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瓦岗军的崛起与李密领导地位的确立

一、隋末山东的动乱

炀帝时期,为了修筑运河、营缮长城和兴建东都,于是大肆动员民力,造成无数百姓的死伤,导致全国各地民怨四起。但是,隋朝政府对于人民的不满,不但不予理会,更于大业七年(611年)下令倾全国之力对高句丽进行征讨。朝廷不恤民命,导致人民流离失所,民生凋敝,开皇时期的盛世荣景一扫而空,物价飞涨,百姓饥馑。

河南瓦岗军的崛起与李密领导地位的确立

瓦岗寨

自炀帝登基以来,人民不断被迫负担额外的徭役,使得百姓原本稳定的生活受到干扰,进而导致农村经济无法正常运作。当平民的生活完全失去支持与依靠时,各地随处皆是失业和无产之农民。小农经济失衡的情形,以现今黄河南北的河北、山东与河南的情况最为严重。

河南瓦岗军的崛起与李密领导地位的确立

何以山东地区情况最为严重?主要因素在于:山东是中国最繁富之地区,户口最多,高达四百多万户,占全国总户数之一半,因此隋朝政府便在这个地区增置诸多军府,导致官方出兵、出粮以及其他许多的负担和差役,多是落在山东人民的身上,如:炀帝为了征讨高句丽,征发鹿、车夫六十余万,以运米粮辎重。朝廷大肆征调的举动,不但造成“行者不归,居者失业”,又无粮可食的悲惨境界:“皆剥树皮以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河南瓦岗军的崛起与李密领导地位的确立

饥饿的灾民只能吃树皮

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以树皮、草叶,甚至是泥土为食,四处都是哀鸿遍野的景象。此外,大业七年(611年)山东河南地区发生洪灾,“大水漂没三十余郡”,隔年又遭逢大旱与瘟疫。在水患、旱灾和人祸交迫的情形之下,致使“士卒填沟壑,骸骨蔽原野。”原本人口稠密繁华之处,遭逢此劫而转为凋零破败,庐舍为墟。

河南瓦岗军的崛起与李密领导地位的确立

饿殍遍野

人民遭逢天灾人祸的威胁,在走投无路之下只能选择铤而走险,于是拿起锄头、铁耙相继揭竿反对杨隋政权。首先起事者是尉文通,后来陆续有王薄、孙宣雅、郝孝德、孟让、左才相、刘霸道、孙安祖、张金称、高士达、杜伏威、李子通等其他起事者接踵反隋。自大业六年(610年)爆发农民起事,至十三年(617年)为止,全国将近有126例,光是山东地区就有75例。

二、瓦岗政权的建立

瓦岗军的创始人是翟让,东郡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人,原本是东郡法曹,但是因罪遭判斩刑,越狱逃亡后,与同郡人单雄信、徐世勣等人,于大业七年(611年)在瓦岗寨聚众起事。他们在永济渠附近抢劫,进而逐渐发展成一支万余人的小股势力。

河南瓦岗军的崛起与李密领导地位的确立

今河南滑县

瓦岗军发展成万余人势力的阵营,其势力范围在荥阳、梁郡一带,汴水所经之处,以现今的地理位置来看,是郑州市至商丘市之间,大约有200多公里。但是,由于瓦岗军里的成员多是群盗和莽夫等一般民众所组成,加上领导者翟让对于“吾侪群盗,旦夕偷生草间”的生活颇为满足,因此,对于阵营后续的发展,并无规划长远的计划与目标,也从未打算让自己和旗下的势力强大到足以推翻隋朝,夺取天下。换句话说,从瓦岗军的规模、政权组成与领导者态度得知,初期的瓦岗军只是隋末众多势力中的一小势力,而且它无法对隋廷构成严重威胁。

三、瓦岗政权的扩张

瓦岗军直至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经由王伯当的引荐,投效瓦岗军之后,才使得打家劫舍的性质,有了彻底的转变。李密自关陇集团出身,往上数三代不是郡公就是国公,柱国也出了两位。其家属是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地位崇高。李密在开皇年间袭爵蒲山郡公,大业初年担任炀帝的侍从官,但是由于官非其所好,于是称病辞官,归隐乡里,直到杨玄感起兵叛变,李密起而投靠并为其参谋策划。

