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一个省军队的统帅,从一品的提督,为何地位还不如正二品的巡抚?

繁华万里


这主要与清朝的治国之策有关,从北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时,便注定了武将的命运。兵权历来都是被帝王忌惮的东西,手握兵权便意味着有了与朝廷抗衡的能力,而在这种程度上朝廷便扛着一种不定时的风险。

所以在清朝的治国之策,其实与北宋有着很大相似,皆是重文轻武。尽管清朝是马背上得来的天下,但是也不妨碍他们将中央集权制达到了最顶峰。

提督,全名“提督军务总兵官”,若是这样说全名未必知晓,但是提督乃是官居从一品,负责一省市的军务。而巡抚乃是一省的最高长官,官居正二品。按照古代官职来说,提督的官职确实是要比巡抚高上一个等级。但其实提督在清朝的地位确实是不如巡抚,同时若是地方上没有总督揽权,基本上地方上的所有事情包括军务都由巡抚一人包揽。

提督本来就是掌管一个地方的军务,但是巡抚在没有总督的干涉之下是负责地方上的军务和政务,这就相当于巡抚将提督的一部分权利划分出去。在这种程度之上,提督对于地方上的军务权利并没有完全的控制权,所以在处理地方事务之上提督已经被巡抚压了一头。

这的确是与清朝的政策有关,地方上的兵权越大对于中央朝廷的威胁也就越大,所以分权制衡是最好的处理办法,这样“山高皇帝远”的言论便可以不适用。再加上重文轻武的国策,朝廷对于武将的不重视,也给文官无意之中提高的威信力和地位。

另外提督所掌管并非是八旗兵,而是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兵。虽然满清入关以来,一直都在倡导满汉是一家亲,但是清朝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防汉人,无论是挑选秀女入宫还是联姻,更或者是帝王对待满汉的态度上,都体现出帝王对于满人的偏爱,和对于汉人的疏离。

所以这绿营兵自然是在兵营之中不受重视,而受到牵连的便是这长官,也就是地方上的提督。八旗兵享受的优待丰厚,绿营兵虽然也是朝廷的士兵,但是并不会给予多少的权利,再加上清朝也明白绿营兵之中还是有一部分有着反叛之心,若是权利过大长官都无法压制他们的野心,所以这绿营兵自然是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真正的优势。而提督统率着绿营兵,自然也就不受到重视,所以地方上的事务基本上是听从巡抚的安排。

同时虽然巡抚为正二品,提督为从一品,但是若是巡抚同时还有侍郎的身份加持,这便相当于有了副部长的等级,在权利上便压提督一头。而且巡抚还兼任考核地方官员的职责,而提督就在巡抚考核范围之内,自然巡抚便决定了提督的升降去留,所以这又让提督在巡抚面前小心翼翼。

所以说,官职并非是官员地位真正的代表物,受帝王重视和权利大小才是衡量一个官员地位高低的标准。


小镇月明


两个原因。

一,以文治武原则。

提督类似今天的省军区司令,基本属于地方守备队,巡抚也就类似今天的省委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所以,提督必须接受本省巡抚的节制。当然,这里的提督是指各省陆军提督,而非水师提督。

二,多头管辖

绿营本来就是满清的监控对象,所以绿营军官从来都是品级高但管辖士兵少。

清制全国63万绿营,剔除水师提督,总督巡抚的直属军队外,12位陆军提督能够管辖的士兵不会超过45万,平均每提督管辖3.7万军队,听起来不少,但提督下约有6个总兵,再分若干副将,辖参将等领导的营并分解为讯,驻军地方。所以,提督直接指挥的就只直属队的提标千多人而已,总兵以下的军队非战争时期不能出本辖区。

因此,从一品的提督不仅要接受总督(一般从一品)巡抚(一般正二品)的管辖命令,手上也没有多少能够动用的军队,更不能插手地方行政事务。而为了绿营的整体利益,提督还得对管财政的省布政使(从二品)客气说话。否则布政使随便做点什么手脚,提督及整个绿营都绝对很难受。


