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喜或恶,或褒或贬,从古至今人们为何对狐狸精如此执着?

或喜或恶,或褒或贬,从古至今人们为何对狐狸精如此执着?

狐狸,本来是一种食肉的哺乳动物,它体型小巧,机敏可爱,皮毛光滑。然而,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狐狸精或狐妖,大多被賦予了狡猾奸诈的性格,尤其是《封神演义》里的妲己

狐人合一,魅感商王,祸国殃民。可是,还有一类文学作品中的狐狸精,则被赋予可爱温驯的性格,特别是前两年热播的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女狐狸精白浅,既温柔可爱,和蔼可亲,又敢爱敢恨,潇洒自如,就连扮演者杨幂也因此圈粉无数。

那么,如此既矛盾又对立的两极分化是怎么曲折发展的呢?狐狸精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究竟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或喜或恶,或褒或贬,从古至今人们为何对狐狸精如此执着?

(一)或象征祥瑞,或虔诚敬畏

其实,在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狐狸中的九尾狐是一种具备神异的祥瑞动物。我认为“祥瑞“有四方面的内涵:

一是预示国家昌盛。

《瑞应图谱》中写道:“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焉。”《宋书.符瑞志》中记载道:“白狐,王者仁智则至。”《孝经》记載说:“德至鸟兽,则狐九尾。”

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帝王专心朝政,施行仁政,就会政治清明,国家就会繁荣稳定,就会有象征国运昌盛的狐狸精出现。

《文选》中记载“昔文王应九尾狐而东夷归周”,这句话告诉我们当初周文王平定东夷的时候,出现了九尾狐,意味着战争会顺利,后来果然应验,周文王大获全胜回来了。

或喜或恶,或褒或贬,从古至今人们为何对狐狸精如此执着?

二是昭示婚姻爱情美满。

《吴越春秋》中将狐狸与大禹治水娶涂山女联系起来,据说大禹年过三十不娶妻,经过涂山看到九尾狐,以为是象征了爱情吉兆出现,缘分到了,

于是就娶了涂山女娇。大禹不仅获得了爱情,不久也成为王,爱情事业双丰收。

《诗经.卫风·有狐》则把孤独流浪之狐当做追求爱情的人来咏唱“有狐馁馁,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狐狸孤独地漫步在淇水桥上,他连裤子也没有,这只衣不蔽体的男狐不以为意,依然向喜欢的“人”发出爱慕的信号,依然执着地追求爱情。凭着他特有的魅力,打动了妙龄女子的心,她同情他,怜惜他,她也喜欢他。

或喜或恶,或褒或贬,从古至今人们为何对狐狸精如此执着?

三是象征不忘初心不忘家国。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狐“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晋书张轨传》也说“狐死首丘,心不忘本”。《醒世恒言》中则有“但闻越鸟南栖,狐死首丘,万里亲戚坟墓,俱在南朝,早暮思想,食不甘味”。

后来,狐死首丘这个成语沿用至今,它的意思就是说狐狸如果死在外面,一定把头朝着洞穴的方向。

再后来就用它比喻游子即使在天涯海角也不忘本,不忘初心,怀念家乡,心系祖国。

或喜或恶,或褒或贬,从古至今人们为何对狐狸精如此执着?

四是虔诚地把狐当神灵供奉,心怀敬畏。

唐代以来,老百姓把狐狸当成神灵,虔诚地供奉着。当时民间则流传着这样的话语“无狐媚,不成村”,意思就是说村村都供奉着狐神。

当时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就有对狐狸精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狐狸的崇拜和敬畏之情,例如唐传奇《任氏传》,写了一个由狐狸幻化成女子任氏,对爱情忠贞不渝不畏强暴的形象,周围的人们对任氏赞美有加,心生敬意。

更有许多文学作品中,修炼成精的狐狸幻化成玉树临风的书生。无论是幻化成美女,还是帅哥,这些“狐狸精”

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长相俊美,凭借着一副好皮囊魅惑人,用阴柔的手段迷惑人。

于是人们就把现实中凭借漂亮的外貌勾引男人或女人的人通称“狐狸精”

或“狐媚子”,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以及武则天本人就是典型的代表,被唐朝人骂“狐媚偏能惑主”。

或喜或恶,或褒或贬,从古至今人们为何对狐狸精如此执着?

(二)或凶恶奸诈,或为非作歹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狐狸还有一个寓意,简直就是凶恶狡诈,为非作歹的代名词,贬义色彩浓厚。一直到最近《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闪亮登场,白浅这位温婉飘逸的青丘女狐狸精

横空出世,才使狐狸精又变成了美丽可爱仙气飘飘的形象。这部玄幻剧深得人们的喜爱,它追求的唯美的风格,借助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对感情的执着忠贞,俊美的男神女狐,激起人们对狐仙白浅的喜爱,也彻底地改变了人们对“狐狸精”的看法。

《山海经》中记载:“青丘之国,其山有狐,九尾。”“其有四足,其叫声如婴儿,有时能吃人。”又有“食人之兽如:青丘之九尾狐”。《郁离子》中写着“青丘之山,九尾狐居焉。将作妖,求骷髅而戴之。”《历代通鉴》称“性奸诈,号九尾狐。”由此可见,古人认为狐狸不仅狡诈,还非常凶残,连人都吃。

或喜或恶,或褒或贬,从古至今人们为何对狐狸精如此执着?

