长此以往,魏国就悲剧了,而同一时期的秦国的秦孝公和齐国的齐威王虚心纳贤积累实力魏国衰落的开始也是失败与秦齐两国,此为人不能尽其才,衰落的第一条理由。你就说人才多不能全用吧,你倒是留下其中的精英使用啊,偏偏用些什么庞涓之流的嫉贤妒能又没什么水平,偏偏依仗强大国力频频发动进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从总的来看,迅速消耗的国力和获得的特别不成比例,性价比太低,特别是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军二度为齐军孙膑所败(也是魏国人才,可惜不为魏国所用,还被庞涓迫害)。魏国名将庞涓死后,魏国军事实力彻底衰落。

好大喜功是第二条理由。更小心眼的是魏惠王居然打破两位老祖制定的联合韩赵的国策,为私利攻打赵国,这才引出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不但损兵折将,也没达到目的,还弄的与同宗的赵国和韩国反目成仇,四战之地,没有一个盟友,处处受敌,魏国由此压力陡增,缺乏全局视野,此其三也。同时期的秦孝公、齐威王意识到除旧革新的重要性。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使积贫积弱的秦国焕然一新。而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推行变法革新,国家实力迅速提升。而楚国地广物博,家大业大,一直对中原虎视眈眈。没有了韩赵魏的联盟体系,就没有了韩国和赵国对秦国和齐国的压制,不但河西之地被秦国抢了回去,东边两次被齐国击败,以至于后来造成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的严重不利局面。用现在的话说那真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烂。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这标志着魏国的霸主地位的丧失,秦国齐国开始崛起,开始了自己的称霸之路。

魏惠王以后的历代魏国君主,更是一辈不如一辈,况且秦国,齐国,赵国,楚国甚至燕国和韩国都先后改革,励精图治,人才更不可能大量回归魏国来了,包括后来的李斯等人才彻底流失,魏国有苟延残喘了一百余年,终于被秦始皇一举灭国,至此,魏国亡。

战国早期的霸主魏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魏国生命进入倒计时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关注转发。如有疏漏,欢迎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