四川達州


在清朝,提督算是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掌管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通常被成为军门,官职从一品。一般来说,会在全国设置12个陆路提督,3个水路提督。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军队所指的是绿营官兵。

巡抚,巡视各地的军政,既管军又管民。巡行天下,抚军安民。通常为从二品,如加兵部侍郎衔,则为正二品。

从品级上来说,提督高于巡抚,但是实际上提督需要听命与巡抚。这其中有其历史原因。

以文御武

宋朝时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他深刻的了解武人权力过大的坏处,因此之后有了杯酒释兵权。之后,宋朝的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控制兵权,采取以文御武的措施,将武将掌权的危害降到最低。明朝传承了这一制度,而清朝作为后来者,自然不会摒弃这种制度。所以,提督是由巡抚节制。

把控政治前途

不仅如此,提督的政治生命也完全掌握在巡抚手中,提督每年的考评,是否贤明,都掌握在巡抚的一支笔上面。提督能不小心吗。其他下级武官每年的升迁考核,战功军功的保举惩戒也都由巡抚向皇帝专章奏保。如果提督得罪了巡抚,下面的武官因此受到牵连,估计这个提督兵也带不好了。

从规矩上说,巡抚节制提督,从政治上看,提督被把着小辫子。老老实实干活也就没啥可说的了。


文史侃大山


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统帅一省军队的最高武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提督是武官,官阶从一品,而主管一省事务的巡抚是正二品,那么为什么提督的地位反倒不如巡抚呢?清朝时期,地方最高官员为总督和巡抚,设有的总督的省份以总督为最高官员,未设总督的省份以巡抚为最高官员。由于清朝奉行“以文制武”原则,因此文官的级别要远高于武官。总督官阶为正二品,但可加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衔,升为从一品。巡抚官阶为正二品,只可加兵部侍郎和右副都御史衔,官阶依然是正二品,按理来说应该无权指挥从一品的提督。可由于兵部侍郎是副部级高官,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因此有权指挥担任省军区司令员的提督。

提督分为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清朝设四大水师,分别为福建水师,广东水师,长江水师和北洋水师,水师提督是水师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海军舰队司令员。除此之外,清朝还有一位九门提督,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负责京城九门的治安巡查,缉捕盗贼等,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兼市公安局局长。提督头上不仅有总督和巡抚两座大山,而且还有驻防将军压在头上。清朝入前后,派八旗兵驻防全国各主要城市,驻防八旗的最高长官称为驻防将军,官阶从一品。表面上看驻防将军跟提督应该是平起平坐,都是从一品武官。可实际上,驻防将军的地位有时甚至比总督还高,比如需要总督与驻防将军联名奏报的事项,以驻防将军领衔,总督居后。因为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统治政权,皇帝与驻防将军同为族人,自然倍受信赖。
综上所述,提督名义上是统帅一省军队的最高武官,可实际归他统辖的只是一省绿营官兵。绿营是清朝收编明军和招募汉人以营为单位组建的常备军,以绿旗为标志,因此得名绿营,又称绿旗兵。由于清朝以文制武和重满抑汉等原因,提督做为从一品高级武官,地位却远低于总督,巡抚和驻防将军。