河南瓦岗军的崛起与李密领导地位的确立

李密 与 翟让

杨玄感起事失败后,李密先是投奔平原郝孝德,郝孝德并未重用其才;投奔长白山王薄,王薄也没有特别看重,于是李密改名换姓在淮阳村舍中教授学生读书识字,但是仍遭到郡县官员怀疑,转而投奔妹夫,接着被妹夫的堂侄告发,再度逃亡,随后就向诸位领袖游说夺取天下的计策。

李密的逃亡历程直至大业十二年(616年)才划下句点。李密观察各部首领,认为只有翟让势力最强,通过王伯当介绍投奔瓦岗军。李密成为瓦岗军的一员后,不但为翟让出谋策划,与李玄英、房彦藻等人于汉、沔一带,游说其他诸小股贼兵,使其归附翟让。归附原因可分为下列二点:

1.自大业十年(614年)开始,反隋的起事者们已经意识到力量分散的缺陷,以及相互支援、相互配合的好处。所以,各支势力渐渐联合起来,瓦岗军也不例外。

2.隋末“杨氏当灭,李氏将兴”的谶纬广为流传,李密在逃亡过程中,即已有人注意到他的身世和遭遇,史谓:

河南瓦岗军的崛起与李密领导地位的确立

李密虽然身为西魏名将后代,但是,亡命初期游说各方势力时,并未受人重视。直至“杨氏将灭,李氏将兴”谶纬在乡里间传开,其身份与屡次九死一生的遭遇,才使得各方势力一改过去态度而对他另眼相待。

李密于瓦岗军立下的第一项功劳是游说翟让攻打荥阳,并且击败张须陀。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翟让在李密的辅佐下,攻下金堤关及荥阳附近诸县,直接威胁东都洛阳的安全与运河的畅通。于是隋朝派遣张须陀率二万隋军前往征讨。张须陀是隋朝名将,曾血腥镇压山东地区许多反隋势力,翟让亦不例外,常敌不过张须陀,屡为所败。

因此,当翟让得知张须陀率兵前来征讨时,不但恐惧害怕,甚至有远走逃避的念头,李密对其劝说:“须陀勇而无谋,……密保为公破之”。李密利用张须陀骄狂轻敌的心态,于大海寺成功击败张须陀及其大军。张须陀的失败等于是让隋廷“河南郡县为之丧气”。

河南瓦岗军的崛起与李密领导地位的确立

翟让 影视形象

其次,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河南遇饥荒,各地饿殍遍地,隋粮仓充足,但是官府拒绝赈济饥民,导致人民相聚为盗,李密为了博取民心和扩大瓦岗势力,于是建议翟让夺取隋朝仓粮并且开仓赈民。首先率精兵成功袭取洛口仓,获得仓米二千余万石,并且开仓任由民众领取。有了丰沛的粮食资源,使得瓦岗军辖下“老弱襁负,道路不绝”。翟让夺得洛口仓有了充足的粮食后,不但足以提供军需,救济了广大饥民后,更是得到众多民众的拥护,扩大了自己的队伍。

大海寺之役和成功袭取洛口仓,李密立下这两项功绩后,又成功击败越王杨侗所委派的刘长恭和其二万五千人的步骑。这一战不但“东都震恐”,亦使得瓦岗军的声威远播,史谓:

河南瓦岗军的崛起与李密领导地位的确立

瓦岗军在李密的出谋策划之下,多次面临隋将攻势来势汹汹时,总是能带领瓦岗军化险为夷,甚至最后都能屡传捷报。因此,各地的反隋势力者对于瓦岗军的实力无不赞赏和钦佩,在这样子的情形之下,起事者和归附群众莫不争相前来归附。除了归附者众外,翟让亦自认自己的能力不及李密,于是

河南瓦岗军的崛起与李密领导地位的确立

大业十三年(617年)初,翟让将李密推举为魏公,从此李密奠定在瓦岗军中的地位。

历史中,农民起义的原因多数都是由于灾荒,朝廷的压榨。瓦岗政权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 《唐代史事考释》
  • 《隋书》
  • 《资治通鉴》
  • 《旧唐书》
  • 《隋唐五代史》
  • 《新唐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