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大棉花團隊取得重要進展

我國栽培陸地棉已有百餘年,但育種一直是“摸著石頭過河”。華中農業大學張獻龍教授帶領的棉花團隊,最近在棉花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有利於推動基於經驗的育種轉為在理論指導下進行。

7日,在華中農大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獻龍教授為記者介紹了新成果。

張獻龍教授通俗地解釋說:課題組從DNA水平上,對已有育種工作進行了總結和全面分析,摸清了一些關鍵基因位點,例如什麼基因能讓棉花纖維又長又白。這將提高遺傳育種的預見性。

我國棉花栽培歷史悠久,而晚清開始從美國引種陸地棉。目前,我國所產原棉95%來源於陸地棉。長期的人工馴化,顯著改變了陸地棉的性狀,例如野生種纖維略帶棕黃色,而馴化種能產生白色纖維。長期以來,科學界很少有研究剖析這些性狀改變的遺傳學基礎。另一方面,中國的陸地棉遺傳資源狹窄,同質性較高,成為遺傳育種的瓶頸。

張獻龍團隊從全世界主要棉區收集了31份陸地棉野生種和321份馴化種,進行基因組重測序研究。他們構建了陸地棉的首個綜合變異圖譜,鑑定了93個馴化選擇區間和19個控制纖維品質性狀的重要基因位點,可用於改良棉花的株高、抗病性和纖維品質等主要性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