历史茶坊




首先,我们看一下一个省中的高级干部们。从品级来说,提督是一个省的最高干部,因为提督是从一品武官。提督这个官职出现于明朝,在清朝正式成型,提督是一个省绿营军的最高长官,类似于省军区司令。巡抚是一个省实际上的一把手,巡抚负责军政民财各方面的工作,实际权力非常大。巡抚属于正二品的文官,巡抚一般挂都察院右都副御使的头衔。布政使是从二品文官,也是一个省的二号人物,负责人事任免、经济建设、民政等方面的工作,属于标准的实权派。在清朝历史上,一旦巡抚调离,布政使很有可能接任巡抚职位。按察使属于正三品的文官,负责全省的司法和治安工作。提督和按察使究竟谁的地位更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此外,每个省都有学政大人。古代以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因此,学政的地位非常高,有朝廷直接管理和委派,连巡抚都无权管理学政。如果秀才、举人们闹事,巡抚大人虽然高高在上,但是无权处理,必须交给学政处理。此外,地方上还有超级大佬总督。总督一般管理两三个省的军务,类似于现在的战区司令。总督也是文官,属于从一品,和提督平级。一般来说,总督挂兵部尚书或者都察院右都御使的头衔。



从品级来看,提督能够与总督大人称兄道弟,因为巡抚、布政使等官员的品级都不如自己。但在清朝官场上,品级和实际权力是两回事。位高权低的官员很多,提督就是其中之一。在实际的官场中,提督彻头彻尾成了总督和巡抚的下级。 按照清朝的规定,提督需要受总督、巡抚的节制,文官管理武官。提督见到了巡抚,一般会首先行礼,说一句:“卑职参见中丞大人。”巡抚也会客气客气:“军门,不必多礼。”



如果地方上发生了农民起义,提督必须接受巡抚的管理。按照规定,提督只负责全省的军务,不能插手地方事务。如果提督的手太长,布政使大人会很不高兴。当然,到了清朝统治的末期,出现了情况特殊的提督。例如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由于北洋水师直接隶属于朝廷,各省的巡抚都调动不了。既然提督都这么没有面子,提督以下各级军官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尤其是总兵,总兵是正二品的武官,从品级来说,和巡抚大人属于平级。但是在实际的权力划分中,总兵连布政使和按察使都不如。



总兵负责管理一个镇的绿营军,镇是清朝绿营军的编制,一个镇大约只有七八千人,类似于师长。在清朝历史中,总兵见到巡抚,会立刻下跪请安。由于总兵品高权低,地方上的道台和省城的知府,都不惧怕总兵。除了这些官职以外,还有很多的官职都很奇怪。在地方上,守备大人负责一个府或者一个州的军队管理工作。明面上与知府属于同事关系,但是在权力划分,守备甚至还不如同知大人。清朝的把总属于正七品武官,管理100多官兵,与知县的品级一样。可是论实际权力,知县甩了把总好几条街。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对,确实是这样的,有清一朝,从一品的提督武官在权利和地位上可能还不如一个从二品的巡抚,总的原因是清朝统治者为防止地方部队做大,采取“以文督武、大小相制”的方针,当然这只是针对于汉人的绿营,满人的八旗兵不受这些繁琐的掣肘。

图为嘉庆重臣阮元,曾任河南巡抚兼提督,后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提督是一个省的最高军事武官,从一品,掌握辖区内绿营官兵,从几千到几万人不等,权利本就很大,如果再由提督一人说了算,很容易有军事隐患,清朝是个少数人统一多数人的政权,特别是有了三藩惨痛教训后,为了防患于未然,决定分化提督的军权,不仅总督可以节制,巡抚也能节制提督,直接上了双保险。

图为江苏巡抚衙门旧址。

首先提升总督和巡抚的品级,总督本是正二品,一般上任会加兵部尚书衔或右都御史衔,升到从一品,和提督同级,巡抚本是从二品,一般上任会加兵部侍郎或右副都御史衔,升到正二品,比提督低一级;其次是扩大总督和巡抚的职权范围,尚书、侍郎、右都御史都是兵部和都察院的职位,属于中央派遣的中管干部,最重要的给总督和巡抚发军令,达到权利需要。

