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杭州人記憶深處的環城北路是這樣的

老杭州人記憶深處的環城北路是這樣的

老杭州人记忆深处的环城北路是这样的

在1959年之後杭州的北城殘牆才拆除建路,道路東起環城東路北端接艮山路,西到環城西路北端連天目山路,因處於城區北側,便起名環城北路;杭州的城牆最早的記載是隋文帝開皇九年罷郡置州,杭州之名始此,州治初設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週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

老杭州人记忆深处的环城北路是这样的

↑艮山門石碑老照片

艮山門是十大古城門之一,是杭城古代的東北門,五代吳越時築羅城,為十城門之一保德門,南宋紹興二十八年,移門址於菜市河西,改名艮山門,門內有順應橋,俗稱壩子橋,故而也名壩子門。南宋末,元兵進佔杭城,門毀。至正十九年將城外展三里,在保德國門故址得建艮山門。艮山門一帶,宋元以來個體絲織與機紡作坊遍佈,機杼之聲,比戶相聞,是中外的"杭紡"主要產地,故有"壩子門外絲籃兒"之謠,艮山門於民國初期因築路拆除,為使後人明瞭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但艮山門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泛指環城北路。

老杭州人记忆深处的环城北路是这样的

↑壩子橋老照片

老杭州人记忆深处的环城北路是这样的

↑1911年水門

南起莫衙營,北至環城北路,如今僅剩北端的天賜裡,清名糞箕兜。《武林坊巷志》丁丙注:糞箕兜,西出頭營,南通馬路,北有元寶蕩。明釋本源住新庵。舊時,杭城東北郊庵堂廟宇不計其數,有錢人家借庵廟修來世,甚至消夏避暑的別墅亦冠庵名。大多建在城郊之間,入世寸步,出塵咫尺,享受天上人間兩邊煙火;糞箕兜附近就有萬壽寺、七寶林、德寧庵、新庵、只園庵、藥師庵、天花庵、孝慈庵等;抗戰前,一個叫童田茂的老闆在此建房24間,取名"天賜裡"。建國後,東面建了絲綢印染廠,後改名喜得寶公司。

老杭州人记忆深处的环城北路是这样的

↑天賜里老照片

從天賜裡往西,穿過建國北路有一地名木庵,原來這裡有寺廟木庵,初建起名半畝居,清順治初,裡中周氏兄弟溪芷、溪筠辭官迎母歸養於此,故又叫孝慈庵,庵內有放生池,風篁繞戶,《半廟鳳篁》為東園十景之一,詩曰:

地有茅庵深復深,青琅疏影澹禪心。

蕭疏月白出清磬,戛擊風和調素琴。

半廟靜生池上韻,數竿涼動水邊陰。

到門佛面如相識,一個枯僧何處尋。

孝慈庵重建幾次,規模也是不小,還種了古樟三棵、挖了井,光緒五年巡撫梅啟照鑿新橫河,匯東、西、中三河,河面上木排眾多,孝慈庵也被逐呼為木庵,1997年建住宅小區庵拆除。

老杭州人记忆深处的环城北路是这样的

↑木庵住宅區內古樟樹猶在

老杭州人记忆深处的环城北路是这样的

↑水星閣老照片

木庵西之水星閣是以閣名作的地名,北起環城北路中段,南起新壩,北至環城北路;宋有慧雲寺在艮山門裡白洋池,廣壽慧雲寺,俗呼張家寺,寺中有園,有留雲亭、白蓮池諸勝蹟,佔地約10畝,園中有宋梅數十株成尤奇。明建水星閣,水星閣在白洋池上,閣呈六角形,凡三層,中供毗廬佛。水星閣的建造於杭州的闢火有關,由於杭州居民稠密,住宅多以板屋,自吳越起就多火災。水星閣建後數百年,曾多次修繕,還曾恢復過宋張氏古蹟~白洋池;62年杭州電子管廠建造廠房時被全部拆毀,僅存石碑兩塊。

老杭州人记忆深处的环城北路是这样的

↑慧雲寺碑老照片

老杭州人记忆深处的环城北路是这样的

如今的環城北路已經建設成為

環境優美、道路暢通、

景觀亮麗、設施完備的景觀大道

是杭州的重要幹道之一

有著現代、大氣、開放的大都市氣魄

老杭州人记忆深处的环城北路是这样的老杭州人记忆深处的环城北路是这样的

猜你想看:

●面向下城,春暖花開

●這15個“必須休息”的信號,千萬別視而不見!

老杭州人记忆深处的环城北路是这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