《封神演义》中的九尾孤,人妖合体,助纣为虐,可以说是狐狸精坏到极点的标志。九尾狐奉女娲之命,迷惑商王,使他不理朝政身死国灭,以报商王对女娲的不敬之仇恨,她变成了女娲报仇雪恨的利器。九尾狐为了完成任务吃了原来的妲己,井且附在她身上,祸乱朝纲,残害忠良,加速了商的灭亡。

大概从此之后,狐狸精就变成祸国殃民的代名词,狐狸在人们的印象中也变得令人厌恶了。后世的文学作品中一写到坏人就会提到狐狸精,即使是儿童故事也是如此。

就像寓言故事《狸和乌鸦的故事》,写了一只狡猾的狐狸为了吃乌鸦嘴里的肉不惜花言巧语哄骗乌鸦张嘴唱歌,结果乌鸦信以为真,竟然真的开口唱。谁知刚一张嘴,乌鸦嘴里的肉恰好掉到树下狐狸的嘴里。狐狸因而被冠以狡诈的骂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或喜或恶,或褒或贬,从古至今人们为何对狐狸精如此执着?

(三)或美丽善良,或聪慧贤淑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撰写的狐狸小说,对以前文学作品中坏狐狸精的形象做了改编,他笔下的狐狸精不仅有美丽的外形,也有善良的心灵,不仅不害人,反而帮助人,重

情重义,可以说是披着狐皮的美女。

《小翠》写一只灵狐为了报恩,把自己的女儿小翠嫁给了恩人的傻儿子,小翠不仅不嫌弃傻丈夫反而细心照料,最后不仅治好了丈夫的傻病,还帮他娶了漂亮妻子。

《娇娜》一文中的狐狸精娇娜,与孔生坦诚相待,在对方有困难时大力相助,使其渡过生活中的许多难关。小翠、娇娜不仅外表美貌,而且真心助人为乐,可以说她们是美与智慧、正义和善良的化身。

现代许多小说和剧本中,却把一些长相漂亮破坏别人家庭的一类女子,通称为“狐狸精”,贬义色彩浓厚。

或喜或恶,或褒或贬,从古至今人们为何对狐狸精如此执着?

(四)或助人为乐,再刷新视听

最近热播的《封神演义》再次颠覆了人们对狐狸精的认知,原来狐狸精不仅可以是美丽的男狐,更可以帮人做好事。杨戬出生后母亲抱着他逃命,被费仲带人包围,命悬一线的时刻,是狐妖子虚挺身而出救下杨戬。

后来,也是狐妖子虚多次帮助妲己脱离险境,并劝诚她放下仇恨。可见长得帅气的狐妖,不仅可以不害人,还可以帮助人,劝慰人,分明就是助人为乐模范啊!

以前的《封神演义》系列,狐妖都是女孤,而且个个妖媚,迷惑商王,做尽伤天害理的坏事,沿袭了以往文学作品中对狐狸精丑化形象的塑造,所以翻拍的影视剧新看点不太多,

收视率也不高。即使《红楼梦》这样的名著,再翻拍的收视率也是不乐观。

或喜或恶,或褒或贬,从古至今人们为何对狐狸精如此执着?

(五)千年狐狸精,褒贬难一统

狐狸精,是中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元素,自从它作为部落的图腾起,人们对它的认知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充满了辩证的意味。这种现象看似矛盾的,其实又是一致的,正如

一枚铜钱有正反两面一样,一片叶子也有阴阳两面,大千世家的任何事物都是立体的,多维的。

据说千年的狐狸,经过修炼渡劫,才能成精为仙,甚至为神,人们对它或是喜爱,或是厌恶,或褒或贬,大概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新版《封神演义》之所以吸引观众追剧,大概就是因为它顾覆了人们对狐狸精的认知,给了人们一个全新的“狐狸精”吧。人们也因此爱屋及乌,因为喜欢白浅,因为喜欢子虚,大概也因此使“狐狸精”一词减少了贬义色彩了吧!

狐狸的本性,或真善美,或假恶丑,皆是人性,是人按照自己的审美而加以区分,所谓狐性皆人性。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时代在发展,人们对狐狸精的看法也不会一成不变的,期待更多更好的“狐狸精”杰作,让我们拭目以待。

或喜或恶,或褒或贬,从古至今人们为何对狐狸精如此执着?

【作者简介】胡秀红,山东德州人,爱读书,喜写作,曾在纸媒和文学平台发表文章多篇。

推荐: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