图为光绪年间,山东巡抚兼任提督颁发的“表扬节孝”的奖状一张。

再次,明文下旨,《大清会典》记载,国家军旅之事,专任武臣,其在直省以文臣监督,曰总督、巡抚,这也是“督抚”的由来,从此提督虽是一省最高武官,但受到总督和巡抚的双重节制,总督和巡抚对本省的绿营兵不但有征调权、监督权,还有调派罢黜权,以上可以看出,提督如用兵,必经过督抚同意才可,督抚指挥提督用兵,需奏报皇帝批准。

图为最后一任江西巡抚,冯汝骙,辛亥革命时,服毒自尽,是清亡汉人官僚殉节的第一人。

最后,康熙皇帝总结了三藩之乱的深刻教训,如果一省的总督、巡抚、提督、总兵们戮力同心,长期为任,养兵蓄锐,依然可以一呼即起,于是规定各省的高级武官“不致久任”,意思是提督、总兵不能在一个地方任职时间太长,翻开湖北、陕西、山西几个省的历任提督,发现一般2、3年就调走了,最长的也只有7年。而太平天国以后,绿营已遭毁灭打击,那时候朝廷又下令各省督抚“将绿营及早整饬”,所以从那时起,巡抚兼任提督也多了起来。


图文绘历史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在清朝提督的地位不如巡抚,甚至被巡抚压了一头,是因为自宋朝以后的中国开始形成的重文轻武思想作祟。一般来说历朝历代历经开国初期的多事之秋以后,进入平世以后,往往会以文制武,因为武将如果权力太大,那么拥兵自重甚至造反起来的破坏力太大了,而文臣就没有这般恶劣影响,所以在这种以文制武的思想下,提督这个武将自然不如巡抚这个文官了。

巡抚对于提督的压制可谓是全方位的,首先巡抚主管一省的民政和军政,提督身为武官管不了地方政务不说,巡抚身为文官,偏偏还可以掌管一定的军政,可以说分了提督不少兵权。

还有在三年一次的官员铨叙考核中,地方上是由总督及巡抚进行考核的,他们考核的范围包括从一品的提督,有权力对提督的成绩做评价,而朝廷决定升迁或者罢黜一个官员,很大程度上会参考督抚对于这个官员的成绩考核,提督的前途掌握在督抚手中,自然不敢对抗督抚了。

这也是纵观清朝历史记载,总督和巡抚经常掐架,甚至互相参劾对方,而从一品的提督从来不敢参合的原因所在。

当然说完以文制武的原因,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与清朝的特殊国情有关系。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所以军队的区分也很明显。

其中八旗军队,自然属于中央朝廷的嫡系部队了。

而汉人组成的绿营,一直属于次一等的军队,这个次一等不在于战斗力大不大的问题,而是地位问题。

提督看似是一省最高武官,但实际上只属于绿营(汉人)的最高武官,像驻防八旗的都统和将军,都比提督地位高。

因为这个原因,一般来说,巡抚和总督敢压提督,而驻防八旗的武将,属于是皇帝的自家人,他们没有权力也不敢对其怎么样。

在这种环境之下,自然是提督为从一品,看似地位高,实则是品高权低,没多少权力,甚至随着时间推移,差不多都成为了闲职。而巡抚顶了天也就是正二品,看似品级不如提督,但人家品低权高,权力很大,甚至都可以跟总督较劲,所以从一品的提督地位自然不如从二品的巡抚了,甚至被后者打压。


宋安之


你应该是拿特例来比常态吧。

正常来讲从二品肯定比不了从一品,这是正常官场的生态, 如果下属都比上司牛叉,那从一品的提督还要不要脸了。

在清朝从二品的巡抚比从一品提督牛逼只有三种可能。

其一,巡抚是八旗子弟,出身的血统牛逼,汉人提督不敢管,也管不了。

其二,巡抚是朝廷的政治新秀,后面站的人牛逼,提督不会管,还会提携。

其三,巡抚直达天听,皇帝那里拿着皇命钦差戴帽子下来的,属特事特办,提督管不着。

正常来说,一品就是一品,二品就二品,官场等级森严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